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
摘 要 朱自清的散文《春》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老面孔”,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本文從春中美景、春中新人、景人交融的角度入手,解讀該文永恒魅力之所在,引導讀者真正走近作者。
關鍵詞 《春》 美景 新人 景人交融
朱自清的散文《春》,毫無爭議地可以稱之為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老面孔”,現(xiàn)被收錄于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位列第1課,地位可見一斑。這一文本之所以能夠在初中語文教學的視野里保持常青的狀態(tài),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文本自身的魅力。教師在面向學生進行文本解讀的時候,要將這一魅力體現(xiàn)出來。但要做到這一點說容易也容易,說不容易也不容易。說容易是因為經典文本早就有了諸多經典解讀,即使采用照本宣科的方法,也能夠讓學生獲得諸多營養(yǎng);說不容易是因為面向當下的學生,如果要真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幫助學生形成認知,那就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解讀,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打開文本解讀視野,進而使其有效感知課文的魅力。基于這一目的,筆者緊扣文本中的“景”與“人”,嘗試將文本中的美景與新人解析出來,從而在學生面前勾勒出景人交融的場景。
一、 春中美景
熟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都知道有這么一句古話:一年之計在于春!在這句話里,“春”其實并不是主角,主角其實是處于農耕社會的中國古人們,他們所謀的是關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或更高追求的“計”,只不過將“計”之所施,與年首之“春”結合在一起,從而給人一種催人奮進的感覺。但也正是因為這句話,“春”在國人的心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在文學家的筆下有著更多的著墨。
對于朱自清的《春》而言,首先要感知的就是春中的美景。只有讀懂了春中的美景,也就是讀懂了美的春景,才能叩響作者朱自清的心門。作為一位文學大家,朱自清用他嫻熟的文字,為人們勾勒出了一幅美妙的春景。當春景與文字交融在一起的時候,讀者既能夠感知到作者駕馭文字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在其間勾勒出春的景象。以修辭運用為例,《春》之全文用到修辭手法的地方多達二十余處,在情景交融的同時,運用修辭手法烘托使文章具有獨特的氣韻。“春”字作為文章標題,同樣也點明了文章主旨并串聯(lián)起全文,文中任意一種修辭手法皆圍繞“春”展開。修辭是一種高超的筆法,巧妙的修辭可以讓讀者認識到作者的心向所在,更可以讓人們所直接感知到的事物變得更加美麗和有意義。
春原本只是一個季節(jié),但春的意義又不只在于其作為季節(jié)的存在。只有當春與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春景才成為人們心中的美麗圖景與愿景所在。帶著這樣的思考來讀課文,可以發(fā)現(xiàn)文中的很多描寫都具有這樣的意味。比如說文中寫小草的時候,說其“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這可以讓學生面前浮現(xiàn)出生機盎然的小草樣子;寫樹的時候,說“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這就讓樹立即擁有了生命力;寫風的時候,說“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這就讓人感覺到春風的溫柔;寫雨的時候,說“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這就讓人感覺到雨不僅充斥著整個空間,而且有著強烈的畫面感。除此之外,文中還寫了風箏、孩子,所有的這些構成了美麗的春景,而人對春景的體驗也蘊含其中。
二、 春中新人
所有景致的魅力都是為人而存在的,純粹寫景的文字往往會因為人的缺席而少了一絲靈動力。透過文字的描述去尋找朱自清筆下春中的人,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特色,那就是“新”。這里所說的“新人”是指擁有生命力的人。當朱自清投入了相當的精力,用很多文字描述出春的美景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看到其中人的存在,且此時朱自清筆下的人,不論男女老少,都充滿著生命的活力。
在一番寫景之后,文中說“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在嘹亮地響”,這一聲嘹亮的短笛,拉開了課文當中寫人的序幕,此時出場的牧童是最具生命力的表征,短笛之所以能夠成天在嘹亮地響著,說到底就是牧童的生命力在綻放。在對雨和雨中樹葉、小草的一番描述之后,在鄉(xiāng)下的小路上和石橋邊,出現(xiàn)了“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出現(xiàn)了“地里工作的農夫”。前者沒有特指是什么樣的人,但是從文中的描述可以發(fā)現(xiàn),此時撐起傘慢慢走入雨中的人,一定是因為某種原因而走入了雨中,或許他們有著生活的目標,或許他們是為了自己的親人,又或許是為了純粹的對春雨的體驗……所有帶著目的而走向春雨的人,一定是滿懷期待的,這種期待會因為春雨的到來而厚植出更多的生命力,他們是走入雨中的新人。在地里工作的農夫,或許是最普通的人,“披著蓑,戴著笠”是他們雨中工作最常見的狀態(tài),但此時的農夫與彼時的農夫不同,此時的農夫是沐浴在春雨中的,一場春雨給農夫們帶來了新的希望。
春雨中的新人更多的是孩子,當抬頭看天并看到“天上風箏漸漸多了”的時候,“地上孩子也多了”。孩子是人類的生命力,是整個人類跳動的心臟。當這個心臟擁有了強大生命力的時候,又看到了“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他們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這個時候一個個的人,都在“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表現(xiàn)出一種全新的姿態(tài),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新”的神采,“各做各的一份事去”這句話當中,更是蘊含著新的希望。
讀懂了這些文字,也就讀懂了課文最后所說的“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他生長著”,其實當每個人帶著自己的目標走進春雨中的時候,表現(xiàn)出來的正是“新”的狀態(tài);后面又說春天像小姑娘和健壯的青年,無論是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還是說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的青年,說到底都能夠給人以“新”的希望,所以“春”一定是“新”的春,是孕育著一切可能的春。
三、 景人交融
散文《春》是朱自清先生在大自然的啟迪和感召下,用心靈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結晶。在朱自清的筆下,景物與人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春》這篇散文最大的看點之一,就是對春中很多看起來不起眼的事物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寫,當讀者借助于文字構建出一幅完整的春景時,人就恰到好處地出現(xiàn)了,所以整篇課文實際上就是一個景人交融的場景。這個場景當中,春景因為新人的存在而擁有了更多的生命力,人也因為春景的存在而有了靈動性。事實上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讀這篇課文才能夠讓人覺得賞心悅目,嘆為觀止。
景與人的交融,具有很多意蘊,其中最需要落筆分析的,就是作者朱自清對春的感知。每一個人都曾經生活在春天里,每一個人也都看到過春天的雨、樹、小草和房屋等等,每一個人也都在春天里走過,但是只有朱自清筆下的春是最令人陶醉的。其中的原因在于,朱自清能夠以他那細膩的心去感受春,這種感受能夠精確到春的每一個氣息,所以很多看起來不顯眼的事物,在朱自清的筆下都變得極富生命力。同時,朱自清還能夠以他那細膩的筆觸去描寫春,他借助于自身強大的文字駕馭能力,將自己所感知到的春精確地描寫了出來,這是旁人難以企及的。
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朱自清的《春》具有了空前絕后的影響,每個讀過朱自清的《春》的人,在走到春天里的時候都會想到他筆下的景和人,而這個時候讀者實際上也正與春交融在一起,這何嘗不是讀者真正走近作者的一種表現(xiàn)呢?
[作者通聯(lián):甘肅玉門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