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軍
中學一級教師,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師,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特聘教師。多年致力于提升“創(chuàng)意寫作”在中學生讀寫實踐中的轉化與運用,在多家雜志發(fā)表論文四十余篇。
教育宣言: 以創(chuàng)意融通讀寫,以讀寫點亮人生。
“千古文章意為高”,立意關系著文章的品質,一篇好的文章首先在立意上能直擊人心,彰顯出作者的見識和思維品質。對于考場作文而言,審題立意更是關鍵,高考作文評分標準基礎等級的第一條就是“符合題意”。也就是說,一旦立意跑偏,會導致全篇文章緣木求魚。如何確保立意準確并通過優(yōu)質立意順利地寫出優(yōu)秀文章?運用問題思維,以問題引導立意,是尋找最佳作文立意的一個重要方法。
一
運用問題思維
審題立意的內涵
“立意”就是根據(jù)作文材料(情境)確立自己的論點。所謂論點,一定是對某個問題作出的回答,有“論點”,就會有“問題”。因此,我們在審題立意時,不妨將作文材料(情境)中呈現(xiàn)的現(xiàn)象轉化為具體的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逐漸從材料(情境)中抽繹出核心論點,從而確定自己的最終立意。
例如,2024年九省新高考適應性測試作文題(河南、黑龍江、甘肅卷):
農耕區(qū)和畜牧區(qū)有個邊緣交錯地帶叫作農牧交錯帶,當環(huán)境出現(xiàn)波動時,它們會最先發(fā)生改變,進而推動整個地區(qū)產生變化。其實,歷史發(fā)展、社會變遷、文化傳承、科技創(chuàng)新乃至生活中的問題解決,都有類似的“交錯帶”。
請以“交錯帶”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交錯帶”是歷史地理學專業(yè)名詞,我們不必深究其定義,而需要把審題重點放在“通過運用問題思維,將材料中闡述的現(xiàn)象轉化為具體問題,展開深入思考,進而在問題的回答中尋找作文立意,確立自己的論點”之上。
面對這則材料,我們的疑惑點在哪里?讀者期待得到解決的問題有哪些?我們的思路可以從以上這些地方開始。
材料給出了“交錯帶”的概念闡述,因而從這個概念外延,我們可以提出以下問題:
問:“交錯帶”有何特征?
答:“交錯帶”最大的特征是敏感,最先敏銳感覺到環(huán)境變化,進而帶動整個地區(qū)變化?!敖诲e帶”是應對變化的“晴雨表”,能很快對變化作出前瞻性反映。
↓
問:這種敏感特性為什么能夠產生這樣的作用?
答:“交錯帶”使處于這一地帶的人在“風起于青之末”時,就能預測風的方向、風力大小、持續(xù)時間和最后影響,從而積極應對。即敏感于外部環(huán)境的細微變化,使問題剛剛出現(xiàn)就能被捕捉,從而作好應對準備,搶得發(fā)展先機。
↓
問:“交錯帶”的特征有哪些隱喻?
答:“交錯帶”的敏感性告訴我們,要對各種變化進行綜合判斷,憑借敏銳的感官全方位吸收各種信息之后,對問題的發(fā)展趨勢作出理性的判斷。
↓
問:“交錯帶”在哪些領域帶給我們啟示?
答:歷史發(fā)展、社會變遷、文化傳承、科技創(chuàng)新、生活中的問題解決五個方面都存在“交錯帶”,任選其中一個方面展開論述即可。
↓
問:帶著這些啟示,我們應該怎么做?
答:結合實際情況,敏銳感知事物本質與規(guī)律,方能在歷史發(fā)展、社會變化的關鍵時期把準脈搏,順勢而為,做時代的主人。
這樣層層追問下來,我們的立意就會越來越清晰,而核心論點一定是圍繞核心問題確立的。根據(jù)以上分析,題目的核心問題最終落在了“交錯帶的敏感性特征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至此,論點就基本可以確立了。比如:
從人生成長的啟示角度,可以將“交錯帶”引申為一種人生成長的必經階段、必要路徑、關鍵經驗等。擬題如:“交錯帶”變?yōu)椤俺?/p>
長圈”。
從歷史發(fā)展的啟示角度,可以將“交錯帶”引申為過去與未來的某個節(jié)點,歷史發(fā)展中的關鍵事件等。擬題如:危中見機,“交錯”尋路。
從社會變遷的啟示角度,可以將“交錯帶”引申為一種應變危機的預兆、把握機會的品質、適應時代變化的素質等。擬題如:風起“交錯帶”,浪成微瀾間;融入“交錯帶”,挺膺有擔當。
從科技創(chuàng)新的啟示角度,可以緊扣“交錯帶”的“敏感性”特點,從科技創(chuàng)新、敢為人先、引領發(fā)展等方面立意。擬題如:勇做“交錯帶”上的“先聲”。
從生活交際的啟示角度,可以結合“交錯帶”交錯多元的特點,引申到人與人、團體與團體、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多元互融、互惠共生等。擬題如:因多元而交錯,因交錯而美好。
二
運用問題思維
審題立意的路徑
通過以上示例,我們可以明確運用問題思維來確定立意的基本路徑。具體包括三步:
第一,綜合情境素材,將材料轉化為不同層次的問題。
將材料轉化成問題是審題立意的第一步,也是關鍵性的一步,對考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有一定要求。這一步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
1.讀懂材料的核心意思是什么
當下的高考作文命題通常在材料的解讀上不設置太多障礙,保證讓考生能夠清晰地把握材料意思、充分地表達自我,但是對材料的審讀與領會依然是有要求的,側重內容層面和思維層面。內容層面,要求考生讀懂材料表達了什么,其核心概念是什么,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什么。上題中,要讀懂“交錯帶”的基本內涵、特征及其隱喻。思維層面,要求讀懂材料中涉及各方面的邏輯聯(lián)系。例如,“交錯帶”的特征分別和歷史發(fā)展、社會變遷、文化傳承、科技創(chuàng)新等方面有著怎樣的關系,他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是怎樣的,等等。
2.思考讀者想要看到什么
弄懂了材料的核心立意,也就是材料“說了什么”,接下來就要思考“讀者想要看到什么”。這是審題立意中的“讀者意識”。說理是一種公共性表達,不能自說自話,要充分考慮到讀者的需求。近年來,強化情境意識、讀者意識是高考命題的鮮明特征,高考命題會在題目中針對讀者意識作出明確要求,考生一定要充分予以重視。
例如2024年九省新高考適應性測試作文題(安徽、貴州卷):
我們身邊有很多歷史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跡、民間技藝、藝術形式、民俗活動、節(jié)慶禮儀等,都彰顯出獨特的人文價值,凝聚著共同的歷史記憶,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學校??瘻蕚溟_設“文化遺產”主題專欄并向同學們征稿,具體方向包括以下三種:
①向讀者介紹一項文化遺產。注意避免過于形式化的說明文風格,應注重其人文內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點突出;
②陳述某一項文化遺產的歷史、現(xiàn)狀,在此基礎上,談一談對它的保護與傳承;
③通過講述你與某種文化遺產的故事,來展示這項文化遺產的魅力。
請選定一個方向完成文章寫作。
題目中“學校??币?guī)定了面向的讀者是教師與學生,因而在寫作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師生的接受程度、言說重點、使用的語體色彩等。
第二,鎖定核心問題,將核心問題的回答轉化為論點。
明確了核心問題后,接下來就是逐步將核心問題轉化為論點。這一步的難點是究竟該“問什么”。在面對一種社會現(xiàn)象或情境時,我們要從中提取出有關概念,從概念出發(fā),進而追問為什么作出這樣的判斷,由此又能進行怎樣的推理和拓展。結合前面“交錯帶”的例子,我們可以歸納出鎖定核心問題的基本流程:
材料(情境)呈現(xiàn)了什么樣的事實?
↓
我們從事實中抽繹出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
這個基本概念的內涵是什么?
↓
概念的外延(特征、應用范圍、對象等)是什么?
↓
事實形成的深層原因是什么?
↓
事實需要獲得怎樣的解決?
↓
事實給我們的啟示和反思是什么?
↓
我們應該怎么做?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不斷追問、對所給材料(情境)進行深度思考的過程,也是將材料內在邏輯顯性化的過程。我們的論點就包含在對每個問題的回答之中。
第三,結合自身經驗,聚焦論點,確定最佳立意。
在對每個問題作出回答的過程中,我們要聚焦論點,尋找最佳立意。所謂“最佳立意”包括兩個方面:其一,針對所給材料的指向,選出最符合材料中心的立意;其二,結合考生自身經驗的積累,沿著最適合自己的方向展開立意。也就是說,好的立意一定是兩者的完美結合,缺一不可。如例文《勇立歷史“交錯”之潮頭》中,作者從“交錯帶”的本義出發(fā),尋找它與歷史發(fā)展的契合點,將立意聚焦在“交錯帶”的外延上,闡述了“交錯帶”對歷史發(fā)展的意義,重點論述了我們從中獲得的啟示,回答了我們應該怎么做的問題,全文立意精準。
三
運用問題思維
審題立意的例文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