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 靜
天氣晴好,陽光透過窗戶照射進來,灑下一片柔和明亮的光。我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端坐在書桌前,一頁一頁翻看,心隨著文字起起落落。讀到讓人驚艷的詞句或段落,心頭總會猛然一震,在心里反復(fù)默念、品讀、咀嚼,讓其慢慢扎根到腦海里。
作為一個寫作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字已經(jīng)如烙印般刻在心里。我把它們放在心里反復(fù)摩挲,如同自己精心養(yǎng)育的一個孩子。一篇文章的完結(jié),需要從題目開始構(gòu)思,然后筆尖沿著思路蜿蜒行走,一個個精靈般的文字徐徐走來,漸次找到自己的位置,最后磕磕絆絆落地成形。之后,從頭到尾一字一句認(rèn)真核對修改,讓它們整潔地站在人前。這是文字與心靈的碰撞,也是思想和心聲的輸出。
靈感是轉(zhuǎn)瞬即逝的,很多時候,腦海里有一個念頭,要第一時間記錄下來,哪怕只是只言片語。閑下來時,對著這些文字反復(fù)琢磨、溫養(yǎng)、沉淀、淘洗、加工,隨著閱讀量的擴展、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會有新的思路和想法隨著這些凌亂的片段一起長大。比之以前,想得更加深遠具體,角度也有了多維變化。有了初始的框架做底色,修修補補,倒也不失為一件趣事。
在成長和閱讀中,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我喜歡的一位作家好像也是這樣。在讀她的一些小說時發(fā)現(xiàn),某些段落、某些句子似曾相識?;仡^讀她的散文才明白,她小說里的那一部分就是她初始的散文,那些散文如一棵棵青翠的小樹,在彼時清新靈動、溫暖明媚。隔著經(jīng)年的時光醞釀,中年時把根扎得更深,枝枝葉葉更加繁茂,文字也更飽滿生動深邃彈性。這時的文字里除了陽光雨露外,還有生活里的皺褶和五味雜陳,有陽光下的陰影,更有生命的厚重和底蘊。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如同經(jīng)典的書和文章常讀常新一樣,同樣的四季,同樣的風(fēng)景,同樣的二十四節(jié)氣,不一樣的年齡帶給人的是不一樣的心境。在讀和寫的過程中,如果讀到和自己共鳴的文字,心靈的微顫總是來得那樣猛烈,仿佛看到了另一個自己,那么熟悉熨帖,讓人親近。那些自己無論如何都想不到的神來之筆,要時時翻看,糅合自己的遐想和延伸,巧妙地移植進自己的文字里,為文字添彩。
在這個什么都快的年代,唯有文字可以讓人慢下來,在老舊的時光里讓心慢慢游走,把養(yǎng)在心里的文字慢慢翻曬。超市里一句怦然心動的標(biāo)語,公交車上的一句溫馨提示,路邊一閃而過的廣告牌,一張文案紙箋,朋友圈的一段美文……那些或美好或幽默或言簡意賅或朗朗上口的文字,就是你心里翻滾著的正在構(gòu)思的文章的雛形和素材,在未來的某一天,它們會奇異地變形,和無數(shù)文字融合,升華你文字的高度,托舉起你思想的深度。
養(yǎng)在心里的文字,輕抹慢捻,如同文火,不緊不緩,在熬制和等待中,生命的芬芳悄然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