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relady
朱自清曾在《揚州的夏日》一文里說,揚州自隋煬帝以來,就是文人墨客所稱道的地方,尤其對于沒去過揚州而念過些唐詩的人,“在他心里,揚州真像蜃樓海市一般美麗;他若念過《揚州畫舫錄》一類書,那更了不得了”。
兒時,對揚州的印象是五亭橋、白塔,還有好吃的三丁包;長大后,再次前往世界美食之都,開啟揚州的人文美食之旅,心中又別有一番滋味。
09:00—12:00?世界文化遺產(chǎn):瘦西湖
乾隆元年,錢塘詩人汪沆慕名來到揚州,飽覽了這里的美景后,將其與家鄉(xiāng)的西湖作比較,賦詩道:“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如今,詩里的“瘦西湖”成了揚州風景排行榜第一的景點。
瘦西湖,唐代時還沒有這個名字,它原是唐羅城、宋大城的護城河遺跡。直到明清年間,才漸漸發(fā)展成如今“兩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景象。許多富甲天下的鹽業(yè)巨子,紛紛在沿河兩岸重金聘請造園名家擘畫經(jīng)營,構(gòu)筑水上園林,于是此地有了“園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譽。幾百年間,結(jié)合造園藝術的特點,瘦西湖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很多風景建筑,既有天然景色,又有別具一格的揚州園林,讓這里成為江南城市中獨一無二的風景線。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笔菸骱木包c非常多,其中,二十四橋因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而聞名,也是所有景點中最具故事性的一處。相傳,隋煬帝沿京杭大運河南下至揚州,在某座橋上賞樂看舞。良辰美景,隋煬帝高興不已,隨即以自己欽點的二十四位舞女數(shù)量為橋賜名,“二十四橋”由此得來。現(xiàn)在位于瘦西湖中部的單孔拱橋是重新修建的,它有著漢白玉欄桿,橋長24 米,寬2.4 米,欄柱24 根,臺級24 層,每一個細節(jié)都與二十四對應。
揚州瘦西湖中最富有特色的標志性建筑“五亭橋”,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中秋之夜,十五個橋洞,洞洞相通,洞洞銜月,為揚州贏得了“月亮城”的美譽。橋梁專家茅以升對它的評價是:中國最古老的橋是趙州橋,最壯美的橋是盧溝橋,最具藝術美的橋就是揚州的五亭橋。
白塔,始建于清乾隆前期,重修于乾隆四十九年。在揚州民間,“一夜造塔”的傳說廣為流傳。相傳當年乾隆皇帝南巡時,感慨五亭橋畔的景色很像北京北海的“瓊島春蔭”,只可惜少了一座塔,鹽商為博帝心,連夜用鹽包堆砌而成?;实圩吆?,鹽商怕犯欺君之罪,花萬金購買北京白塔的圖紙建造了這座白塔。
釣魚臺又名吹臺,是中國園林“框景”藝術的代表作品,和拙政園里的借景手法有點異曲同工。有個神奇的角度,可以從北邊的圓洞中看到五亭橋橫臥波光之中,而南邊的橢圓形洞中正好可以看到巍巍白塔,一橫一臥,堪稱天地絕色。
12:00—13:00?揚州早茶界的天花板:怡園
來瘦西湖一帶,一路會經(jīng)過揚州市的地標文昌閣、三岔路口的古跡四望亭,這樣古色古香的環(huán)境,是享用早茶的絕配。走進二樓大廳,有種上世紀80 年代老國營商場的感覺,每桌一壺的熱水瓶,游走各個餐桌的流動餐車,還有那熟悉的一個個疊起的蒸籠,無不令人食欲大起。
大煮干絲和韭香鱔肚是揚州早茶的一大特色。干絲分為兩種,燙干絲和大煮干絲。和冷菜的燙干絲不一樣,大煮干絲屬于熱菜,里面的配料也比較豐富,在不同季節(jié)會更換配菜。韭香鱔肚是淮揚菜里的經(jīng)典菜色,鱔肚很嫩,搭配韭菜的香味,很是下飯。
三丁包是揚州早茶中最經(jīng)典的菜品,并且全國也只有揚州才能吃到最地道的口味。所謂“三丁”,即雞丁、肉丁、筍丁。掰開包子皮后,可以看到滿滿的餡料,剛出鍋略燙口的三丁包最香,仿佛所有的鮮味兒都被熱騰騰的蒸汽鎖住。
包子之外還有蒸餃。在來到怡園之前,我一直不知道素蒸餃的存在,每次只會點肉蒸餃。在朋友的推薦下,點了一份青菜蒸餃,新鮮的青菜,恰到好處的油汁,清香撲鼻,比肉蒸餃更勝一籌。這款也是蒸制時間最長的,但它的味道絕對值得長時間的等待。
干拌面則是揚州的特色小吃,堿水面從下鍋到起鍋,再到上桌,每一步的時間都十分講究。面條在鍋里的時間太長了,會爛,不易拌透,吃的時候會“糊”起來;但時間短了,面硬,不易入味,難以下咽,這是煮面師傅需要修煉的手上功夫。吃干拌面,也講究“一氣呵成”,不能有半點拖沓。慢了,面容易坨到一起,就不好吃了。揚州人將“干”跟“拌”融合在一起,既體現(xiàn)面條的狀態(tài),又點明吃面的動作——拌。
相對于同為揚州熱門早茶餐廳的趣園來說,怡園的性價比更高,可以說是揚州早茶界的天花板了。
13:00—15:00?晚清第一園:何園
何園,原名寄嘯山莊,清乾隆年間雙槐園的舊址,是揚州私家園林中的壓軸之作。整個園林的興衰,也是集官僚、鹽商、隱者、教育家多重身份為一體的傳奇何家,由封建走向開明的興衰榮辱的歷史。
與拙政園相比,何園小巧玲瓏,小橋流水,曲徑通幽。何園分為東園、西園、園居院落、片石山房四個部分。進門會先看到東園的船廳和六角小亭,六角小亭的高處是個不錯的賞秋地,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譽的1500 米復道回廊,在中國園林中絕無僅有,被業(yè)內(nèi)專家稱為中國立交橋的雛形。
順著登上走廊的二層,來到西園,這里是最受游客喜歡的區(qū)域之一。中間的水心亭是中國僅此一處的水中戲亭,水池四周建有廊房,《紅樓夢》《煙鎖重樓》《青青河邊草》等一百多部影視劇都曾經(jīng)在此處取景。
通過回廊,我們來到住宅的部分,這里除了中式的百葉門窗,還融入了西方的建筑風格,有日式的拉門、法式的壁爐等,走到出口處,一片竹林在風中搖曳,似乎在訴說著園林說不盡的故事。
15:00—16:00?城市血脈:老街巷
揚州城有500 多條弄堂,一直保存完好。它們方正有序,經(jīng)絡聯(lián)通,是祖祖輩輩在這里生活的必經(jīng)之路,也承載著這座城的歷史與人文。
城南的美,吸引了人們紛至沓來,結(jié)廬而居,于是形成赫赫有名的河下街。河下街原分南河下、中河下、北河下三段。因為歷史變遷,中河下、北河下已殘缺不全,唯獨南河下尚存舊貌。
南河下文化街是中國首批30 個歷史文化街區(qū)之一的老街,形成于明代中后期,是揚州保存最為完好、最有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qū)之一。這里的古跡眾多,如何園,湖南會館、嶺南會館等清代鹽商會館建筑,還有古典園林式休閑會所“小盤谷”等,眾多保存完好的鹽商宅第和會館佇立在小道兩旁,是揚州最典型的鹽商文化歷史街區(qū)。
從何園到東關街,我們跟著導航走進無數(shù)知名或不知名的小巷,看到了有名的“揚州浴室”;在狹窄的巷口與自行車、電瓶車擦肩而過,遇見了邊打井水邊嘮著家常的鄰里;再一拐角又是一戶幾百年的私宅……這是老百姓的日常,也道出了老城區(qū)的人文底蘊。
16:00—18:00?千年古韻:東關街
每座城市都會有一條見證歷史長河的古街,揚州也不例外。位于古運河渡口處的東關街,距今已有1200 年歷史,它記錄著揚州城的發(fā)展演變,也是揚州運河文化與鹽商文化的發(fā)祥地和展示窗。
長長的石板路,古色古香的店鋪,曾經(jīng)的輝煌老街,如今仍延續(xù)著商業(yè)繁華。在這里,可以找到“最揚州”的味道。東關街上的百年“老字號”商家有數(shù)十家,最早的一家是開業(yè)于1817 年的四美醬園。醬制品是揚州特產(chǎn)之一,歷史上最昌盛階段有大小醬園95 家,四美醬園便是其中赫赫有名的一家,現(xiàn)已有170 年的歷史。
這條街上的美食也值得一嘗,“粗茶淡飯”和“金帶圍”是本地人強烈推薦的,叫得上或叫不上名兒的其他美食也可以大膽嘗試,能在這里擺攤兒的,一定經(jīng)過了大眾味蕾的考驗。東關街的最東頭是運河畔曾經(jīng)的東關古渡,如今這里早已沒有了往昔渡口的繁忙,只剩下高聳的門樓依稀訴說著當年的榮光。
18:00-20:00?市井煙火:皮市街
皮市街成街于明清,曾是揚州有名的“皮貨一條街”。當時的規(guī)模很大,分為南北片,南皮市街主要賣皮衣帽、皮毯皮墊這種軟皮貨,北皮市街則賣皮帶、皮靴、皮鞭等硬皮貨。
現(xiàn)在的皮市街依舊人氣很旺,入口處的“我們?nèi)绱藷釔蹞P州”的路牌,一下子拉近了我們與這座城市的距離。回頭一看,碩大的“揚州”兩字,被印在滿是本地話的網(wǎng)紅墻上,“呱呱叫、別別竅、稀大六缸、一刷水、假好呢……”,這里也是外地游客認識揚州的第一站,不愧是展示揚州特色的窗口。
皮市街最大的特色當然是兩邊的小店,每家店鋪都創(chuàng)意十足,你能想到的風格這里都有,尤其是節(jié)假日,每家店都會拿出最棒的裝飾,讓人忍不住想進去坐坐?!案∩洝薄斑叧菚辍薄耙阅钡?,都是出了名的打卡地,如果時間充足的話,推薦走進更多的小店,因為那里會有不一樣的故事等待挖掘。
晚上從東關街回來,再次路過皮市街,夜色迷離,更有種說不出的意境美,也許這才是揚州文化中最接地氣的一部分吧。
編輯+ 馮藝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