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強 陳界
摘 要:當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不斷出現(xiàn)對學校形象產(chǎn)生負面影響的社會事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個別教師存在嚴重的“師德”問題,也從側(cè)面反映了高校學生管理中教育倫理觀念存在一定問題?;诖?,文章從教育倫理學的角度針對高校學生管理中的倫理問題展開深入研究,運用倫理學理論和行為準則,審視與反思當前高校學生管理中倫理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提出高校應創(chuàng)新管理者管理理念,優(yōu)化管理工作隊伍,并重視大學生主體地位,在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中健全學生管理工作制度,以此在人文關懷的踐行中解決教育倫理問題,帶動學生管理工作的高質(zhì)量發(fā)展。
關鍵詞:高校;學生管理;教育倫理;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G71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4)04-0094-05
引言
學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符合教育倫理的管理工作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對事情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引導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近年來,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高校不斷擴大入學招生人數(shù),大學生群體的數(shù)量逐年增大,使得高校學生的管理工作也變得越來越復雜。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當中的倫理問題也不斷增多,使得高校開始思考加強學生管理工作的倫理建設,以教育倫理制度開展學生管理工作,從而提升當前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水平。
目前,教育倫理沒有形成準確的概念定義,相關學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黃兆龍教授認為教育管理倫理主要研究的是高校教育管理者在實施教育管理過程中遵循現(xiàn)代教育管理道德原則、規(guī)范、范疇等道德要求,約束自身行為、進行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提升自身的價值觀、道德評價能力、行為選擇能力、道德調(diào)節(jié)能力、道德激勵能力等道德素質(zhì),有效地處理與管理者個人以及教育組織系統(tǒng)有關的人際關系和公共關系,創(chuàng)建和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保證受教育者學會做人,不斷提高其道德素質(zhì)的狀態(tài)[1]。高校學生管理中教育倫理制度指的是高校學生管理制度要具有合理性和道德性,以促進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因此,高校學生管理制度中因教育倫理制度的制定,通過管理者的道德反思,進而規(guī)范諸多對象,規(guī)范學生管理工作中不道德的行為,營造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以此來保護大學生的人權,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同時高校在學生管理的過程中要落實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學生作為高校學生管理的出發(fā)點,以此高質(zhì)量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
一、高校學生管理中教育倫理的基本理論
(一)陶行知教育倫理思想
陶行知以培養(yǎng)真善美的活人為教育倫理目標,簡言之,即學生具有真善美的品質(zhì),并且能用知識和能力服務社會,便是教育倫理的目標。這種教育倫理具體體現(xiàn)在教學做合一、教訓合一兩種實踐路徑上。其一,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倫理思想中提出的新思想。教和學以做為核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能簡單地認為,講解是做、看書是做,而是需要從整體來看待?!白觥辈坏扔诿つ啃袆?,真正的“做”是在勞心上勞力,用心學習和實踐,并非只知道死讀書和讀死書。其二,教訓合一法。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學與訓育是分家的,教師只負責傳授知識,忽略了對學生的品德教育。陶行知先生反對這種做法。其認為這是知識和品行分家的二元論。應當知行合一,在教育中滲透訓育,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和德育水平。
(二)楊昌濟教育倫理思想
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倫理學家楊昌濟一生以教育為己任,期望借助教育活動來改造人心道德,喚醒民眾的家國存亡意識。在其提出的教育倫理思想中,主要從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師生關系三個維度來討論。其一,教育目的觀。楊昌濟首先對“什么是教育”作了明確界定。其認為,教育是心性成熟的人對心性不成熟的人進行的感化過程。這里的心性指的是意識,是知、情、意三者的統(tǒng)一。與“知”相對應的是教育應以社會生存能力培養(yǎng)為第一目的。與“情”相對應的是,教育不能缺乏趣味性。與“意”相對應的是,教育需以貢獻社會為最終目標。楊昌濟將德育和被教育者有機聯(lián)系到了一起,并將養(yǎng)成人格作為教育事業(yè)開展的依據(jù),同時其又希望養(yǎng)成人格的主體既有獨立人格,又有社會責任感與社會公德心,從這一點來看,其主張以道德教育為中心的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倫理思想。其二,教育方法觀。在教育方法上,楊昌濟指出,教育方法是教育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教育方法需服務于教育目的。而教育方法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教學,以傳授基礎知識、社會生存能力為目的;第二種是訓練,從思想層面感化被教育者,使其養(yǎng)成善良品質(zhì);第三種是養(yǎng)護,以鍛煉身體和保護自己為目的。從這三種教學方法上來看,教育活動中包含理論教育、意志教育和身體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其三,師生關系觀。楊昌濟對教育中的師生關系進行了深入剖析,將這種關系視為一種主客關系,即教師是教育的主體,學生是客體。在教育中,應尊重學生這一個體,不能將其當成無生命的“物”,指的是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相互理解、平等相待,構建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三)徐特立教育倫理思想
徐特立是我國杰出的教育家,其一心走教育救國的道路,用畢生精力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成果,并將其傳播到教育實踐中,影響了一大批先進的知識分子。其所提出的教育倫理思想內(nèi)容豐富、體系完整,主要在教育救國、勤儉辦學、民主治校上有較為詳細的闡述。具體來看,首先,教育救國這一思想的產(chǎn)生與徐特立本身的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有關。當時正處于國內(nèi)動蕩不安的混亂時期,家庭經(jīng)濟又瀕于破產(chǎn),迫切需要謀得一份職業(yè)維持生計,但其將目光放到了國家前途上,決然轉(zhuǎn)入到了愛國運動中。他邊辦學邊傳播革命思想,尋求救國救民的有效手段,先后創(chuàng)辦了多所學校和培訓班,將教育思想和革命思想進行了有效融合。其在教育中堅持辦學的目的是開啟民智,救亡圖存,而并非為了賺錢;同時其還注重在教育中貫穿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思想,要求學生學習過程中多多關注國家大事。這一教育救國的理念成為早期教育倫理思想的啟蒙點,雖然認知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對于之后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也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其次,20世紀初,由于辦學經(jīng)費極度匱乏,為實現(xiàn)教育救國的理想,徐特立只能以有限的教育資源開展教育工作。從籌措經(jīng)費、找校舍,到招生、圖書室建立,他都身體力行。在辦學中,平時用自己的工資來建設學校、購買圖書,甚至向地方當局提出了只要吃飯,不要工資的主張。正是這種勤儉堅毅的主張,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逐漸使學校壯大,教育事業(yè)得以繼續(xù)進行。最后,徐特立打破一系列封建教育倫理觀念,以開明的思想和開放的態(tài)度重新界定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在教育觀念上,徐特立提倡人人平等,人人都應給予平等教育,即使是平民,也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這一主張突破了當時封建陳舊的教育思想和陋習的限制,讓更多出身于貧苦農(nóng)民家庭的男生女生都受到了尊重。對學生,徐特立以禮相待,與學生同桌吃飯,了解伙食情況;對教師,其堅持選聘作風正派、思想進步人員擔任教師,維護教師的合法利益。在其治校過程中,徐特立倡導民主作風,杜絕“一言堂”,反對專制思想;倡導新式教育,反對派系斗爭;倡導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勞動與教育相結(jié)合,反對純理論教學。這一思想后來被廣泛應用到了教育實踐中,對解決人的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問題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二、高校學生管理中教育倫理問題的現(xiàn)狀
(一)教師主體地位凸顯,引發(fā)倫理問題
“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教育事業(yè)的公益性使得教師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一方面,教師行業(yè)受到全社會的尊重,這種社會意識使得高校極個別教師無視自身師德建設,教育工作走入了誤區(qū)。尤其高校教師主導著學生學業(yè)成績的高低,以及大學生能否拿到畢業(yè)證、學位證以及獎助學金的權利,這種手握權力的現(xiàn)象給了部分教師可乘之機,這些教師接受誘惑,無視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做出一些違背教師職業(yè)道德的舉動,導致近些年高?!敖處煶舐劇笔录粩嘤楷F(xiàn),極個別教授、導師以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和科研成果威脅學生,導致部分學生心理受到傷害,一些大學生甚至承受不了壓力放棄生命。另一方面,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中存在著嚴重的“教師主體論”思想,受這種傳統(tǒng)思潮的影響,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總是存在教師是管理者、學生是被管理者的思想誤區(qū)。這種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使得高校教師在開展學生管理工作中以領導者自居,采取嚴格的、專制的方式開展管理工作。同時受到學校管理層級制度的影響,我國高校的大部分大學生自我維權意識不強,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或者對學校教育管理工作產(chǎn)生不滿時,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種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暴露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許多弊端,給高校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二)教育考核標準功利性嚴重,誘發(fā)倫理問題
高校教育主要目標是提升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國家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但隨著高校教育考核功利性趨勢的蔓延,部分地方高校走入了“應試教育”的誤區(qū),高校把應屆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率作為競爭重點,忽略了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在這種情況的影響下,高校部分院系領導和輔導員為了績效獎金,采用一些投機取巧的方式逼迫學生快速簽訂就業(yè)合同,以此來營造應屆畢業(yè)生高就業(yè)率的假象,并以此獲得更多的社會榮譽和經(jīng)濟支持,為新學期的招生工作奠定基礎。但這種急功近利的管理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人權,忽視了學生的心理需求,沒有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fā)來解決問題,違背了管理工作中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從學生個人發(fā)展層面看,高校在大學生入學時,便向?qū)W生傳遞高質(zhì)量就業(yè)目標,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始終朝著畢業(yè)就業(yè)方向發(fā)展,從而引發(fā)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花費大部分時間考取工作資格證,對個人的專業(yè)知識學習、專業(yè)技能鍛煉及思想道德修養(yǎng)、價值觀選擇等缺乏必要的重視。此管理模式目的性較強,忽視學生個人成長成才的過程,較易引發(fā)教育倫理問題,也不利于高校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
三、高校學生管理中教育倫理問題現(xiàn)狀反思
(一)管理者管理理念相對傳統(tǒng),忽視學生全面發(fā)展
高校的發(fā)展本應是國家建設的基礎性公益事業(yè),高校開展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但目前,高校管理者管理理念相對傳統(tǒng),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更多地追求自身利益,忽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引發(fā)學生管理中教育倫理問題,進而影響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發(fā)展水平。其一,部分高校管理者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將自己的科研任務、管理工作等委派給學生,并要求學生定期完成,如完成不了便會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受到管理者的懲罰或打壓。例如,高校部分教師以追求金錢利益或者職位升遷為主要目標,在班干部的選用、獎助學金發(fā)放、入黨名額確定、優(yōu)秀工作推薦等方面,存在偏袒親信、教工子弟、官員子弟等不公平做法,在利益為先的管理工作中,那些平常學習努力、積極參加校園活動的大學生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學生自己追求的奮斗價值得不到體現(xiàn)。這種管理方式使得許多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而無法在專業(yè)學習、技能鍛煉及價值觀實踐中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阻礙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其二,受中國傳統(tǒng)思維人情世故的影響,學生管理中不公平、開后門的事情時有發(fā)生[3],這些現(xiàn)象暴露了學校管理者教育倫理意識的缺乏。例如,學生會主席選舉工作或班干部的選舉工作中,雖然采取了民主的無記名投票的方式,但是很多學生干部在選舉之前已經(jīng)內(nèi)定,有的甚至直接任命,這種方式使得班內(nèi)很多組織能力強、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不能公正地競選,會使學生對高校管理者產(chǎn)生不滿情緒,對其失去信任。管理者是學生的表率。這種管理方式會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使大學生產(chǎn)生考試作弊、逃課曠課、不積極履行義務等行為,不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嚴重影響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值得注意的是,管理者管理理念的傳統(tǒng)、教育倫理意識的缺失,主要是由于高校在學生管理過程中的隊伍組建、教育培訓及價值觀引導等工作的不到位,無法以最新的管理理念和教育倫理觀武裝管理者,也無法為管理者提供提升自身管理能力、轉(zhuǎn)變自身管理理念的系統(tǒng)化途徑,從而導致學生管理工作中教育倫理問題的頻發(fā)。
(二)大學生主體地位缺失,在管理中缺乏主觀能動性
在傳統(tǒng)管理模式下,大學生更多地處于被動接受管理的地位,高校領導及管理者則處于權威主體地位,在具體實踐中,高校教師提出的管理制度學生必須遵循,否則就會受到相應的懲罰,這種方式直接影響了高校師生間的民主關系[4]。再加上當前階段,部分高校學生管理中存在著明顯的層級分化。在高校中,處于層級分化最上層的是學校領導和負責學生管理的教師,接下來是各學院領導、班主任和輔導員。受這種層級制度的影響,教師的權利本位思想嚴重,高校在開展學生管理工作中以“教師唯上”“制度唯上”處理相關問題,忽視學生的個人權利。如部分高校管理者對學生違紀事情作出處分時一事多罰,不僅要給予紀律處分、克扣學分,而且學生也會失去獎助學金、黨員評優(yōu)的資格。出現(xiàn)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目前高校大學生主體地位的缺失,導致大學生在參與學生管理工作時難以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個人的實際需求無法得到有效滿足,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針對性和親和力。當代大學生成長于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時代,在長期學習生活中養(yǎng)成了獨立自主的個性化特征,在以管理者為主體的管理模式下,大學生不僅無法直接參與管理工作,更無法明確表明自身意愿,從而導致管理工作者無法實現(xiàn)特定目標,更無法為學生全面成長成才提供必要保障。
(三)高校管理制度僵化,人文關懷難以融入
目前,雖有高校開始逐步重視學生管理工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工作規(guī)范,力求全面提升管理工作實效。但在具體實踐中,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管理模式的僵化,導致學生管理工作無法真正深入學生內(nèi)心,缺乏必要的人文關懷,阻礙管理工作實效的提升,也不利于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實施。部分高校管理者過于強調(diào)學生管理制度,導致管理工作實踐僵化,管理者在工作過程中嚴格按照管理制度辦事,強調(diào)懲罰,而忽視人文關懷在管理工作中的融入。這種管理方式使大學生和管理者之間的關系變得疏離,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消極影響。究其原因,一方面,當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制度制定時,更多地從學校發(fā)展、教育規(guī)劃、社會需求及政策落實等角度出發(fā),并未真正將大學生的全面成長置于其中,導致相關制度的人文關懷融入不足。另一方面,在學生管理制度的實踐中,管理者更多地從懲罰角度出發(fā),強調(diào)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出現(xiàn)問題的懲罰,而忽視從學生成長角度出發(fā),分析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供指導和幫助,體現(xiàn)出學生管理工作中倫理觀念的缺失,也導致學生對管理制度敬而遠之,無法真正發(fā)揮管理制度的規(guī)范、保障等作用。
四、高校學生管理中解決倫理問題的有效策略
(一)創(chuàng)新管理者學生管理工作理念,優(yōu)化管理隊伍建設
作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主導者,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水平對管理工作實效產(chǎn)生重要影響,為解決目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出現(xiàn)的倫理問題,一方面,高校應創(chuàng)新管理者管理理念,立足本校管理者工作現(xiàn)狀,結(jié)合其現(xiàn)有管理工作理念,有針對性地組織必要的管理者培訓,為管理者帶來最新的管理理念,指導其學會在管理工作過程中避免出現(xiàn)倫理問題。高校應以培育時代新人為導向,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規(guī)劃中,融入管理者培訓,引進學生管理方面的專家學者來校舉辦講座,或組織本校管理者外出學習學生管理工作新理念、新方法。需強調(diào)的是,高校在針對管理者的培訓中,必須重點關注學生管理過程中出現(xiàn)的倫理問題,要通過管理理念的傳授,幫助管理者明確倫理問題對學生管理工作及高校帶來的負面影響,以此帶領管理者在創(chuàng)新自身理念的同時,掌握正確的管理技能。另一方面,高校應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持續(xù)優(yōu)化學生管理工作隊伍。師德師風問題是引發(fā)管理工作中倫理問題的重要因素,除培育管理者新型管理理念外,高校還需開展必要的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結(jié)合管理者隊伍人員結(jié)構的調(diào)整,為學生管理工作提供有效引領和隊伍保障。為此,高校應在黨委統(tǒng)一領導下建立師德師風建設領導小組,引領師德師風教育的經(jīng)?;⒅贫然?,積極開展講學習、講師德、樹形象的宣傳教育活動,開展師德模范評選活動,樹立個人先進典型,在榜樣示范中提升全體教師的師德水平,同時完善教師職業(yè)道德考核評價,以評促改,敦促各類教師認真學習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強化自身道德修養(yǎng),并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具備人文關懷,在以身作則中帶動學生管理工作的高質(zhì)量發(fā)展。
(二)重視大學生主體地位,激發(fā)大學生參與管理積極性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要堅持主導性與主體性的有機統(tǒng)一,在管理者的主導下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以大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提升管理工作的針對性,也在大學生與管理者的充分互動中解決部分倫理問題,以此帶動學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持續(xù)提升[5]。首先,高校及管理者都應重視大學生主體地位,強調(diào)學生管理工作中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為此,高校應立足本校大學生學情實際,使用信息技術開展必要的學情實際調(diào)查,全方位掌握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期間的需求,并結(jié)合必要的數(shù)據(jù)分析和資源整合,為學生設置專屬數(shù)據(jù)庫,為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必要參考。其次,高校及管理者應帶領學生主體積極參加管理工作,通過培養(yǎng)學生意見領袖、發(fā)揮朋輩效應,提升管理工作的針對性和親和力,有效避免倫理問題的出現(xiàn)。在具體實踐中,高??山M織成立學生管理工作委員會,或在各級學生管理機構中設置一定數(shù)量的助教、科研及助管等崗位,定期召開學生管理工作會議并邀請學生代表參加,為學生主體提供參與學生管理工作、主張個人需求及發(fā)表管理意見的機會。此外,高校還可通過在學院網(wǎng)站設置專門的學生管理工作意見板塊等途徑,拓展學生參加管理工作的渠道。最后,對大學生而言,其也應樹立主體意識,將自己作為學生管理工作的主人翁,在學習生活期間,積極與管理者進行交流,明確表明自身需求,以此促進管理工作有針對性地創(chuàng)新。同時,大學生還應積極主動參加各類學生管理工作,充分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既為學生管理工作注入活力,又帶領管理工作質(zhì)量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大學生主體還應以學生行為守則要求自己,結(jié)合管理者的指導、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不斷提升個人思想道德修養(yǎng),擺正自身在學習生活中的地位,使自己真正成為強國建設所需的時代新人。
(三)健全學生管理工作制度,融入人文關懷提升親和力
為解決學生管理工作中出現(xiàn)的倫理問題,高校還需健全學生管理工作制度,為各項管理工作的實施提供規(guī)范和保障,并在其中融入必要的人文關懷,以提升學生管理工作的親和力。首先,高校應完善學生管理工作頂層設計,結(jié)合本校學生學情實際及新時代新要求調(diào)整學生管理工作規(guī)劃,強調(diào)人文關懷在學生管理工作各環(huán)節(jié)的融入。其次,高校要建立相應的監(jiān)督和責任機制。高校要將管理者的倫理觀念加入高校教師考核標準之中,成立相應的監(jiān)督委員會,組織專門人員監(jiān)督管理者的管理工作,營造公開透明的學生管理工作環(huán)境,促使管理者在工作時更多地遵循工作制度,融入人文關懷,能真正做到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以此全面提升學生管理工作實效。最后,在制度建設和實施過程中,應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發(fā)揮學生民主監(jiān)督的重要作用,以此保障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制度符合學情實際,并能真正發(fā)揮其作用。在具體實踐中,高校管理者還應深入學生內(nèi)部,了解學生主體對學生管理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并在綜合分析學情實際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整改,從而在提升學生管理工作實效的同時,體現(xiàn)管理者的人文關懷,也在師生充分互動和有效交流中解決倫理問題,保障學生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6]。
五、結(jié)語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教育倫理問題主要以大學生為主體,體現(xiàn)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用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來服務和教化學生,切實體現(xiàn)學校學生管理工作對于大學生的關心與愛護,實現(xiàn)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教育倫理化。因此高校應加強管理者的管理工作理念培育,重視學生主體地位,并逐步健全學生管理工作制度,在人文關懷中提升學生管理工作的針對性和親和力,結(jié)合管理者隊伍的引領,在解決管理工作中倫理問題的同時,全方位提升學生管理工作實效。本研究從教育倫理角度審視學生管理工作,以期為高校實現(xiàn)高質(zhì)量學生管理提供參考,助推高校高水平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
參考文獻:
〔1〕劉博.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倫理問題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0.
〔2〕徐廷福.學生管理中教育倫理問題的原因探析[J].韶光學院學報,2019(10):106-108.
〔3〕〔4〕劉博,焦嬌.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倫理問題透析[J].基礎理論研討,2010(07):466.
〔5〕吳煒煒.對當前高校教育管理活動的倫理反思[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09):21-22.
〔6〕張東偉.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倫理選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08):48-49.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
Examining and Reflecting on Educational Ethical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 Management
LI Deqiang, CHEN Jie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000,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social events that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image of the university are constantly occurr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which to a certain extent reflects the existence of serious "teacher ethics" problems of individual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and also reflects the existence of certain problems in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ethics in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launched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ethical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ducational ethics, using ethical theories and codes of conduct, examining and reflecting on the reasons for the ethical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and proposing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novate the management concept of the administrators, optimise the workforce of the administrators and pay attention to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system of student management work through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It is proposed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novate the management concept of students, optimise the workforce of managers, pay attention to the subjective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the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with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and solve the ethical problems in education with the practice of humanistic care, so a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tudent management.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 Management; Educational Ethics; People-oriented
收稿日期:2023-12-27
作者簡介:李德強(1985-),男,遼寧中醫(yī)藥大學講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陳界(1965-),女,遼寧中醫(yī)藥大學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