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有非常豐富的“君子的人格”內(nèi)容。我們可以照著中國古代先賢有關君子的論述,從梁啟超1914年在清華大學的題為《君子》的演說講起。梁啟超的演說《君子》代表了一種面向新世界的觀念和希望,這就是提升道德、修己成人,融合古今、匯聚文明。
梁啟超在他的演說《君子》中首先談道:“君子二字其意甚廣,欲為之詮注,頗難得其確解?!薄熬印币辉~在中國起源很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君”和“子”這兩個字,但還沒有連成一個詞。在《尚書》《詩經(jīng)》《周易》這些最初的文獻經(jīng)典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大量的、不同含義的“君子”,比如《詩經(jīng)》首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了春秋戰(zhàn)國,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更是對“君子”有廣泛深入的闡述。而一個重大的改變,就是孔子特別重視“君子”的道德含義。君子不僅是指具有較高社會地位乃至學養(yǎng)的人,更是指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人。這樣,君子就和一種崇高的道德的人格緊密聯(lián)系起來了。
甚至我們只要說到君子,就已經(jīng)意味著一種人格了。沒有這種人格,就很難被稱為君子。
君子或者君子的人格雖然不易很明確地界定,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指出一些基本特點。梁啟超引用古書,指出兩個基本特點:一個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另一個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君子要“自強不息”。首先,是“勉強”;其次,是“自勝”。由于君子的志向很高,而人性又有各種各樣的差別,人們開始并不一定就能自強不息、奮斗不已。最初可能還要“勉強”自己,一是立志,二是力行。人們在奮斗的過程中甚至也還要不斷“勉強”自己,這也就是說要有韌性,要堅毅,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白詣僬邚姟?,要戰(zhàn)勝外界的困難,先要戰(zhàn)勝自己。戰(zhàn)勝自己就包括克制自己,克制自己的不合理欲望,克服自己的懶惰或貪心。要自強,沒有自制是不行的或者是走不遠的。這也就像梁漱溟所說的,先要“向內(nèi)用力”。
君子要“厚德載物”。這里我也想強調(diào)其中的兩點:首先,是“自身之厚德”;其次,是“載物之包容”。德性和知識是需要慢慢“加厚”的,我們需要培植自己,一是“博學于文”,二是“循序漸進”,努力達到道德高尚和文化精深。換言之,也就是有教養(yǎng)和學問。古人說“學以成人”,只有通過“學”才能成為一個“君子”。這里的“學”當然包括對理論知識的學習,也包括從實踐中學習,“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還包括隨時隨地學習,“子人太廟,每事問”。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無法指望和等待“頓悟”,甚至每次“頓悟”到來之前,其實都先需要有強烈的渴望和不懈的追求,還需要有不斷的學習和事上的磨煉。我們常常只能循序漸進?!吨芤住u》中有:“《象》日: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本有枰?qū)動自己,還要帶動他人,也就是說,不僅自己要積累賢德,還要善化社會風俗。山上有茂密的林木,有艱難險阻,我們要努力開辟出一條路來,去往任何事業(yè)的峰頂,都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必須披荊斬棘。在這漸進的過程中,還需要互相勉勵,只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當今的君子文化研究和弘揚的意義大概也在于此,我們希望由此尋找同道、希望由此擴展同道。
我們對待他人、社會和自然要盡量能夠包容?!坝腥菽舜蟆?,這“包容”一是指寬容其他各種各樣的人,二是指能夠承載萬物,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鬃诱f:“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梁啟超也談道:“《坤·象》(《周易·坤》中《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寬厚,猶大地之博,無所不載。……蓋唯有容人之量,處世接物坦焉無所芥蒂……”
談到成為君子的目的和意義,梁啟超對清華大學學子的期望是“崇德修學,勉為真君子,異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瀾,作中流之砥柱”。君子要帶動“國民之人格,骎骎日上乎”。我們得承認,君子的人格并不一定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普遍的人格,而是先賢樹立的理想的人格。君子之說是“面向全體,得乎精英”。君子的人格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的,卻是向所有人開放的。我們可以像司馬遷寫孔子的那樣:“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首先,是向往,我們才會知道努力的方向;其次,是努力,我們才會接近君子的理想。進一分就是一分,進一寸也是一寸。文明是現(xiàn)代化國家的顯著標志,而衡量文明社會的一個標準,就是察看這個社會里生活的人們究竟是怎樣的人,他們的道德水平和精神狀態(tài)如何,他們是否生活得幸福且有意義。
(選自《學習時報》2023年12月29日,有刪改)
[導讀]
你能說說如何在學習中培養(yǎng)“君子的人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