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體育與健康課程要從“以知識與技能為本”向“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轉變。這意味著體育教學實踐不能脫離學生這個主體,教師要時刻考慮學生的需求,分析如何才能切實提升學生的體育素養(yǎng)。在籃球教學中,教師也要做到這一點,要深入探究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根據(jù)他們的心理需求把握教學原則。教師還要根據(jù)教學實踐的具體情況,分析學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并為他們提供相應的資源,采用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以優(yōu)化籃球教學,增強籃球教學的實效性。
一、基于心理特點,堅持籃球教學的原則
(一)主體性,滿足個性需求
每名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有不同的個性需求。教師在設計籃球教學活動時要堅持主體性原則。
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時要考慮學生的運動能力和能承受的運動量,避免學生因難度過大而想放棄。教師可以設計難、中、易三個不同量級的訓練活動,讓學生根據(jù)自身情況進行選擇。另外,教師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實際情況,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引導他們探索自己感到困難的學習項目,滿足學生的個性化訓練要求,讓他們產(chǎn)生挑戰(zhàn)自我的欲望,并在此過程中獲得成就感,保持自覺的學習態(tài)度。
(二)趣味性,激發(fā)運動熱情
小學生普遍喜歡有趣的活動,因此,籃球教學要體現(xiàn)趣味性,以激發(fā)小學生對籃球運動的熱情,促使其主動參與活動。
趣味性原則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教學內(nèi)容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在保證教學進度的前提下,通過融合其他運動項目、設計籃球趣味游戲等方式,增強教學內(nèi)容的趣味性;二是教學形式的趣味性,除了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等形式,教師還可以設計雙人對練、集體訓練、競賽對抗等活動形式;三是教學評價的趣味性,除了采用傳統(tǒng)的教師評價,教師還可以采用學生互評、競賽評判等多種評價方法。
(三)動態(tài)性,活用生成性資源
動態(tài)性原則是指教師要靈活設計教學活動,不能死板地按照教學預設中的計劃開展教學。小學生普遍思維活躍、情感豐富,可能因為所處環(huán)境的變化、自身感知狀況的變化而發(fā)生情緒變化,從而改變學習態(tài)度和參與情況。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變化隨時調(diào)整教學預設,如找到學生籃球動作中的錯誤點,引導他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將學生的錯誤轉化為生成性資源。教師還要觀察學生的情緒變化,挖掘心理資源,使籃球課堂展現(xiàn)出變化性,豐富課堂生成性資源。
二、指向過程需求,拓展籃球教學的資源
(一)拓展信息資源,了解動作細節(jié)
新課標提出,學校要結合師資隊伍、場地器材、學生運動基礎等實際情況,充分開發(fā)和利用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形成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特色,增強課程實施的成效。因此,在小學籃球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探究學生訓練的實際過程,了解學生缺乏哪些學習資源,進而拓展相應資源。例如,部分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感覺教師的示范太快,來不及記憶。對此,教師可以將動作拍攝下來并制作成多媒體課件,輔助學生學習。
在拓展信息資源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例如,部分學生由于觀察力不足、站立位置不佳等,無法看到動作要點,影響了學習效果。對此,教師可以制作能夠多角度、慢動作呈現(xiàn)各種動作細節(jié)的多媒體課件。部分學生容易將一些相似的動作混淆,他們想要知道幾個相似動作的異同點。對此,教師可以制作對比呈現(xiàn)類課件,滿足這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一般而言,對比呈現(xiàn)類課件的形式有兩種:一是呈現(xiàn)幾個相似的動作,如體前換手變向運球、胯下變向運球等,方便學生對比,找出它們的異同點;二是呈現(xiàn)不同學生的動作,讓他們找到彼此的問題,明確自己進步的方向。
(二)拓展藝術資源,體會動作節(jié)奏
籃球有其自身的動作節(jié)奏,部分學生的節(jié)奏感不強,未能掌握運球、投籃等動作的節(jié)奏要領,導致其動作慢半拍,錯失最佳的控球時機。針對這部分學生,教師可以拓展藝術資源,將音樂節(jié)奏和籃球技巧結合,深化學生對動作節(jié)奏的理解。
拓展藝術資源的方式大體有兩種。一是從籃球比賽視頻中剪輯出標準的技術動作片段,再配上具有節(jié)奏感的音樂,讓學生在欣賞動作的同時認識到籃球動作也有特定的節(jié)奏。二是設計一系列課件,將每個技術動作拆分成若干個小動作,并給其加上特定的節(jié)奏,將節(jié)奏教學和具體的籃球動作相結合。例如,教師可以將投籃的動作拆分成“舉球”和“出手”兩個動作,分別加上音樂中的弱、強節(jié)奏,凸顯“出手”的重要性,同時體現(xiàn)出“舉球”和“出手”是兩個連續(xù)的動作,需在一個節(jié)拍中完成。
(三)拓展科學資源,增強動作練習的實效性
在實際訓練中,部分學生未掌握科學的訓練方法,只是反復練習某個動作,不僅效率低下,還容易產(chǎn)生疲勞感和厭煩心理。因此,如何增強訓練的實效性是學生的具體需求之一。教師可以挖掘科學資源,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訓練方法,從而增強學生動作練習的實效性。
科學資源包含很多內(nèi)容,以下兩種資源更適用于體育學科。第一種資源為生理學知識,教師可以設計圖文并茂的拓展學習讀本,介紹人體骨骼、肌肉的結構,展現(xiàn)傳球、投籃時身體各部位的運動方式,讓學生高效運用身體,進而增強動作實效。第二種資源為科學訓練數(shù)據(jù),教師可以將籃球動作轉化為具體數(shù)據(jù),如投籃的角度、位置和命中率等,并記錄下來,將其整理成表格,讓學生了解如何提高投籃命中率。教師還可以記錄學生訓練的數(shù)據(jù),包括訓練內(nèi)容、訓練時長、間隔時長、動作成功率等,并將其制作成圖表,讓學生了解自己在哪些動作上存在不足,并有針對性地訓練自己的弱項,從而增強動作練習的實效性。
拓展科學資源能讓學生認識到,掌握籃球技能不能僅靠蠻練,而應采用更科學的方法提高訓練效率。但需注意的是,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尚不完善,可能難以理解過于復雜的表格,教師要用更簡明的形式呈現(xiàn)科學資源。
三、聚焦項目發(fā)展,創(chuàng)新籃球教學的策略
(一)游戲法,增強球感
教師要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設計一體化籃球訓練項目,用創(chuàng)新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掌握籃球技術。游戲法符合學生的興趣特點,能激發(fā)他們的參與熱情,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能增強球感的游戲,引導學生參與其中。
例如,在運球、傳球的過程中,學生要避免用眼睛盯著球看,而要借助手的觸感了解球的位置并調(diào)整運動方向。這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球感,需要他們長時間參與運球訓練。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設計“籃球障礙運球”活動,設計多種難度的運球跑道,讓學生從簡單的跑道開始運球,再逐步增大運球難度,增強學生的球感。在低難度的跑道上,教師并不需要設置障礙物,只設計各種彎道即可。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余光觀察前方彎道的變化情況,并及時作出反應。在中等難度的跑道上,教師可以在彎道處設置一些障礙物,引導學生通過繞、鉆、跨等方式,走過這些障礙物,順利到達目的地。在高難度的跑道上,教師可以設置對抗型賽道,讓兩組學生共同在障礙物中穿行,隨時搶斷對方的籃球,并防止自己的籃球被對方搶斷。
(二)項目法,掌握基本技術
項目法是指圍繞學生感到難以掌握的項目設計一系列探究活動,安排學生自主討論、探究并掌握這些項目。教師可以讓學生探討籃球運動中的基本技術,看看能否通過互助小組的形式幫助彼此掌握技術要點。投籃是籃球運動中的要點,教師可以圍繞其設計項目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逐步突破,具體如下。
項目一可為“籃下跳躍投籃”,主要探討點在于如何跳得更高,提高投籃的準確率。此外,學生還要探討在籃下跳躍時,如果旁邊有對方球員阻擋,自己該如何靈活應對。
項目二可為“遠距離定點投籃”,研究的主要是在罰球時該如何投籃。學生可以從出手的方向、力度、速度等角度入手,探討如何提高投籃效率,還可以與同伴說說自己的看法,然后對比一下,看看誰提出的方法最有效。
項目三可為“移動中投籃”,這是籃球比賽中常常遇到的問題,學生要突破對方球員的封鎖,找到合適的投籃位置,然后快速投籃。該項目的難度較大,教師可以建議學生用實踐法輔助訓練,讓學生通過實踐演練了解具體情況,總結出幾種狀態(tài),并找到對應的解決方法。例如,當發(fā)現(xiàn)有多人阻攔、自己很難來到籃下時,學生可以選擇將球傳給隊友,讓隊友帶球突破,完成投籃。
這幾個項目的難度逐步加大,并包含籃球比賽中的各種情況,可以幫助學生全面掌握投籃技巧。
(三)競賽法,學會戰(zhàn)略戰(zhàn)術
競賽類項目能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讓他們思考成功或失敗的原因,進而幫助他們掌握實戰(zhàn)策略。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競賽結果分析團隊配合的情況,提高團隊的默契度。
在競賽項目中,教師可以設計賽前分析、賽中觀察、賽后反思這三個環(huán)節(jié)。賽前分析是指學生在競賽前要分析己方和對方球隊的基本情況,找到揚長避短的方法。例如,有的球隊中隊員的奔跑速度都不如他們的對手,那么在比賽中就要多設計一些盯人防守的策略,避免給對方較大空間,防止對方發(fā)揮速度優(yōu)勢,快速來到籃下投籃得分。在賽中觀察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個有心人,觀察每名隊友的比賽情況,并思考自己和隊友之間是否做到了合理配合、是否將設計好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運用到實際比賽中。在賽后反思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賽前設計的戰(zhàn)術是否合理,思考在團隊配合方面存在什么問題及如何改進。例如,有一名學生提出自己球隊設計的是人盯人的戰(zhàn)術,但在實際比賽中,部分學生的勝負欲較強,總是想著個人突破,因此沒有和同伴配合好,導致場上防守出現(xiàn)漏洞,被對方連續(xù)突破防線。他認為下次應該加強團隊配合,避免出現(xiàn)類似的情況。
結語
在小學籃球教學中,教師要基于標準的要求探索如何設計籃球課程,并在滿足學生身心發(fā)展需要的基礎上拓展資源、創(chuàng)新策略,以增強教學實踐效果,提高學生的籃球運動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育才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