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 劉文廣 張穎 甘蕾蕾
結直腸癌作為常見惡性腫瘤一種, 此類患者在患病后存在一定的死亡率。近年來, 結直腸癌出現(xiàn)的幾率明顯增加, 在治療期間以根治性手術切除作為首選治療方案[1]。腹腔鏡手術方式的運用, 呈現(xiàn)出較低侵襲性,表現(xiàn)出傷口局部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恢復快、可以早日進食、早期下床活動以及對胃腸功能快速恢復給予促進等系列優(yōu)勢, 但因為二氧化碳氣腹、手術全身麻醉、單雙極電凝以及超聲刀等器械的運用會導致患者的免疫功能以及機體生理功能發(fā)生應激反應[2], 特別對于惡性腫瘤患者而言, 手術前因為自身免疫功能有所抑制, 所以在手術創(chuàng)傷影響下, 會導致免疫功能抑制呈現(xiàn)出嚴重化特點, 從而導致術后較易表現(xiàn)出復發(fā)以及轉移情況, 對患者預后有顯著性影響[3-5]。因此此類患者在手術前通常需要選擇保護以及重建免疫功能的方法進行干預, 以提高患者術后免疫功能狀態(tài)。抑制以及緩解機體針對傷害性刺激表現(xiàn)出的系列應激反應,從而對惡性腫瘤患者的術后恢復發(fā)揮明顯的促進作用[6,7]。本研究選取本院的80 例行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的結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以投擲硬幣法作為治療研究分組依據(jù), 其中參照組術前未施以任何藥物治療, 研究組術前施以烏司他丁治療, 旨在探討行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的結直腸癌患者術前給予烏司他丁治療對患者術后免疫功能的影響,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 般 資 料 選 取 本 院2020 年3 月~2022 年12 月的80 例行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的結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以投擲硬幣法作為治療研究分組依據(jù), 分為參照組(40 例)和研究組(40 例)。參照組中, 男、女各24、16 例;年齡范圍19~70 歲, 平均年齡(47.29±9.43)歲;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SA)分級:Ⅰ級以及Ⅱ級患者分別為18 例以及22 例。研究組中,男、女各25、15 例;年齡范圍21~72 歲, 平均年齡(47.33±8.78)歲;ASA 分級:Ⅰ級以及Ⅱ級患者分別為19 例以及21 例。兩組的性別、年齡以及ASA 分級基線資料比較, 結果差異具有均衡性(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對于本次用藥患者均持以自愿態(tài)度;②患者均具有手術指征, 順利接受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③對烏司他丁藥物未表現(xiàn)出過敏現(xiàn)象;④臨床資料獲得完整收集。排除標準:①呈現(xiàn)出遠端轉移現(xiàn)象;②伴有其他惡性腫瘤疾?。虎厶幱诓溉槠诨蛘呷焉锲谔厥怆A段患者;④有腹腔妊娠現(xiàn)象;⑤表現(xiàn)出血性感染的現(xiàn)象;⑥患有抑郁癥;⑦屬于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患者。
1.3 方法
1.3.1 參照組 術前未施以任何藥物治療, 直接對患者展開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手術前, 采用阿托品(0.5 mg)肌內注射, 準備羅庫溴銨(0.6 mg/kg)+舒芬太尼(0.6 μg/kg)靜脈注射。獲得滿意麻醉效果后, 合理展開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切除治療, 通過腹直肌外緣完成操作孔制作, 順著腸系膜下血管對淋巴結實施清掃, 將腫瘤切除。
1.3.2 研究組 術前施以烏司他丁治療。手術前, 采用烏司他丁藥物展開對應治療, 主要選擇1000 U/kg 烏司他丁+生理鹽水展開靜脈滴注治療, 要求滴注時間<20 min, 手術后3 d, 以5000 U/(kg·d)用藥劑量給予靜脈滴注治療。其他操作同參照組。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CD3+、CD3+CD8+、CD3+CD4+、CD4/CD8 水平及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并發(fā)癥包括感染、出血。
1.5 統(tǒng)計學方法本次研究的數(shù)據(jù)分析利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2.0 展開, 分別利用χ2檢驗、t 檢驗完成計數(shù)資料以及計量資料統(tǒng)計, 并以率(%)、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最終P<0.05 證明呈現(xiàn)出明顯差異。
2.1 兩組患者CD3+、CD3+CD8+、CD3+CD4+、CD4/CD8水平比較 研究組患者CD3+、CD3+CD8+、CD3+CD4+、CD4/CD8 同參照組比較顯著提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免疫功能水平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免疫功能水平比較( ±s)
注:與參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CD3+(%) CD3+CD8+(%) CD3+CD4+(%) CD4/CD8研究組 40 72.25±2.52a 19.58±2.52a 50.25±2.52a 2.58±0.25a參照組 40 45.39±2.52 13.29±1.27 20.25±3.12 0.52±0.13 t 47.6673 14.0972 47.3090 46.2367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 研究組40 例患者中, 發(fā)生感染患者1 例, 發(fā)生出血患者1 例,總并發(fā)癥為2 例(5.00%);參照組40 例患者中, 發(fā)生感染患者2 例, 發(fā)生出血患者2 例, 總并發(fā)癥為4 例(10.00%);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同參照組比較, 結果未呈現(xiàn)出明顯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n(%)]
近年來, 結直腸癌憑借高發(fā)病率、高轉移率以及高死亡率受到廣泛關注。結直腸癌患者在確診后, 臨床通常選擇腹腔鏡結直腸癌切除術展開疾病治療。同傳統(tǒng)手術比較, 其呈現(xiàn)出的優(yōu)勢較多, 例如創(chuàng)傷性小以及安全性高等方面[8,9]。患者實施腹腔鏡結直腸癌切除術治療期間, 因為手術創(chuàng)傷、麻醉因素的影響, 會導致患者表現(xiàn)出系列認知障礙, 對患者的手術效果產生嚴重影響。術前展開有效對應治療, 以對患者的免疫功能予以保護, 具有顯著意義[10]。
烏司他丁作為廣譜蛋白酶抑制劑一種, 其可對諸多水解酶的活性以及釋放進行抑制, 將溶酶體膜以及細胞膜有效穩(wěn)定, 對氧自由基、炎性介質以及心肌抑制因子的生成進行有效抑制, 將患者的組織灌注以及微循環(huán)顯著改善。此外對于此種藥物經過分解后的低分子量成分, 在水解酶抑制方面, 也可以獲得顯著效果[11-13]。烏司他丁在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急性肺損傷以及急性胰腺炎等疾病治療中獲得廣泛應用。在醫(yī)療水平獲得不斷提升情形下,此種藥物在臟器保護以及免疫保護方面獲得廣泛運用。于手術前合理選擇烏司他丁進行治療, 可將手術導致的組織破壞以及損傷顯著降低, 將應激反應對手術患者臟器產生的損傷有效減少, 將機體對抗手術侵襲能力顯著提高, 將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效增強, 促進其術后康復[14]。
結合本次研究結果分析, 研究組患者CD3+(72.25±2.52)%、CD3+CD8+(19.58±2.52)%、CD3+CD4+(50.25±2.52)%、CD4/CD8(2.58±0.25)同參照組的(45.39±2.52)%、(13.29±1.27)%、(20.25±3.12)%、(0.52±0.13) 比較顯著提升(P<0.05)。研究組40 例患者中, 發(fā)生感染患者1 例, 發(fā)生出血患者1 例, 總并發(fā)癥為2 例(5.00%);參照組40 例患者中, 發(fā)生感染患者2 例, 發(fā)生出血患者2 例, 總并發(fā)癥為4 例(10.00%);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同參照組比較, 結果未呈現(xiàn)出明顯差異(P>0.05)。分析此結果原因為, 烏司他丁可對氧自由基進行抑制, 從而將炎性因子釋放減少, 獲得對應的免疫調節(jié)效果。此外, 術前應用烏司他丁可以有效預防術后免疫功能紊亂, 預防術后感染以及出血, 也可獲得一定效果, 從而獲得上述滿意治療結果, 進一步說明術前應用烏司他丁進行干預的價值所在。
綜上所述, 行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的結直腸癌患者術前應用烏司他丁可將患者CD3+、CD3+CD8+、CD3+CD4+、CD4/CD8 水平顯著提高, 并且不會導致術后感染、出血發(fā)生率增加, 可促進患者預后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