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中國北疆地區(qū)比較早的史前文化遺存,紅山文化是史前文明的典型標志。它不僅屬于中國人民,也屬于全世界,因此理應(yīng)被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與關(guān)注。然而,通過考察發(fā)現(xiàn),紅山文化負載詞的英譯數(shù)量相對稀少,而且存在不同程度的硬譯、誤譯現(xiàn)象。本文以文化翻譯理論為基,探析合理應(yīng)用“歸化”“異化”翻譯策略,提升紅山文化英譯質(zhì)量。
關(guān)鍵詞:文化翻譯理論;翻譯策略;紅山文化;文化負載詞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4)04-0001-05
紅山文化,距今5000—6500年,主要分布在內(nèi)蒙古東南部和遼寧西部地區(qū)。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了赤峰市博物館并強調(diào)要加強紅山文化及相關(guān)史前文化的保護和研究。2022年7月15日—16日,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紅山區(qū)舉辦的主題為“比較視野下的紅山文化與中華文明起源探索”的紅山文化高峰論壇,吸引了國內(nèi)包括中國考古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多家學術(shù)機構(gòu)和科研單位的參會與關(guān)注[1]。然而,與國內(nèi)紅山文化研究如火如荼趨勢形成對比的是較為冷清的國外該領(lǐng)域的研究。筆者查閱了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網(wǎng)站(http://www.metmuseum.org/),搜索紅山文化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僅有兩件藏品的收錄記錄,其中一件為精美的勾云形玉佩,但其譯名為Plaque(飾板)。該英譯名稱既沒有體現(xiàn)該文物的材質(zhì),也未體現(xiàn)其特征。勾云形玉器是紅山文化玉器的典型代表,對于這一特征的漏譯,既不利于世界對于紅山文化的了解,也影響紅山文化對外的宣傳效果。紅山文化作為中國新石器時代北方地區(qū)文化的重要代表,內(nèi)涵非常豐富,在藝術(shù)表現(xiàn)、經(jīng)濟基礎(chǔ)、宗教信仰和社會組織等方面產(chǎn)生了大量體現(xiàn)紅山先民風俗傳統(tǒng)、宗教習慣、物質(zhì)與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化負載詞。這些詞匯在紅山文化對外傳播中具有較高的價值。因此,如何基于翻譯理論、結(jié)合翻譯策略,將紅山文化相關(guān)負載詞進行準確英譯尤為關(guān)鍵。
一、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理論
文化翻譯理論(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主張翻譯不只是語碼之間的轉(zhuǎn)換,更重要的是兩種語言背后文化間的交流和融合。這個觀點的提出受到了世界譯學界的廣泛推崇,尤其是在當今多元文化融合的時代。該學派的代表人物蘇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曾提出“文化轉(zhuǎn)向”(cultural turn)這一概念[2]。簡言之,其內(nèi)涵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第一,文化交流是翻譯的最本質(zhì)目的;第二,翻譯并非源語文化和譯入語文化之間差異的消除,而是盡可能保留這種文化上的“異質(zhì)性”;第三,譯者有充分的主觀能動性和自由性,選擇翻譯策略,以滿足讀者理解文字背后異域文化的需求。該理論的精髓為“文化傳真”原則,即譯者有責任在準確反映源語文本信息的基礎(chǔ)上,選擇恰當?shù)姆g策略,傳達文本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使讀者可以體悟,實現(xiàn)譯文的文化交流目的。這種翻譯理念與本文進行紅山文化負載詞英譯研究的初衷不謀而合,即通過提升紅山文化英譯的質(zhì)量,推動紅山文化譯介,促使紅山文化走向世界,促進民族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眾所周知,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絕非易事,譯者必須在貼近讀者文化背景的譯文版本還是保持作品源語文化特色的譯文版本間進行取舍和抉擇。這個問題也是“歸化”和“異化”兩種翻譯策略產(chǎn)生的源頭[3]。
二、紅山文化負載詞英譯的翻譯策略
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家勞倫斯·韋努蒂于1995年出版了《譯者的隱身》一書,書中提到了“歸化”和“異化”這一對翻譯術(shù)語?!皻w化”策略要求譯者更多地將原作中的語言翻譯成讀者熟悉的語言。從比喻對象到語言格式都貼近讀者的文化背景[4]。與之相反,“異化”策略注重在譯文中保留原文的語言特點與文化特點,邀請讀者來賞析異國氛圍。經(jīng)過“歸化”策略處理后的譯文更地道。而“異化”策略處理后的譯文保留了源語的語言方式,能更準確生動地反映源語的文化和語言特色[5]。鑒于兩種策略各有所長,筆者認為在翻譯紅山文化相關(guān)資料時,為了達到文化有效溝通的目的,可靈活選用“歸化”“異化”策略,以達到“文化傳真”的效果。
(一)紅山文化英譯過程中“異化”策略的應(yīng)用
基于文化翻譯理論,在紅山文化負載詞英譯過程中,應(yīng)盡可能保留紅山文化的地域性、獨特性、民族性和異質(zhì)性,因此譯者應(yīng)該盡可能多地選擇包括直譯、音譯加直譯、音譯加解釋等“異化”策略。
1.直譯法
顧名思義,直譯法就是在譯入語中存在與源語對等的詞語,譯者可以進行直接借用。在文物翻譯方面,雖然相關(guān)語料庫的構(gòu)建并未形成體系,但一些文物術(shù)語已經(jīng)形成了固定的翻譯法,并且在國內(nèi)外得到了認可,比如“玉”的翻譯已經(jīng)被公認為“jade”,陶器的翻譯已經(jīng)固定為“pottery vessel”。一些工藝紋路也有固定的翻譯版本,比如:“方格紋”(checks)、“波浪紋”(wave pattern)、“條紋”(stripes)、“繩紋”(cord impressions)和“菱形紋”(rhombi)等。因此譯者在翻譯紅山文化相關(guān)文化負載詞時,應(yīng)充分利用與源語對等的詞語,一方面可以使得譯文更加準確。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讀者對于譯文的理解,從而提高文化交流的效率。
2.音譯加直譯法
當英語中沒有相關(guān)對應(yīng)詞時,可以采取音譯加直譯的方法。這樣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源語文化的痕跡,另一方面又兼顧了譯入語讀者的理解力。值得注意的是,音譯部分的拼音需要用斜體標出,表明是外來詞。比如中國國家博物館對于玉琮的翻譯方法為jade cong。借鑒此翻譯模式,筆者認為“紅山文化”的翻譯應(yīng)為Hongshan Culture。一直以來,譯者們對于“紅山文化”采用“Red Moutain Culture”的翻譯版本還是“Hongshan Culture”的翻譯版本存在爭議。筆者認為紅山文化雖然因首次發(fā)現(xiàn)于赤峰紅山而得名,但其分布的范圍大致北起赤峰烏爾吉木倫河流域,南到朝陽、凌源、河北北部,東至通遼市、錦州地區(qū)[6],并非局限于赤峰紅山地區(qū)也非指代紅色的山峰,所以不應(yīng)將其翻譯為Red Moutain Culture而應(yīng)保留其音譯即Hongshan。但通過檢索紅山文化考古論文發(fā)現(xiàn),采用了Hongshan Culture的翻譯版本的文本,并未將音譯詞Hongshan加斜體,錯誤地將其寫為Hongshan Culture,忽略了音譯詞作為外來語的性質(zhì),這一點值得譯者們關(guān)注。
3.音譯加解釋法
紅山文化時期文物大量出土,因此文物名稱翻譯的精確性應(yīng)受到高度重視。雖然西方社會也存在著一些與紅山文化文物類似的器物,但是拘泥于語言形式的簡單對應(yīng)不能完全表達其中的文化意義[7],因此需要在準確理解文物名稱的基礎(chǔ)上進行增補,即在文物名稱漢字音譯的后面用括號加以解釋。這樣不僅能夠在文物的名稱讀音、文物器形或者功能上傳遞完整信息,甚至可以進一步達到告知譯入語讀者文化背景的目的。這種兼顧翻譯的信息準確性以及目的語受眾理解情況的翻譯方法符合文化翻譯理論所提倡的“文化傳真”原則。如“玉玦”是古代的一種主流配飾。在紅山文化時期,“玉玦”在當時的祭祀活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到了紅山文化中期,還出現(xiàn)了雕琢精美的“獸首豬龍玦”,如果直接將其音譯為“Yu Jue”就會讓讀者,尤其是西方讀者不知所云。因為中國玉器有很多種類比如“玉璧”“玉環(huán)”,它們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和不同的使用場合?!坝瘾i”其特色是有一個缺口,這一特點使其與其他兩種玉器有所區(qū)分。在查找考古論文文獻英文摘要中,有Jade Jue,Yu Jue的翻譯版本以及全博涵在碩士論文《遼西地區(qū)新石器時代出土的玉玦研究》中將“玉玦”翻譯為“jade of slit rings”的版本。筆者認為該版本的翻譯優(yōu)于其他兩種,其中slit rings本意為“開口環(huán)”。將“玉玦”有缺口的這種特點與之對應(yīng),讀者就獲得了關(guān)于“玉玦”的具體印象。參考中國國家博物館對于館藏文物“‘吳王光青銅鑒”的翻譯“Wu Wang Guang Bronze Jian (water container)”[8],這種在文物名稱音譯的基礎(chǔ)上,對其附加信息加以括號內(nèi)解釋的翻譯效果更加具體。有鑒于此,筆者認為應(yīng)在名稱音譯的基礎(chǔ)上補充玉玦的材質(zhì)和具體形狀,可以翻譯為Yu Jue(jade slit ring),這樣傳遞給西方讀者的信息更加豐富、準確。
4.補充性翻譯
如果中文出現(xiàn)過于簡潔的情況,可以先忠實地翻譯出中文含義,然后在翻譯中增加一定的文化背景信息,以期更好地傳遞文物信息,闡明文化內(nèi)涵。例如中國國家博物館對于館藏文物“金縷玉衣”的英文翻譯為“Jade Burial Suit with Gold Ties”。在漢代,人們相信玉可以使尸體不朽,上層統(tǒng)治者常運用金縷將大量的玉石縫制成喪服。該文物的英文翻譯并未按照字面意思進行單純的語碼轉(zhuǎn)換,而是增補了玉衣的用途,添加了burial(埋葬)的內(nèi)容。這樣的翻譯方法為翻譯紅山文化相關(guān)文物提供了參考。
紅山文化的工具類玉器“玉鉞”呈長方形或圓角長方形,內(nèi)外側(cè)邊緣均磨薄,中部有圓孔,是由玉斧演變而來。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也有相關(guān)解釋:“鉞,大斧也?!盵9]玉鉞是紅山文化時期陽性、男人、上天及神權(quán)的象征,其功能為紅山先民祭祀分食時所用的禮器。經(jīng)過筆者查閱相關(guān)文獻,徐鵬飛在《鉞代表的軍權(quán)意義的起源與發(fā)展》文章中將“鉞”翻譯為 “Yue-BATTLE AXES”。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學者黃一哲在《石峽文化的琮、璧、鉞》中將“鉞”直接翻譯為“Yue”。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楊立民學者在《史前玉鉞的形上觀察》中將“玉鉞”翻譯為 “Jade Yue battle-axe”。結(jié)合以上各版本的翻譯,筆者認為文物名稱屬于專有名詞,并且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寓意,單純的音譯法或者直譯法都不能讓譯入語讀者清晰獲知文物的準確信息。如果直接將“玉鉞”翻譯為“Jade Yue”,西方的讀者可能了解了其材質(zhì)為“玉”,但對于“鉞”的用途就會感到費解。參考前文提及的“音譯+括號注釋”的翻譯方法,可以將紅山文化中的“玉鉞”翻譯為“Jade Yue(sacrificial battle-axes)”。這樣一方面描述了文物的材質(zhì)為“玉”(jade),器型為“斧狀”(battle-axes),又添補了其功能為禮器(sacrificial)的內(nèi)容。全面的信息表達可以加深譯入語讀者對“玉鉞”的了解及印象。
“勾云形玉佩”是紅山文化先民高超的藝術(shù)水平與神靈崇拜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一般器體為扁平的長方形,中心鏤空一彎勾,為漩渦形,四角對稱地向外呈卷勾狀[10]。徐峰在碩士論文《紅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中將勾云形玉器翻譯為“Jade in the shape of hook and cloud”。遼寧省博物館周曉晶在期刊文章《紅山文化玉勾云形器研究回顧及新探》中將“勾云形器”翻譯為“the hooked cloud-shaped jades”。田廣林在《北方文物》期刊發(fā)表的《紅山文化“勾云形玉佩”的再解讀》中將“勾云形玉佩”翻譯為“Cloud-shaped Jade Ornaments”。以上提及的三種翻譯方法各有所長,有的突出其材質(zhì)和形狀,有的突出其實際功能。筆者認為其中“Cloud-shaped Jade Ornaments”的翻譯最為簡潔,但在形狀描述方面只突出了“云”的造型,忽略了“勾”。在翻譯文物的器型方面,筆者查閱了文物翻譯的相關(guān)文獻,盧明玉與王可語發(fā)表的《中國傳統(tǒng)首飾漢英翻譯的公式化》[11]中提到了可供借鑒的翻譯方法。該論文提出,由于中國傳統(tǒng)首飾的名稱翻譯涉及材質(zhì)、工藝、顏色、形狀、紋樣以及人文意趣等諸多信息,在表達準確全面的同時還要兼顧翻譯內(nèi)容的簡潔性,并提煉了首飾名稱英譯公式為:“某形狀-shaped+其他+核心成分。”此外還強調(diào)可采用連字符的形式進行連接以求簡潔,并且列舉了“白玉秋葉螳螂”的翻譯為“l(fā)eaf-and-mantis-shaped White Jade Ornament”。借鑒此公式以及上文提及的三種翻譯版本,筆者認為“勾云形玉佩”可以翻譯為“hook-and-cloud-shaped Jade Ornaments”,這樣信息更完整明確。
璧是中國傳統(tǒng)玉器之一,多為圓形。紅山文化除少量圓形璧外,還獨有外廓和中心為圓角方形或四角為直角的方璧,一般中間厚,四周薄。這和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極為吻合。這種宇宙觀在紅山文化牛河梁東山嘴遺址中也有體現(xiàn)。東山嘴遺址中心部分為一座大型方形基址,在方形基址上面又有圓形基址。這種“內(nèi)圓外方”的器型富含了豐富的氏族社會和原始宗教信息,是探索紅山先民社會狀況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資料[12]。為了推動紅山文化的對外宣傳,加深西方讀者對其的印象,筆者認為應(yīng)該在翻譯中凸顯其“異質(zhì)性”,補充其“內(nèi)圓外方”的特點。因此參考“某形狀-shaped+其他+核心成分”的翻譯公式,紅山文化時期的“玉璧”可翻譯為“inner circle- and- outer square- shaped Jade bi(disk)”。
(二)紅山文化英譯中“歸化”策略的應(yīng)用
雖然翻譯時要遵循文化翻譯理論,盡可能多地保留紅山文化的“異質(zhì)性”,但不是說要一味這樣做而毫不考慮譯文的可理解性和譯入語讀者的接受性。筆者認為在充分理解文化內(nèi)涵的同時,為了加強紅山文化的對外推介,增強國外讀者對于紅山文化的理解,提高譯語的可讀性和接受度,可以適當采用“歸化”策略。
比如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女神像按類別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如白音長汗、林西西門外出土的興隆洼文化女神像;另一類為喀左縣東山嘴紅山文化較大型陶塑女坐像、牛河梁紅山文化的大型女人頭像。這兩種類型女神的屬性和功能是有區(qū)別的。前者是新石器時代中后期人類原始信仰的產(chǎn)物,人類生存環(huán)境舉步維艱,所以這時女神應(yīng)是火母神、高媒神等。而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頭像)則是地母神,因為這一時期中國北方的先民已經(jīng)過上了定居生活,為了農(nóng)業(yè)豐收他們要經(jīng)常進行這樣那樣的祭祀[13]。因此在翻譯“牛河梁女神”的時候,不應(yīng)將所有女神翻譯為“Godness(女神)”,而西方文化中也存在類似的地母神、大地之母指專司繁殖力及象征大地恩惠的女神。因此將女神翻譯為“Earth Mother(地母)”既能夠讓西方讀者明白“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的地位及作用,也能加深讀者對于此文化遺址的理解和印象。
考古報告習慣上把古代先民在陶器表面所施行的一種連續(xù)曲折的、狀如漢字“之”的紋飾,稱為“之字紋”[14]。中央電視臺10套《探索·發(fā)現(xiàn)》欄目播出的紀錄片《探秘哈民遺址》中特別強調(diào)了“之”字紋,并且介紹了“‘之字紋”是紅山文化最為著名的標志之一。除此之外在該片中還提到5000年前的紅山人已經(jīng)開始產(chǎn)生原始崇拜,其中龍的形象演變成圖騰,被反復(fù)繪畫于陶器表面。在1930年、1971年和1979年三次紅山文化考古中,一種被意象化的龍形圖案一再出現(xiàn),考古界稱之為“之字紋”。因此在翻譯“‘之字紋陶器”的時候,一方面要讓西方讀者認識到狀如漢字“之”的這種連續(xù)曲折的紋路,另一方面要突出它在紅山文化中象征“龍”的獨特性。如果按照直譯法“之”的漢語拼音翻譯成“zhi”,那么西方讀者可能不能理解具體的紋路形象,但如果翻譯成英語中“zigzag(鋸齒形)”的對應(yīng)英語,那么這種紋路就會生動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此外,文物的獨特性和民族性也不應(yīng)被忽略。參照“白玉‘天官賜福佩”“White Jade pendant with Charaters Tian Guan Ci Fu Design Symbolizing Blessing from the Heavenly Officials”的英文翻譯方法,“天官賜福”既為寓意又為紋樣,因此含有寓意的紋樣翻譯的公式可以提煉為“其他+核心成分+symbolizing+寓意”。同理,紅山文化時期的“‘之字紋陶罐”可翻譯為“ Pottery Pot with ‘Zigzag Design Symbolizing Dragon”。
三、文化翻譯理論指導(dǎo)下紅山文化英譯的原則及建議
根據(jù)文化翻譯理論提出的“文化交流是翻譯的最本質(zhì)目的”的核心觀點,紅山文化的英譯既是一張文化名片,也是不同文化溝通的橋梁,應(yīng)該受到高度重視。因此,結(jié)合上文提出的實例分析,譯者應(yīng)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和譯者主體性,平衡采取“異化”和“歸化”策略,以求翻譯效果的準確性、民族性、文化交流性。
(一)準確性
考古文物的翻譯隸屬于科技英語翻譯,這種實用文體的翻譯需注重專業(yè)性和精確性,符合文物術(shù)語對等原則。此外,文物翻譯中涉及文物的背景文化、源語文化與譯入語文化的差異,還涉及文化信息的篩選。譯者為保證文化負載詞的準確翻譯,必須充分了解文物的背景文化,掌握一定的基礎(chǔ)知識,否則就可能出現(xiàn)“文”達而“意”不達、望文生義、望圖生義的情況。另外文化的翻譯尤其是考古文化的翻譯不僅涉及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還涉及文物背后的文化信息的傳遞與交流,因此涉及翻譯學、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等多種學科。譯者在具備熟練掌握運用兩種語言的基礎(chǔ)上,還應(yīng)多方涉獵,積累人文素養(yǎng),積極進行跨學科的學習與研究。
(二)民族性
文化翻譯理論強調(diào)無論是譯者還是源文本都是根植于一定的社會關(guān)系和歷史文化中的。翻譯意味著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流,翻譯應(yīng)在理解源語與譯入語不同文化因素的基礎(chǔ)上盡量保留差異性。這就要求譯文能夠在忠實、準確地翻譯文物特征的基礎(chǔ)之上,力求突出文物的“文化特有性”。距今5500年左右的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古文化。發(fā)達的手工業(yè)所產(chǎn)生的極具特色的陶器以及制玉工藝無不彰顯紅山先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這種極具魅力的古文化理應(yīng)通過譯介準確地進行傳播,被世界所“看見”“了解”與“欣賞”。鑒于其特有的民族內(nèi)涵性,有的詞語在翻譯中很難找到直接對應(yīng)的譯入語詞匯,因而在翻譯的過程中,當直譯不能準確反映文物特質(zhì)的時候,可考慮轉(zhuǎn)用音譯并且加以注釋,更好地對這些文物背后的民族文化加以闡述。除此以外,對于相關(guān)紅山文物術(shù)語的翻譯也應(yīng)該做到統(tǒng)一性,比如上文中筆者研究相關(guān)考古論文英譯摘要部分時發(fā)現(xiàn),對于同一種文物的英譯出現(xiàn)了多種不同的版本。為了提高紅山文化對外宣傳的效率,應(yīng)將相關(guān)文物進行專業(yè)化的翻譯并且總結(jié)相關(guān)的翻譯公式,建立紅山文化英文翻譯語料庫,以便進行統(tǒng)一,形成紅山文化品牌。
(三)跨文化交流性
文物翻譯工作的難點不是語言本身,而是這種語言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語際間的翻譯不僅是語言符號和其意義,更是兩種不同文化的相互溝通和移植。這也是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理論的重要內(nèi)涵之一,即翻譯應(yīng)以實現(xiàn)文化交流為首要目的。如何以譯本為中介搭建文化交流的橋梁,如何促進兩種文化背景的讀者進行互相的欣賞、交流與借鑒是譯者翻譯過程中所需考慮的重中之重。因此譯者在翻譯紅山文化及相關(guān)文化負載詞的過程中應(yīng)該發(fā)揮主體作用,靈活運用“歸化”和“異化”策略,有效地傳遞文物信息。兩種策略的選用并無一定之規(guī),全憑譯者通過大量實踐經(jīng)驗而獲得的靈感,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完全依賴于語料庫、人工智能、機器翻譯的不可取之處。從個人角度而言,譯者要不斷豐富自己駕馭各種文本的能力,夯實業(yè)務(wù)水平。除此之外,紅山文化譯介的成功與否關(guān)系著地區(qū)特色文化的形象與宣傳,對于當?shù)匚幕a(chǎn)業(yè)及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也有連帶推動作用,相關(guān)旅游文化主管部門也應(yīng)予以高度重視。政府機構(gòu)層面可以牽頭成立相關(guān)翻譯專家團隊并定期組織學術(shù)交流,也可聯(lián)合翻譯機構(gòu)和當?shù)馗咝Ee辦講座或培訓,還可以邀請國內(nèi)外該領(lǐng)域的專家與譯者進行座談,建立咨詢指導(dǎo)關(guān)系。
結(jié)語
考古類文本屬于信息性文本,根據(jù)文化翻譯理論,其翻譯應(yīng)同時具有交際有效性(effective communication)和信息準確性(accuracy of information)這兩個特點。因此紅山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不僅僅是語言間的轉(zhuǎn)換,更是一種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的手段。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可以借助特色文化的對外宣傳更好地展現(xiàn)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形象。作為史前文明典型標志的紅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它不僅屬于中國人民,也屬于全世界,因此應(yīng)加大力度推動紅山文化的對外譯介。
——————————
參考文獻:
〔1〕石鐵鑫,趙廣志.2022年度紅山文化高峰論壇開幕[N].赤峰日報,2022-07-16(01).
〔2〕陳艷華,楊舒惠.文化翻譯理論視角下中國紀錄片的文化負載詞英譯研究——以《話說中國節(jié)》為例[J].古今文創(chuàng),2023(30):100-102.
〔3〕周茜.“歸化和異化”策略在湖湘文化對外宣傳翻譯中的應(yīng)用[J].文教資料,2021(20):54-56.
〔4〕徐璐.論影視字幕翻譯中文化意象的處理——以美國電視連續(xù)劇《緋聞女孩》為例[J].語文學刊,2013(09):52-54.
〔5〕倪育萍,孫潔菡.從文化交融的視角看翻譯異化[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3):130-133.
〔6〕張艷萍.紅山文化視角與翻譯實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2):170-172.
〔7〕朱安博,楊藝.國家博物館文物翻譯實證研究[J].中國科技翻譯,2017(03):45-48.
〔8〕李倩瑤,楊宏銘,熊詩琴,等.文物的語用等效翻譯策略研究——以國家博物館文物名稱英譯為例[J].今古文創(chuàng),2021(21):114-115.
〔9〕姝雯.紅山文化玉器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9):1-7.
〔10〕張亞楠,鄭家琪.中國古玉云紋在現(xiàn)代首飾設(shè)計中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12):200-201.
〔11〕盧明玉,王可語.中國傳統(tǒng)首飾漢英翻譯的公式化[J].中國科技翻譯,2023(01):54-57.
〔12〕姝雯.紅山文化玉器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9):1-7.
〔13〕徐子峰.論東方史前“女神”[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6):12-16.
〔14〕都興智.關(guān)于之字紋陶器的幾個問題[J].北方文物,2006(04):1-6.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
A Study on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Hongshan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GUO Y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The publicity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e can better show the image of a country and region. As a relatively early prehistoric cultural relic in north frontier of China, Hongshan culture is a typical symbol of prehistoric civilization. It belongs not only to the Chinese people, but also to the whole world, so it should be understood and paid attention to by more people in the world. However, through investig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Hongshan culture-loaded words is not sufficiant and there are some phenomenons of mistranslation and word-to-word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wo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hich are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o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of Hongshan culture-loaded words.
Keywords: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Hongshan Culture; Culture-loaded Words
收稿日期:2023-12-23
作者簡介:郭藝(1987-),女,蒙古族,內(nèi)蒙古赤峰人,赤峰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教學、英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