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靖
【導讀】在語境參數(shù)的視角下分析《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語境參數(shù),多維度了解該詞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文化內(nèi)涵以及表達方式,揭示詞作中蘊含的意象美、意境美。本研究不僅有助于深入理解《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的意蘊和美感,也可為今后的文學鑒賞和文化解讀提供新的理論視角和解讀方法。
意美是詩歌的核心要素之一,指的是詩歌所傳達的意境和美感。這種美感可通過語言符號與語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而產(chǎn)生。通過深入探究詩歌的意美,可以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文學作品所傳達的意境和思想,拓展詩歌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一、語境參數(shù)理論
何為意美?馬林諾夫斯基指出:“話語和環(huán)境互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語言環(huán)境對于理解語言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爆F(xiàn)代哲學也非常重視語言環(huán)境問題。沙夫認為:“被表達的內(nèi)容只有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才能被理解。”周禮全說:“自然語言不同于形式語言的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自然語言對語境的依賴性?!?/p>
“語境”(Context),通俗來說就是語言環(huán)境。此術語最早由波蘭人類語言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Malinowski)于1923年提出。傳統(tǒng)的語境研究中,學者傾向于對語境進行類型化和要素化概括。馬林諾夫斯基提出了上下文、情景以及文化語境;“倫敦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弗斯認為,語言學研究的任務在于把語言中各個有意義的方面與非語言因素聯(lián)系起來。海姆斯區(qū)分了形式與內(nèi)容、背景、參與者、交際工具、風格、目的、音調(diào)、相互作用語境八要素;韓禮德則認為,語境不是簡單的情景成分,其與語義學的三個功能成分——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有規(guī)律的相關。此外,國內(nèi)學者如王秉欽、胡壯麟等還區(qū)分了個人、社會、歷史、文化、意圖等多個語境類型。
曾利沙在融合主題與主題傾向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語境參數(shù)理論”分析框架。該理論突破了原有的語境范疇化歸類規(guī)則的局限,將模糊抽象的語境具體化為一系列可定性概括的語境參數(shù)。其理論核心為“語境參數(shù)”,即以顯性或隱性存在著的對概念或命題語境化意義生成過程產(chǎn)生映射或制約的參數(shù)因子。語境由N個語境參數(shù)集合而成,曾利沙教授將語境參數(shù)因子分為了言內(nèi)參數(shù)因子(主題、主題傾向、意圖、行為、時間、處所、事件、因果參數(shù)等)和言外參數(shù)因子(社會、歷史、文化、時代背景、人物關系與復雜變量因素等),也可分為共時性常規(guī)范疇與歷時性非常規(guī)范疇兩大范疇。如下圖1所示:
圖1 語境參數(shù)類別圖
二、語境參數(shù)理論下詩歌的意美試析
詩無達詁,文無達詮。前人對《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學鑒賞、文化解讀等方面。有學者認為這首詞表現(xiàn)了蘇軾對自然界的感悟和對人生的思考,展現(xiàn)其浪漫主義情懷和灑脫不羈的性格;也有學者認為這首詞蘊含了蘇軾對胞弟的感懷之情。然而,這些研究大多從傳統(tǒng)的文學鑒賞角度出發(fā)描述和評價詞作,未能從語境參數(shù)的角度對其意美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下面我們就從語境參數(shù)的理論視角-顯性參數(shù)-隱性參數(shù)來闡釋其意美到底美在何處。
(一)歷史背景闡釋
《水調(diào)歌頭》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即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該作詞牌名來源于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時所制《水調(diào)歌》,是古代漢族民歌的一種。蘇軾則為這個詞牌賦予了新的生命和韻味。從歷時(事件)性參數(shù)來看:宋神宗熙寧年間,蘇東坡因與王安石等新派官員意見不合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一次工作變動中,蘇軾請求調(diào)到離弟弟蘇轍較近的地方,以求于兄弟相聚,但沒能如愿。此時蘇軾在密州任職時政治失意,且與胞弟蘇轍已經(jīng)七年未見,面對中秋月夜、皓月當空,遂心潮起伏,愈加思念親人,加之其雖身處宦海卻有心無力的郁憤之感,不由得觸景生情,于是趁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二)小序意美闡釋
從題序來看,此序寥寥數(shù)語,卻蘊含了豐富的意蘊和美感。序文以時間參數(shù)描述:“丙辰中秋”指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簡潔精煉地交代了作詞時間,“中秋”一詞的出現(xiàn),點明了詞人寫作的時間背景。中秋時分,明月高懸,人間團聚,共享天倫。然而,詞人卻因與親人分別而產(chǎn)生了一種難以言喻的失落感。這種失落與孤寂的情緒,在小序中得到了充分的表達,也為后續(xù)對月抒懷的詞篇增添了一種深沉、真摯的情感底色。序中的“歡飲達旦,大醉”描繪了暢飲狂歡的場景,為后續(xù)對月抒懷的詞篇營造了放縱、豪放的氛圍,體現(xiàn)出蘇軾豪放曠達的性格和情感釋放的沖動。最后“兼懷子由”一句,揭示了詞人寫作的目的和動機。子由,即蘇軾的弟弟蘇轍。兩人曾一起讀書、趕考,如今卻因官場失意而分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蘇軾對弟弟的思念之情愈發(fā)濃烈。這種深厚的兄弟情誼,為后續(xù)對月抒懷的詞篇注入了更加真摯、感人的情感元素。
(三)上闋意美闡釋
在語境參數(shù)理論視域下,參數(shù)因子對意象的闡釋具有個性化特點。不同的人對同一個意象的理解可能不同,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也會影響人們對意象的闡釋。從顯性語境參數(shù)看:上闋詞以行為特征參數(shù)(把)、行為意圖參數(shù)(問)為始端,提出詩人對月的疑惑與迷戀。明月、酒、青天三個意象組合,蘊含著情感的起伏,表現(xiàn)出蘇軾當時醉意朦朧、放浪形骸的狀態(tài)。明月象征著美好、純凈、高遠,酒代表著詩人的激情和追求,青天則象征著廣闊無垠、深邃悠遠。蘇軾的這首詞開篇以“明月幾時有”起句,把酒當問,青天并不會作答,但詞人卻賦予其生命力,把青天看作自己的朋友,以感染讀者,引起共鳴。這些意象的組合,使這首詞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也體現(xiàn)了蘇軾對自然的探索與追求。其詞不事雕飾,即景會心,富有超然哲思之趣,而不流于寒儉枯瘠,應屬“佇興之作”。
在詩歌中,一個意象可能會有多種不同的解釋,而語境參數(shù)可以幫助我們篩選和確定其中最合適、最貼切的意義,通過對意象的解讀,我們可以深入體會詩人的情感表達,同時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詩歌所傳達的整體氛圍和主題。詞中“瓊樓玉宇”四字語出《大業(yè)拾遺記》。通過前文的語境參數(shù)可知,其表面義指富麗堂皇的月中宮殿,在這里則寓指朝堂的風云詭譎?!案咛幉粍俸币痪渲?,蘇軾借月宮之孤寒來寓意對政治遭遇的無可奈何,明寫?zhàn)嵲鹿庀碌母吆瑢崉t含蓄地寫出了既向往京都高堂,又留戀市井人間的矛盾心態(tài)。人常寄望于高位,卻不知欲往高處去就必定要經(jīng)受高位的孤獨與寒冷,境界越高能夠做伴的人也就越少。后文又說“歸去”,為什么說去月宮是“歸”呢?據(jù)了解,蘇軾曾因與朝中王安石政見不同而被迫離京,如今在密州當差,遠離“宮闕”(實指京城),無法施展自身抱負?!皻w”字表達了蘇軾的政治理想,他似乎還是想回到京城,有所作為。但蘇軾又以“弄”字巧解無奈之感,與影為伴,隨身起舞,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不如留戀人間的煙火。
(四)下闋意美闡釋
下闋詞人由中秋的圓月聯(lián)想到人間的聚散離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蘇軾把月光流轉與自己的情感狀態(tài)融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寂靜而深沉的氛圍。詞人因思念弟弟而難以入睡,情感在寂靜的夜晚中滲透,讓人感受到孤獨和無助,同時也從側面表達了面對人生悲歡離合的無奈和感慨。詞人輾轉反側,心事浩茫,圓月當空而人卻不能團圓,是多么遺憾的事??!此時思親之情達到高峰,詞人郁悶不已,便反問遙不可及的月亮:“何事長向別時圓?” 古今漢字,讀音有別。從隱性參數(shù)—音調(diào)參數(shù)看,“長”為多音字,讀作“cháng”,作副詞,在詩歌中意為“常?!?。隨后蘇軾筆鋒一轉,感念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之事,隨之便以達觀的態(tài)度釋然寬慰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比赵铝鬓D,月亮總有圓的時候,人應該也會有相聚的日子。末了詞人便祈愿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庇纱松A主題?!皨染辍奔疵髟?,是中秋的象征,也代表著團圓與美好?!肮矉染辍北闶枪裁髟碌囊馑?,其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笨v然人間的別離總是難免的,但只要親人健康平安,就算相隔千里也可以通過皎潔的明月把兩個人系在一起,把彼此的心連在一起?!暗溉碎L久”穿越了時間的界限,“千里共嬋娟”打通空間的桎梏,讓明月傳達彼此的思念。
三、《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對后世的影響
(一)文學價值
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作為宋代文學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它不僅在宋代文壇上享有盛譽,對宋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在后世備受推崇。這首詞構思奇拔,畦徑獨辟。上闋飄逸縱橫,下闋情真意切,虛實結合,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其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兩句,以質問天地的方式表達了對人生無常的感慨,同時也體現(xiàn)了蘇軾對人生的思考與探索。詞的最后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是成為人們口口相傳、在祈愿時常用的佳句。
(二)藝術文化
詩歌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文化風貌和價值追求,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美感。劉勰曾言“文采所以飾言,而辯麗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經(jīng),辭者,理之緯;經(jīng)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正是如此。通過描繪各個自然意象,展現(xiàn)蘇軾浪漫、豪放、灑脫的性情,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和思考。這種以景生情、以情入景的表現(xiàn)方式,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將自然與人生融為一體。如今,這首詞仍然被廣泛傳頌?!睹髟聨讜r有》堪稱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之一。
四、結語
在詩歌中,意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到語境的制約。不同的語境下,同一個意象可能具有不同的意義和美感,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也會影響人們對意象的理解和闡釋。同時,意象也可以營造出特定的語境氛圍,從而影響讀者感受和理解。《明月幾時有》一詞以情態(tài)化主題傾向參數(shù):疑惑→矛盾→感懷→憂思→釋懷→祈愿為心路歷程,由月到人,由想象到現(xiàn)實,巧妙融合時空,將對親人的思念上升到了對人生的探索,以曠達的情懷將天下人的離愁包含其中,勾勒出皓月當空、思親懷人、孤高曠遠的意境美。該詞立意深遠,構思新穎,是一首將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之作,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呂睿. 作品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之辯[J]. 新疆社科論壇,2012(1).
[2] 曾利沙. 基于語境參數(shù)觀的概念語義嬗變認知機制研究——商務英語時文教學理論與方法[J]. 外語教學,2011(6).
[3] 楊貴章,曾利沙.“語境參數(shù)理論”視角下的宋詞英譯研究——《江城子·記夢》之意美闡釋[J]. 當代外語研究,2014(4).
[4] 曾利沙. 論“操作視域”與“參數(shù)因子”——兼論翻譯學理論范疇——“文本特征論”的研究[J]. 現(xiàn)代外語,2002(2).
[5] 劉勰. 文心雕龍[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