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修剪
茶樹作為多年生常綠葉用木本植物,一生將經歷幼苗期、幼年期、成年期(青年期、壯年期)、衰老期4 個生物學年齡時期,隨著生物學年齡時期的推移,樹體有從小到大的生長過程,樹勢則有從幼弱到旺盛再到衰退的變化過程,與此同時茶園鮮葉產量和質量也有“低-高-低”的發(fā)展趨勢,而茶園鮮葉產量的高低和質量直接影響著茶農、茶企的經濟效益和茶葉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近年來,重慶市萬州區(qū)委、區(qū)政府高度重視茶葉產業(yè),先后將其納入山地高效型農業(yè)產業(yè)、現(xiàn)代化農業(yè)體系當中,不斷實施林下老茶園的復墾復產項目,不斷開展低產茶園改造示范推廣,旨在通過農業(yè)技術措施,以促進或控制其生長發(fā)育的進程,恢復低效茶園生產產能,增加茶農、茶企經濟效益,助推茶葉產業(yè)健康發(fā)展?,F(xiàn)將相關技術集成如下,為丘陵山區(qū)茶葉產業(yè)綠色高質高效發(fā)展提供技術參考。
1.深耕清雜。山地林下老茶園年久缺管,園中雜樹叢生,需結合深耕進行雜樹清理,宜在9-10 月進行行間深耕,耕作深度20 ~30 厘米,并用砍刀、修剪機等工具將行間和茶行內的雜樹、雜草同步清除。
2.土壤改良。施肥可在結合深耕清雜進行,選擇距離茶樹根頸25 厘米以外行間,施入茶樹專用復合肥(如N-P-K 為24-7-9)50 千克/畝及有機質肥料(如腐熟菜籽餅)500 千克/畝以上,施肥深度20 厘米以上,增加有效土層厚度,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
3.樹冠改造。樹冠改造最佳時間為9-10 月,最遲不超過11 月,高海拔地區(qū)茶園改造應提早,有利于來年春茶生產,又利于樹勢恢復。根據(jù)茶樹的衰老程度,可采取不同的修剪方法來改樹。
①重修剪。針對樹體明顯衰退,1、2 級骨干枝以上的枝條或中上層枝群再生能力顯著減退,其上的不定芽和潛伏芽很難萌生成茁壯更新枝。剪去樹高的1/2或略多,留下離地面高度25 ~35 厘米的主要骨干枝。剪去上部全部枝干,并清除樹蓬內的弱枝、枯枝和下垂枝,僅保留少部分壯實枝干,供茶樹生長。為平衡水分和營養(yǎng)代謝,加速重修剪后不定芽、潛伏芽的萌發(fā)生長,剪后當年發(fā)出的新梢不采摘,并在10-11 月從重修剪剪口上提高7 ~10 厘米輕修剪。
②臺刈。針對樹齡大、樹勢極度衰弱,粗老枝干及枯枝多、生長勢弱,1 ~2 級骨干枝上寄生物多或骨干枝上不定芽萌生更新枝能力弱。一是一般用臺刈剪或重修剪機在離地10 ~15 厘米處剪去上部所有枝干。即將樹體的整個枝系去掉,依靠從主干下端、骨干枝基部和根頸部以及根部萌生更新枝,重造分枝系統(tǒng)。注意剪口要光滑,使之迅速形成一層膜,防止雨水沖刷,最好選擇晴天臺刈。二是臺刈后2 ~3 年內應進行系統(tǒng)的定型修剪,并及早疏去過多新發(fā)枝,每叢保留20 個左右為宜。同時要采取以蓄養(yǎng)和留葉采摘為主的樹體養(yǎng)護措施。
4.茶園補苗。茶樹修剪后,針對缺株斷行的茶園,按一定規(guī)格進行補苗。條形種植,補密成條;行株距不規(guī)則,改為條植;行距過大的,在行中補充種植1行良種茶樹。補栽后茶園畝株數(shù)應達到3500 株以上。如需大面積改換新植的茶園,應選用抗逆、優(yōu)質、高產、適應性好、商品性好和適合市場需求的茶樹品種,重點引進適應性、適制性和兼制性強的品種,并做好開采期早、中、晚的合理搭配。
5.綠色防控病蟲草害。林下老茶樹因常年棄管,病蟲為害相對更嚴重,低等植物寄生強,因此在修剪時應剪去被害嚴重的枝條,同時清除茶叢內外枯枝落葉和雜草,除去病害寄主和害蟲越冬場所,對周圍未改造茶樹亦應加強病蟲害防治,以免蔓延感染改造后的茶樹。重點防治小綠葉蟬對更新芽的為害。
低產茶園病蟲害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開展綜合防治。同時應建立病蟲防治檔案,記錄農藥采購、使用、貯藏、處理以及防治時間、地塊、防治措施、投入品名稱、劑量、效果等。不得使用禁限用農藥。
①害蟲精準、高效誘殺。使用太陽能殺蟲燈、天敵友好型LED 殺蟲燈、天敵友好型粘蟲色板、灰茶尺蠖性誘劑、茶毛蟲性誘劑等精準、高效誘殺害蟲。殺蟲燈可于每年5-6 月安裝,每20 畝安裝一盞,燈管下端高于茶蓬40 ~60 厘米即可,安裝后開啟電源,11 月下旬關閉電源,每日工作3 小時左右或更長。黏蟲色板最好安裝天敵友好型粘蟲色板,可于每年5-6月懸掛,黏蟲板底部高于茶蓬10 ~20 厘米,每畝懸掛30 ~40 張。當害蟲布滿誘蟲板無法再粘害蟲時要更換誘蟲板。
②生物、礦物源農藥防治。使用短穩(wěn)桿菌、茶尺蠖病毒 BT 制劑、茶毛蟲病毒 BT 制劑、石硫合劑等藥劑進行防治。
③高效低水溶性化學農藥防治。使用蟲螨腈、茚蟲威、唑蟲酰胺、聯(lián)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高效低毒水溶性農藥進行防治。
修剪后的茶園
④茶園覆膜抑草。擇強力高、耐腐蝕、耐老化、透氣、透水的聚丙烯或聚乙烯的地布覆膜抑草。
6.茶鮮葉采摘。改造后的茶樹應以養(yǎng)為主,當年不實行采摘,減少采摘帶走或分散過多的養(yǎng)分,利于分枝形成。次年實行打頭輕采,并嚴格按照采收安全間隔期進行采摘,同時重視茶園的耕鋤、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護。
1.土壤改良。施肥可分兩次進行,第一次可在春茶采摘后茶樹修剪之前,距離茶樹根頸25 厘米以外行間,施入茶樹專用復合肥(如N-P-K 為24-7-9)50 千克/畝;第二次在10-11 月茶園冬管期間,深施茶樹專用復合肥(如N-P-K 為24-7-9)50 千克/畝及有機質肥料(如腐熟菜籽餅)300 千克/畝以上,施肥深度20 厘米以上。
2.茶樹修剪。低產改造可在春茶采摘后的半個月內進行,最遲不超過5 月中旬。根據(jù)茶樹的衰老程度,可采取不同的修剪方法來改樹。
①深修剪。針對茶樹骨干枝未衰老,生長仍然健壯,但樹冠經多次采摘和輕修剪,使得分枝密集,形成不少雞爪枝、結節(jié)枝的,造成養(yǎng)分供應不暢、枝條短小、芽頭細弱、對夾葉增多。剪去樹冠 20 ~25 厘米枝葉,應剪盡結節(jié)枝為度,刺激切口下骨干枝潛伏芽萌發(fā)新梢。
②重修剪。同山地林下老茶園復墾復產樹冠改造方法一致。
③臺刈。同山地林下老茶園復墾復產樹冠改造方法一致。
3.綠色防控病蟲草害。同山地林下老茶園復墾復產綠色防控病蟲草害方法一致。
4.茶鮮葉采摘。同山地林下老茶園復墾復產茶鮮葉采摘方法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