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市小欖鎮(zhèn)聯(lián)豐小學 劉珊珊
繪本一直是兒童最喜歡閱讀的書籍。 精美的畫面, 簡潔又富有哲理的語句,奇幻且有趣的情節(jié),深深吸引著孩子們。孩子們不僅喜歡讀,里面的畫面也喜歡畫,為此,筆者想不如就以繪本為藍本, 以激發(fā)想象為路徑,以重構或改編為手段,讓孩子們在創(chuàng)編的樂園中, 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童年繪本”。
(一)讀圖:感受圖畫的魅力。讀圖首先讀封面、封底、環(huán)襯頁,這些地方是孩子閱讀時容易忽略的地方, 但同時這些地方其實都有著作者的獨具匠心。 教師在指導讀這些內(nèi)容時,可以是課前,讓其猜想、質(zhì)疑,激發(fā)探索的興趣。 例如,在日本作家西卷茅子的作品《我的連衣裙》中的圖片藏著很多有趣的信息。 小兔子還沒走進花田, 畫面的右上角就出現(xiàn)了一大片花田, 下一頁中小兔子的裙子就變成了花朵裙。 學生通過這樣的細節(jié)就發(fā)現(xiàn)了: 前一幅畫面中,總有對下一幅畫面的暗示。這樣的讀圖既是讓孩子們善于發(fā)現(xiàn)觀察,同時也在教學中設置障礙,讓學生發(fā)揮想象。
(二)讀文:體悟語言的曼妙。 1.品味語言, 豐富積累。 繪本閱讀中雖然圖畫的閱讀極為重要, 但繪本中的文字往往是圖中未能表達的情感,且繪本中的文字呈現(xiàn)簡短、信息量大、 富有哲理的特點。 這樣的語句學生樂于讀, 但需要教師有指導性的點撥。 2.探索結構,發(fā)現(xiàn)核心。在繪本《逃家小兔》中小兔和兔媽媽的語言是那么親切質(zhì)樸, 又那么可愛。 “如果你來追我,我就要變成溪里的小鱒魚,游得遠遠的?!毙⊥谜f。“如果你變成溪里的小鱒魚,我就要變成捕魚的人去抓你。 ”媽媽說。 整本繪本都是小兔和兔媽媽這樣的“如果……,就……。 ”句式,這樣的句式構成一本繪本, 也構成了兔媽媽和小兔子間那份親密的母子關系, 在對話中孩子們也想到了自己的媽媽, 想到了自己也是那個想要逃家的小兔,與文本進行對話了。
(一)利用故事情境,續(xù)編故事。學生剛剛讀完繪本, 往往會意猶未盡, 尤其是一些開放式結尾的繪本更是給了學生創(chuàng)意的支點。 利用原繪本的故事情境, 讓學生天馬行空想象還會發(fā)生什么事呢? 通過這樣的續(xù)編,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在繪本《母雞蘿絲去散步》中母雞悠閑的散步卻不知后面有一只狐貍跟著想吃掉她, 當每次狐貍要吃掉母雞時,母雞總能神奇的化險為夷,最終悠哉的散步回到家。 繪本故事簡單,情節(jié)反復。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想象母雞還會去哪里, 又會發(fā)生什么讓她化險為夷呢? 學生展示豐富的想象, 有的說:“母雞經(jīng)過馬路時, 狐貍跳起來要吃她的時候被一輛車撞倒了”。有的說:“母雞經(jīng)過小河邊,當她站在河邊照鏡子時,狐貍跳起來準備吃她卻沒想到母雞轉(zhuǎn)身,狐貍跳到了河里。 ”等等。 這樣的續(xù)編既豐富了孩子的想象, 也為孩子構思自己的繪本起到了很好的奠基。
(二)仿寫故事結構,創(chuàng)造故事。學生習得語言,首先從模仿開始,同樣繪本的創(chuàng)編不是一定要從無到有, 從最新開始。 我們可以通過抓住故事的結構,讓學生模仿,給他們提供語言的樣式。 比如繪本 《我爸爸》 中的語言結構就是:“爸爸吃的像馬一樣多”“爸爸游泳時像魚一樣靈活”。 為此設計了這樣的語言樣式:“我xx 像……一樣……;像……一樣……。 ”通過這樣的語言結構,學生與自己的生活相鏈接, 與自己的家人相鏈接, 創(chuàng)造出了屬于的自己的故事,表達了屬于自己的情感。
(三)借用人物原型,衍生故事。利用繪本有趣的人物原型, 讓孩子在想象的世界與這些原型進行對話、重塑,讓其與繪本人物手拉手衍生出另一個故事的開始。在《警官巴克爾和警犬葛芮雅》 這個故事中那條警犬和警官之間是配合如此默契且幽默。學生在讀完后,教師讓學生繼續(xù)以這兩個人物原型, 想想還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學生在對人物有著充分了解的情況下, 展開了大膽的想象, 有的孩子說他們到了另一個城市,合作抓犯人,最終成為警察明星;有的孩子則說也許他們一起破案,成為超級英雄,拯救地球等等。 總之孩子們的想象的火花就這樣點燃了。
(四)鏈接自我生活,發(fā)展故事。閱讀的意義從某種程度上說是讓處于單一維度生活中的“我”,去看到世界中另一個“我”,去探索與他人在一起的“我”,讓單一維度的“我”通過閱讀與他人、與世界、與生活相鏈接,從而豐富自我,最終成為一個獨特的“我”。 繪本《大腳丫跳芭蕾》中學生感受到了大腳丫帶給梅琳達的煩惱,她也曾放棄,也曾懊惱,但最終實現(xiàn)夢想的故事。 通過閱讀繪本后,教師相機引出“孩子們你是否也有像梅琳達這樣的時刻呢? 你可以用文字的方式向我們說一說你的夢想故事”這樣的引導,讓學生從繪本的閱讀中聯(lián)系到自己的生活,從而有了屬于自己的閱讀感受與寫作素材。
(一)繪草圖——全局構思。 我采用集中指導的方式,讓一位學生把自己編寫的故事朗讀給大家聽,在朗讀的過程,其他學生則思考你認為這個故事可以分成幾塊,用幾幅圖可以將故事描繪出來。 學生讀完后大家暢所欲言,在你一言我一語中,我們有了這樣的共識:(1)故事內(nèi)容盡量用圖畫的方式呈現(xiàn),如果不能呈現(xiàn)的可以用文字表達。(2)心情的表達可以用天氣、環(huán)境、圖畫中人物的表情、肢體動作來表示;(3) 連續(xù)圖畫內(nèi)容時注意不要類似,如果類似則不需要;(4)圖畫構圖有時可以是大圖,有時也可以是小圖, 有時也可以是跨頁圖,最好有變化。
(二)繪內(nèi)頁——精彩紛呈。 有了草圖,學生也就有了模板,接著學生可以是小組合作或者親子共繪的方式,描繪自己的繪本內(nèi)頁。內(nèi)頁紙的選擇也是有講究的, 有的學生用白色卡紙, 通過幾張卡紙拼裝成繪本內(nèi)頁, 這樣的繪本更有質(zhì)感。 也有的用普通的圖畫紙裝訂一起,還有的用有色的卡紙做成內(nèi)頁裝訂一起,使其顏色更豐富。因為內(nèi)頁的繪制需要較長時間完成, 且不同孩子對于繪畫的水平有限, 因此我們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 讓學生繪制自己擅長的部分, 有的可以是構圖, 有的是涂顏色, 有的寫文字等等, 學生們的語文素養(yǎng)就在這樣的參與、體驗、討論、繪制中形成。
(三)繪封面等——匠心獨運。一本完整的繪本不僅僅只有內(nèi)頁的組成就可以了, 學生們通過前期的讀繪本, 對于繪本的組成已經(jīng)非常了解了, 因此在創(chuàng)編繪本的時候?qū)W生不僅要繪畫內(nèi)頁,也要繪制封面、封底甚至扉頁。 學生在繪制前教師可以把以前看過的繪本封面、封底、扉頁單獨進行具體的繪畫指導,這樣的指導學生對于封面的基本要素有了清晰的認識,同時,對于封面、封底、扉頁顏色的選擇,會明晰地知道最好是統(tǒng)一色調(diào), 這樣給人一種整體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