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琳
作文是中學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議論文寫作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然而,目前的中學作文教學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也沒有一本完整獨立的作文教科書,作文教學往往成為閱讀教學的附庸。這導致學生的考場作文千篇一律、大同小異,同時,宿構、套寫情況嚴重,程式化與假大空的現(xiàn)象更是普遍。在寫作時,學生還面臨著審題、立意、選材、構思、組織語言、書寫等問題,再加上考場作文的時間限制,他們往往會遇到許多困難。
格雷伯斯基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作文的多重水平加工策略,也就是說,教師在寫作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盡量將寫作的低水平加工與高水平加工分別進行,可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議論文寫作效果。
在議論文寫作指導中,教師可運用系統(tǒng)性思維對低水平作文的學生進行作文寫作的整體構思指導,為學生提供作文創(chuàng)作模式(見圖1)。
圖1
之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如下針對性訓練。
教師可通過首段訓練法來提升學生作文的審題、立意準確度。近幾年來,高考作文命題的主要形式是材料作文和命題作文。在高考作文評價標準中,作文的審題和立意成為作文首要的環(huán)節(jié),學生需要對材料進行準確分析,進而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將思維軌跡清楚地體現(xiàn)在所寫文章的首段上。這是考查學生寫作水平最基本的要求。通常情況下,學生對寫作往往有一種畏懼心理,不愿意寫全文。而首段訓練法不僅可以讓學生克服畏難心理,還可以讓教師快速了解學生審題、立意的思維軌跡,并迅速作出反饋,指導學生進行修正,提高學習效率,提升作文思維水平和寫作能力。
在具體的訓練中,教師可以通過提綱訓練法來幫助學生提升作文組織結構的合理性。學生在審題之后,可以運用關鍵詞和簡單的詞語來表達主要觀點,列寫提綱,并嘗試不同的組合以找到最佳的文章結構。提綱訓練法的優(yōu)勢在于能為學生提供寫作計劃的外部視覺表征。具體來說,低水平作文的學生如果在寫作時,沒有提綱作為外部視覺的支持,就會花費較多的精力去記憶已寫部分的內容,這可能會導致其作文的連貫性降低,影響接下來的寫作。
在平時的作文訓練過程中,很多學生不會寫提綱,這也反映了學生思維上的弱點:立意、提出論點之后不知道如何展開,導致文章的主體段落出現(xiàn)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為學生補充展開論點的相關知識,如闡述式、證明式、補充式。闡述式分論點是對中心論點“是什么”“怎么辦”的論述。證明式分論點是對中心論點“為什么”的論述,主要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問題,是把中心論點作為結論并追溯其產生的條件和原因。補充式分論點是對中心論點“或然性”的論述。此外,分論點的設置順序可以有并列式、對比式、層進式等。在擬寫提綱訓練中,教師除了給出作文題目,還要給出作文提綱的樣式,引導學生構思自己的文章。
在具體段落的論證上,教師可以通過事例分析法加強學生選用論據(jù)及論證的準確性。例證法是高中學生在議論文寫作時最常用的論證方法之一,指的是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在低水平作文加工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多使用準確、新穎的事例進行論證分析。同時,教師要注意議論文的舉例要和記敘文的敘事般做到簡潔明了;在夾敘夾議中要和原材料形成類比關系,讓事例的運用為論點服務。
議論文寫作水平較高的學生在學習一段時間后,往往會形成思維定勢,出現(xiàn)簡單化、片面化、定勢化的問題,簡單追求形式上的規(guī)范。例如,在分析現(xiàn)象時,看不透事情的本質,抓不住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討論問題,不能緣事析理,抓不住問題的實質;提出建議,看不到問題的重點,說不出有效的方法,認識膚淺,思想平庸,顯得比較幼稚;感情思維有余,理性思維不足。
要改變這種情況,教師必須特別關注學生寫作中的思維訓練。寫作思維是創(chuàng)作主體有效感知外在客觀,在心中形成一定的思想成果,再借助文字和結構將思想成果及其形成的軌跡呈現(xiàn)出來的精神生產過程。寫作思維包括兩個階段:外在客觀的內化階段和內在思想的外化階段。從思維的特點來看,可以分為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在高水平作文加工策略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學生邏輯思維的訓練。
概念辨析是對概念所代表的實際物的辨認。概念指一類現(xiàn)象,這類現(xiàn)象需要有一個共同特征,才能組成一個概念,這類現(xiàn)象的共同特征就是概念的內涵,它的類屬就是它的外延。明確概念的兩種主要方法有定義、劃分。揭示概念內涵,就是下定義;揭示概念外延,就是劃分。議論文寫作有明確的中心論點,這必然涉及對概念的思考,同時要作出最精辟的解說,并且能對核心概念與周圍的相關概念之間的關系進行清晰的認識和闡發(fā)。這樣的文字可以提高說理的嚴密性和邏輯性。以下面的作文片段為例。
所謂布局,以布而成局也。布者,謀劃、實踐也。布局之“布”并非“擺”“放”,而是經深度謀劃后的實踐。局者,態(tài)勢,狀態(tài)也。局是家國時代大背景下的狀態(tài)、處境,更是一種宏大的態(tài)勢。(《說布局》)
作者在論述布局的重要性時,對布局作了清晰的界定,挖掘了布局的內涵,為后文的進一步論證作了鋪墊。
作家趙鑫珊曾經說過,人是握有因果法則的高等動物,會不會說因果關聯(lián)的句子是衡量孩子思維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因果思維,是指通過對事物和生活本質、規(guī)律的認識來確定文章的立意,主要包括五種: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功能分析、措施分析、數(shù)量綜合。對學生寫作有指導意義的是前四種。原因分析是回答“為什么”的問題,追問產生某種現(xiàn)象的原因。而背景分析是一種特殊的原因分析,是在追問某種現(xiàn)象產生的社會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功能分析是就某種現(xiàn)象的產生可能導致某些影響、結果,產生某種作用、意義的解說。措施分析就是闡述解決某種現(xiàn)象的手段和方法。在作文中進行原因追問,有利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寫出見解深刻的文章。這是一個作文片段:
在現(xiàn)實與夢想的選擇題前徘徊,是因為我們放不下現(xiàn)實的誘惑,放不下通行的價值觀念……在現(xiàn)實與夢想的選擇題前徘徊,更是因為我們害怕承擔失敗,害怕逐夢路上的荊棘。然而若無黑暗與荊棘,又何來光榮與夢想呢?
對“在現(xiàn)實與夢想的選擇題前徘徊”原因進行不停的追問,可以使文章的說理比一般文章更具有深度。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基于邏輯和事實證據(jù),通過反思、分析問題來作出決定并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它包括深入和仔細的觀察、建立事物的聯(lián)系、區(qū)分不同點、提出探索性的問題、分析和解釋信息、評估證據(jù)等。訓練批判性思維能力首先要讓學生理解主題,這也是議論文寫作的第一步,即理解所給材料、明確核心論題,在此基礎上確定立意。在進行文章寫作時,學生可以借助批判性思維中的圖爾敏論證模型來進行分析和論證,從而讓寫作構思的思維可視化、明晰化,增強論證的邏輯性、針對性、辯證性和深刻性(見圖2)。
圖2 圖爾敏論證模型
模型中的“數(shù)據(jù)”相當于論證的事實論據(jù)、理由;而“保證”是連接論據(jù)和結論之間的普遍性原則,相當于三段論中的大前提;“支撐”為“保證”提供支撐。學生可以借助“保證”和“支撐”來進行層層追問,也可以借助模型中的“辯駁”來思考論證反例,讓觀點更辯證。
例如,議論文《遠行者才有故事》的寫作就可以借助圖爾敏論證模型來對題目進行深度思考,形成下列圖式(圖3),最后形成寫作文本。
圖3
臨界思維就是以事物質量變化規(guī)律為綱,在分析所要認識的問題時,把思維的焦點集中在所論事物的臨界區(qū),即從事物量的變化界限、幅度和范圍所允許的限度看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事物的臨界是事物的邊緣,它最容易看出事物的特征,也是最特殊、敏感的區(qū)域。學生在作文的論證過程運用臨界論證,能夠加強論證的力度。在一次高三期中考試中,一位學生寫道:
例如在海淀,這位狀元退學港大,心傾北大,是因為她認為當今時代缺失了很多東西。作為一個古代人,她更希望在北大中文系追求她在國學上的理想。但北大中文系就真的是一個遠離塵世喧囂,供文人醉心國學不理紅塵的象牙塔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若北大依然令她失望,她又該如何抉擇呢?一味地要求一個完善環(huán)境的人怕是很難在現(xiàn)代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古代”吧。
在這個段落中,作者首先肯定狀元去北大中文系追求夢想的行為。但如果她這種追求是正確的話,那北大中文系是否就是凈土了呢?作者運用臨界理論,有效地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在實際的寫作過程中,上述四個方面的思維方法是和其他思維方法融合在一起的,學生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在作文中綜合運用不同思維方法。
例如,對下面主題的寫作就可以綜合運用概念分析與因果分析。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云。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p>
這是一首很有意蘊的詩。從這首詩中,有人讀出了美好的事物就在身邊,不能沒有發(fā)現(xiàn)的眼睛;有人讀出了若沒有追尋的過程,也許永遠學不會珍惜;還有人讀出了任何一種成功都并非偶然,除了努力,還需要時間的積累……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請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論點明確,論據(jù)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這個作文題目包含三個部分:原材料、提示語和作文要求。很多學生在未懂得原材料的情況下,單憑讀提示語就動筆寫作,其結果必然是單純套用一些概念,從而導致跑題,或者是論證不夠深入,展開不夠豐滿。這個時候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深入閱讀,認真分析原詩。
學生可以對“春”進行概念分析?!按骸毕笳髦环N美好,可能是成功,可能是美好感情,可能是參悟的境界。在具體的寫作過程中,學生需要將概念具體化,同時,要能分析出“春”需要尋求,需要探尋、追索,有時候看似虛無縹緲,卻有可能轉瞬即至,或許它也有自己的規(guī)律,到了一定的時候自然會來,又自然會去,“尋春”就是尋找美好的艱辛過程。
學生也可以對“春”進行因果分析。為什么這首詩里的主人公要去“尋春”呢?為什么他會對將到來的春天視而不見?為什么他盡日尋春卻又尋而不得呢?為什么他在尋春的時候可以不畏艱辛,甚至能“芒鞋踏遍隴頭云”?為什么他手拈梅花的時候會“笑”呢?這“笑”中都包含了哪些深意呢?為什么說“春在枝頭”,這里又有什么深意?
在概念的具體化和對問題的因果追問中,學生可以化虛為實、層層深入,寫出有思考、有深度的文章。
總之,在指導學生進行議論文寫作時,教師要注意區(qū)分學生的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加工策略,指導學生在其原有的基礎上提升思維品質,這樣可以幫助低水平作文提升為規(guī)范的議論文,也能促使高水平作文增強思維的深度與高度,升格為邏輯嚴謹、論證深入的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