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鴝的雌鳥和雄鳥相似度達到了90%。喜鵲無論雌雄,外觀都是一樣的。雄性鵲鴝的羽色和喜鵲非常接近,頭部、胸部和背部為黑色,腹部為白色,乍一看就像一只縮小版的喜鵲。它們也存在許多不同的地方。鵲鴝站立時,翅膀上的白斑會從肩部橫向延伸至飛羽;喜鵲翅膀上的白斑集中在肩部。鵲鴝的嘴巴小巧而尖細,便于啄食小型昆蟲;喜鵲則擁有粗壯的嘴巴,能夠取食堅硬的食物。鵲鴝尾羽外側(cè)的幾根羽毛是白色的,而喜鵲的尾羽是純黑色的,具有金屬光澤。
纖巧的“學舌高手”
當你在戶外聽到某一種鳥兒的叫聲時,先不要著急通過叫聲確認它的身份,因為這很有可能是某些鳥兒在“學舌”,鵲鴝就是這樣一種“調(diào)皮”的鳥兒。
和烏鶇、畫眉一樣,鵲鴝的叫聲婉轉(zhuǎn)動聽、清脆響亮,尤其是處于繁殖期的雄鳥。它們有時還會“分飾多角”,惟妙惟肖地模仿其他鳥類的叫聲。
鵲鴝廣泛分布于我國南方。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qū)均能見到它們的身影。這種鳥兒身形小巧,體長約17厘米,活潑好動。你若見到披著醒目的黑白“外套”在枝頭、草地跳躍的鳥兒,那準是鵲鴝。比起多數(shù)羞怯怕生的鳥兒,鵲鴝格外適應(yīng)人類世界,它們的棲息地點相對固定,無論是在城市公園、路邊灌叢,還是在居民區(qū),它們都能做到“自來熟”。
鵲鴝的別名喚作“四喜”,很多地區(qū)也會將它們稱為“豬屎渣”。這是因為鵲鴝經(jīng)常在豬圈、牛欄附近覓食,因此得了這個和它們干凈的外觀不甚相符的外號。它們常在這些地方尋找昆蟲等食物,捕食的多為農(nóng)林業(yè)害蟲,堪稱“穿著警服的衛(wèi)士”。
它們在覓食時常翹起尾巴,雙翅翼尖垂于尾下,尾巴與軀干呈90°夾角,一翹一翹的,動作非常具有辨識度,這也襯托出了它們的活潑可愛。
霸道的“鴉科大佬”
鵲鴝知名度高,多少還是沾了一點喜鵲的光。喜鵲這位“重量級”主角,憑一己之力做到了在我國家喻戶曉。
俗話說“喜鵲叫,好事到”。人們將喜鵲的叫聲看作是喜事臨近的預兆。在牛郎織女的故事里,正是喜鵲為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搭起了橋梁。
喜鵲的羽色乍一看黑白相間,似乎沒有可圈可點之處,但你若細看,可就大有文章了。它們的黑色羽毛可以將陽光折射出特定的色澤,這讓它們看起來不再黯淡無光,而是仿佛披了一身鋼藍色鎧甲。喜鵲黑色的尾羽又長又寬,只要角度合適,就會呈現(xiàn)出彩虹般的光澤,讓人不禁感慨“花喜鵲”的稱呼原來如此貼切。
從雪山高原到沿海灘涂,喜鵲在我國幾乎隨處可見,這些隨遇而安的鳥兒常出沒在人類聚居地。在北方許多城市的冬半年,常??梢钥吹缴习僦幌铲o群飛和棲落的壯觀場面。這些體長近50厘米的鳥兒有時會像吃了熊心豹子膽一樣,對進入領(lǐng)地的猛禽發(fā)起攻擊;有時還會扮演“土匪”,集群欺負其他體形較小的鳥兒。此外,喜鵲毫不挑食,谷物、漿果、昆蟲,來者不拒。
雖說人們對喜鵲有別樣的感情,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分類學上,喜鵲與烏鴉是同科近親。它們都有頗高的智商、碩大的體形、超強的適應(yīng)力,以及葷素不拘的食性。在宋朝之前,人們對烏鴉青睞有加,象征太陽的神鳥“三足烏”就是一只有三只腳的烏鴉。慢慢地,隨著文化習俗更替,烏鴉不再受人們歡迎,同族的喜鵲逐漸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人們心中的“吉祥鳥”。
無論是鵲鴝還是喜鵲,都是國家三有保護動物,也是生態(tài)鏈中至關(guān)重要的一環(huán)。當它們在城市里嬉鬧穿梭時,請給予它們多一點包容,遠遠觀賞別打擾;少一點干預,切莫投喂與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