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是黃河沖積形成的平原,地下水資源豐富,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土地資源優(yōu)越、全年光照充足,非常適合玉米的種植,是山東省主要的玉米生產基地之一。玉米種植過程中,氣候、地理位置、栽培技術以及病蟲害的防治情況,都影響著玉米的最終產量和質量,進而影響到農戶的種植效益。因此,在大力推廣玉米種植的過程中,必須做好玉米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推廣運用,使農戶在種植過程中能夠利用最新的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做好玉米種植的工作,促進玉米的高產高質,以獲得更高的種植效益。
一、玉米栽培新技術的要點分析
玉米栽培的全過程包括了選種、整地、播種、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內容。每一個方面的栽培技術都影響著玉米的產量和最終質量,種植玉米前必須分析種植地的土壤情況,選種合適的品種并采取適合的栽培技術,才能保障玉米的良好長勢,為高產提供保障。
1、 選種技術的要點分析
優(yōu)質的玉米種子具有良好的發(fā)芽率和抗逆性,良好的發(fā)芽率可以保證玉米播種之后具有較高的發(fā)芽率。抗逆性則影響著玉米種植的穩(wěn)定性,抗逆性良好的玉米種子不僅具有良好的抗病性,還具有良好的抗旱性等,當玉米生長過程遇到病蟲害侵襲或是干旱天氣時,玉米受到的傷害相對較輕,不會影響玉米的整體長勢。選種的技術要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選擇純度高、種子粒型一致的種子。第二,關注種子的含水量,通常情況下,選擇含水量在13%以下的種子。第三,根據田間的土壤條件選擇品種。鄄城縣的土壤以中、砂壤土為主,適合種植的玉米品種有登海605、登海魯星702、登海1717、中農大678、秋樂999、魯單510、中科608等,其中登海605、中農大678玉米種子粒適中、發(fā)芽勢強、中熟品種、生長勢強,總體產量高,是目前鄄城縣種植面積較大的品種。第四,對已經進行了包衣的種子,農戶盡量不要進行二次包衣,以免發(fā)生種衣劑藥害,影響種子的出苗。第五,對一些種子出芽率不確定的情況下,可以在播種前做發(fā)芽試驗,確定種子的發(fā)芽率和芽勢,如果種子的發(fā)芽率較低,芽勢較弱,建議更換一批種子。
2、整地的要點分析
鄄城縣的玉米種植主要以夏玉米種植戶為主,大部分采取玉米、麥田套種的方式進行種植。
對于部分沒有采取玉米、麥田套種方式的種植戶,整地時可以采取保護性耕地技術。保護性整地耕作技術是近年來得到了廣泛推廣和應用的一種新技術。對比傳統(tǒng)的翻耕技術,保護性耕地技術是一種免耕或是少耕的技術,這種栽培技術不僅可以減少農戶耕地的工作量,還能改良土壤,使土壤的通透性和蓄水保墑能力更良好。保護性耕地技術的其中一項就是深松技術,對地塊進行深松作業(yè),耕地時只松動耕層和耕層下面的土壤,不需要將耕層土壤翻轉,深松的深度需要達到犁底層以下35-40厘米處。深松土地往往需要采取機械化的作業(yè)方式,比如使用耕地機或是拖拉機配合深松機器具進行作業(yè)。也可以使用旋耕機滅茬,疏松土壤。旋耕前可以在原來的壟溝內施入底肥或充分腐熟有機肥,增加土壤的肥力。旋耕深度需要達到20厘米以上,同時依據墑情進行鎮(zhèn)壓。
對于采取玉米、小麥套種的種植戶而言,整地和選擇合適的套種方式都非常關鍵。整地首選要做好選地工作,為了使小麥和玉米都能獲得較高的產量,被用于套種的土地必須具備肥沃、平坦、澆灌方便等優(yōu)勢。在整地過程中,必須結合需要選擇的套種方式,做好整地的規(guī)劃,方便作物的管理。玉米、小麥套種的方式主要有四種:第一,密播套種,又稱為“麥壟點種”。這種種植方式采取的是小麥按照常規(guī)的方式進行整地播種,每種植3行或是4行小麥就留出一個恰當距離的套種行,用于套種玉米,套種行的距離在25厘米左右。在小麥收獲前10天左右進行玉米種植。第二,雙行玉米帶與不同寬度小麥帶套種,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使玉米獲得更多光照和營養(yǎng),能夠確保玉米產量和小麥的產量。第三,窄帶套種,在小麥整地時就做好了套種帶,套種帶的寬度通常在140厘米左右,套種帶里面種植8行小麥,在小麥收獲前的一個月,在套種帶里種植2行玉米。第四,中帶套種,中帶套種的套種帶寬度在200厘米左右,其中130厘米用于種植9行小麥,剩下的70厘米套種玉米。在小麥收獲前的35天左右,在套種帶里套種兩行玉米。如果是機械化操作的田塊,需要在套種時選擇好行距,大行距和小行距的距離要適合,這樣才能方便機械化操作,并有助于田間管理。
套種方式選擇之后,種植者需要做好土地的整理工作,套種的整地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需要對土地進行深松作業(yè),深度需要達到40厘米左右,在沒有播種之前,需要對土地進行多次的深松處理,才能打破犁底層,為玉米和小麥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長環(huán)境。第二,深松土地之后,需要施加底肥,增加土壤的肥力,通常情況下,施加底肥的量為每畝地施加復合肥50千克左右,農家肥3500千克左右,鉀肥15千克左右,磷肥25千克左右。第三,施肥后將土地弄平整,麥畦起壟。
3、播種的技術要點分析
對于采取了免耕少耕播種技術的農戶而言,在播種前需要測試土壤的含水量,含水量保持在比較適合的范圍,鄄城縣的土壤以中、砂壤土為主,播種時,將砂壤土的相對含水量控制在75%左右,利于生長。機器播種需要選擇帶有精密排種器的機器,以實現(xiàn)較為準確的播種密度和深度。使用免耕技術進行播種時,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秸稈粉碎的長度要小于10厘米,秸稈粉碎合格率達到85%以上,秸稈拋撒不均勻度在30%以下,地表盡量保持平整。第二,進行免耕播種的機器需要帶有仿形結構和開溝滅茬裝置,仿形結構可以確保機器在不平整的地塊上保證開溝的深度。開溝滅茬裝置可以在開溝的同時,完成滅茬、施底肥、播種等的工作。第三,玉米免耕播種的行距控制在60厘米左右,播種的深度在3-5厘米左右,每畝地保證出苗率在4500株左右。
對于不宜采取免耕播種的地塊,播種時需要注意調整好播種的深度,不同的土壤,其播種的深度也有所區(qū)別。通常情況下,玉米播種的深度保持在3-6厘米之間。
4、起壟覆膜栽培技術
玉米起壟覆膜栽培技術是一種新的栽培技術,通過起壟覆膜實現(xiàn)可以控制玉米發(fā)芽期間的溫度,保持地塊的水分,使玉米可以盡快的發(fā)芽,同時也能提升玉米的發(fā)芽率。
采取起壟覆膜栽培技術首先要做好地塊選擇的工作,起壟覆膜種植玉米通常采取寬窄行的種植方式。地塊需要選擇平坦、疏松、肥沃的土地,種植地水資源要充足。其次要選擇合適的品種,最好以中、晚熟品種為主。最后要做好覆膜的工作,播種后進行覆膜,膜的寬度根據種植壟的寬度進行選擇,厚度建議使用0.008毫米的地膜。種植密度以每畝地最后保苗4000-4500株為宜。
采取起壟覆膜的栽培技術需要做好種植管理。在播種之后需要經常到田間檢查出苗的情況,以做好破膜放苗的工作。通常情況下,如果田間的出苗率達到了50%,就可以開始進行破膜放苗的工作了。破膜放苗的標準以幼苗接觸到地膜為宜。放苗需要分批進行。放苗時要注意天氣情況,盡量選擇在陰天或是晴天的早上和傍晚放苗,不要選擇大風天氣或是晴天的中午放苗。
對于起壟覆膜栽培的地塊,雜草的防治有以下三種方式:第一,對一些雜草的幼苗,覆膜前可以不用處理,覆膜后,膜內的高溫可以灼死雜草幼苗。第二,對于一些植株比較大的雜草,可以在播種后覆膜前,采取噴藥的方式處理這些雜草。第三,對于跟苗一起長出來的雜草,可以采取中耕除草的方式,清除雜草。
5、水肥管理的技術要點
玉米生長過程需要有足夠的水分和肥料,才能保證高產。對玉米進行灌溉和施肥,需要遵循科學灌溉和精準施肥的原則。
①科學灌溉
首先確定灌溉的時期,分別是播種后三天、拔節(jié)期、大小喇叭口期、抽雄期以及灌漿期等。具體灌溉的次數和量需要結合種植期間的天氣情況和土壤情況進行。玉米生長全過程,玉米需水總量492毫米,平均日需水強度57毫米,在玉米種植過程中,通常需要進行2-3次澆水。通常情況下,播種后需要進行一次澆灌。之后在玉米生長的不同時期,都需要根據天氣情況和土壤的濕潤度,適當地進行澆灌。種植戶種植時需要了解澆灌的注意事項:灌溉時需要注意,在澆灌了出苗水之后,要保持較長的一段時間不澆水,給玉米“蹲肥”的時間,以促進玉米的生長發(fā)育,這個時間通常在55天左右。玉米澆水可以采取大水漫灌,重點是滿足玉米關鍵生長時期對水分的需求,如在玉米的開花吐絲期和籽粒建成期,澆灌的量以確保玉米不會受到干旱的威脅為宜。
②精準施肥
玉米生長對肥料有較高的需求,通常情況下,玉米畝產量如果為500千克,那么生產100千克籽粒需要的氮磷鉀肥的量分別為氮肥2.9千克、磷肥1.2千克、鉀肥2.4千克。
玉米在生長的不用時期,對氮磷鉀肥料的需求也不一樣,在苗期,玉米對磷肥比較敏感,在抽雄期,玉米對氮肥比較敏感,在拔節(jié)期前后,玉米對鉀肥比較敏感;在小喇叭口至抽雄期,玉米對磷、氮肥的需求量更大,在大喇叭口至抽雄期,玉米對鉀肥有更大的需求。
對玉米施肥主要有下面幾個階段:第一,在整地時施加底肥,底肥以農家肥為主,添加適量的鉀肥、復合肥和磷肥。其中農家肥施加的量為每畝地1500千克,其余三種肥施加的量為每畝地80千克左右。玉米出苗后,為了促進苗的生長,可以每畝地追加50千克左右的尿素。在玉米植株長至40厘米左右時,可以每畝地施加30千克左右的復合肥,這個階段施肥可以促進玉米生長,并提高玉米的抗性。在玉米結穗到玉米出現(xiàn)小玉米棒時,可以對玉米施加葉面肥,葉面肥以鉀肥、硼肥為主,通過噴施的方式進行,在這個階段施加葉面肥可以使玉米籽粒變得更飽滿,提高玉米棒的成活率。
二、玉米的主要病蟲害防治方式
病蟲害的侵害會損害玉米的植株,導致玉米減產。因此,在玉米種植過程中,必須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防治玉米病蟲害的主要方式為化學防治。此外還可以通過藥物拌種或是人工捕殺的方式防治一些病蟲害。鄄城縣種植玉米,常見的病蟲害有玉米粗縮病、銹病、紋枯病、米螟、蚜蟲、地老虎、斜紋夜蛾以及薊馬等。
1、防治玉米粗縮病
玉米粗縮病可以發(fā)生在玉米全生長周期,但是發(fā)生在苗期的危害最大。玉米粗縮病發(fā)生在苗期,會導致植株矮化;發(fā)生在抽穗期,則會導致雄穗敗育或發(fā)育不良,影響最終的產量和玉米的質量。防治玉米粗縮病可以使用菌毒清或是鹽酸嗎啉胍·乙酸銅等藥物,按說明配比后噴灑植株葉面。防治需要連續(xù)噴施2-3次,每次的時間間隔在7天左右。
2、防治玉米銹病
玉米銹病主要發(fā)生在植株的葉片上,會導致葉片干枯、植株長勢不佳、籽粒干癟。防治玉米銹病可以使用三唑酮或是戊唑醇噴施,藥物的配比根據說明書進行調配。防治玉米銹病要盡早,通常情況下,當田間的病株率達6%,需要及時采取化學防治。
3、防治玉米紋枯病
玉米紋枯病主要危害葉鞘、莖稈、果穗,在玉米的整個生長過程都可能發(fā)病。玉米紋枯病危害根部會導致次生根變成黃褐色或是腐爛,危害病株會導致莖稈松軟,組織解體。防治玉米紋枯病可以通過藥物拌種或是化學防治的方式進行,藥物拌種可以用5%戊唑醇懸浮種衣劑?;瘜W防治可以使用苯甲·丙環(huán)唑或是多菌靈,按說明書配比后噴灑在植株表面。
4、防治蚜蟲
蚜蟲主要通過刺吸玉米植株的汁液損害植株,蚜蟲會導致玉米葉片卷曲變形,使植株生長出現(xiàn)不良,影響最終的產量。蚜蟲的發(fā)生跟田間管理不良有有一定的關系。防治蚜蟲可以使用黑光燈、糖醋液誘殺成蟲,也可以使用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或,按說明配比后噴灑在植株表明進行防治。
5、防治地老虎
地老虎幼蟲的活動地點主要是土表或植株,成蟲會分散入土,白天潛伏土中,夜間活動危害植株。地老虎發(fā)生在幼苗期,會將幼苗齊地面處咬斷,導致玉米地缺苗斷壟。成蟲的危害更大,每條成蟲一個晚上可以咬斷10株左右的玉米。防治地老虎可以采取黑光燈或糖醋液誘殺成蟲;也可以在播種前用30%毒死蜱微囊懸浮劑按說明配比后拌種。此外,還可以使用48%毒死蜱乳油或是97%敵百蟲原藥,按說明配比后在田里噴霧防治。
6、防治玉米螟
玉米螟會危害玉米植株的各個部位,導致植株籽粒產量降低。防治玉米螟可以使用10.5%甲維·氟鈴脲水分散粒劑,按說明配比后噴灑到植株表面。
7、防治斜紋夜蛾
斜紋夜蛾主要危害玉米的葉片。剛孵化出來的斜紋夜蛾主要啃食葉片的表皮,幼蟲長大后開始啃食完整的葉子。斜紋夜蛾啃食葉子會影響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進而影響玉米的最終產量。防治斜紋夜蛾可以采取黑光燈、糖醋液誘殺成蟲,也可以用赤眼蜂和草嶺等天敵防治蟲害?;瘜W防治可以使用2%高氯·甲維鹽微乳劑,按說明書的比例稀釋后噴灑植株。
8、防治薊馬
薊馬主要通過吸食玉米植株嫩梢和嫩葉的汁液損害植株,薊馬會導致玉米幼苗中間的那片葉子破碎或是扭曲,嚴重時會導致整株玉米葉片干枯,使植株死亡。種植過程做好田間管理和水肥管理,可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有助于防治薊馬。此外,還可以采取藍板誘殺成蟲的方式防治薊馬?;瘜W防治可以使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或是25%噻蟲嗪可濕性粉劑,按說明配比后噴灑植株。
玉米種植過程的管理是玉米高產高質的保障。在玉米種植過程中,農戶除了掌握玉米高產的種植技術外,還應多了解和應用新的栽培技術,做好玉米的種植管理,提高玉米的種植效率。除此之外,玉米種植還必須重視病蟲害防治,只有做好了病蟲害的防治,才能減少病蟲害對玉米的損害,使農戶能夠獲得預期的種植收益。
(作者單位:274603山東省鄄城縣舊城鎮(zhèn)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