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娟娟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是指以多系統(tǒng)損傷且伴多種自身抗體形成為主要特點的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因復雜, 多與遺傳、免疫異常、病毒感染等因素相關(guān), 多發(fā)于中青年女性人群, 而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作為一種全身性疾病, 可累及多個臟器、系統(tǒng), 且臨床表現(xiàn)呈多樣性[1-3]。該疾病的腎外表現(xiàn)主要為全身乏力、皮膚黏膜損害、關(guān)節(jié)及肌肉病變、血液系統(tǒng)病變等, 而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出現(xiàn)腎臟損傷時則稱之為狼瘡性腎炎,約70%左右的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會出現(xiàn)腎臟損傷情況[4-6]。難治性狼瘡性腎炎是指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出現(xiàn)腎臟損傷, 且治療難度較大, 屬繼發(fā)性腎臟病變,主要表現(xiàn)為蛋白尿、水腫, 且隨疾病進展, 進一步損傷機體腎臟、免疫功能, 危及患者生命健康[7,8]。臨床針對難治性狼瘡性腎炎多以激素治療為主, 患者易耐受,但療效有限。為探究更為有效、安全的救治方案, 本次試驗分析在常規(guī)激素基礎(chǔ)上使用環(huán)孢素A 對難治性狼瘡性腎炎疾病患者的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 抽取本院2020 年3 月~2023 年3 月收治的難治性狼瘡性腎炎患者120 例為觀察對象, 按照治療方案不同將其分為參照組(60 例)、研究組(60 例)。參照組中男13 例、女47 例;年齡25~47 歲,平均年齡(34.78±4.96)歲;病程4~18 年, 病程均值(7.12±3.79)年。研究組中男12 例、女48 例;年齡26~49 歲, 平均年齡(34.58±4.87)歲;病程4~17 年,病程均值(7.23±4.17)年。兩組患者各基線項目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難治性狼瘡性腎炎的診斷標準;②存在典型癥狀(體溫升高、腎病綜合征相關(guān)癥狀、關(guān)節(jié)炎癥等), 且尿液檢查結(jié)果顯示機體紅細胞、尿蛋白明顯增加, B 超檢查結(jié)果顯示雙腎體積未減??;③意識清楚, 可正常溝通;④知曉本次試驗內(nèi)容, 自愿配合、參與。
排除標準:①激素治療禁忌證;②存在水電解質(zhì)失衡、梗阻性腎病、重度感染;③參與此次研究前3 個月內(nèi)使用具有腎臟毒性的藥物;④因特殊生理改變、不良事件致使患者無法持續(xù)治療;⑤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1.2.1 參照組 開展常規(guī)激素治療, 即患者入院后給予抗菌、維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等對癥處理;并給予甲潑尼龍(天津天要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20224, 規(guī)格:4 mg×24 片)沖擊治療, 控制初始給藥劑量為1 mg/(kg·d), 后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減少用藥劑量, 直至10 mg/d 以維持治療。持續(xù)治療3 個月。
1.2.2 研究組 在常規(guī)激素基礎(chǔ)上加用環(huán)孢素A(山東新時代藥業(yè)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67992, 規(guī)格:25 mg/粒)治療, 激素治療方案同參照組;環(huán)孢素A 控制用藥劑量為2 mg/(kg·d), 并結(jié)合患者血藥濃度值調(diào)整用藥劑量, 以維持機體血藥濃度值在80~120 ng/ml,若血藥濃度超過這一范圍, 則減少用藥量至25 mg/次。持續(xù)治療3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的疾病治療效果、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及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免疫功能指標和T 淋巴細胞亞群、炎癥因子。
1.3.1 治療效果 判定標準:痊愈:治療結(jié)束后患者癥狀完全消失, 且相關(guān)指標恢復正常或臨近正常;顯效:治療后患者癥狀顯著緩解, 且相關(guān)指標顯著改善;好轉(zhuǎn):治療后患者癥狀、相關(guān)指標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各癥狀、相關(guān)指標未見改善, 甚至出現(xiàn)持續(xù)惡化趨勢。總有效率=(痊愈+顯效+好轉(zhuǎn))/總例數(shù)×100%。
1.3.2 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 常見不良反應(yīng)有牙齦增生、高血壓、多毛等。
1.3.3 腎功能指標 治療前后采用免疫熒光干式定量法測定MAU 水平,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血β2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水平, 并測定24 h 尿蛋白定量。
1.3.4 免疫功能指標和T 淋巴細胞亞群 治療前后采用貝克曼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免疫球蛋白指標, 即IgA、IgM、IgG;采用流式細胞儀測定T 淋巴細胞亞群,即CD3+、CD4+/CD8+。
1.3.5 炎癥因子 治療前后取患者靜脈血3 ml 并離心, 施行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TNF-α、hs-CRP、IL-8、IL-6。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5.00%高于參照組的81.67%(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對比 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與參照組相比, 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對比[n(%)]
2.3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對比 治療后, 兩組患者MAU、血β2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及24 h 尿蛋白定量均較治療前下降, 且研究組患者均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對比(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對比( ±s)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 aP<0.05;與參照組治療后對比,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MAU(mg/L) 血β2 微球蛋白(mg/L) 尿β2 微球蛋白(mg/L) 24 h尿蛋白定量(g/24 h)參照組 60 治療前 305.36±20.54 4.85±0.33 0.82±0.15 1.29±0.35治療后 125.39±10.87a 3.72±0.23a 0.53±0.06a 0.95±0.13a研究組 60 治療前 305.42±20.29 4.85±0.35 0.81±0.11 1.28±0.36治療后 65.18±10.33ab 2.41±0.21ab 0.28±0.07ab 0.54±0.11ab t兩組治療后 31.1016 32.5807 21.0042 18.6492 P兩組治療后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4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和T 淋巴細胞亞群對比 治療后, 兩組患者IgA、IgM、IgG 及CD3+、CD4+/CD8+均較治療前升高, 且研究組患者均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和T 淋巴細胞亞群對比( ±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和T 淋巴細胞亞群對比( ±s)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 aP<0.05;與參照組治療后對比,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IgA(g/L) IgM(g/L) IgG(g/L) CD3+(%) CD4+/CD8+參照組 60 治療前 1.35±0.35 0.83±0.12 8.12±1.31 30.12±3.54 0.95±0.12治療后 1.81±0.32a 1.09±0.15a 10.13±1.46a 43.21±3.45a 1.43±0.13a研究組 60 治療前 1.36±0.31 0.82±0.13 8.11±1.28 30.24±3.49 0.94±0.14治療后 2.68±0.35ab 1.45±0.19ab 15.54±1.32ab 60.13±4.24ab 1.80±0.11ab t兩組治療后 14.2102 11.5194 21.2909 23.9765 16.8298 P兩組治療后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5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指標對比 治療后, 兩組患者TNF-α、hs-CRP、IL-8、IL-6 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 且研究組患者均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對比( ±s)
表5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對比( ±s)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 aP<0.05;與參照組治療后對比,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TNF-α(ng/L) hs-CRP(mg/L) IL-8(μg/L) IL-6(ng/L)參照組 60 治療前 43.12±3.54 15.12±1.33 30.12±3.19 30.11±4.05治療后 28.31±4.05a 8.12±1.05a 25.24±3.06a 20.12±4.25a研究組 60 治療前 43.16±3.27 15.13±1.34 30.11±4.08 30.21±4.24治療后 21.12±3.24ab 5.16±1.09ab 20.11±3.05ab 11.75±4.02ab t兩組治療后 10.7381 15.1493 9.1974 11.0826 P兩組治療后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狼瘡性腎炎屬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所致機體雙腎免疫性損傷, 臨床發(fā)病率較高, 為繼發(fā)性腎臟疾病的一種,累及的癥狀幾乎包括腎小管間質(zhì)、腎小球、腎血管損傷等系列癥狀, 其中以水腫最為常見, 并表現(xiàn)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癥、高血壓等[9-11]。難治性狼瘡性腎炎確診后, 較多的免疫復合物于機體腎臟組織內(nèi)堆積, 并充分激活補體, 致使系列炎癥因子釋放, 進一步導致腎臟損傷[12-14]。此外, 難治性狼瘡性腎炎患者的機體免疫應(yīng)答處于異常狀態(tài), 淋巴細胞增殖、活化異常, 促使較多的自身抗體、免疫復合物產(chǎn)生, 進一步引發(fā)組織免疫受損, 加重疾病, 危及患者生命健康[15,16]。因此, 在對難治性狼瘡性腎炎患者開展救治時以免疫抑制為治療核心, 并加以抗炎、抗凝, 以期控制疾病發(fā)展、改善患者機體狀況。
臨床治療難治性狼瘡性腎炎多采取糖皮質(zhì)激素沖擊治療, 能夠滿足患者的治療需求, 用藥后緩解機體炎癥反應(yīng), 減少炎癥因子釋放, 并通過作用于淋巴細胞,對存在吞噬作用的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及其酶類進行釋放, 進而起到免疫抑制、抗增殖的作用。但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過程中仍有部分患者療效不佳, 且隨著持續(xù)用藥患者耐受不佳, 致使無法堅持治療[17,18]。為進一步提高難治性狼瘡性腎炎的救治效果、安全性,并改善其炎癥狀況、提高其免疫功能, 考慮在常規(guī)激素基礎(chǔ)上聯(lián)合環(huán)孢素A 治療。
本次實驗結(jié)果顯示, 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 治療后腎功能指標、炎癥因子指標值低于參照組, 免疫功能指標值高于參照組。而組間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對比, 差異不顯著。表明環(huán)孢素A 用于難治性狼瘡性腎炎的治療中可提升療效, 并改善患者的炎癥狀況、尿蛋白情況, 并提升其免疫功能。環(huán)孢素A 為新型免疫抑制劑的一種, 近年多用于風濕性病變的治療, 該藥物有強效免疫抑制作用、高度選擇性,可預(yù)防組織病理性免疫反應(yīng)、免疫性炎癥反應(yīng)的發(fā)生[19,20]。環(huán)孢素A 用于難治性狼瘡性腎炎患者中, 選擇性作用于T 淋巴細胞, 強化免疫應(yīng)答, 增強細胞免疫效應(yīng), 同時高選擇性抑制T 淋巴細胞增殖, 達到提升患者免疫功能的目的。與此同時, 可減少免疫復合物于腎小球、毛細血管內(nèi)的沉積, 避免腎小球基底膜超濾作用的損傷, 進而改善機體腎小管重吸收功能, 進而達到降低尿蛋白的目的, 提升療效的同時, 進一步降低炎癥因子水平。
綜上所述, 環(huán)孢素A 用于難治性狼瘡性腎炎的治療中, 在提升治療效果的同時可改善腎功能、炎癥因子,并提升機體免疫功能, 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