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博文 范冰 宋力 韓玉龍
摘 要:以處于地震基本烈度8 度區(qū)的某開敞式防洪閘為例,基于有限元分析軟件,采用時程分析法對閘室結構抗震能力進行了分析。針對閘室上部啟閉機房結構存在的抗震缺陷,制定了不同的抗震加固方案,通過不同加固方案抗震能力對比分析,比選了較優(yōu)加固方案,并在較優(yōu)方案基礎上,探究了連通梁截面尺寸對閘室結構加固效果的內在影響規(guī)律。結果表明:地震作用下防洪閘閘室結構啟閉機房排架柱折角位置處出現(xiàn)較大拉應力區(qū),其最大拉應力超過了結構承載能力,不滿足抗震安全需求;在各排架柱之間增設連通梁可降低啟閉機房結構動力響應,但設計過程中為避免啟閉機房結構產(chǎn)生鞭梢效應,不宜在頂部位置增設;連通梁截面尺寸對啟閉機房排架柱結構抗震能力影響顯著,實際工程中可通過控制截面尺寸達到理想的抗震加固效果。
關鍵詞:閘室結構;數(shù)值模擬;抗震能力分析;抗震加固措施
中圖分類號:TV691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 j.issn.1000-1379.2024.04.026
引用格式:郭博文,范冰,宋力,等.開敞式防洪閘閘室結構抗震安全分析及加固措施研究[J].人民黃河,2024,46(4):153-156,162.
水閘具有擋水、泄水的雙重功能,在水利工程中被廣泛應用[1-3] 。我國地震多發(fā),地震頻度極高,水閘遭受多次地震災害結果表明,地震對水閘的破壞較為嚴重。根據(jù)資料統(tǒng)計表明,水閘的主要震害為排架柱斷裂、閘墩及翼墻裂縫等[4-6] 。閘室作為水閘工程的咽喉部位,對工程的安全性尤為重要。此外,閘室薄壁結構在強震作用下易發(fā)生貫穿性裂縫,尤其針對閘室上部啟閉機排架柱結構,其在地震作用下存在明顯的“鞭梢效應”,出現(xiàn)貫穿性裂縫的可能性更大。為保證工程在地震作用下安全運行,擬采用有限元模擬技術對開敞式水閘的閘室結構進行抗震能力分析,并針對閘室上部結構進行抗震措施優(yōu)化設計,以期為同類水閘工程提供借鑒和參考。
1 抗震能力分析
1.1 有限元模型
某開敞式防洪閘共計6 孔,每孔寬度6 m,每兩孔相鄰閘墩間設有伸縮縫,故兩孔一聯(lián),共計三聯(lián)。根據(jù)區(qū)域地質資料,整個場地主要由新沉積的黏土、淤泥、砂土和礫石組成,在實際施工時,通過換填砂礫料對地基進行了處理,防止地基發(fā)生液化破壞。
根據(jù)某閘室結構特點,本次選取中間一聯(lián)進行相關研究,建立了包括地基、閘底板、閘門、閘墩、閘前后水體、交通橋、啟閉機房的閘室結構三維有限元模型(見圖1)。其中:為減弱地基邊界條件對計算結果的影響,以閘底板四周為起點,地基模型向上下游以及左右岸分別延伸2 倍閘墩高度;為較為真實地反映地震作用下閘前后動水壓力對閘室結構的影響,采用勢流體單元模擬閘前后水體;為提高計算精度,均采用六面體網(wǎng)格對模型進行離散,共計120 492 個節(jié)點、94 310個單元。
1.2 計算參數(shù)
1)計算工況及荷載。該防洪閘所處區(qū)域地震基本烈度為8 度,《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標準》(GB51247—2018)[7](以下簡稱設計標準)規(guī)定,一般工程可將場區(qū)地震基本烈度作為結構設計烈度。因此,本次計算工況為正常蓄水位運行期加8 度地震作用。其中:正常蓄水位運行時防洪閘閘室結構閘前水深2.50 m,閘后水深2.20 m;8 度地震作用時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20g,地基反應譜特征周期Tg取0.35 s。
本次計算中主要考慮模型自重、水荷載、淤沙壓力、浪壓力、土壓力、揚壓力、風荷載、啟閉機自重及地震荷載等。其中,揚壓力由浮托力和滲透壓力組成,滲透壓力可采用改進阻力系數(shù)法計算。
2)材料參數(shù)。有限元數(shù)值模擬時,混凝土材料采用線彈性本構模型,同時將等效彈性模量作為混凝土的彈性模量,以體現(xiàn)鋼筋的作用。在線彈性階段,鋼筋與混凝土是協(xié)調變形的,具體等效原則如下:
式中:Ed 為鋼筋混凝土等效彈性模量,Ec 為素混凝土彈性模量,Es 為鋼筋彈性模量,As 為鋼筋截面面積,A為混凝土截面面積。
該工程閘底板、閘墩、交通橋、啟閉機房計算所采用的混凝土材料參數(shù)(未等效前)為:強度等級C25,容重25.0 kN/ m3,彈性模量28.0 GPa,泊松比0.167。
3)地震荷載。設計標準規(guī)定,水閘結構應同時考慮順河流方向和垂直河流方向的水平向地震作用。本次抗震分析過程中,根據(jù)設計標準中的設計反應譜,采用三角級數(shù)展開的方法生成兩條標準地震加速度時程曲線,見圖2。計算過程中,基于封閉振動體系的地震波輸入方式,考慮橫河向和順河向地震作用,對閘室結構進行動力響應分析。
4)動水壓力。采用勢流體單元模擬閘前、后水體動水壓力作用時,其控制方程如下:
式中:?2為拉普拉斯算子,P 為動水壓力,c 為水中聲波波速。
同時,在水體和結構之間設置流固耦合邊界,以此來模擬水體和結構之間的能量傳遞,具體如下:
式中:n 為流固耦合面上流體域的外法線方向坐標,ρ為水的密度,·V·n 為流固耦合面上沿法向的絕對加速度。
1.3 結果分析
為了便于對計算結果進行分析,在閘室結構上選取2 個特征點,具體位置見圖1(b)。
1.3.1 位移計算結果分析
以順河向位移計算結果為例,閘室結構特征點A順河向位移時程曲線見圖3。在地震作用下,特征點A順河向隨地震荷載往復震蕩,其中位移最大值(絕對值)為14.10 mm,出現(xiàn)在9.18 s 時刻。
1.3.2 應力計算結果分析
閘室結構特征點B 第一主應力時程曲線見圖4。地震作用下特征點B 第一主應力在2.55 s 時刻出現(xiàn)最大值,為28.24 MPa,位置在啟閉機房排架柱折角處。
1.3.3 計算結果合理性分析
為了驗證時程分析法計算結果的合理性,將其與基于振型分解反應譜法的計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見圖3、圖4,限于篇幅不再展示計算結果云圖)。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結果較時程分析法計算結果偏大,符合一般規(guī)律,兩種方法得到的位移及應力最大值出現(xiàn)位置一致,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本次計算結果的合理性。
1.3.4 抗震能力分析
根據(jù)排架柱結構截面的配筋,結合文獻[8-10]中提出的拉應力復核方法,計算可得單位長度閘墩橫截面上最大承載彎矩為6 444.82 kN·m,閘室的排架柱結構能承受的最大拉應力為9. 87 MPa, 遠低于28.24 MPa。因此,閘室啟閉機房結構抗震能力不滿足安全需求,需要采取相應抗震加固措施。
2 抗震加固措施研究
主要針對啟閉機房排架柱結構進行抗震加固措施研究。在不改變現(xiàn)有結構形式基礎上,針對閘室上部啟閉機房結構特點,考慮增大啟閉機房結構整體剛度,擬采用以下3 種方案進行抗震加固。
1)方案1。在閘室上部結構啟閉機房二層排架柱的跨中位置,于順河方向增加3 根連通梁,于橫河方向增加4 根連通梁,連通梁的截面尺寸為25 cm×40 cm(寬×高)。
2)方案2。在閘室上部結構啟閉機房一層排架柱的跨中位置,于順河方向增加3 根連通梁,于橫河方向增加4 根連通梁,連通梁的截面尺寸為25 cm×40 cm(寬×高)。
3)方案3。在閘室上部結構啟閉機房一層和二層排架柱的跨中位置,于順河方向均增加3 根連通梁,于橫河方向均增加4 根連通梁,連通梁的截面尺寸為25 cm×40 cm(寬×高)。
2.1 不同方案位移計算結果分析
不同方案閘室上部啟閉機房結構特征點A 順河向位移時程曲線見圖5。方案1 特征點A 順河向位移最大值(絕對值)為14.61 mm,出現(xiàn)在2.53 s 時刻,相較于未加固方案,其最大值增大了3.62%;方案2 特征點A 順河向位移最大值(絕對值)為8.71 mm,出現(xiàn)在2.83 s 時刻,相較于未加固方案,其最大值減小了38.23%;方案3 特征點A 順河向位移最大值(絕對值)為7.05 mm,出現(xiàn)在2.84 s 時刻,相較于未加固方案,其最大值減小了50%。
2.2 不同方案應力計算結果分析
不同方案閘室上部啟閉機房結構特征點B 第一主應力時程曲線見圖6。方案1 特征點B 第一主應力在9.17 s 時刻出現(xiàn)最大值,為37.40 MPa,相較于未加固方案增大了32.44%,原因是方案1 的加固措施使其在地震作用下產(chǎn)生了“鞭梢效應”,增大了啟閉機房整體動力響應;方案2 特征點B 第一主應力在3.01 s 時刻出現(xiàn)最大值,為8.78 MPa,相較于未加固方案減小了68.91%,方案2 的加固措施增加了啟閉機房一層結構的剛度,加固效果明顯;方案3 特征點B 第一主應力在3.01 s 時刻出現(xiàn)最大值,為8.20 MPa,相較于未加固方案減小了70.96%。
2.3 不同方案結果對比分析
對比不同方案特征點A 和特征點B 動力響應時程曲線可知,方案2 和方案3 加固效果明顯,特征點A順河向位移和特征點B 應力響應顯著降低。為了更直觀體現(xiàn)3 種加固方案效果差別,表1 給出了不同方案下特征點A 位移結果統(tǒng)計。相較于方案2,方案3特征點A 順河向位移和特征點B 第一主應力僅降低了19.06%和6.61%。
綜上所述,方案1 加固措施增加啟閉機房二層結構剛度的同時,也增大了啟閉機房二層結構質量,同時未改變一層結構剛度,使其在地震作用下產(chǎn)生了“鞭梢效應”,增大了啟閉機房整體動力響應;方案2 和方案3 的加固措施均增大了啟閉機房一層結構剛度,顯著降低了啟閉機房結構整體動力響應。相較于方案2,方案3 啟閉機房結構整體動力響應降幅偏小,且增大了經(jīng)濟成本。因此,綜合考慮推薦方案2 抗震加固措施。
3 截面尺寸對抗震加固效果影響
本節(jié)在方案2 的基礎上,增大連通梁的截面尺寸,進一步探討閘室上部啟閉機房結構抗震加固措施的最優(yōu)方案。增選方案如下:在方案2 的基礎上,連通梁的截面尺寸增大為25 cm×80 cm(寬×高)。增選方案閘室結構有限元模型見圖7。
1)位移計算結果分析。圖8 給出了增選方案閘室上部啟閉機房結構特征點A 順河向位移時程曲線。特征點A 順河向位移最大值(絕對值)為6.24 mm,出現(xiàn)在4.10 s 時刻,相較于方案2 減小了28.36%。
2)應力計算結果分析。圖9 給出了增選方案閘室上部啟閉機房結構特征點B 第一主應力時程曲線。增選方案特征點B 第一主應力在4.10 s 時刻出現(xiàn)最大值,為3.21 MPa,相較于方案2 降低了63.44%,加固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相較于方案2,增選方案進一步降低了啟閉機房結構整體動力響應,加固效果顯著。實際工程中,可通過控制截面尺寸達到理想的抗震加固效果。
4 結論
針對開敞式閘室上部啟閉機房結構存在的抗震缺陷,制定了不同的抗震加固方案,比選了較優(yōu)加固方案,并在較優(yōu)方案基礎上,探究了截面尺寸對閘室結構加固效果的影響規(guī)律。具體結論如下:
1)在8 度地震作用下,防洪閘閘室結構啟閉機房排架柱折角位置出現(xiàn)較大拉應力區(qū),最大拉應力超過了結構承載能力,不滿足抗震安全需求,需要采取抗震加固措施。
2)方案2 和方案3 的加固措施均增大了啟閉機房一層結構剛度,顯著降低了啟閉機房結構整體動力響應,但相較于方案2,方案3 啟閉機房結構整體動力響應降幅偏小,且增大了經(jīng)濟成本,綜合考慮推薦方案2抗震加固措施。
3)連通梁截面尺寸對啟閉機房排架柱結構抗震能力影響顯著,實際工程中,可通過控制截面尺寸達到理想的抗震加固效果。
參考文獻:
[1] 朱慶華,顧美娟.水閘閘室抗震動力分析及措施[J].水電能源科學,2012,30(1):114-116,208.
[2] 殷曉曦,張強.軟弱地基上井字梁底板式水閘的有限元分析[J].水利水電技術,2016,47(3):39-41,46.
[3] 張宇,李同春,齊慧君.軟土地基水閘底板有限元分析的樁基模擬方法[J].水利水電技術,2020,51(6):65-71.
[4] 馬利嘉,蔡蕁,厲丹丹.基于有限元法的閘室抗震安全評價[J].水利水電技術,2017,48(3):30-33,70.
[5] 劉長勇.大型水閘閘室結構抗震加固措施研究[J].水利科技與經(jīng)濟,2022,28(2):87-90.
[6] 鄒國華,周清勇,萬亮亮.某水閘結構抗震能力分析[J].廣東水利水電,2021(9):47-51.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水工建筑物振震設計標準:GB51247—2018[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8:10.
[8] 郭博文,常芳芳,李娜,等.攔河閘閘室結構抗震安全復核研究[J].人民黃河,2021,43(增刊1):19-22.
[9] 郭博文,魯立三,王荊,等.基于有限元法的跌水閘閘室結構抗震安全復核研究[J].中國農(nóng)村水利水電,2021(7):155-160.
[10] 郭博文,魯立三,王荊,等.渭河攔河閘閘室抗震安全復核[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中英文),2021,19(5):1024-1031,1040.
【責任編輯 張華巖】
基金項目:黃委優(yōu)秀青年人才科技項目(HQK-202314);河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02300410545);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科技發(fā)展基金項目(黃科發(fā)20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