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明確噻蟲嗪的最佳施藥方式和持效期,并用來指導生產(chǎn)中對點蜂緣蝽成蟲的防治,選擇3種不同施藥方式對大豆盆栽進行處理,在施藥不同天數(shù)后罩網(wǎng)接蟲,在接蟲3 d、7 d后分別調查死亡蟲數(shù),并計算田間防治效果。結果表明:種子包衣處理對點蜂緣蝽無防治效果;使用灌根方式施藥時,在相同天數(shù)接蟲的前提下,不同藥劑濃度的防治效果為高濃度gt;中濃度gt;低濃度;與灌根方式相比,在施用相同濃度藥劑、相同接蟲天數(shù)的前提下,莖葉噴霧方式的即時藥效最好。莖葉噴霧與灌根低濃度、中濃度的持效期均為5 ~10 d,灌根高濃度的持效期為10 d~15 d。雖然灌根高濃度的持效期比莖葉噴霧的更長,但二者的防治效果相差不多。莖葉噴霧的速效性遠高于灌根方式,灌根方式的持效期略高于莖葉噴霧方式。綜合考慮,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建議采用莖葉噴施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 14.04 ga.i./hm2的方式防治點蜂緣蝽,藥劑的有效間隔期為10 d。
關鍵詞:點蜂緣蝽;噻蟲嗪;施藥方式;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TG33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3-82-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3.018
0 引言
點蜂緣蝽[Riptortus pedestris (Fabricius)]屬半翅目蛛緣蝽科,主要分布在我國華東、華南、華北和西南等地區(qū)[1-2],東北地區(qū)也時有發(fā)生[3-4]。點蜂緣蝽主要危害大豆,其若蟲和成蟲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寄主植物的汁液為害,導致寄主植株發(fā)育不良、籽粒不飽滿,不能正常落葉(俗稱“癥青”)[5-7]。近年來,“癥青”現(xiàn)象從黃淮海大豆產(chǎn)區(qū)向其他大豆產(chǎn)區(qū)擴散蔓延的趨勢逐漸加重。目前,我國尚無登記針對此類害蟲的殺蟲劑,生產(chǎn)中大多使用廣譜性殺蟲劑對其進行防治。筆者已探究不同藥劑對點蜂緣蝽的田間防效,發(fā)現(xiàn)噻蟲嗪對點蜂緣蝽的防治效果最優(yōu)[8]。噻蟲嗪是一種新煙堿類殺蟲劑,其與昆蟲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煙堿型乙酰膽堿受體具有高親和性,能誘導神經(jīng)元亢奮,從而使昆蟲在短時間內死亡[9-10],廣泛應用于我國小麥、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種植過程。筆者選用噻蟲嗪作為試驗藥劑,通過觀察不同施藥方式對點蜂緣蝽成蟲的防治效果,從而確定該藥劑的最佳施藥方式和持效期,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導生產(chǎn)中對點蜂緣蝽成蟲的防治。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蟲源
試驗所用的點蜂緣蝽是由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經(jīng)濟害蟲防控創(chuàng)新團隊提供的室內穩(wěn)定試驗種群。
1.2 供試盆栽
選用優(yōu)良的蒙豆46種子,采用5點播種法將其播種于花盆中,每點播種3粒種子。在豆苗長到一節(jié)期(V1)時,每個花盆只保留生長均勻的5株豆株;在豆苗生長到始花期(R1)時再次間苗,保留3株生長均勻的豆株,用于后續(xù)試驗[11]。
1.3 供試藥劑
選用70%噻蟲嗪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研發(fā)生產(chǎn))對種子進行包衣。在莖葉噴霧和灌根處理中,選用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上海悅聯(lián)化工有限公司研發(fā)生產(chǎn))。
1.4 試驗器材
試驗所用到的器材有養(yǎng)蟲籠(50 cm×50 cm×45 cm)、養(yǎng)蟲罐(直徑為9 cm、高為15 cm)、離心管(50 mL、5 mL)、燒杯(2 L)、量筒(100 mL)、氣壓式噴霧器、電子天平(沈陽亮衡天平儀器有限公司,MODEL ES200-2B)、硫酸紙、網(wǎng)罩等。
1.5 田間防效試驗
試驗于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大豆區(qū)域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基地進行。
1.5.1 不同拌種劑濃度對點蜂緣蝽成蟲的防效試驗
播種前,用拌種劑對大豆進行拌種,播種量為100 kg/hm2。對拌種劑設置5個濃度處理,分別為25.00 ga.i./hm2、50.00 ga.i./hm2、75.00 ga.i./hm2、100.00 ga.i./hm2、125.00 ga.i./hm2,并設清水對照組(CK)。在大豆植株生長至R4期時,每盆接5對點蜂緣蝽成蟲,每個處理重復4次,罩網(wǎng)后接蟲;在接蟲3 d后分別調查死亡的蟲數(shù),并計算防治效果。
1.5.2 不同接蟲時間對點蜂緣蝽成蟲的防效試驗
選擇長到R4期、長勢均一的大豆盆栽,用手動噴霧器均勻噴霧施藥,藥劑濃度為14.04 ga.i./hm2,每盆施藥量均為15 mL。分別在施藥0 d、5 d、10 d、15 d后,對每盆大豆植株罩網(wǎng)接5對點蜂緣蝽成蟲,并設清水對照組(CK),每個處理重復4次。在接蟲3 d和7 d后分別調查死亡蟲數(shù),并計算防治效果。
1.5.3 不同灌根濃度對點蜂緣蝽成蟲的防效試驗
選擇處于R4期、長勢均一的大豆盆栽,設3個施藥濃度,分別為14.04 ga.i./hm2、22.31 ga.i./hm2、30.58 ga.i./hm2,每盆施藥量均為100 mL。分別在施藥0 d、5 d、10 d、15 d后罩網(wǎng)后接蟲,每盆大豆植株接5對點蜂緣蝽成蟲,并設清水對照組(CK),每個處理重復4次。在接蟲3 d和7 d后分別調查死亡蟲數(shù),并計算防治效果。
1.6 統(tǒng)計方法
防治效果的計算公式見式(1)。
利用Excel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并使用DPS 13.5軟件中的鄧肯氏新復極差法(DMRT法)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拌種劑濃度對點蜂緣蝽成蟲的防治效果
用70%噻蟲嗪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對大豆種子進行包衣處理后,大豆植株生長至R4期,各處理對點蜂緣蝽成蟲均無防治效果(見表1)。
2.2 不同接蟲時間對點蜂緣蝽成蟲的防治效果
大豆植株生長至R4期,莖葉噴施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 14.04 ga.i./hm2,對點蜂緣蝽成蟲的防治效果與藥后接蟲天數(shù)呈負相關(見表2)。藥后0 d和5 d接蟲,7 d調查的防治效果要高于3 d調查的防治效果;藥后10 d和15 d接蟲,7 d調查的防治效果要低于3 d調查的防治效果。對不同藥后天數(shù)接蟲的3 d調查結果進行對比,藥后0 d接蟲的防治效果最好(73.33%),藥后10 d接蟲的防治效果降低到10.56%,藥后15 d接蟲則無防治效果;在7 d調查結果對比中,藥后0 d接蟲的防治效果最好(91.32%),藥后10 d接蟲的防治效果僅為5.00%,藥后15 d接蟲則無防治效果。
2.3 不同灌根濃度對點蜂緣蝽成蟲的防治效果
大豆植株生長至R4期,用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灌根,相同濃度處理的防治效果均與藥后接蟲天數(shù)呈負相關;在藥后接蟲天數(shù)相同的前提下,相同調查時間的防治效果由高到低為高濃度、中濃度、低濃度(見表3)。
灌根濃度為14.04 ga.i./hm2時,在藥后0 d和5 d接蟲,7 d調查的防治效果要高于3 d調查的防治效果;在藥后10 d和15 d接蟲,7 d調查的防治效果要低于3 d調查的防治效果。在3 d調查結果對比中,不同藥后天數(shù)接蟲的防治效果不同,藥后0 d的接蟲防治效果最好(34.17%),藥后15 d接蟲時無防治效果;在7 d調查結果對比中,藥后0 d接蟲的防治效果最好(55.28%),藥后15 d接蟲無防治效果。
灌根濃度為22.31 ga.i./hm2時,在藥后相同接蟲天數(shù)對比中,7 d調查的防治效果均高于3 d調查的防治效果。在3 d調查結果對比中,不同藥后接蟲天數(shù)的防治效果不同,藥后0 d接蟲的防治效果最好(47.50%),藥后15 d接蟲的防治效果僅有5.00%;在7 d調查對比結果中,藥后0 d的接蟲防治效果最好(71.11%),藥后15 d的接蟲防治效果降到6.35%。
灌根濃度為30.58 ga.i./hm2時,在藥后相同接蟲天數(shù)對比中,7 d調查的防治效果均高于3 d調查的防治效果。在3 d調查的防治效果對比中,不同藥后接蟲天數(shù)的防治效果不同,藥后0 d接蟲的防治效果最好(65.56%),藥后15 d接蟲的防治效果為15.28%;在7 d調查對比中,藥后0 d接蟲的防治效果最好(84.17%),藥后15 d接蟲的防治效果與3 d調查結果相近。
2.4 不同施藥方式對點蜂緣蝽成蟲的防治效果
在大豆植株生長至R4期,采用莖葉噴霧與灌根方式施用噻蟲嗪,莖葉噴霧的濃度與灌根方式的低濃度相同,不同施藥方式對點蜂緣蝽成蟲的防治效果見表4。于藥后0 d接蟲,在3 d和7 d調查中,莖葉噴霧方式的防治效果最好,與灌根高濃度無顯著性差異(Pgt;0.05),但顯著高于灌根中濃度、低濃度(Plt;0.05);于藥后5 d接蟲,在3 d和7 d調查中,莖葉噴霧方式的防治效果最好,與灌根中濃度、高濃度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gt;0.05),但顯著高于灌根低濃度(Plt;0.05);于藥后10 d接蟲,在3 d調查中,灌根高濃度防治效果最好,與莖葉噴霧、灌根中濃度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gt;0.05),但顯著高于灌根低濃度(Plt;0.05)。在7 d調查時,灌根高濃度的防治效果最好,顯著高于其他處理(Plt;0.05)。于藥后15 d接蟲,在3 d和7 d調查時,灌根高濃度的防治效果最好,顯著高于其他處理(Plt;0.05)。
3 結論
選用70%噻蟲嗪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對大豆種子進行包衣處理,在大豆植株生長到R4期時,所有濃度處理對點蜂緣蝽均無防治效果,故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不建議使用此施藥方式。劉愛之等[12]使用70%噻蟲嗪種子處理可分散粉來處理小麥種子,對整個小麥生育期的麥蚜均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與此研究的試驗結果相反,這可能與作物品種和試驗昆蟲不同有關。李冠楠等[13]使用吡蟲啉懸浮種衣劑對玉米種子進行處理,不影響玉米田中節(jié)肢動物物種數(shù),而非靶標鱗翅目穗部害蟲的種群數(shù)量有所增加,這與此研究的試驗結果相符。
采用灌根方式施藥,在相同藥后接蟲天數(shù)中,對點蜂緣蝽成蟲的防治效果為高濃度gt;中濃度gt;低濃度。在莖葉噴霧與灌根方式對點蜂緣蝽成蟲的防治效果對比中,莖葉噴霧的速效性遠高于灌根方式,灌根高濃度處理的持效期略高于莖葉噴霧處理,但防治效果相差不多。此結果與楊慶喜等[14]采用莖葉噴霧和灌根方式施用吡蟲啉來防治草莓蚜蟲時得出的結論相似。
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大豆植株生長至R4期,優(yōu)先選用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 14.04 ga.i. /hm2、采用莖葉噴霧方式對點蜂緣蝽成蟲進行防治,藥劑的有效間隔期為10 d。但還需結合生產(chǎn)的實際情況,從害蟲的發(fā)生量和產(chǎn)品的商業(yè)用途及安全期出發(fā),適當調整施藥用量及施藥間隔期。
參考文獻:
[1]陳慶恩,白金鎧.中國大豆病蟲圖志[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2]高宇,陳菊紅,史樹森.大豆害蟲點蜂緣蝽研究進展[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19(5):804-815.
[3]史樹森.大豆害蟲綜合防控理論與技術[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3.
[4]郭江龍,李耀發(fā),安靜杰,等.點蜂緣蝽試驗種群的室內飼養(yǎng)技術[J].天津農(nóng)業(yè)科學,2023(S1):111-115.
[5]李小花,呂德東,李文博,等.大豆莢皮結構特征與點蜂緣蝽刺吸為害的相關性分析[J/OL].中國油料作物學報,1-9(2023-09-05)[2024-02-20].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2dRWw02s3kyHRjzEUEvhBN3fMbAy8htcjOv8IB2eduRa5yLVV8v-vyw8zeEjA7xdwXAl-Er-eODBaMxeLiKwVE2VpHkJbsotf67SYLusubxYkuevbXvlECDg6ieTdxpHBPxP0YOfeQ=amp;uniplatform=NZKPTamp;language=CHS.
[6]王師君,伊文博,趙清,等.基于形態(tài)與COI條形碼的蜂緣蝽物種鑒定[J].貴州農(nóng)業(yè)科學,2023(7):68-73.
[7]郭建秋,亢江飛,李林,等.大豆“癥青”研究進展[J].中國植保導刊,2023(4):16-22.
[8]王自杰,田鑫月,李文博,等.5種藥劑對點蜂緣蝽室內生物活性及田間防效[J].農(nóng)藥,2020(7):537-540.
[9]毛連綱,徐冬梅,袁善奎,等.基于推薦用量分析我國新煙堿類殺蟲劑的登記現(xiàn)狀[J].植物保護,2020(5):200-210.
[10]GAO Y,CHEN L,HU Y L,et al.Laboratory evaluation of leguminous plant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bean bug Riptortus pedestris(Hemiptera:Alydidae)[J].Entomological Science,2022(4):e12525.
[11]LI W J,GAO Y,HU Y L,et al.Field cage assessment of feeding damage by Riptortus pedestris on soybeans in China[J].Insects,2021(3):255.
[12]劉愛芝,韓松,梁九進.新煙堿類殺蟲劑拌種防治麥蚜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2012(12):94-97,145.
[13]李冠楠,苗昌見,李為爭,等.吡蟲啉懸浮種衣劑對玉米田節(jié)肢動物群落及主要非靶標害蟲的影響[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17(24):4735-4746.
[14]楊慶喜,李東陽,紀明山,等.噴霧和灌根施藥后吡蟲啉在草莓植株中的分布及其對草莓蚜蟲的防效[J].植物保護,2019(4):25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