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中軸線,我往往驚嘆于故宮、鐘鼓樓的雄偉,往往注意著那些金碧輝煌的琉璃瓦與造型精美的奇珍異寶。我從未想到,再一次走上中軸線時,我會被一個比它們的規(guī)模、知名度小上萬倍的橋所震撼,因一個再尋常不過的細節(jié)而對于整條中軸線與龐大的中華文化心生深深的敬意。
在介紹中軸線活動中,我被分配到了萬寧橋組。跟隨導航到達目的地,四周望去,卻不見成群的游客、導游團的旗幟、文物保護的圍欄,只見一座小石橋,上面車來車往。疑惑之時,卻瞥見石橋上的漢白玉石護欄,蓮花寶瓶的花紋,對著導航地點看了又看—這不起眼的小橋,竟然就是中軸線上第一橋萬寧橋!橋上是漢白玉石的護欄,橋頭是兩只風化得不成樣子的鎮(zhèn)水獸,左右兩邊還各有兩只趴在岸邊。兜兜轉轉,卻再無任何收獲。我心中有些失望,但是更多的是對這樣一座歷史名橋不被人重視與保護的惋惜。
準備離開時,卻發(fā)現了一位正在將相機伸入水下的攝影師。我跟隨他的鏡頭看向水下。透過澄澈的水面,竟又有四只鎮(zhèn)水獸映入眼簾!那鎮(zhèn)水獸癟嘴翹鼻圓眼,死死地扒著旁邊的墻壁,咬著牙緊皺眉頭,好似真的在與洪水較著勁?!拔商煜潞樗钡暮甏髿鈩荼泐D時無聲地蔓延開來。午后的陽光照入水中,為灰色的石頭疊上一層暖洋洋的金。水波蕩漾,它身上細密的紋路仿佛也在隨水流動。鎮(zhèn)水獸上方的墻壁上還雕有一個繡球用來測定水位。水上水下的鎮(zhèn)水獸隔水面相呼應,好一幅“二龍戲珠圖”!仔細觀察這八只鎮(zhèn)水獸,雖然是對稱設置,但是從表情到動作竟都不相同!美感與功能兼具,這樣的設計與建造讓我對萬寧橋產生了深深的敬意,讓我想為其拍案稱絕。
我開始沉迷于研究這座橋,想揭開它更多的奧秘?!百u糖葫蘆嘍—”我忽地抬頭。日落時分,太陽正好到達什剎海水面。橋上的人來人往映入眼簾,拉車師傅的叫喊聲、什剎海邊的樂舞聲傳入耳間,遠處逐漸亮起的燈光照亮了天邊……突然想起這里是京杭大運河的終點:古代的周圍也會是這樣熱鬧繁華的景象嗎?橋下船夫降帆的呼喊聲、馬蹄踏過橋面的嗒嗒聲、商人小販的叫賣聲,喧鬧一片。小孩提著燈笑著叫著,小販們默默盤點著今天的收獲,或許也會有人駐足橋頭,欣賞那一抹將盡的殘紅……
“媽媽!太陽要落下去了!看啊!”我回過神,橋頭的小姑娘舉著糖葫蘆,蹦蹦跳跳,指著落日。歷史與今日的影像仿佛穿越百年,重疊在一起,這其中的一景一物、一車一人,都在無聲地向我訴說著歷史,向我講述著生活,向我驕傲地宣告著—萬寧橋的生命永遠鮮活。我恍然。萬寧橋不是不被人關注的,而是它經過幾百年的沉淀,已經漸漸融入了人們的生活,成了人間煙火中絢麗的一道弧。我敬佩萬寧橋,敬佩這種低調卻博大的中華文化。
別人愿寫中軸線的雄偉,寫紅墻雕梁琉璃瓦,那么我就愿寫中軸線的細節(jié),寫萬寧橋的煙火氣,寫故宮墻角的一只貓,寫景山公園長廊里的老年合唱團……如果說雄偉的建筑物構成了中軸線的骨架,那么這些細節(jié)則共同成了中軸線的血肉,也正是它們,讓中軸線能夠屹立百年,經久不衰。
天色漸暗,萬寧橋漸漸融進了夜色之中,閉眼睡了。我撫上它斑駁的表面,輕輕為其拂去歷史的灰塵。它的價值并不在于有多少游客,有什么圍欄將其珍藏,而是那能工巧匠精妙的設計與巧奪天工的技藝,它身上那種從古至今都存在的溫度與煙火氣,它其中蘊含的低調的、博大的中華文化讓它在我心中熠熠生輝。而中軸線,因為有了萬寧橋,因為有了細節(jié)與煙火的點綴,也在擁有博大美的同時擁有了一份獨一無二的細節(jié)與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