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翠玲
摘 要 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是國家戰(zhàn)略。為了對初中生進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永續(xù)中華民族的根與魂,筑牢民族文化自信、價值自信的根基,厚植家國情懷,課題組以“黃河文化”為大概念,構建并實施了初中語文“黃河文化”大單元教學,引導學生完成了課本與現(xiàn)實、具體與抽象及問題與答案之間的轉化。
關鍵詞 初中語文? 黃河文化? 大單元? 轉化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薄包S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是國家戰(zhàn)略?!绷暯娇倳浂啻螐娬{,要把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作為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要大力保護和弘揚黃河文化。為了對初中生進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永續(xù)中華民族的根與魂,筑牢民族文化自信、價值自信的根基,厚植家國情懷,課題組對黃河文化和初中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進行了實踐研究。在實踐研究中,課題組以“黃河文化”為大概念,構建并實施了初中語文“黃河文化”大單元教學,引導學生成功完成了“三個轉化”。
一、完成了課本與現(xiàn)實之間的轉化
課本單元的序列安排有常規(guī)型和創(chuàng)新型兩種思路。常規(guī)型就是將大概念融入教材的自然單元當中,而創(chuàng)新型則是圍繞大概念重新組織課時?!按蟾拍睢笔菍<宜季S的典型特征,專家的知識是通過大概念來組織的,反映專家對學科的理解深度。課題組以“黃河文化”為學科大概念,精選初中語文課程內容,以“黃河文化”為主題引領,使課程內容結構化、情境化,從而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
基于對課程標準、教材和學情的綜合分析,課題組整合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在七年級下冊構建了七個主題單元,分別為:精神之光、黃河文化、家國之戀、凡人之爍、責任之重、哲理之思和逐夢之奇。課題組按照“明晰單元大概念—挖掘單元學習價值—確定單元學習內容—整合單元教學主題”的思路,重構了“黃河文化”大單元教學,完成了課本與現(xiàn)實之間的轉化,該單元具體內容為:黃河壯詩—黃河頌歌—黃河禮贊—黃河一掬—黃河研學—黃河力量。課題組用學生的“學”作為“單元軸”,用“‘黃河文化單元任務單”呈現(xiàn)了“黃河文化”主題單元的單元規(guī)劃。
“黃河文化”單元任務單
這個單元主要帶大家探究“黃河文化”。作為炎黃子孫,你對“黃河文化”了解多少?你從生活中感知到哪些“黃河文化”?學完這個單元,大家可通過實地旅游或虛擬旅游的方式寫一篇研究小報告,同時,請同學們根據本單元所學到的內容策劃“黃河魂·強國夢”書院文化節(jié)。以下是單元學習安排。
單元鏈一:“黃河文化”內涵之課堂探究
任務1:對比分析《涼州詞》《浪淘沙》《使至塞上》三首古詩,感受共同精神。
任務2:閱讀《黃河頌》《回延安》等不同風格的作品,初步感受黃河精神。
任務3:搜集關于“大禹治水”“瓠子堵口”“康熙安瀾”的故事,從“黃河景象”“應對措施”“最終結果”“所遇困難”等方面進行對比,思考面對黃河水患,人們行為的共性以及背后體現(xiàn)的精神。
單元鏈二:“黃河文化”內涵之活動探究
任務1:參觀桓臺華夏糧倉博物館、王漁洋紀念館、蒲松齡故居等,實地體悟黃河文化,并完成研究手冊。
單元鏈三:“黃河文化”內涵之整本書閱讀
任務1:閱讀《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了解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價值自信。
任務2:制作手抄報或人物名片。
單元鏈四:策劃“黃河魂·強國夢”書院文化節(jié)。
任務1:節(jié)目的策劃。
任務2:主持詞的撰寫。
任務3:嘉賓的邀請。
(計劃9月29日“黃河魂·強國夢”書院文化節(jié)開幕)
二、完成了具體與抽象之間的轉化
課題組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當前的學校教育主要是以學科課程為主,學生很難將在學科課程中獲得的知識和技能遷移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而大概念教學則能讓教學更具生活價值。大概念不單單要打通學科內、學科間的學習,還要建立起學校教育和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完成具體與抽象之間的轉化。因為有了大概念這個中心點,學生的學科學習被賦予了現(xiàn)實意義,從而使學生對大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更加牢固和持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要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內在邏輯,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
素養(yǎng)的核心是真實性,真實性的最根本屬性就是情境性,這里所說的情境往往是真實性問題情境。綜合實踐活動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性情境,構造一種開放性的探索學習。黃河研學系列綜合實踐活動完成了具體與抽象概念之間的轉化。黃河流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最重要的發(fā)祥地之一。課題組依托桓臺華夏糧倉博物館、王漁洋紀念館、蒲松齡故居等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組織學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文化探源,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內在層次和價值表達。
三、完成了問題與答案之間的轉化
課堂上,從來不缺少問題,但往往師生提問時,更多地關注答案,這些現(xiàn)成的答案也就是專家結論,而這正是與專家思維最大的不同。專家思維往往體現(xiàn)在“不斷地提出問題,問題引出答案,答案再引出問題”的過程中。問題就是學習內容,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內容。目前課堂教學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生往往快速地得到了“標準”答案,而教師往往忽視了借助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索,這也就導致師生無法構建專家思維。因此,本質問題的設計至關重要。
本質問題是以現(xiàn)實世界為提問對象的。圍繞現(xiàn)實世界進行合作探究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因為現(xiàn)實世界能夠激活教師和學生豐富而生動的生活經驗。且?guī)熒鷮ΜF(xiàn)實世界的合作探究在一定程度上是無止境的,能夠不斷持續(xù)下去。通過本質問題,學生與教師的認知地圖都在不斷擴展,所以可以說本質問題構建的是專家思維。
本質問題與非本質問題有本質的不同。本質問題與大概念的目標是匹配的,其指向于理解專家思維方式;而非本質問題卻是和學生的知識、技能目標相匹配的,其則指向于記憶或背誦已有的專家思維方式。本質問題能引發(fā)和大概念相關的持續(xù)性思考,不斷激活學生的具體體驗,從而達成深度理解。本質問題引發(fā)的討論可以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師生討論,也可以是無中心的師生討論。而非本質問題是基于“書本內容”展開的討論,因為已經有正確的答案,所以往往是教師先提出問題,學生再做出回答,常常在問答中就結束了討論,這樣的討論往往只有少部分學生參與。
課題組以“黃河文化”為大概念構建并實施的“黃河文化”大單元教學,成功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內在探索興趣,讓學生認識到了黃河文化的意義和價值,堅定了文化自信、價值自信。在新時代,我們更加需要堅定文化自信,弘揚黃河文化,鑄牢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本文是2022年度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教育教學專項課題“黃河文化與初中語文深度融合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2022HHZX254)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通聯(lián):山東淄博市桓臺一中附屬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