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養(yǎng)燦
【導讀】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在承襲陳壽《三國志》及有宋以來三國話本小說的基礎上融入虛構想象,流傳甚廣,極大地影響了中國人對三國世界和歷史的認知。羅貫中甚推蜀漢,南陽諸葛孔明作為蜀漢賢相儒生,深得羅之喜愛。諸葛亮的形象再現了羅貫中的自身經歷,反映了他渴望達到的理想境界,卻也因此多被后人批駁其三國敘事虛甚于實。本文旨在考辨諸葛亮在文學作品與官方史書中相關事件的形象,以探明二者差異及其緣由,洞視諸葛亮之真面。
一、《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事件考
縱觀《三國演義》,其核心焦點實在諸葛亮(字孔明)身上??酌魃駲C妙算,但凡是其直接參與的作戰(zhàn),幾乎戰(zhàn)無不勝。然細考羅貫中所敘孔明之事,張冠李戴、虛構神化者甚多,故而魯迅感慨三國“狀諸葛多智而近妖”,現舉兩例進行分析考辨。
其一為武侯彈琴退仲達。
“空城計”故事由來已久,晉朝人郭沖分條撰述諸葛亮五事,其中第三事乃諸葛亮“空城計”之原型?!度龂萘x》則將此事進一步細化,以塑造諸葛亮臨危不懼、謀略高人之形象。然考究歷史,發(fā)現孔明與空城計并無瓜葛。街亭之戰(zhàn)時蜀軍主帥雖為諸葛亮,但魏軍主帥實為張郃。司馬懿則遠在千里之外的洛陽。
值得注意的是,“空城計”并非空穴來風,而是亂世三國常用的奇技之一。于蜀而言,發(fā)動空城計者確有其人,但主角并非諸葛亮,而為趙云。五虎上將之常山趙子龍曾在曹操兇猛追擊下,“退入軍營,更開大門,偃旗息鼓”,致使曹軍疑有伏兵,引兵退卻,由此以紓黃忠之困,退敵追兵。
將他人之功嫁接于孔明身上者,在羅貫中筆下有不少。如諸葛亮初出茅廬,為后世所崇的第一功——火燒博望坡。然據史書載,火燒博望坡早于諸葛亮出山之際,它實際上是由劉備主導的一場伏擊戰(zhàn),而且此戰(zhàn)中也沒有神奇的火攻,火只是引子而非核心。
其二乃孔明七星壇祭風,助周瑜火燒赤壁一事。
赤壁一戰(zhàn)中,孔明密書“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良方以愈周瑜之“病”,并躬身設壇祭風,引得周瑜贊不絕口,稱“孔明真神人也”。然細致考究方可明了,借東風一事純屬虛構,獻計火攻者也并非孔明,實為黃蓋。
從張冠李戴到虛構神化,《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神性色彩愈為濃厚,其智謀品行也近乎完人。但是歷史上的諸葛亮雖為賢相,卻仍有不少缺點,此點當考究與諸葛亮有聯系之人物。
二、《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敵友人物考
為尋求諸葛亮的立體化形象,我們不能忽略與孔明有關的核心人物。筆者考察了他們在文史敘事中的不同之處,以此洞察羅貫中所構建的敘事模式特點。
大眾印象中,《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是一個善妒之人,“既生瑜,何生亮”也是家喻戶曉之語。然筆者認為,《三國演義》中,周瑜“妒”的核心并不在于諸葛亮之“神”,而是在于擁有如此才能的人不能為東吳所用。他之所以不顧盟約,要對孔明趕盡殺絕,也是因為“若留此人,乃東吳禍根也”。與其貶低其“妒”,不如稱贊其“忠”。
羅貫中的敘事中,抑瑜抬亮的色彩的確明顯。他讓諸葛亮“插手了”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干中計、黃蓋苦肉計、闞澤詐降書、龐統(tǒng)連環(huán)計、三江口縱火等史書記載中僅與周瑜有關之事,反映了羅貫中以孔明為核心的敘事模式特點。由上述案例可知,周瑜的軍事才能未必不如孔明,甚至高于孔明,其與諸葛一樣也都是忠君的賢臣。歷史上的諸葛亮也非“神人”,并未達到天下唯一的高度。
從周瑜身上可以看出孔明并非神人,而從魏延身上則可進一步看出其不少缺點?!度龂萘x》中所述魏延與楊儀矛盾與傳世文獻記載基本符合。諸葛亮為使自己身后不出現蜀國內斗的場面,選擇棄掉其中一方,魏延則成為其心中毫無疑問之選擇。緣何如此?史載魏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再加之其性孤傲,得罪不少同仁,在這種情況下,其毀諸葛之語難免會傳入孔明耳中。當然從此之中不能稱諸葛亮妒忌魏延之才能,但是可語諸葛亮不能容人,不善用人,不知如何處理下級矛盾。
諷刺的是,孔明所選的楊儀不僅腳踏魏延頭顱,還誅殺魏延三族,絲毫沒有任何賢士之風。更何況其自負功勞之大無人能比,當繼孔明之位,在未能如愿時,還抱怨“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足可見其反復無常、心胸狹隘。與楊儀相比,魏延并不曾有二心,而《三國演義》卻給他安了一個不忠的罪名,以應孔明臨終之言。
三、諸葛亮文史敘述差異原因考
史有信野之分,“好事者藂取而演之以通俗諭人”。緣何《三國演義》重點著墨于蜀漢,以諸葛亮為核心之一,將他人智謀移植到諸葛亮身上,又羅織虛妄之事以證其神,并貶其敵、抬其友?筆者考究原因,大抵如下。
首先,元末明初天下群雄紛爭之勢大有三國遺風,羅貫中本人亦“有志圖王”,怎奈“才郁而不得展”,因此只能假文學作品以明己志,致力于稗史之記注?!度龂萘x》是其晚年杰作。時明已立,但仍受北方民族之騷擾。南宋時,朱熹選擇以蜀漢為正途,此后宋明理學盛行,羅貫中亦繼承朱熹之志,以蜀漢為尊。
羅有宏圖大志,但是他前半生的時間主要是擔任他人幕僚,從未自己領兵打仗,終歸是個文臣。諸葛亮躬耕鄉(xiāng)野,后被明主發(fā)掘并予以重任,這對于同樣身處亂世、郁郁不得志的羅貫中而言極具吸引力。因此,與其認為他狀諸葛近“妖”,不如稱其將自己的理想人格付諸孔明身上。呼風喚雨,儒道相容,近于神仙,忠于人主,正是時人心中的圣人、能人與神人。
其次,宋元時期諸葛亮列傳的撰寫與民間的“三國熱”風潮為其塑造諸葛亮形象提供了豐富土壤。宋元時期民間話本小說大勝,“說三分”更是遍及城鄉(xiāng),諸多話本涉及三國時事,或以之為引,或貫通始終。乃至徒巷薄劣之小兒,“聞劉玄德敗,顰感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由此可見,評判三國人物多肯劉否曹之態(tài)早已有之,羅貫中可能受到了當時民間觀念的影響。
三國熱的盛行使描繪蜀漢丞相諸葛亮人物事跡的文藝作品層出不窮,胡寅的《諸葛孔明傳》、鄭樵的《諸葛亮列傳》、張栻的《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傳》、蕭常的《諸葛亮列傳》都頗有影響力。不過,也正如學者所說,它們對諸葛亮的過度神化,偏離了正確的歷史觀。因此,我們不應苛責羅貫中筆下諸葛亮近“妖”,所謂的虛構之事早已有其源,從這一點上看,《三國演義》可被視為宋元之際群眾性討論三國之事的集大成者。
參考文獻
[1] 陳壽. 三國志[M]. 北京:中華書局,1982.
[2] 羅貫中. 三國演義[M]. 北京:中華書局,2009.
[3] 司馬光. 資治通鑒[M]. 北京:中華書局,1956.
[4] 馬蹄疾. 水滸資料匯編[M]. 北京:中華書局,1980.
[5] 鄧子勉. 明詞話全編[M]. 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6] 陳晉,編. 毛澤東讀書筆記精講(三):文學卷[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7.
[7] 蘇軾:東坡志林卷1:懷古[M]. 北京:中華書局,1981.
[8] 陳翔華,編. 諸葛亮傳記集[M]. 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8.
[9] 高軍. 陳壽《諸葛亮傳》與宋代諸種諸葛亮傳之比較研究[J]. 傳記文學,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