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魯民
春晚,古已有之,歷代不絕,以唐朝為盛。特別是唐玄宗當政那些年,太平盛世,國力殷實,春晚搞得更是紅火,史上記載頗為詳細。
就說公元754 年的春晚,那時叫“除夕團拜會”。唐玄宗已69歲高齡,白發(fā)蒼蒼,仍興致不減,照例在大明宮麟德殿大擺宴席,宴請文武百官、重臣親屬、嬪妃、宮女、太監(jiān)、外國使節(jié)等上千人。大伙喜氣洋洋,盛裝出席,因為春晚不僅有好吃好喝,還有精彩紛呈的節(jié)目表演,同時這也是高規(guī)格的政治待遇,出席一次就夠炫耀半輩子。
日暮時分,華燈初上,李隆基興致勃勃地帶著楊貴妃及一干嬪妃來到麟德殿,眾人三拜九叩,高呼萬歲再三,然后一起落座,邊吃飯邊喝酒邊欣賞節(jié)目。
麟德殿張燈結(jié)彩,亮如白晝,熏香爐燃著異域進貢的香料,香氣襲人,每個人的桌子上都擺滿了山珍海味、瓊漿玉液。李隆基舉杯與大家共飲,百官賀聲一片,歡歌笑語,熱鬧異常。
太常寺卿一聲令下,弦樂齊鳴,鑼鼓敲響,開場節(jié)目“儺舞”登臺演出。這是一種具有驅(qū)邪逐疫、祭祀功能的大型民間舞蹈,也是唐朝春晚多年不變的開場舞。只見近千名男性演員身穿紅黑相間衣服,臉戴各種假面具,有神鬼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歷史名人,構(gòu)成龐大的儺神譜系。他們不停地擊鼓跳躍,齊聲呼叫,聲如雷鳴,氣勢磅礴,引來觀眾陣陣叫好。
接著是氣勢浩大的《秦王破陣舞》,也叫《七德舞》,據(jù)說是秦王李世民率軍征伐四方時,為振奮軍心特別編排的樂舞,由128 名樂工披甲執(zhí)戟演出。舞隊變換著各種陣勢,前有戰(zhàn)車,后列戰(zhàn)陣,伴唱者歌唱《秦王破陣舞》的樂曲,氣勢宏大。伴奏音樂“聲震百里,動蕩山谷”,不僅彌漫濃厚的戰(zhàn)陣氣息,還有令觀者凜然震竦的威懾力。這一舞蹈從初唐到晚唐流行了300年,是每次大型演出的保留節(jié)目,也是唐朝春晚的“難忘今宵”。
迎娘、蠻兒、念奴則是三個每年必上春晚的明星,扮相好,演技佳,人氣高,是唐朝春晚的“常青樹”。特別是歌星念奴,“每執(zhí)板當席,聲出朝霞之上”,最受唐玄宗欣賞。只見她閃亮登場,歌聲激越清亮,響遏行云,令人如癡如醉。唐玄宗也很陶醉,聽了念奴歌聲,情不可抑,屢屢舉杯,對貴妃娘娘說:“此女妖麗,眼色媚人,每囀聲歌喉,則聲出于朝霞之上。雖鐘鼓笙竽嘈雜而莫能遏?!?/p>
說話間,《霓裳羽衣曲》舞蹈出場,這是唐玄宗親自創(chuàng)作的曲目,全場起立,掌聲雷動,向唐玄宗致敬。舞曲樂調(diào)優(yōu)美,構(gòu)思精妙,眾多演員翩翩起舞,曼妙無比,劇場香煙繚繞,儼然仙境,將晚會推向高潮。大臣張祜當場賦詩:“天闕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p>
歌舞看累了,魔術(shù)、雜技又不失時機地粉墨登場。繩技、高蹺、爬桿,令人眼花繚亂;頂竿、走索、蹬缸,讓人目不暇接;吞火、手技、口技,使人嘆為觀止;射箭、耍刀、相撲,更是吸人眼球。雜技名家王大娘表演頂竿時,唐玄宗看得手舞足蹈,并命10 歲神童劉晏以此為題作詩,他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樓前百戲競爭新,唯有長竿妙入神。誰謂綺羅翻有力,猶自嫌輕更著人?!毙诖笙?,當場打賞。
不知不覺已過去幾個時辰,天近拂曉,壓軸節(jié)目“舞馬”亮相了。身著喜慶裝飾的馬群按照音樂節(jié)奏翩翩起舞,進退有序,起伏井然,煞是好看。最后,上百匹馬嘴中銜著酒杯,半跪著送至最尊貴的客人桌前,客人紛紛接過酒杯,這時,唐玄宗端起酒杯引領(lǐng)說:“各位愛卿,浮一大白,共祝國泰民安!”在一片萬歲聲中,春晚圓滿結(jié)束!
不過誰也想不到,這是唐玄宗的最后一次春晚,幾個月后,就上演了“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的悲劇,或許這就叫樂極生悲,造化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