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全德
周汝昌曾說:“要想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先要學會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這啟示我們,閱讀文本時要貼著語言品味,探究其中的智慧與藝術(shù),感悟其中的深層意蘊,用文化浸潤自我情懷。那么學習古詩文,我們應該如何咬文嚼字,或者說要品味哪些語言呢?又如何提高師生語言欣賞的自覺性與能力水平呢?
學習古詩文應當避免機械式理解和套路式分析,也不應在文本言語之外徘徊,或采取口號式答題。因為文本的“前后話語意義相融相生”,“相融相生的程度高,語境效果就好”[1],這說明文本的字詞句段篇是存在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的、相互照應的有機整體,所以古詩文欣賞應貼著詩文語言,抓住關(guān)鍵處生成問題,帶著問題前勾后連,聯(lián)系上下文,依據(jù)古詩文語言深入分析,拓展遷移,從而真正理解、分析、評價古詩文。簡要地說,就是“咬文嚼字,問題引領,前勾后連”。那么,哪些文字要咀嚼呢?由這些文字生成什么問題呢?如何前勾后連呢?下面筆者舉例談談古詩文文本細讀的具體路徑。
古詩文中的關(guān)鍵詞句,尤其是反復出現(xiàn)的詞語,不僅提供了分析古詩文的重要線索,而且能帶著讀者走進作者心里,從而品味語言美、意境美、人格美。
例如,《湖心亭看雪》中有兩個“白”字——①上下一白;②三大白。若只是從文言字詞解釋的角度來解讀,第①句的“白”是“雪白”的意思,第②句的“白”是“酒杯”的意思。這些都是淺表意思,涉及的無非是一詞多義等文言現(xiàn)象?!鞍住弊衷诠诺湓娫~中有豐富的審美文化,可以是渲染凄涼氛圍,可以是一種寧靜自然的心境,可以是空曠遼闊之感,也可以是象征高潔情懷,等等。而具體分析“白”的妙用,可以運用問題引領、前勾后連的方式進行。比如,第①句的“白”就是自然景色嗎?不,這是一種背景,從后面的幾個“一”的相關(guān)語句就可以看出,天地山水全白的背景更突出了湖中人物的活動,構(gòu)成了一幅蒼茫寧靜的水墨畫般的境界,與“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境界相似,是中國古典的審美情趣,也是為下面偶遇兩位金陵人的驚喜之情作環(huán)境鋪墊。再勾連作者的經(jīng)歷,這個“白”字與作者不同流合污、不屈降的高潔情懷是相對應的。一個“白”字,運用白描的手法將意境全然托出。而這種白描與小說、散文中的白描是不同的,其語言是簡練的,突出了文言的凝練特點。
以上是抓住重復詞語,從內(nèi)涵、意境、人格情懷、手法等角度品味古詩文。運用這種咬文嚼字方法,學生對“白”字的理解就透徹了。然后,教師設計一個表格,通過勾連相關(guān)詩句的方式進一步遷移強化,引導學生由已學遷移到未學,便能使其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見表1)。
表1 “白”字細讀的遷移深化
如此,教學《湖心亭看雪》時,教師可以抓住這個“白”字,以小見大,進行整體性教學設計:
1.看雪的基調(diào)顏色是什么?——白色。
2.文中的兩個“白”的意思一樣嗎?(淺表理解)
3.“上下一白”僅僅就是自然景色的顏色嗎?聯(lián)系上下文,勾連相關(guān)詞句進行分析,從而品味出語言特色、情感、內(nèi)容、人格、情懷等。
4.勾連出現(xiàn)“白”的相關(guān)詩句,品味其中表達效果。勾連前后詞句、背景等,從語言、意境、內(nèi)容、情感、手法等角度進行分析。
這一閱讀路徑還可以運用到其他地方,如理解《黃鶴樓》中兩個“空”的不同含義:“此地空余黃鶴樓”的“空”是從空間角度來寫的,與“此地”勾連對應,表現(xiàn)了天地之間人的渺小;而“白云千載空悠悠”的“空”是從時間角度來寫的,與“千載”勾連對應,與“一去不返”相對應,表現(xiàn)了物是人非的滄桑之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習語言一定要讓詞深入兒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詞在兒童的頭腦和心靈中成為一種積極的力量。”古詩文的情感詞既是詩眼或文眼,又是激起學生精神感悟的支點,它們重要的不是“是什么”的問題,而是“為什么”的問題。為了幫助學生深入探討這些情感詞,教師可運用遞進式問題,勾連相關(guān)語句、背景等,將語句之間的聯(lián)系理清,使學生把握古詩文的文脈,從而品味古詩文語言凝練、情感表達等特色。
例如,理解《湖心亭看雪》“見余大喜”中“大喜”的含義:表面上是亭中兩人見“我”大喜,實則是“我”大喜——用他人寫自我,這是詩文的一個重要特色。那么,“大喜”的原因是什么呢?勾連“拉余同飲”中的“同”可知,“大喜”是因為他們都有著共同的志趣,遇到了知音?!按笙病本唧w表現(xiàn)在哪兒呢?由“強飲三大白而別”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擅長飲酒,此時偏偏喝了三大杯,這是因為酒逢知己千杯少。若只分析到此,還是不夠深入。作者為何寫亭中人是“金陵人”?通過勾連背景、知人論世的方法可得知,張岱作為明代遺民,“有著沉痛的亡國之恨,揮之不去的家國之思”[2],而金陵是明朝的都城,與文章開頭的明代紀年方式相似,里面都隱含著淡淡的哀愁,即家國情懷。由此可見,文字之間是有著邏輯聯(lián)系的,同時也體現(xiàn)了文言文語言凝練的特點。
如此,咬文嚼字的教學邏輯就非常清楚了:為何大喜—大喜具體表現(xiàn)在哪兒—張岱為何寫亭中人是“金陵人”。通過抓住情感詞,運用問題驅(qū)動,層層深入,學生能夠品味語言關(guān)聯(lián)、情感深化、內(nèi)容清晰等文章特色。
余映潮說過:“‘全篇散打,滿課去找’遠不如‘選點扭打,深入品讀’來得精彩?!币虼?,選擇重要詞句進行咬文嚼字是深度學習的重點,而抓住矛盾處就是典型的咬文嚼字法。古詩文的矛盾處從哪里來?來自文本內(nèi)容之間的矛盾、學生認知矛盾等。抓住矛盾處生成問題,圍繞矛盾式問題前勾后連相關(guān)語句,學生就能夠理解古詩文的深層意蘊。
例如,《黃鶴樓》中的頸聯(lián)“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描寫的是生機勃勃、萬物茂盛的景象,但崔顥表達的是思鄉(xiāng)之愁。這是語言的矛盾處,反映了古詩詞的表現(xiàn)手法——以樂景襯哀情。但有的教師卻把此處解釋為作者對美好景象的贊美之情,豈不謬誤?這是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也就是難點之處。分析此聯(lián),教師需要引入以樂景襯哀情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并運用勾連前后詞句的方式讓學生真正理解此手法的具體表現(xiàn)及效果。教師可設計問題:此聯(lián)運用了以樂景襯哀情的表現(xiàn)手法,試著具體分析其表達效果,再舉兩例。學生根據(jù)問題進行分析,然后延伸一些已學的以樂襯哀的語句,完成相關(guān)內(nèi)容(見表2)。
表2 以樂襯哀的遷移理解
再如,在《醉翁亭記》中,歐陽修一會兒稱自己是醉翁,一會兒稱自己為太守,為什么?運用勾連前后語句的方法進行解讀就能一目了然。實際上這兩個稱呼對應的是兩種人格表現(xiàn)。“醉翁”在意的是“山水之間”,表達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怡然自得的樂趣,這是出世的志趣,也是佛家思想的境界;而“太守”的樂趣是“樂其樂”,即與民同樂,反映了人民的幸福生活,這是入世的志趣,也是儒家思想的境界。兩種人格的交織實則是作者被貶之后的一種心理矛盾。那么作者最后是怎樣的思想境界呢?文末說道:“太守謂誰”而不是“醉翁謂誰”,就表明了自我的最終抉擇——雖是被貶,但也要做好太守之職,以民為本,為民服務??梢姡那樯剿摹白砦獭笔潜韺?,而“樂其樂”的太守則是自我的初心。
于平淡處生成問題、品出深意,更能看出師生的文本解讀能力。在古詩文中,“平淡處”不僅僅局限于動詞,它們可以是表示地點、時間、顏色的詞語,也可以是人名、物名等。抓住這些平淡的言語,理解語言的留白,分析語言的隱層內(nèi)涵,再通過生成問題,前勾后連文本的寫作背景或相關(guān)詩文,學生就能夠品味文本的深厚意蘊。
比如,《醉翁亭記》中“環(huán)滁皆山也”為什么交代“滁地”?《岳陽樓記》為什么首尾分別寫出“慶歷四年春”“時六年九月十五日”這些具體時間?《湖心亭看雪》為什么點明“崇禎五年十二月”?《峨眉山月歌》為什么連用“峨眉、平羌、清溪、三峽、渝州”這五地?《蘭亭集序》為何開頭點明“永和九年”?這些表示地點和時間的詞語都是暗示寫作背景的語言,它們往往容易被讀者忽略,但卻是作者精心設計的、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詩文當中的言語。以此為切入點進行背景融入,學生就能解讀詩文的具體深層含義,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
再如,《使至塞上》為什么寫“征蓬、歸雁”?《野望》為什么寫到“牧人、獵馬”?《黃鶴樓》中為什么反復出現(xiàn)“黃鶴”?《錢塘湖春行》為什么寫到“早鶯、新燕”等詞?這些人名、物名除了滿足律詩的韻律平仄要求外,在詩中還有什么重要作用呢?通過運用勾連語句、勾連作者及背景,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意象與作者的情感體驗是密切相關(guān)的(如“征蓬”暗指像草一樣飄搖不定的遠行人)。這種方法能夠讓學生深刻理解這些文本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事物或人物的真正深意。
以上所談古詩文文本細讀的具體路徑可以概括為下表(表3)。
表3 古詩文文本細讀的具體路徑
教師與學生不但要對古詩文中關(guān)鍵詞句的直接意義及深層意義具有相當?shù)拿舾行?,還要有咬文嚼字的自覺性,這樣才能夠敏銳發(fā)現(xiàn)文本的關(guān)鍵性語言。在重復處、情感詞、矛盾處、平淡處生成問題,同時運用問題引領語言,在前勾后連中進一步咬文嚼字,從而推敲主題、情感、結(jié)構(gòu)、內(nèi)容、手法等方面,而這幾個方面是以語言為基礎形成的前勾后連的整體(如圖1 所示)。
圖1 文本細讀指向的整體結(jié)構(gòu)
在咬文嚼字、問題引領、前勾后連的基礎上細讀古詩文,能夠提高學生古詩文閱讀能力、思維品質(zhì)、審美能力以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