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儀
20世紀80年代,日本繪本作家妹尾河童走訪北至北海道、南至鹿兒島的多個城市村莊,嘗遍日本人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腌蘿卜,借小小腌蘿卜寫出各地風情,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網走監(jiān)獄這一篇。
監(jiān)獄牢飯配的腌蘿卜大概是25克。“討厭腌蘿卜或不想吃的人留著也無妨,但多出來的不能給別人。當然也不準向別人要。即使是一小塊腌蘿卜,也不許有借貸或贈予的情形,以防止受刑人之間形成權力關系。”連多吃一塊腌蘿卜的欲望都得不到滿足,失去自由的滋味就是這樣,而妹尾河童一口氣吃了三人份。
此后,提起北海道,別人的第一反應多半是因電影《情書》而火的小樽和繁花爛漫的富良野,而我最向往的卻是那座地處偏遠的監(jiān)獄,以及有腌蘿卜的牢飯。
于是,一到達天都山腹地的網走監(jiān)獄博物館,我等不及“入獄”就直奔飯?zhí)?。自動購票機上有近20種選擇,其中牢飯有兩種——牢飯A:烤秋刀魚、燜腌蘿卜絲、沙拉、味噌湯、米麥飯,720日元(1人民幣約合20日元);牢飯B:烤鄂霍次克鯖魚、燜款冬、山藥和紫菜、味噌湯、米麥飯,820日元。除了將番茶換成味噌湯之外,這兩種牢飯就是現(xiàn)實中網走監(jiān)獄午飯的原樣復制。
米麥飯是牢飯的特色之一,它將小麥和大米混合在一起。明治時期小麥和大米的比例是6∶4,所以人們用“六四寄場”指代監(jiān)獄。如今的比例是3∶7,營養(yǎng)師還會計算卡路里,以此制定菜單。
此外還有魚子蓋飯和“網走監(jiān)獄和?!比饷语垺>W走監(jiān)獄和牛由監(jiān)獄犯人飼養(yǎng),2015年開始作為獨立品牌在附近的商店出售,曾獲評最高等級A5和牛。但我還是抵制住了A5和牛的誘惑,堅定地選擇了含腌蘿卜的牢飯A。
牢飯的味道嘛,說不上有多驚艷,腌蘿卜也沒給我留下多深刻的印象,但絕對不比外面快餐店的水準差,而且葷素搭配、營養(yǎng)均衡。當年的牢飯曾有“臭飯”之稱,并不是飯本身很臭,而是因為在房間角落里有便盆,飯菜香都被臭味掩蓋了。如今的牢房內設有沖水馬桶,不會影響用餐心情。
吃過牢飯就該“入獄”了。穿過正門,從此身陷囹圄。
在這個晴朗的冬日里,監(jiān)獄的戶外溫度計顯示為-5℃,不知道是山上風大還是監(jiān)獄氣氛所致,我感覺自己如墜冰窟,牢飯?zhí)峁┑臒崃窟h遠不足以抵御侵入骨髓的寒氣。大雪覆蓋的山腰上散布著多棟平房,最顯眼的是高高矗立的監(jiān)視塔。在這荒郊野嶺,就算能逃出去也無法存活吧。妹尾河童來訪時,他乘坐的吉普車被暴風雪圍困,引擎結冰,車內氣溫驟降到零下,這位走遍世界的著名作家險些就此凍斃。
歷史可追溯至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的網走刑務所是日本最古老的木造監(jiān)獄建筑。1973年,網走刑務所整體重建,民間呼吁保存明治時期的監(jiān)獄建筑,籌集款項超過9億日元,得以將多棟建筑文物遷移到天都山復原。1983年,網走監(jiān)獄博物館正式開館,它也是日本迄今唯一一座監(jiān)獄博物館,占地面積相當于3.5個東京巨蛋體育館,官署、二見岡監(jiān)獄分所、牢房及中央看守所、教誨堂等四座遷移復原的建筑被列為日本重要文物。而博物館原型位于三眺山東側,仍是一座使用中的監(jiān)獄。
網走監(jiān)獄最令人驚嘆的建筑是牢房。這座從1912年到1984年間使用的牢房模仿比利時魯汶監(jiān)獄建造而成,五排牢房呈放射狀延伸,放射線中央是一間八角形中央監(jiān)視哨所。這是沒有視覺死角的巧妙設計,五條走廊里出現(xiàn)任何動靜,在哨所里的看守人員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這里共設有226間牢房,其中包括約100間4.95平方米的單人牢房。走廊鋪有紅色地磚,牢房鋪有木地板,高挑的房梁為鋼結構,還有走廊天窗采光。我一邊觀看一邊瑟瑟發(fā)抖——盡管走廊里有一臺暖爐,但牢房還是太陰冷了!
牢房的木門上有帶鐵條的監(jiān)視孔,下方是送餐口。房門兩邊各有一排平行豎木條,讓我聯(lián)想到京都傳統(tǒng)町屋的格子窗,而網走監(jiān)獄式格子窗的斷面呈平行四邊形或“<”形,獨特的造型使得里面的囚犯看不到走廊,獄警卻能一眼看見里面。
如今,網走刑務所的服刑條件已經大大改善了,犯人吃得飽、吃得健康,菜單會根據(jù)季節(jié)更換,牢房里還有電視。犯人在農場和工場勞動,學習農業(yè)技術和手藝。妹尾河童寫道,受刑者有大量時間在遼闊的農田和山林里自由作業(yè),無人監(jiān)管,這種松散的制度在日本監(jiān)獄中十分罕見。網走刑務所是日本農產品產量最大的監(jiān)獄以及日本全國監(jiān)獄糧食供給基地,牢飯來自自有農場,食材夠新鮮。
(摘自上海文化出版社《北海道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