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勁松
重慶著名的金剛碑古鎮(zhèn)修繕開街以來,我一直不間斷地在附近的叢林山坡尋找一座墳塋。這座墳里埋著一位著名的散文作家。
說起他,不得不先說到著名作家巴金和他最具小說藝術(shù)性的長篇《寒夜》。這部小說是抗戰(zhàn)勝利前夕巴金在重慶動筆,于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1947年正式出版。1961年,巴金在《談〈寒夜〉》一文中寫道:“斜坡上”的孤墳里埋著我的朋友繆崇群……他斷氣的時候,沒有一個熟人在場。我得了消息連忙趕到北碚,只看見他的新墳,就像我在小說里描寫的那樣。連兩個紙花圈也是原來的樣子,我不過把“崇群”二字換成了“文宣”。
文中的“崇群”就是作家繆崇群,“文宣”就是《寒夜》的主人公汪文宣,文中的“斜坡”,就是金剛碑山坳上,現(xiàn)在叫“五指山”的所在。巴金這段文字明明白白地告訴讀者:繆崇群就是小說主人公的“原型”,其墳塋就在金剛碑一帶。
《寒夜》曾多次重印,巴金也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及這位“原型”。當(dāng)年繆崇群病逝后不久,巴金為他寫下長達萬字的悼念文章《紀(jì)念一個善良的友人》。文中記載,巴金是繆崇群去世三天后才從報上得知消息的,隨后又從友人那里知道繆崇群從發(fā)病到逝世的一些具體情況:他孤身一人困居金剛碑,長期的肺病一步一步吞噬他的身體。到1945年初,病情惡化,眼皮浮腫,連續(xù)咳血,臥床不起,被人抬到醫(yī)院治療,沒幾天就去世了。當(dāng)巴金趕到金剛碑祭奠亡友時,看到的是荒蕪山坡上新壘的孤墳和兩個紙制的花圈。這與后來完成的《寒夜》結(jié)尾部分的描寫幾乎完全一致。在金剛碑的山坡上,巴金站在繆崇群的墳塋前,想到這位英年早逝的散文家與自己十幾年的友誼,歷歷往事如在眼前,不禁潸然淚下。
繆崇群不僅是《寒夜》主人公的主要原型,也是抗戰(zhàn)時期,中國文學(xué)界重要的散文作家之一。能讓巴金如此深切懷念,久久不能釋懷,就在于:他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作家,更是一個“良善的人”,這,當(dāng)然尤其難能可貴。
巴金與繆崇群偶然相識,卻成為十余年摯友。1931年6月的一天,巴金從上海到南京,去看望正在編輯《文藝月刊》雜志的朋友左恭,左恭恰好外出,接待他的是一位瘦弱的青年人,巴金一問才知,他就是自己已經(jīng)通信半年的繆崇群,當(dāng)時正代替左恭編輯《文藝月刊》。巴金后來回憶說:“這不是普通的寒暄,這是肝膽的披瀝,心靈的吐露??墒沁@天傍晚我們握手分別時,卻像是相知數(shù)十年的老友?!?/p>
那次見面后,巴金應(yīng)繆崇群之約,開始定期為《文藝月刊》供稿,幾乎每月都要寄去一個短篇。一次,因為雜志社老板不同意發(fā)表巴金的一篇小說,繆崇群仗義執(zhí)言,和上司發(fā)生爭執(zhí),甚至提出如果不發(fā)表巴金的這篇作品,自己就辭職。老板不得不讓步,巴金的作品也得以發(fā)表。這在巴金看來,文弱的繆崇群一點也不軟弱,反而有些俠氣。
之所以說繆崇群“良善”而又“正義”,在于他的編輯操守,既能為作者仗義執(zhí)言,但也并非一味遷就或“飄揚”,哪怕作者已是名家。巴金回憶,每次收到自己的來稿,繆崇群總是認真地寫出讀后意見,有時還毫不客氣指出缺點和不足,因為這是“對朋友的愛和奉獻。”
1944年10月,巴金小說《憩園》出版,評論家認為這是巴金創(chuàng)作走向巔峰的一部作品。小說一出版,就在讀者和朋友中贏得了一致贊揚。巴金也向繆崇群贈送了這部新作。不久,繆崇群卻寫信給巴金,指出《憩園》中的一些小毛病和錯漏“硬傷”,而這是巴金自己以及讀過這部小說的其他朋友都沒看出的。巴金頗為感動,稱繆崇群是一位“精細的讀者”。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巴金和繆崇群為了工作和生活各自輾轉(zhuǎn)奔波。不論在廣州、桂林,還是重慶,他們?nèi)员3种芮新?lián)系,在書信中憧憬戰(zhàn)爭結(jié)束后,能在安定的環(huán)境里,與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同在一出版社或編輯部創(chuàng)作、生活。
1939年9月,繆崇群為了謀生,離開桂林,到了云南南部小城石屏,作一名小學(xué)教師。在這里,繆崇群完成了散文集《石屏隨筆》。這時,兩人的角色轉(zhuǎn)換了,巴金既是著名作家,也是有影響的編輯家,就把繆崇群的這本隨筆列入自己主編的《文學(xué)叢刊》第七集出版,還親筆寫了一篇《代序》。1940年,繆崇群來到重慶的遠郊北碚,盡管才華橫溢,但體弱多病且患有當(dāng)時人們談之色變的肺結(jié)核,謀職多次遭拒。這時,正在內(nèi)遷北碚夏壩的復(fù)旦大學(xué)教師、作家、且是繆崇群中學(xué)同學(xué)也是巴金好友的靳以向他伸出援手,幫他在金剛碑小街上的正中書局謀了一份編輯兼校對的工作,但并非“正式工”,薪水很薄,和《寒夜》中的王文宣情形相似,只是此時的繆崇群照樣孤身一人,并沒有小說中的丈母娘和妻子。
幾乎同時的1940年10月,巴金也離開昆明來到重慶,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先是住在沙坪壩一個好友開辦的互生書店樓上。后來搬到當(dāng)時的重慶民國路(現(xiàn)渝中區(qū)五一路)文化生活出版社樓下一個只有七八平方米、非常簡陋的小房間里。巴金在重慶迎來了創(chuàng)作的又一個高峰,創(chuàng)作出抗戰(zhàn)主題的長篇《火》三部曲和短篇《還魂草》等系列作品
這一時期的繆崇群卻更是貧病交加,幾乎為了糊口而帶病工作。1942年,繆崇群規(guī)劃了“人間百相”的宏大寫作計劃,可惜只寫了為數(shù)不多的短短幾篇,就因疾病而停止。
繆崇群停筆的時候,巴金卻開始動筆寫作長篇《寒夜》,同樣源自巴金在重慶或抗戰(zhàn)期間顛沛流離的真切感受。巴金所在重慶的那棟小樓三樓上,住著祖孫三代四口人:老太太、老太太的兒子、媳婦和孫子。老太太念過舊學(xué),是昆明的才女,兒子、媳婦是上海某大學(xué)教育系的高材生,孫子正上小學(xué),這是典型的小知識分子家庭。老太太、兒子、媳婦過去都是滿懷希望和抱負的人,逃難來到重慶后,生活卻越來越苦,意志越來越消沉,最后兒子染上肺病身亡,老太太只得帶著孫子遠走他鄉(xiāng)。1944年冬,巴金以此為素材,每晚坐在小屋里構(gòu)思新作。在他看來,此時的重慶正像冬天的漫漫寒夜,他索性把小說取名為《寒夜》。巴金后來在談到這部小說時曾經(jīng)說,當(dāng)時因為混亂的時局,自己又力不從心,剛起意動筆,又暫時停了下來,是繆崇群的死,“喚醒”了自己。
1944年11月29日,病入膏肓的繆崇群卻突然感覺良好,給巴金寫來一信,說自己找到另一份工作“不久就要進城‘就業(yè)?!边M城,自然是指從遠郊北碚到重慶市中心。但巴金并沒等來這位好友進城。1945年1月15日凌晨,這位“良善的人”——優(yōu)秀散文家、編輯繆崇群悄然地含恨長逝。三天后的1月18日,巴金和老舍、靳以等好友一起趕到金剛碑祭奠。
繆崇群的死,使巴金下決心把已經(jīng)停筆的長篇小說《寒夜》寫下去,將亡友的影子注入到小說主人公汪文宣身上。巴金筆下的圖書公司校對汪文宣就是正中書局“臨時工”繆崇群一樣的忠厚、善良的小知識分子,工作辛辛苦苦,工資、地位都很低,受盡了冷遇和白眼,卻沒有一絲反抗……這是《寒夜》最大的美學(xué)特征:控訴與悲憫。
作家繆崇群的墳塋,還沒找到,但他的“足跡”卻被留了下來。建設(shè)者“修舊如舊”地恢復(fù)了金剛碑正中書局的基本模樣。古鎮(zhèn)小街觀音閣下的石洞中,一面石壁刻著正中書局的簡介,而另一面石壁就是繆崇群的簡介,還有巴金那篇長篇懷念文字中的一段:“他的性格有幾分像汪文宣,他從來不肯麻煩別人,也害怕傷害別人,到處都不受人重視。他沒有家,孤零零的一個人,靜悄悄地活著……”。
優(yōu)秀的作家,在文字中永生。在巴金為他編選的《碑下隨筆》文集中,繆崇群為讀者留下了他眼里的金剛碑:
“這個地方恰在北碚與北泉之間,名字叫金剛碑。一匹小山環(huán)繞著左右和背后,山頂上有一塊天然矗立的石頭拔地數(shù)丈,正如一座高大的碑,可是這碑上并沒有一個字,也不知道它怎么樣生就了的。追根話底,附會相傳,于是就把它推到神跡上去,這塊石頭也成了金剛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