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延偉
隨著龍年新春的到來,城鄉(xiāng)間到處呈現(xiàn)一派喜慶祥和的景象??粗磉呉粡垙埿腋Q笠绲男δ槂海也唤肫鹦r候過年跟著大人祈福、搶福、熬福的情景來。
曾記得,每年一進(jìn)入臘月,母親都會抽時間到集會上買把新笊籬。那時的笊籬多用竹篾編制,主要用來從熱鍋里撈、濾餃子、蔬菜之類,但臘月買笊籬,普遍說法是往家里“撈福撈財”之意。臨近春節(jié)時,家里還會買條或大或小的魚,圖個“年年有余”;“二十八貼嘎嘎”時,在屋里屋外貼上寫有“金銀滿箱”“糧食滿倉”“身體健康”“迎春接?!钡燃樵挼募t紙條,期盼年年都能心隨所愿。
除夕吃餃子,奶奶總要包一個餡內(nèi)含有一兩分硬幣的餃子,誰能吃到這個餃子誰就最有福氣。頭一篦餃子煮熟后,須得先盛上一碗帶湯水的祭奉灶王爺、財神爺、老天爺、天地全神等,祈求來年家里大吉大利、多福多財。祭奉完畢大人們繼續(xù)忙活,最先端起餃子碗的是我們弟兄仨,能夠吃到“福餃”的也多是我們中的一個。
全家人吃罷餃子,天色差不多全暗下來。奶奶拿把高粱笤帚,象征性地從大門口一下一下往院里、屋里掃,一邊掃,一邊念念有詞:“一掃金,二掃銀,三下掃棵搖錢樹,四下掃來聚寶盆,五下掃來騾馬成大群……”最后,再把幾根細(xì)長木棍兒一一橫放在大門口和屋門口,直到“破五兒”才能拿開,這幾天不能掃地,不能倒垃圾。奶奶說,這樣既能擋著家里的福氣不往外跑,還能攔著鬼魅邪祟不讓進(jìn)門。
一切都忙完,全家人圍坐一起,一邊烤火一邊聽奶奶“講古今兒”。當(dāng)我們弟兄仨上下眼皮兒開始打架時,奶奶就在我們背上輕輕拍一下 :“可不能睡,今兒晚上得守歲熬福哩!”可是不一會兒我們就又趴在大人腿上沉沉睡去。
那些年,莊稼人全靠“土里刨食”,收成好壞直接關(guān)系一年的生活質(zhì)量。除夕,父親會找來尺許長的紅皮高粱秫稈,用刀從中間剖開,在半拉秫稈的內(nèi)瓤里,按均等距離依次摁進(jìn)12 顆黃豆,分別代表一年的12 個月,然后和另外半拉秫稈合在一起,用細(xì)麻繩細(xì)密均勻地纏結(jié)實后扔在灶屋的水缸里浸泡。
大年初一早上,父親把高粱秫稈撈出來,小心翼翼地解開麻繩,仔細(xì)查看黃豆的變化。令人稱奇的是,雖然同樣泡在水里,可是秫稈瓤中的黃豆卻狀態(tài)各異:有的已露出針尖般的嫩芽兒,有的膨脹得老大,有的略微凸起,還有的干燥如初……父親根據(jù)每顆黃豆代表的月次估算出全年的雨水盈缺,進(jìn)而安排四季農(nóng)事,希望有個豐收年景。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年盛行的扔“霉氣包兒”。村里一些自認(rèn)運氣不佳的人,為祈盼來年否極泰來、多財多福,就用巴掌大的紅紙分別包一小撮兒煤灰和一兩分硬幣,疊得方方正正,趁大年初一天未亮?xí)r扔在村里的十字路口。據(jù)說,扔出的“霉氣包兒”一旦被人拾走,霉運也就隨之遠(yuǎn)離自家了。
大人見了“霉氣包兒”躲著走,孩子們不明就里,看見地上的紅包覺得稀奇,拆開來看到里面的硬幣更是歡喜,畢竟1 分也是錢,能在代銷店里換一顆糖塊兒吃。我也曾在大街上撿到過這樣的“霉氣包兒”,還沒來得及拆開就被伯父發(fā)現(xiàn),他一把奪過來扔在地上,又“呸呸”地吐上兩口唾沫。
無論是祈福、搶福、熬福,還是扔“霉氣包兒”,都是人們在艱難日子里一種樸素美好的愿望,畢竟理想豐滿現(xiàn)實卻很骨感,一年到頭兒忙忙碌碌,日子仍過得緊緊巴巴。如今,有黨和國家的一系列利好政策,加上自身努力奮斗,家家戶戶一年到頭有吃不完的糧,逢年過節(jié)更是歡樂無比、幸福滿滿,過去那些與新時代美好生活格格不入的“講究”,也早被人們摒棄了。
作為龍的傳人,龍文化和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鮮亮底色,正所謂“有龍就有?!?,新的一年,祝愿大家福氣盈門、皆得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