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藝
(1.阜陽職業(yè)技術學院 學前教育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1;泰國瑪哈沙拉堪大學 教育學院,泰國 瑪哈沙拉堪府 44150)
高職師范生是地方和基層基礎教育師資的一支重要來源,其培養(yǎng)質量將直接關系到我國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的素質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均衡發(fā)展。2018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fā)《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并提出要加強師德養(yǎng)成教育,落實師德教育新要求,增強師德教育實效性。[1]2020年5月,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教育學類專業(yè)課程在課程教學中注重加強師德師風教育,突出課堂育德、典型樹德、規(guī)則立德,培養(yǎng)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盵2]然而,“快速發(fā)展的社會經濟已揭開了知識分子的超功利面紗,導致以師德為核心的教師職業(yè)道德變得愈加復雜,教師師德缺失問題演變?yōu)榫哂猩鐣绊懶郧译y以被克服的頑疾?!盵3]學術、學歷造假,師德師風敗壞等案例在網絡上廣泛傳播,產生惡劣影響。在此背景下,以課程思政理念為切入點,以期提升新時代高職師范生師德培育工作的實效性,深入探索高職師范生師德培育的現實困境、基本原則與實施路徑。
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中小學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中指出:“將師德教育納入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強調將師德考核作為教師考核的核心內容,擺在首要位置?!盵4]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行動是思想的體現,師范生只有具備正確的師德素養(yǎng)才能踐行“德高”“身正”的師德師風。目前,高職師范生的師德素養(yǎng)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師德意識較為薄弱。在前期調研中發(fā)現,部分學生在選擇了師范類專業(yè)后,從思想上、意識上尚未進入教師角色,對自身師德修養(yǎng)要求不高,加之部分高職院校認為師德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潛移默化的過程,為了保證就業(yè)率往往比較重視學生專業(yè)和技能的培養(yǎng),忽略對師范生師德的培育和引導。其次,理想信念不夠堅定?;ヂ摼W時代的多元文化和各種思潮不斷沖擊和考驗師范生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部分學生在利用網絡散播不實消息并在網絡上發(fā)酵的事例屢見不鮮。再次,師德認知相對匱乏。部分師范生把教師資格證作為從事教師職業(yè)最重要的“敲門磚”,缺乏對師德知、情、意的正確解讀和應然儲備,這種淺薄的教書匠式的認知違背了“以德為先,德才兼?zhèn)洹钡慕處煶跣摹?/p>
課堂教學不僅是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重要場所,也是學生師德和教師職業(yè)規(guī)范的養(yǎng)成地。目前,師德培育內容較為單一。一方面,師德培育的內容有待更新。根據前期調查發(fā)現,部分高職院校的師德教育內容主要還是依靠一些傳統(tǒng)的師德教育教材,這些教材的質量和水平參差不齊,內容相對陳舊,這些教材對《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yè)行為十項準則》《中小學教師違反教師道德行為處理辦法》等師德的新制度和新標準在教材中體現較少,導致高職師范生師德培育內容缺乏“時代性”。另一方面,師德培育的內容缺少價值引領。比如:有些高職院校師范類專業(yè)在制定人才培養(yǎng)目標時多考慮培養(yǎng)思想政治堅定、德技并修、全面發(fā)展,熱愛基礎教育事業(yè),能夠適應當地教育需求的畢業(yè)生,但缺乏對師范生師德培育內容的價值觀念引領?;诔晒麑蚪逃砟?高職師范生的就業(yè)方向主要面向鄉(xiāng)村學校,其師德培育內容更要體現扎根鄉(xiāng)村教育的情懷,培養(yǎng)一批“有使命擔當、留得住、教得好”優(yōu)秀人才。
教育不能單單是知識的傳授,而要同時注重受教育者精神的養(yǎng)成?!岸缃竦慕逃且环N專業(yè)性技能的訓練工具,知識變成了統(tǒng)治者,個體成了手段與產品,教育考慮的大多是受教育者的個別功能,而教育真正關注的應該是學生整個人的品格?!盵5]目前,高職師范生師德培育的方法有效性不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我國傳統(tǒng)的師德培育范式實效性不強,傳統(tǒng)的師范生師德培育范式主要是由政府主導、社會關注、學校執(zhí)行,沿襲過去空洞的講授式、填鴨式的灌輸,違背了當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忽略了學生的內在需求,無法及時對師范生的師德培育效果進行評價,這導致師范生師德培育的方法缺乏精確性和科學性;二是高職師范生師德培育實踐活動相對缺乏,“德性是一種獲得性人類品質,人們需要通過實踐獲得內在利益?!盵6]豐富的師德培育實踐活動可以幫助高職師范生獲得師德的認知、意志和行為的規(guī)范,實現師德培育的總體目標。但目前面向高職師范生開展的師德培育實踐活動存在缺乏整體規(guī)劃、針對性不強、活動形式較為單一等問題,不利于激發(fā)師范生奉獻教育事業(yè)的內生動力,這將直接影響高職師范生對未來教師身份的認同和感悟。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指出:“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fā)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堅決克服重教書輕育人等現象,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盵7]師德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督促師范生按照“四有”好老師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促進其進行道德自省和行為自律。目前,高職師范生的師德評價機制尚未健全,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師德評價體系的缺失導致師德考核制度難以落實。目前,大多數學校對師德的評價并未系統(tǒng)化,忽略師范生需要長期在物質和精神環(huán)境中熏陶,以及在實踐活動中才能涵養(yǎng)師德,導致師德評價制度難以落實,實效性不強。二是多元化師德評價體系尚未形成。目前,高職師范生的師德評價結果不全面,主要是通過任課教師單一主體完成,缺少來自教育見習指導教師、行業(yè)企業(yè)一線教師、學生家長等多角度評價。三是師德考核獎懲機制實效性不強。以某職業(yè)技術學院小學教育專業(yè)為例,雖然已經開始對師范生開展師德評價,并且建立了師德考核指標體系,但獎懲標準仍需要具體和量化,使其真正對高職師范生的師德培育起到監(jiān)督和激勵作用。
“課程思政本質上還是一種教育,而教育必須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這就要求將課程思政融入課程建設和教學活動時,明確課程和教學的價值導向,堅持正確的意識形態(tài)立場?!盵7]道德教育是調節(jié)人類社會行為、提升公民道德境界及營造良好社會風氣和輿論的重要手段,更是一種在實踐中映射國家意志的體現?!毒V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舉措?!盵2]高校是意識形態(tài)的主陣地,擔負著宣傳馬克思主義、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恰逢其時,有利于指引高校在意識形態(tài)建設過程中發(fā)揮好課程育人的作用,實現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能力提升的有機結合,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因此,課程思政與高職師范生師德培育兼?zhèn)湟庾R形態(tài)性,這就要求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師范生師德培育工作中應以建設教育強國為立足點,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課程思政寓于教師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具備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特點。從理論層面來說,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在教育目標上具有同構性,在教育功能上具有互補性。從育人模式的角度來說,顯性教育、隱性教育是針對教育方法的呈現形式和表現形式而言的,是教育實踐與實施的前提,二者相互統(tǒng)一。高職師范生師德的顯性教育是指通過師德培育課程、思政課教學,開會、談話、討論等形式對學生進行直觀的道德教育;隱性教育則是從教師教育類課程、教師、教材、教法、校園活動等對師范生進行師德滲透。因此,以課程思政理念引領高職師范生師德培育應該堅持顯性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將知識傳授、技能訓練與學生價值塑造、師德培育相結合。
從理論層面來說,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的重要舉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而馬克思主義重要的精神內核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性。從實踐層面來說,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是高職院校專業(yè)課教學的特色亮點,課程思政理念下高職院校師范生師德培育應該突出高等職業(yè)教育的特點,做到知識傳授與實踐教學并重。在學生專業(y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課程思政在實踐教學中的融入,學生在教育見習和實習過程中,及時了解教師實際教學中的新內容、新形式和新方法,切實提高學生對教師職業(yè)的認知度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專業(yè)能力和思政素養(yǎng)的共同培養(yǎng)。高職師范生的師德培育是一種職業(yè)道德教育,無論是理論層面的師德認知,還是實踐層面的師德行為都是師范生師德培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課程思政體系構建是一個系統(tǒng)性工程,課程思政的育人主體、育人內容、育人載體、育人策略等部分相互作用共同形成有機整體,各個組成部分的協調與整合可對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起到關鍵性作用。就育人載體而言,課程思政資源庫屬于課程思政育人體系中的一個子系統(tǒng),但資源庫又包括教材庫、案例庫等相互關聯的資源系統(tǒng)。因此,基于課程思政理念開展師德培育應遵循多元交互的原則,正確認識和處理課程思政系統(tǒng)中各要素與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避免各要素之間、要素與系統(tǒng)之間的沖突,把握要素構成的“多元性”及各要素之間的“交互性”。從個體與整體的角度來看,應該將分散的子系統(tǒng)整合為系統(tǒng)聚焦的力量;從“三全育人”的角度來看,應該把個體的、分段的、單一的力量凝聚成為全員的、全程的、全方位的力量。從以上兩個層面落實多元交互原則,可以凝聚課程思政在高職師范生師德培育中的育人合力,實現課程思政育人成效的提升。
《綱要》指出:“要緊緊抓住‘主力軍’‘主戰(zhàn)場’‘主渠道’等關鍵詞,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該綱領性文件為課程思政理念下探究高職師范生師德培育實施路徑提供了方向和指引。
課程是教育目的的載體與實現路徑,完善的課程體系對開展高職師范生師德培育至關重要,高職院??梢酝ㄟ^打造“顯性課程—思政課程—隱性課程”三位一體的特色高職師范專業(yè)課程群,抓牢課程建設“主戰(zhàn)場”。首先,設置教育基本理論知識、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教師行為準則等顯性師德培育課程,據了解,部分院校已經開設了“教師職業(yè)道德”“教育政策與法規(guī)”等相關課程,系統(tǒng)介紹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內涵、要素、原則等基本理論知識,同時,為學生深入講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 年)》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與方針政策。其次,擦亮“顯性教育”的育人底色,發(fā)揮思政課“關鍵課程”的作用,在面向師范專業(yè)的思政課中融入師德培育的內容,實現“思政教學”有“專業(yè)”[8]。例如:“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主義道德和教師職業(yè)道德之間的關系,培育其教育法治素養(yǎng)和依法執(zhí)教的能力?!懊珴蓶|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可以適當加入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關于教育的論述,幫助學生感悟馬克思青年擇業(yè)觀并樹立遠大的職業(yè)理想。再次,挖掘隱性課程的師德培育功能,深入發(fā)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與師德培育的契合點。在教師教育類課程中,教師可以聚焦基礎教育中出現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根植師范生扎根教育的高尚情懷。在學科教學法類課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學科教學技能,同時,還要正確引導學生如何正確處理在教學中出現的突發(fā)情況,培養(yǎng)高職師范生運用教育機制處理突發(fā)教學情況的能力。
當前,高職師范生師德培育方式較為單一,主要是通過理論說教的方式開展,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師德培育效果較差。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產出為導向設計學習活動,構建“課前—課中—課后”三段式教學模式,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課前,教師可以根據互聯網時代高職師范生的特點,依托信息化教學手段拓展課程資源,將師德建設的方針舉措、時事新聞、教育政策與法規(guī)、新時代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及師德模范先進事跡等相關視頻資料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作為課前預習資料供學生學習。課中,一方面,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加強師德實踐與體驗。教師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向各小組分配學習任務,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學習任務并進行成果展示,最后完成生生互評、教師評價、行業(yè)專家評價等多元化評價,在民主、合作的課堂氛圍中培養(yǎng)師范生的綜合能力。另一方面,探索“理論+實踐”場景式教學模式,進一步提升師德培育效果。教師要積極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寓于教師實際工作場景中,創(chuàng)設師德教育情境,將師德理論知識與教師實際工作場景相關聯,增強師范生的教師職業(yè)認同感,促進師德的內化,為師德行為的外化奠定良好的基礎。課后,豐富師德實踐活動項目。其一,通過講座、征文比賽、辯論會等課后實踐活動將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制度,以及習近平提出“四有”好老師標準等師德培育內容貫穿師范生入校到畢業(yè)的全過程。其二,組織學生社團活動,比如:教育類社團、學術講座、暑期“三下鄉(xiāng)”活動等,在活動中增強學生對師德培育的認同,強化師德意志,踐行師德行為。其三,邀請本?;蛘咴诨A教育事業(yè)一線的教書育人楷模開展師德專題講座,通過分享他們的感人事跡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fā)師范生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之情。
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體,其素質直接決定了育人效果和成效?!按笏颊备窬窒陆ㄔO一支強有力的師范類專業(yè)教師隊伍迫在眉睫,可從教師和學校兩個層面著手。教師層面:第一,教師要提高師德水平。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強師德理論學習,堅定理想信念,做到“明大德”;在公共生活中,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遵守社會公德,做到“守公德”;在個人生活中,要守住師德師風的底線,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作風,做到“嚴私德”。第二,教師要增強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教師是實施課程思政的主體,要保證教學的思想性和科學性,全面提升教學技能及育人能力,將課程思政元素在潛移默化中融入教學各個方面。第三,教師要與時俱進,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教師要用先進的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不斷深入學習黨的理論知識,在實踐教學中不斷總結和探索經驗,幫助師范生將教師職業(yè)道德更好地入腦、入心。學校層面:一方面,高職院校要明確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主導地位,著力構建合理的多學科師范類專業(yè)教師隊伍。另一方面,高職院校還要改革對教師課程思政培訓和比賽機制,因地制宜地提升教師開展師德教育教學的能力,采用必要的激勵機制,滿足教師的合理要求,提高教師群體的幸福指數,鼓勵教師群體不斷提升政治素養(yǎng),提高課程思政資源分析、整合、運用的能力。
完善師德評價機制是高職師范生師德培育的有效保障,需要從師德評價的內容、標準、方法三個方面入手。首先,師德評價的內容應該展現出知、情、意、行四大要素的各個方面。在不斷的學習中掌握師德認知能力、在不斷的實踐中獲得師德情感體驗、在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中鍛煉師德意志能力、在實際的教學中踐行師德行為規(guī)范,這就要求從師德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的職業(yè)情感,以及在教育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師德意志和師德行為等方面對師范生進行評價。其次,在課程思政理念引領下,育人能力應該成為高職師范生師德評價的重要標準之一。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其本質屬性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價值追求是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在對師范生制定師德評價標準時要遵循師范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及學校的實際情況,同時,還要體現師范生的課程思政育人能力,突出師范類專業(yè)課程特色,強化課程協同育人效果。再次,就師德評價方法而言,一方面,是將學校、學生、實習學校納入評價主體,構建多元化主體評價機制。將各主體的評價結果進行整合,全面準確地反映師范生的師德培育情況,發(fā)揮師德評價“指揮棒”的監(jiān)督和鑒定功能。另一方面,采用定性、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傳統(tǒng)的師范生師德評價主要是通過對學生成績或獎懲等進行定量評價,師德認知評價不夠全面,因此,定性評價可以作為定量評價的補充,完善對師德情感、意志和行為的評價,可根據師范生在學習和實習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和經歷進行評價,從而獲得更好的師德評價效果。
師德實踐活動和教育實習為師范生提供了師德踐履的體驗場,在實踐中可以不斷提高師德素質,促進師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一,常態(tài)化和多樣化的師德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師范生培育教育情懷。常態(tài)化主要體現在將師德培育的內容融入師范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根據不同年級制定不同的師德培養(yǎng)內容。借鑒“U(高校)-G(政府)-S(學校)三位一體”教師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建立師德教育共同體。多樣化指的是針對高職師范生的個性特征和專業(yè)特點開展,例如:講好師德故事、師德文藝匯演、師德書畫作品展及師德觀影等豐富多彩的師德實踐活動。其二,教育實習可以幫助師范生堅定師德信念。教育實習是高職師范生成為教師的關鍵步驟,對提升學生的教學技能、加強對基礎教育的了解、增強教師角色意識起到重要作用。在教育實習中,師范生處于真實的教育情境,對教育價值理念、教育實踐決策、個人職業(yè)選擇等方面產生困惑,這為指導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創(chuàng)造了有利時機。教師可以以學生在教育見習中遇到的問題為契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育人理念,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的能力,堅定理想信念,將教師職業(yè)道德內化為個人的道德追求。
高職師范生師德培育是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重中之重,構建“課程思政+師德培育”新模式為高職師范生師德培育提供了實踐指引,在師范生師德培育中融入課程思政具有時代性意義。以課程思政理念引領高職師范生師德培育,需要從明確師德認知、培養(yǎng)師德情感、磨煉師德意志、踐行師德行為上下功夫。通過剖析高職院校師范生師德培育的現實困境和問題,探討課程思政理念與師范生師德培育融合的基本原則,旨在提升高職師范類專業(yè)的師德素養(yǎng)。新時代師范生師德培育應該立足于國家戰(zhàn)略發(fā)展全局的角度,不斷創(chuàng)新貫穿師范生成長全過程的師德培育路徑,為建設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打造一批具有高尚師風師德、高超育人本領和深厚教育情懷的大國良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