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燕
藏品是博物館開展各項業(yè)務的基礎,博物館藏品征集有助于增加藏品數量,補充館藏類別,提升藏品豐富度。展覽架起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橋梁,是博物館實現其社會職能的主要方式。隨著展覽的增加,博物館展品需求也在擴大,博物館實現藏品增長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征集,晉中市博物館藏品與展覽為同一部門,也因此探索出一條以展覽促進征集的方式。文章介紹地市級博物館在征集中遇到的問題,也介紹這種征集方式的實踐,以期為同行提供借鑒。
藏品是博物館各項業(yè)務的基礎,決定著博物館的發(fā)展方向。藏品征集是博物館藏品數量和質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性工作。在博物館定級評估中,藏品征集的規(guī)劃、組織、人員、流程、資金投入、征集渠道等都是評估博物館的重要指標。地市級博物館在藏品征集中存在很多局限,因此需要不斷拓展征集思路,以實現藏品征集的目的,用策劃展覽的方式進行藏品征集就是其中一種途徑。文章以晉中市博物館為例,介紹用展覽方式促進藏品捐贈,從而拓展藏品征集途徑的實踐。
中小博物館藏品征集中面臨的問題
截至2023年底,我國備案博物館數量達6 565家,其中大部分為中小型博物館。中小型博物館受各種因素的限制,在建館之際藏品的主要來源為屬地之前考古發(fā)掘品,存在著種類單一、數量少、珍貴文物少等問題。博物館要實現藏品數量增加只能靠征集、購買等方式,從實際情況來看,中小博物館在藏品征集中面臨種種問題。
征集資金缺乏,中小型博物館一般為全額事業(yè)編制單位,收入來源主要依靠當地財政撥款,財政往往只能維持基本開館運營,很難有專門的資金用于藏品征集。以晉中市博物館為例,從2018年正式開館運行到2023年的5年時間里,開館經費能夠用于藏品征集的幾乎為零。
征集流程不暢,大多數博物館會制定本館的藏品征集規(guī)劃和征集流程,但博物館制定的工作流程大多是本館內部工作流程。藏品征集因涉及財政資金使用,固定資產入賬等問題,還需要面對價格評估、專家鑒定等問題。文物藏品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并沒有確定的市場流通價格,因此也存在一定的資金使用問題,尤其是地市級財政對文物藏品的很多規(guī)定不明確,造成征集流程不暢。
專業(yè)人員匱乏,鑒定是征集品進入博物館的首道程序,其鑒定內容包括真?zhèn)?、年代及價值判斷等。尤其在擬征集品達到文物級別的時候,需要專業(yè)人員進行鑒定,至少是初步鑒定?,F實是中小型博物館鑒定人員基本為零。
征集觀念制約,藏品征集方面很多人固有的觀念是文物征集,因此很多地市級博物館把征集范圍限定在文物級別,甚至為了征集到“鎮(zhèn)館之寶”,將征集范圍限定為一、二、三級文物。這對于基層博物館其實并不現實。一來征集花費會很高,導致長期征集不到文物;二來博物館可能會因征集文物級別高、材質對溫濕度要求高而不得不進行儲藏設施改造,會投入更多的保護經費;另外斥巨資征集來的文物可能無法形成完整的主題,可利用性降低。
中小型博物館在展覽策劃中存在的問題
展品是博物館展覽策劃的基礎,尤其是在策劃臨時展覽時,展品往往成為制約展覽能否落地的關鍵性因素。地市級博物館本身存在藏品類別單一、數量較少的情況,再加之在基本陳列布展時已經將具有代表性藏品全部放置于展線之上,庫房之中能夠集中策劃展覽的藏品變得少之又少。
藏品類別及年代比較單一,很難發(fā)掘出有價值、有趣味性的展覽選題,這是大部分地市級博物館存在的問題。面對同質化的藏品或許可以組織一到兩場展覽,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展品的拓展性受到阻礙,能夠僅僅靠自身力量組織展覽的能力變得不足。以晉中市博物館為例,在基本陳列布展時已將庫房中能夠上展的文物進行了仔細篩選,剩余在庫房的藏品為太谷白燕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和骨器,榆次貓兒嶺墓群出土器物,以陶器居多。在開館后五年內,利用貓兒嶺墓群出土帶鉤策劃了《貓兒嶺墓群出土帶鉤展》《嶺上遺珠光耀涂川-榆次貓兒嶺墓群出土文物展》,大部分文物已被使用,很難再通過庫房文物策劃更多新的展覽。
能夠代表當地地域文化的展覽選題卻沒有藏品支撐。依然以晉中為例,晉中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地域。梳理晉中文化歷史,會發(fā)現平川太谷、祁縣、平遙、介休、靈石的大院文化、晉商文化最具特色;東山地區(qū)農耕文化、佛教文化、紅色文化又是另一種文化形態(tài)。但晉中市博物館所存放的藏品中能夠支撐這類展覽的少之又少,展覽選題落地困難。
選題式征集:探索博物館藏品征集的新途徑
選題式征集,即先確定展覽選題后進行征集的行為。眾所周知,博物館展覽選題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包括博物館的屬性、展覽的社會性、政治性、趣味性、展品支撐性、經費等等。一旦展覽選題確定后,展品成為展覽的核心要素。從展覽角度看,展覽是架起策展人與觀眾的橋梁,展品則是連接的紐帶,展覽選題決定著展品內容;從展品征集角度講,什么樣的展覽選題決定了藏品征集的內容和方向。
伴隨著博物館的興起,中小型博物館展覽數量飛速增長,在館藏無法支撐展覽需求的背景下,選題式征集打破展品時間、級別等限制,有其深遠的社會意義。
中小博物館大多數是公益性事業(yè)單位,近年來博物館的發(fā)展使得博物館人越來越意識到博物館不再是“陽春白雪”,以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教育觀眾,而是應該俯下身子,走近觀眾,讓觀眾參與博物館的發(fā)展。博物館征集也在打破只征集文物的局限。能夠反映當地居民生產、生活的物品以及非遺技藝等都在征集范圍之內。
在確定展覽主題后進行的藏品征集,可以不再受到傳統(tǒng)必須征集文物思想的限制。所征集的藏品可以是過去的也可以是現在的,甚至可以是將來的,只要是見證人民生活、生產變化的物品都可以在征集范圍之內。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和2021年,全國各地博物館都發(fā)布了公開征集抗擊新冠疫情見證物的公告,這就是在踐行“為明天收藏今天”的理念。
傳承、保護地域文化。博物館展覽的選題有一定的地域性,像國博、省博以及北京、西安、南京、洛陽等歷史文化名城展覽選題會很廣泛,但中小型博物館的展覽選題大部分要受到地域限制。中小型博物館只有立足地域文化并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資源才能在展覽中呈現特色。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每一個地方的人都能留下其特有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小型博物館就是要把與當地人民生產生活藝術相關的實物、音像、圖片等物品作為征集對象,以更好地保護地方文化。
晉中是晉商故里,在晉商的發(fā)展歷史中很重要的現象就是晉商的商賈在生意做到一定規(guī)模的時候一定會在家鄉(xiāng)修建院落。于是在晉中各縣留下來諸如喬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等規(guī)模宏偉、工藝精湛、裝飾精美的建筑群。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晉中的非遺磚雕技藝、晉作家具技藝得以流傳并發(fā)揚。
選題式征集的實現路徑。臨時展覽是博物館吸引觀眾再次踏足的主要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增加陳列內容的豐富度和擴展觀眾的參觀熱情。博物館臨時展覽選題一般有兩種思路:從展品出發(fā),挖掘藏品內涵,提煉展覽選題;從觀點出發(fā),收集相關的學術研究資料,形成選題,組織相關展品,進而形成展覽。在實際操作中兩者并沒有明確的界限,策展人打破單一、局限的選題思路,多角度思考、再三推敲,在藏品整理、信息搜集、團隊討論中不斷完善選題。選題式征集促進展覽落地實施也分兩種方式:已經確定展覽選題,征集為展覽提供展品;征集品自成一類,直接形成展覽選題。下面以晉中市博物館的部分臨時展覽為例介紹這兩種方式。
已確定展覽選題,征集為展覽補充展品。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發(fā)展過程中,每個地方都會形成特有的文化氣質。中小型博物館展覽策劃過程中,很多時候會先確定展覽選題,然后根據展覽選題進行資料收集和展品組織,最終確定展覽的可行性。這種方式征集流程為:確定展覽選題-發(fā)布征集公告-多渠道全媒體宣傳-征集小組開展工作-展品篩選、維護-布展。在征集工作進行的同時,策展小組會進行展覽內容的創(chuàng)作,形成展覽文本。晉中市博物館2021年舉辦的《風云晉華——從晉商走來的紅色基因和工業(yè)文明特展》《百年風華晉中榮光——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特展》就是這種展覽模式的例證。
晉華紡織廠創(chuàng)辦于1919年,是山西省規(guī)模最大的國有紡織廠。破產前的晉華紡織廠是華北地區(qū)最大的紡織企業(yè)、中國500家最大的紡織企業(yè)之一,曾是晉中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支撐。在晉華紡織廠輝煌時期,榆次城有一半多的家庭和晉華有關,人們也會以家里有人在晉華工作或者為晉華相關產業(yè)服務為榮,同時晉華也是山西近代民族工業(yè)的開路先鋒、是中國共產黨榆次黨組織的誕生地、是黨在晉中領導工人運動的發(fā)源地。
策劃一個以晉華紡織廠為主要內容的展覽可以彌補晉中市博物館展線中近代歷史的空缺,可以回顧晉中近代黨的發(fā)展歷史,可以為榆次這座城市保存一段城市集體記憶,還可以記錄近代晉華工業(yè)遺產保護的經驗,同時能夠喚起觀眾的參觀共鳴。這些想法,最終形成了展覽《風云晉華——從晉商走來的紅色基因和工業(yè)文明特展》。
在確定展覽意向后,展覽策劃人員赴晉中市檔案館、晉中市史志院、晉華破產管理中心收集資料,掌握了大量手稿以及晉華發(fā)展過程中的文字記錄、圖片等,同時在晉中市檔案館、晉華1919博物館還保存著一些實物資料,但是實物資料中與生產、黨建等相關較多,與生活相關的較少,因此策展人想到通過社會征集的方式補充展覽資料。
在策展人的組織之下,展覽策劃團隊分工協作,內容文本組根據前期調研的資料進行展覽內容撰寫,并聘請原晉華紡織廠廣播站工作人員進行內容指導;展品資料小組撰寫了《晉中市博物館關于公開征集“晉華紡織廠百年歷史見證物”的公告》并在博物館微信公眾號、網站上發(fā)布,同時在晉中電視臺、晉中市政府網站、山西文物公眾號等媒體上發(fā)布、轉載,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2021年7月~12月,陸續(xù)有十余名晉華紡織廠及相關產業(yè)見證者將100余件與晉華紡織廠相關見證物無償捐贈給博物館,大大彌補了展品種類的不足。在各方的努力下,晉中市博物館《風云晉華——從晉商走來的紅色基因和工業(yè)文明特展》順利開展。展覽開幕后在榆次形成了一股晉華“懷舊”潮,很多榆次人涌進博物館,重溫當年用過的物品和晉華生產出來的地毯、紗布等產品。
因展覽進行的征集行為,需要有一定的社會反應時間,也就是說并不是所有的捐贈行為都發(fā)生在展覽策劃期間。晉中市博物館在2021年策劃了《百年風華晉中榮光——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特展》。展覽策劃期間發(fā)布了《晉中市博物館關于“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年來革命文物及社會發(fā)展見證物”征集公告》,展覽開幕后,一些觀眾因展覽主題引發(fā)了捐贈意向,2021年8月,和順縣一位戰(zhàn)功卓著的革命傷殘軍人馬玉才同志及子女在參觀完展覽后,萌發(fā)了捐贈意向,在子女的協助下,馬玉才老人將53件使用過的革命歷史見證物無償捐贈給晉中市博物館。
征集品自成一類,確定征集主題即形成展覽選題,中小型博物館的征集需要面向人民大眾,主題可以是與生產、生活相關的方面,也可以是文化、精神相關的人、事。這就需要征集人員做社會調研,做到腦勤、腿勤、口勤,不斷了解當地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名人等信息,千方百計地打聽征集線索。在進行社會走訪后確定征集主題,進而將一個主題的征集品策劃完成展覽。與傳統(tǒng)的捐贈展覽不同的是,傳統(tǒng)捐贈展大多數是將一定時期的捐贈品聚集在一起,進行分類、確定主題策劃展覽;而選題式征集策劃展覽是先確定征集主題,也就是展覽主題,再策劃展覽,晉中市博物館《修史立志傳承翰墨——郭齊文實物資料書畫展》就是一個例證。
晉中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在了解到當地知名書法家郭齊文先生有意愿將部分作品進行捐贈時,第一時間商量征集方案,館領導親自上門進行協商,最終確定了郭齊文書畫及書畫用品征集方案。在展品入館后,陳展部人員根據郭老對自己作品的介紹將展品進行分類、提煉展覽內容,最終形成了展覽的四部分:書事回首、文史之旅、跋古抒今、書山游藝。整個展覽對郭齊文先生的人生經歷、書法造詣、研究成就等進行了詳盡的闡釋,生動展現了先生對文化孜孜不倦的追求,為晚輩樹立了榜樣。在開展當天舉辦了捐贈儀式,用這樣的方式感謝先生將作品無償捐贈的行為。
中小型博物館是距離當地民眾最近的地方,因此文物征集要“接地氣”,選題式征集無疑是這類博物館的最佳選擇。只有選擇與當地社會發(fā)展緊密聯系、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進行藏品征集,才能融入社會大環(huán)境,向社會傳遞更多正能量,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作者單位:晉中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