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菊?肖冬梅
摘 要:感恩之心是人最重要的修養(yǎng)之一,加強學生的感恩教育非常必要。分析了當下高中生的思想現狀以及加強對其進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結合實際提出有效策略,以幫助高中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更好地成為新時代的接班人。
關鍵詞:感恩教育;高中生;必要性;策略;課堂
作者簡介:王貴菊(1999—),女,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肖冬梅(1975—),女,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感恩是一種美德,東西方文化都推崇感恩教育。自從20世紀末積極心理學興起以來,學者們就把研究重點放在發(fā)現和培養(yǎng)那些能使個人的人生更有價值、個人和團體更好發(fā)展的品性和品德上,而作為積極心理品質的感恩更是得到了心理學界和教育界的廣泛關注。高中生處于成長與發(fā)展的關鍵期,感恩教育對于他們的成長成才和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具有深遠的影響。
一、感恩教育的內涵及其在高中階段開展的必要性
感恩作為一種積極心理品質,體現了個人對他人、社會、民族乃至人類所懷有的一種孝敬、感激與回報的博大情懷。對高中生進行感恩教育,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
(一)感恩教育的內涵
感恩,源于對外界恩惠的深切體會,進而轉化為相應的心理活動和實際行動,是一種積極的行為。它包括感念父母養(yǎng)育之恩、教師教育之恩、國家培養(yǎng)之恩以及天地自然之恩[1]。在當今社會中,一個人要想獲得他人和社會的認可,必須具備感恩之心,因為感恩可以使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保持同步,推動個人目標的實現,且賦予人智慧的心態(tài)。感恩教育指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與手段,引導學生識恩、知恩、惜恩、報恩和施恩的教育[2]。感恩教育的核心目標是讓學生獲得生存與發(fā)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質——感恩。心中有感恩,學生才能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在逆境中才能心存快樂,在人生道路上才會暢通無阻,在學習旅程中才不會孤寂無助。
(二)在高中階段開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習慣、一種道德、一種個性特征,是人類最健康的情感,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它既是一種美好的品德,也是一種義務和責任。目前,在利己主義、金錢觀等不良思想的影響下,部分學生認為生活就是金錢、利益,而忽視了個人價值的實現。同時,高中生面臨著人生規(guī)劃的壓力,他們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難免感到迷惘,導致身心健康受到威脅。近幾年,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引發(fā)社會的廣泛關注,對高中生進行感恩教育迫在眉睫。首先,感恩教育可以提高高中生應對壓力的能力,減輕他們因物質追求和自我比較而產生的負面情緒;其次,有利于高中生的身體健康,能提升他們的自尊,提升他們獲得積極記憶的可能性,并為他們積累社會資源提供機會;最后,幫助高中生更加深入地接觸現實生活,提高解決問題和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同時也有助于他們獲取和積累更多資源。
二、當下高中生感恩意識缺失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部分高中生對于父母的付出并不滿足,總是希望他人來關心自己、照顧自己,卻忽視了對父母、教師和社會表達感激,不能體會到他們的辛勤付出和社會貢獻。同時,部分高中生缺乏對來自他人的關心和幫助的感知,有的甚至將他人的幫助視為理所當然。這導致部分高中生缺乏感恩之心、缺失感恩行為,不懂得感恩父母、感恩教師、感恩社會。
(一)當下高中生感恩意識缺失的表現
1.感恩觀念淡薄
感恩首先要做到識恩、知恩,一些高中生雖然在家長、教師的教導下已經能清晰地認識到家長、教師和朋友的恩情,但是對自然、社會和國家恩情的認識還遠遠不夠。部分學生認識不到自己與自然、社會和國家是息息相關的,他們認識不到自然所創(chuàng)造的美好環(huán)境,也認識不到國家所提供的安寧和諧生活,更認識不到社會所給予的保護。
2.感恩情感缺失
感恩情感是感恩的重點。一般而言,高中生的道德情感已經趨于成熟,但是由于需要面對激烈的學業(yè)競爭,以及未來的規(guī)劃和選擇,較大的壓力導致部分高中生的道德情感漸漸淡化。在學習上,他們無法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困難;在生活中,他們也沒有樂于助人的奉獻精神。
3.感恩行為欠缺
部分學生將感恩情感轉化為感恩行為的能力有所欠缺。在家庭環(huán)境中,部分學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更不用說主動為父母分擔家務了;還有部分學生不習慣用語言來表達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在學校環(huán)境中,部分學生并不習慣對教師的付出表達感激,甚至有的學生對教師有不滿情緒。在社會環(huán)境中,部分學生對于遵守社會道德規(guī)范,尚未形成習慣性行為。
4.感恩教育忽略
感恩教育是學校教育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無論是在小學、初中還是高中,它都占據著一席之地。在學校里,感恩教育通過文化宣傳欄宣傳、開展主題班會及家長會等多種渠道來實現。但是受身心發(fā)展尚未成熟及學習壓力大等因素影響,部分學生往往只關注自己的成績和表現,而忽略了身邊的人和事,以及學校的感恩教育。
(二)當下高中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會因素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高中生獲取信息的方式多樣,抖音、小紅書、微博等娛樂軟件的流行,使得海量信息充斥高中生的生活。這些信息不僅數量龐大,而且不同媒體在傳播相同信息時,其目的性、準確性和指向性亦存在顯著差異,這使得學生在辨識信息真?zhèn)螘r面臨挑戰(zhàn)[3],導致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受到影響。當下,受精致利己主義思想的影響,部分高中生輕視感恩,這不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社會和諧發(fā)展。
2.學校因素
部分學校將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從而忽略了對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部分教師在課堂上也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積極品質的養(yǎng)成。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學生容易產生被忽視的感覺,當他們出現負面情緒和思想時,教師往往難以及時發(fā)現并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導,從而導致學生感恩意識淡薄。
3.家庭因素
學生三觀的形成與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系。當下,部分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使他們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導致孩子不懂得體諒,不懂得感恩,對父母長輩冷漠,不懂得分享,凡事都“依著自己的性子來”。久而久之,形成了嬌氣蠻橫的性格。
三、當下開展高中生感恩教育的策略
感恩是可以學習的,首先要引導學生知恩,唯有如此,學生才會感恩、施恩。高中階段的學生已逐步形成獨立的思維模式和價值體系[4],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感恩的重要性,從而自覺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一)結合學科教學,在耳濡目染中培養(yǎng)感恩觀念
《道德經》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保?]在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捕捉每一個教育的契機,用感恩這把鑰匙開啟學生的心門,培養(yǎng)其感恩觀念。學科教學是高中生學習的主要途徑,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將感恩教育與學科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學會感恩,在耳濡目染中培養(yǎng)感恩觀念,這是新時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在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教材入手,挖掘其中的感恩資源,通過一些典型事例、人物事跡等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同時,教師也要結合課外感恩資源,包括影視節(jié)目、榜樣人物等,開展教育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感動中國》等節(jié)目,讓他們深刻體會到在國家繁榮發(fā)展的背后,有無數默默奉獻的人。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觀看關于社會公德和職業(yè)道德的影片,讓他們領略到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對教材內容和課外資源進行深入挖掘與合理運用,能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感恩觀念。
(二)營造課堂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培育感恩情感
關心和支持學生的教師更容易培養(yǎng)學生的同理心和親社會行為,而不僅僅是學習動機。在課堂中,教師應以身作則,做感恩典范,營造出充滿感恩精神的課堂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的感恩情感。首先,教師應將課堂打造成一個塑造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熔爐,注重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在和諧的課堂中培育學生的感恩情感。其次,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行舉止需要體現感恩情感。通過言語和互動行為讓學生感受到積極的情感,并引導學生學習如何表達感激之情。例如,教師經常使用“幸虧有你”“謝謝”等感激之詞,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我們身邊有很多祝福與善意,對它們心懷感激,是一種值得肯定的情感。最后,教師應與學生建立溫情且具有支持性的關系,共同創(chuàng)造一個溫馨、和諧且積極的課堂環(huán)境。在這樣的課堂環(huán)境下,學生不僅能更好地理解感恩的內涵,還能提升親社會行為的傾向。必要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的行為。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對教師而言同樣具有積極意義,能促使他們更加積極地投入教學工作中??傊?,教師應致力于創(chuàng)造一個充滿感恩精神的課堂環(huán)境,使其成為培育學生感恩情感的共同體,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育感恩情感。
(三)巧用感恩日記,在溫故知新中激發(fā)感恩之心
無論是社會現象還是自然風景,都能成為感恩的對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寫感恩日記,記錄生活中的美好。感恩日記不僅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注入積極能量,還能促使人們從精神匱乏的思維方式轉變?yōu)榫窀蛔愕纳顟B(tài)度??茖W研究顯示,當人們表達感激或接受感激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這是控制情緒的兩種關鍵的神經遞質。學生每天有意識地記錄感恩,就可以通過這兩種神經遞質提升自己的積極情緒,從而在內心深處培養(yǎng)一種持久的感激與樂觀的品質。
此外,教師應將感恩日記運用到課堂教學中,這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感恩之心,使他們真誠地表達對教師的感恩之情。而教師也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增強師生互動,建立更加緊密的師生關系。但是,生活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教師不應過于強調感恩日記的形式和內容,而忽視了學生的真實感受和需求。教師應通過傾聽、支持和開導,幫助學生排憂解惑,讓學生得到回應,增強他們的心理滿足感。通過感恩日記,學生的感恩之情將內化于心、外化于行[6]。
(四)巧設課外活動,在身體力行中形成感恩行為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其設計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升以及思想教育的效果[7]。在高中階段,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設計一些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情緒,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父母的辛勞和教師的付出,激發(fā)學生對父母、教師和學校的感恩之情,從而塑造學生樂觀的人格。
此外,教師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計一些具有針對性、時效性和實效性的感恩教育實踐活動。例如,在清明節(jié)期間,組織學生祭拜先烈,不僅能讓學生明白我們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還能激發(fā)他們的感恩意識,讓他們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同時,鼓勵學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了解生活的瑣碎與家長的不易,培養(yǎng)他們的家庭責任意識。這些活動能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實現學生思想和情感的升華,進而形成對他人、對父母、對教師、對社會、對祖國的感恩之情,最終轉化為實際的感恩行為。
結語
本文論述了當下高中生感恩教育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學校教育實踐,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議。感恩教育對高中生的全面成長和未來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它有助于培養(yǎng)高中生的道德品質和情感素養(yǎng),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與健康。因此,學校應重視高中生的感恩教育,采取有效策略,引導他們學會感恩,成為新時代合格的創(chuàng)造者和勞動者。
[參考文獻]
蒲清平,徐爽.感恩心理及行為的認知機制[J].學術論壇,2011,34(6):164-167.
劉金明.有關構建和諧社會與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簡單思考[J].文教資料,2018(10):144-145.
劉新.淺談黨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J].新絲路:中旬,2021(2):1-2.
潘紅巖.高中歷史教學的問題及對策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1):83.
孫凱.上善若水:還原老子道德經系列一[J].散文百家(理論),2020(9):182-183.
侯云云.立足德育課堂深化感恩教育[J].商情,2018(45):185.
代吉年.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化學學生作業(yè)設計研究[J].學周刊,2020(13):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