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少平寄語:
我一直以為,在臺灣更好地保存著中國書畫傳統(tǒng)。但令人失望的是,臺灣年輕的一代,了解并真正在從事傳統(tǒng)繪畫實踐活動的人少之又少。或許臺灣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保存僅限于繁體字了,正脈的中國書畫也只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里了,想來尤為遺憾。
林佩綺,我臺灣的女弟子,來大陸尋找本民族書畫本源,她的堅持和執(zhí)著讓人感動,盡管被生活和雜事絆牽,仍奔走于兩岸之間,尋找自己的中國書畫之夢。
她執(zhí)著迷戀于黃賓虹的金石線條與厚而華滋的中國山水畫,我們從佩綺的畫中能夠感受到黃賓虹對她的影響,蒼茫里透露渾厚,率性中帶有沉著,雖筆墨還不夠灑脫,但有這股勁一定會奔向遠方,圓自己本民族真正的中國書畫夢。
筆墨的厚重,線條的拙樸,一層壓著一層,一線繞著一線,厚重而后的積攢,是一種情緒和力量,在筆與墨之間勇敢地舞動。這是靈與神的碰撞,讓我看到的是一種悲愴,一種與生命之苦抗衡的不懼,一種我心如炬的坦蕩。
是啊,生而不易,而卻是只有『不易』才有資格,深切體驗生命的五味雜陳,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而『好』與『不好』本來就不是對立的,恰如道家里講的『用』與『無用』,『為』與『不為』,『魏晉精神』正是因為時局的戰(zhàn)亂紛爭,讓有著滿腔熱血的生命無用武之地,只能寄情于『文』,讓『魏晉精神』成為文人心中的高峰。
而佩綺無異是勇闖過生活的戰(zhàn)士,那些無奈和遺憾,卻成就了她筆下的一墨一韻。這是任何『技』所不能抗衡的,每一筆都是生的痕跡,每一次的積墨都是心中郁結(jié)的良藥。
在畫中她自在了,用所有生命承受的苦楚來搭建她的王國,這里簡樸與厚重相伴,柔軟與力量互生,每一筆都是來自心靈最深切的流動,就這么自然而然地流淌著,無拘無束地奔騰著,生命在其中涅槃。
中國藝術(shù)最重要的精神,是凝固了瞬間感悟和生命激情化育筆墨之中。八大山人的冷,不是孤傲,而是孤勇。苦瓜和尚的熱,不是一腔熱血,而是生命的熱烈。而黃賓虹的渾厚,何嘗不是一種幻化了對生命的厚重體驗。
山川渾厚,草木華滋,蒼雄深厚中的秀潤,潤從蒼處得,秀自拙中取。細品佩綺的畫作,釵股屈鐵之意,篆的遒圓流暢,隸的奇崛方整,篆隸之味,波折分明,抑揚頓挫,恣肆中有渾莽之象。
繪畫是精神的游戲,非刻畫形跡。墨濃、筆重,淋漓、沉著、痛快。她在畫中重塑了自我,重新?lián)軇由拿}搏。
心若遼闊之境地,不增不減,澄如鏡面,風(fēng)吹不亂,浪退有跡。她用沉厚有力的筆,溫潤跌宕的墨,記下了生命之跡,無用之用,華滋渾厚。(本文作者系河北美術(shù)學(xué)院書法學(xué)院教師)
畫家簡介:
林佩綺,一九六六年生于臺灣省花蓮縣。喜好書法、繪畫、花藝。于少平先生入室弟子。
(責(zé)編 王可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