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源 魏明
摘 要:文化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存在功能定位不明確、群眾對文化館的具體職能了解不夠深入等問題。本文從挖掘社會需求、提供特色服務、優(yōu)化文化體驗三個方面論述文化館建設共享自習室的可行性,以期建設具有審美熏陶、心理調節(jié)、學習充電等功用的共享自習室,來滿足公眾對深度文化體驗的需求,進而推動文化館進一步明確自身功能定位。
關鍵詞:文化館;深度文化體驗;共享自習室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健全現(xiàn)代文化產業(yè)體系和市場體系,創(chuàng)新生產經營體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yè)態(tài)”。這些目標的提出,為文化館進一步“優(yōu)化服務人員”“優(yōu)化服務系統(tǒng)”“優(yōu)化服務策略”指明了發(fā)展方向,提供了根本理論遵循。[1]
新時期的文化館在供給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的同時,還要面向公共文化市場,注重挖掘社會需求。在各類網絡文化資源開放共享的形勢下,建設具有舒服的審美感受、便捷的使用性、豐厚的文化內涵的智慧空間,為公眾提供優(yōu)質的文化體驗服務。
一、挖掘社會需求
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圖書館、博物館皆有明確的功能定位。公眾習慣去圖書館讀書,去博物館參觀文物。因為文化館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專業(yè)性程度較高,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類型的普適性不夠廣泛,所以文化館社會影響力不夠廣泛,公眾對文化館的具體職能了解不夠深入,文化館沒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文化館應樹立“品牌思維”,精準把握群眾對公共文化的需求,按需供給,提升自身供給的公共文化服務與公眾對公共文化需求的匹配度。
目前,數(shù)字化文化館是未來文化館發(fā)展的方向之一,公眾在數(shù)字化文化館感受虛擬現(xiàn)實技術(VR),體驗人工智能技術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這樣的體驗更多的是對科學技術設備的使用體驗,其中文化體驗的色彩并不濃郁。文化館應該賦予配備的高科技設備以豐厚的文化內涵,使公眾享受文化館提供的數(shù)字化服務,突出鮮明的文化導向。有必要把高科技設備的功能使用特性與文化館的人文特色結合起來,構建VR體驗、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文化服務,打造具有審美熏陶、心理調節(jié)、充電學習等實用職能的學習空間。在這樣的空間內,公眾不僅能更容易沉浸在深度學習狀態(tài)之中,還能接受審美教育、心理輔導等公益性服務,發(fā)揮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以文化人的教育作用。
文化館不僅是公益事業(yè)單位,還是一個公共文化空間。新時期,公眾在虛擬空間接受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網絡虛擬的文化空間對實體文化空間也起到了一定的替代和補充作用。在這樣的形勢下,文化館線下場館的建設,應更注重公眾在實體場館中的體驗需求,不斷優(yōu)化實體文化空間,推動線上線下文化空間深度融合。以商洛地區(qū)為例,線上供給的網絡公共文化服務基本能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但由于區(qū)域經濟發(fā)展規(guī)模等因素影響,商洛地區(qū)線下場館建設與發(fā)達地區(qū)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商洛是聞名全國的文學重鎮(zhèn),當?shù)孛癖娪兄鼮樽杂X的文化敏銳性,如商洛市文化館2021年組織的慶祝建黨100周年文藝演出中,自發(fā)參演的700多名演職人員全部來自當?shù)?0多個群眾藝術團隊(商洛市政府所在地商州區(qū)2020年常住城鎮(zhèn)人口228426人)。這樣的數(shù)據(jù)充分表明,線上文化供給服務雖然日益普遍,但公眾對線下群眾文化活動仍有著迫切的需求。商洛市文化館應以現(xiàn)有的場館為載體,多做基礎性工作,深入挖掘公共文化服務潛力,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涵養(yǎng)豐厚的文化底蘊,助力當?shù)貥嫿▽W習型社會,為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貢獻文化力量,從而反哺文化館基礎設施的建設。
二、提供特色服務
近年來,一些地級市相繼出現(xiàn)由社會力量創(chuàng)建的共享自習室,這一類共享自習室多以營利為目的,服務對象以準備參加各類考試的群體為主。這些共享自習室以出租學習空間的方式,在學校與家庭所涵蓋的空間之外,構建了一個專門學習的空間。這些以營利為目的的共享自習室的建設質量參差不齊,且營收利潤難以長時期維持向社會公眾開放的狀態(tài)。市場出現(xiàn)一定數(shù)量的共享自習室,說明人們對單純用于學習的文化空間有所需求。政府作為公共文化產品的主要提供者,在向社會民眾提供公共文化產品時因充分考慮其人文和社會價值。與此同時,政府也應盡量合理進行分配,力求在更大程度上滿足社會民眾的公共文化需求。[2]
文化館作為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社會機構,要為公眾提供免費開放的公共文化服務,如面向公眾開放舞蹈排練廳、展覽廳等館舍,免費提供各類藝術門類輔導培訓等。但這樣的免費開放服務,受眾面較為狹窄,多吸引老年群體參與;服務特色不夠突出,市場上的瑜伽訓練房、舞蹈培訓機構與文化館的這一職能多有重合。這就使文化館場館資源得不到充分有效利用。文化館免費開放的職能應該涵蓋共享自習室,在共享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共享自習室的建設首先可以滿足公眾“上自習、學習充電”的社會需求;其次可以提升文化館在公眾中,特別是青少年群體中的社會影響力;再次,文化館借此開發(fā)出了獨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更充分地發(fā)揮出了公共文化資源的作用;最后,在網絡空間進一步擠壓公眾生活空間,人的身心壓力相對增大的今天,共享自習室可以讓公眾深度沉浸、安心學習,進而調節(jié)心情、舒暢身心。
三、優(yōu)化文化體驗
數(shù)字化文化館的建設必然不會止步于讓公眾單純體驗高科技數(shù)字化設備,可以把數(shù)字化文化館建設與共享自習室建設融合起來。在文化館免費開放的社會服務職能的布局之下,建構一個集智能體驗、審美教育、心理調節(jié)于一體的“智慧空間”,可以滿足公眾對共享自習室的需求。
加強文化館的建設對培植一個地區(qū)的深厚文化氛圍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文化館加強自身建設,進一步發(fā)揮淳風化俗、標舉風氣的作用顯得更加重要。文化館建設共享自習室,有益于培植一方文化元氣,深耕細植文化脈絡,同時也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持續(xù)發(fā)展注入綿長久遠的文化活力。
(商洛市文化館)
參考文獻
[1] 張航睿.長春市南關區(qū)文化館服務管理優(yōu)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0.
[2] 譚聰.萬源市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