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秀
【摘要】目的:探討與分析風險因素管理在急診危重患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擇194例腦血管疾病急診危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n=100)采用常規(guī)急診護理,風險組(n=94)采用基于風險因素管理的急診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風險組的接診到確診時間及確診到手術時間都短于對照組(P<0.05)。風險組住院期間的臨床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更低于對照組(P<0.05)。出院后1個月,風險組存活患者的GCS、NIHSS及Barthel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存活患者,對比有明顯差異(P<0.05)。結論:風險因素管理在急診危重患者護理管理中應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
【關鍵詞】風險因素管理;急診;危重;護理管理;臨床不良事件;腦血管疾病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applying risk factor management in emergency critical patients
WANG Wenxiu
Xian Aerospace General Hospital, Xian, Shaanxi 7101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risk factor management in the nursing managemen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Methods:A total of 194 critically ill emergency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 control group (n=100) received routine emergency nursing,and the risk group (n=94) received emergency nursing based on risk factor management.The nursing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time from reception to diagnosis and time from diagnosis to surgery in the risk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incidence of clinical adverse event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in the risk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One month after discharge,the GCS,NIHSS and Barthel scores in the risk group of surviving patient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of surviving patients (P<0.05).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risk factor management in the nursing managemen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Key Words】Risk factor management; Emergency department; Critically ill; Nursing management; Clinical adverse events;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臨床上,急診危重患者主要包括腦血管疾病患者,涉及腦出血、腦瘤、腦積水、腦外傷等,具有病情兇險、起病急驟、后遺癥危害性大等特點[1]。對于腦血管疾病急診危重患者,主要急救目標就是搶救可逆性損傷組織,早期快速挽救瀕死腦組織,降低患者的致殘率與死亡率,為此,從接診到開始治療的時間是改善預后的關鍵[2-3]。護理風險是導致患者病情惡化乃至突然死亡的重要因素。如何在腦血管疾病急診危重患者的護理中防范護理風險,是當前護理工作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4]。有研究表明,護理人員的原因引起的護理風險占50%以上,主要在于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不認真、操作不當或者護理能力不足等造成的腦血管疾病急診危重患者的病情向不良的方向變化[5-6]。風險因素管理手段和強力有效的救治措施所構成的整體搶救流程,能充分預測患者病情,從而在有限的救治時間窗內(nèi)完成復雜的分診、搶救、轉送等連續(xù)工作流程[7]。本文具體探討了風險因素管理在急診危重患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以期提高腦血管疾病急診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21年8月—2023年2月,選擇醫(yī)院收治的194例腦血管疾病急診危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jīng)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學確診為腦血管疾病急診危重患者;發(fā)病到入院時間<12h;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3~13分;均為首次發(fā)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有精神疾病史、癡呆病史或聾啞人;合并有惡性腫瘤患者;合并有嚴重心、肝、肺、腎疾病患者;妊娠與哺乳期婦女。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100例,風險組94例。兩組的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急診護理,接到120急診電話后,醫(yī)院安排出診,進行常規(guī)院前急救、檢查、明確治療方案及實施治療等。
風險組:采用基于風險因素管理的急診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成立風險因素管理小組,包括科室主任1名、責任護士2名、護士長1名、??谱o士2名、心理咨詢師1名??剖抑魅?、護士長監(jiān)督風險因素護理管理措施的正確執(zhí)行。責任護士、專科護士負責收集研究期間所有數(shù)據(jù)資料并進行具體的護理操作。心理咨詢師主要與患者進行溝通,消除患者的顧慮,對患者進行個體化心理健康指導。(2)改善護理流程:以時間為橫軸,以腦血管疾病急診危重患者的接診、現(xiàn)場急救、轉運、入院檢查、入院診斷、入院治療等手段為縱軸,按照有效性、時效性、安全性的原則,護理人員在腦血管疾病急診危重患者的急診、分診、接診路徑內(nèi)進行標準化的護理操作。(3)積極進行個體化健康指導:在護理期間對患者進行個體化心理護理,要求心理咨詢師每天和患者家屬面談溝通約30min,使患者家屬保持情緒穩(wěn)定,使得患者更加配合診治與護理。
1.3 觀察指標
(1)急診效果:記錄風險組與對照組的接診到確診時間、確診到手術時間。(2)記錄風險組與對照組在住院期間的主要臨床不良事件:包括死亡、休克、心律失常、肝腎功能不全等。(3)記錄風險組與對照組患者出院1個月后的預后恢復情況,主要進行GCS、NIHSS和Barthel評分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急診效果對比
風險組的接診到確診時間及確診到手術時間都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 兩組主要臨床不良事件比較
風險組住院期間的死亡、休克、心律失常、肝腎功能不全等臨床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4.3%,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5.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2.3 兩組GCS、NIHSS及Barthel評分對比
出院后1個月,風險組存活患者的GCS、NIHSS及Barthel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存活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腦血管疾病患者多為急診危重患者,具有發(fā)病急、致殘率高、致死率高、病情變化快等特點。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腦血管疾病急診危重患者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是存活患者也存在一定的并發(fā)癥與后遺癥,給患者及家屬造成了巨大的困擾,也容易出現(xiàn)護理風險問題[8]。有研究表明,引發(fā)腦血管疾病急診危重患者護理風險問題的原因很多,包括患者病情因素、患者或患者家屬個人失誤因素、護理人員操作不當、醫(yī)院管理問題等[9]。本研究顯示,風險組的接診到確診時間及確診到手術時間都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表明風險因素管理在急診危重患者護理管理中應用可縮短患者的接診到確診時間及確診到手術時間。在常規(guī)急診護理中,存在缺乏突發(fā)狀況處置預案、護理時間過長、部門協(xié)調能力差等不足。在風險因素管理中,其建立以時間為橫軸,以護理手段為縱軸的腦血管疾病急診危重患者急救護理路徑,使風險因素管理小組能夠以無縫連接的方式進行護理,進一步提高了護理措施的實施暢通性,使急診時間縮短至最短[10]。
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護理風險流程認為在護理過程中存在一些未知或已知的護理風險,嚴重影響了患者的預后康復。在實際風險因素管理過程中,本次研究確立了一體化分工協(xié)作體系,提高了醫(yī)護人員之間的溝通能力,可降低風險因素管理中的隨意性和風險性,不斷提高護理質量[11]。本研究顯示,風險組住院期間的死亡、休克、心律失常、肝腎功能不全等臨床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4.3%,低于對照組的15.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1個月,風險組存活患者的GCS、NIHSS及Barthel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存活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風險因素管理在急診危重患者護理管理中應用可降低臨床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改善患者的預后。從機制上分析,風險因素管理構成了一種多專業(yè)協(xié)同的醫(yī)療服務計劃,可以幫助和引導護理人員實施流程化的護理措施,以保證護理質量的持續(xù)改進。并且風險因素管理的實施使得患者也了解自己的護理計劃目標,也讓護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機械地執(zhí)行醫(yī)囑,而是有計劃、預見性地進行護理工作,從而有利于達到最佳護理效果,持續(xù)提高護理質量[12]。但是,本次研究沒有對患者的長期預后進行分析,也沒有對患者的基礎病情進行分析,將在后續(xù)研究中探討。
綜上所述,風險因素管理在急診危重患者護理管理中應用可縮短患者的接診到確診時間及確診到手術時間,也可降低臨床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改善患者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