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湘溶
本文的討論從對體育、生活和生活體育化三個關鍵詞的闡釋開始,而說到“體育”,可以想到體育、體育鍛煉、體育競技和體育表演等概念。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上述四個概念中,作為體育的體育和作為體育鍛煉、體育競技和體育表演的體育具有不同性質。作為體育的體育是一個名詞,不妨將之稱為大寫的體育,大寫的體育指稱的是人類一種特有的和特殊的育化方式,一種“野蠻其身體,文明其心智”的育化方式。說體育是人類特有的育化方式,是因為其他動物沒有;說它是人類特殊的育化方式,是因為人類還有德育、智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等其他育化方式,不同育化方式要達成的主要目標任務不同,運作的規(guī)律和運用的方法也不同。而作為體育競技、體育鍛煉和體育表演的體育則是一個定語——對中心詞鍛煉、競技和表演進行修飾的定語??梢杂脕磉M行鍛煉、競技和表演的不僅有體育,還涉及廣泛領域,例如勞動鍛煉也是鍛煉,軍事競技也是競技,文藝表演也是表演,但它們和體育鍛煉、體育競技、體育表演不同,不同處之一是載體的不同,體育鍛煉、體育競技和體育表演的載體是體育運動項目,哪些項目屬于體育項目、哪些項目不屬于體育項目在嚴格意義上是有區(qū)分的,每一種體育運動項目都有自己復雜的游戲規(guī)則,要想掌握之,只能通過專門的傳授,這一傳授是學而習之、教而育之、以文化之的過程。體育在本質上屬于教育范疇,正因為如此,體育學在我國學科目錄中被安排為教育學門類中的一個一級學科,是由若干個二級學科或學科方向所構成的知識與技能體系。體育在本質上屬于教育范疇,是關于身體的教育,因此既要重視教和育,寓育于教之中,也要重視技與訓,寓教與育于技與訓之中,技即技能,訓即訓練,技能要有適當的高度,訓練則要有適當的強度。為此要開齊、開足、開好體育課,反對“溫柔體育”,避免體育的變形、變味和變性。體育在本質上屬于教育范疇,主要由國民教育的學校教育承擔,學校教育的宗旨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拔逵痹趯W校教育中相互關聯、缺一不可,必須協同并舉。否則學校教育就會出問題,甚至是嚴重問題。
關于生活,我們要“搞清一個區(qū)別”和“消除一個對立”。所謂搞清一個區(qū)別,即搞清生活與生存的區(qū)別,二者的區(qū)別處在于生活是比生存內涵更豐富的概念。人與其他動物都存在于地球上,然而,對于其他動物而言,存在就是生存,生存就是存在,存在與生存是可以畫等號的,而人則除了求生存之外,還要求享樂,求發(fā)展。需要是人行為的內在動力,馬克思將人的需要分為生存需要、享樂需求和發(fā)展需要三大方面,需要的多元性決定了人類生活的豐富性。所謂消除一個對立,即消除生活與工作的對立。不少人習慣對生活作狹義理解,將生活與工作相對立,所以才會有“正確處理生活與工作關系”之類的說法,似乎生活在工作之外,工作在生活之外,二者完全就是兩回事。其實,工作就是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智力勞動。馬克思說,勞動是人的類本質,勞動是人生活的第一需要,當勞動不再單純是人類謀生的手段,同時還是人類樂生的手段時,共產主義社會便到來了。根據馬克思的思想,絕無任何理由將工作與生活相對立,廣義的人類生活包括工作性(勞動)生活與業(yè)余生活,或閑暇生活、休閑生活。休閑不等于休息,休息是在工作間歇為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和精力而進行的自然休整,而休閑則是通過一定的活動求得身心調節(jié)和愉悅,注重的是身心的體驗和感受,但休閑包含休息,休閑離不開對工作造成的體力和精力消耗的恢復,當業(yè)余時間超出體力和精力恢復所需要的時間時,休息便轉化為休閑?;驌Q言之,一個人在業(yè)余時間除了吃飯和睡覺,還做了些別的自己樂意做的事情,這便是休閑。休閑性生活與工作性生活有著完全不同的行為特征,如果說工作性生活是專一的、約束的、循規(guī)的、緊張的,甚至是被迫的,那么休閑性生活就是多元的、無拘的、自由的、放松的……如此解讀生活對于闡述生活體育化的命題極為重要。
過往,學界對于體育生活化的討論較多,而對生活體育化的討論較少。和“生態(tài)經濟化與經濟生態(tài)化”“文化產業(yè)與產業(yè)文化”等命題一樣,體育生活化與生活體育化的命題既有彼此聯系的一面,也有相互區(qū)別的一面,它們的聯系不是機械的而是有機的,它們的區(qū)別不是形式的,而是實質的。其形式的實質性區(qū)別集中表現為:體育生活化指的是體育向社會生活其他領域滲透——諸如“乒乓外交”便是體育向政治的滲透,“做大做強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便是體育向經濟的滲透,弘揚“北京冬奧精神”便是體育向文化——精神文化的滲透,代表著體育發(fā)展的一種趨勢、方向和未來。體育走向生活是體育的價值旨歸,只有生活化的體育才可能根深葉茂、生機勃勃。體育生活化水平越高,體育的普及性、成熟性就越高,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也就越高。生活的體育化則指某種生活方式——體育化的生活方式,或準確講體育化的休閑生活方式的形成。體育化的休閑生活方式是愛體育、懂體育、自覺體育、堅持體育、終身體育,使進行體育鍛煉、參與體育比賽、欣賞體育競技表演成為生活常態(tài)的生活方式。①在此,體育比賽不同于競技體育的體育競技,或許體育競技也是體育比賽,但它區(qū)別于一般的體育比賽,特指高水平的體育比賽,或由專業(yè)運動員、職業(yè)運動員進行的極具欣賞價值的體育比賽。生活體育化離不開體育生活化,然而,體育生活化只是生活體育化的必要條件,生活體育化作為一種休閑生活方式是人們自主選擇的結果,即使在體育生活化成為潮流趨勢的背景下,不論一個國家和地區(qū)體育的普及性和成熟性程度有多高,也總有人不選擇體育化生活方式,而是更青睞別的生活方式,將更多的休閑時光或消耗在電子游戲上,或消耗在麻將桌上,或消耗在家庭事務的打理上……體育化的生活方式顯然是不能被強制、被規(guī)定的,其最顯著的特征是“我要體育”而非“要我體育”,而這除了客觀條件方面高質量體育產品的有效供給,以及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性、可及性和共享性均達到一定程度外,主觀認知方面的價值引導也至關重要。
習近平指出:十八大以來我們經歷了三件對黨和人民事業(yè)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大事,其中之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1](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內要根據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了轉變,轉變?yōu)槿嗣袢罕娙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生活體育化的價值意義可概括為:生活體育化能夠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
關于生活體育化對美好生活創(chuàng)造的價值意義可以從兩個方面論述。一是從手段價值上看,美好生活是健康的生活,選擇體育化生活方式有利于人的健康。開展全民健身、打造健康中國是國家既定戰(zhàn)略。所謂全民健身,要突出一個“全”字,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兩個著力點,能否讓更多的中國人選擇體育化生活方式,直接關系這一戰(zhàn)略能否成功,事關體育權作為基本人權實現上的公平正義。什么是健康?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看法,健康不僅是身體方面,而且是心理方面的完滿狀態(tài),而就身體方面而言,不僅表現為臟器無疾病,而且表現為身體形態(tài)發(fā)育良好,體型均勻,人體各系統(tǒng)生理機能良好,有較強的身體活動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能夠較好應對環(huán)境變化,承受各種外部因素對身體的刺激。體育對人的健康具有的不可替代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健康第一”[2],我們必須領會這一論述的深刻內涵。衡量美好生活的指標有很多,包括豐衣足食、民主法治、公平正義、人際和諧、生態(tài)良好……這些指標或許缺一不可,但最終還是要落在人的主觀感受上,即使有了上述美好生活指標所顯示的條件,但如果沒有健康就不可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甚至相反,感受到的只有痛苦。把話透徹地講,美好生活歸根結底是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美好的生活,而在對生活美好的感受上,健康的價值排序位居首位。人生在世,有很多東西非常珍貴,包括愛情、親情和友情,權力、名譽和地位,生命、自由和事業(yè)等,愛情、親情和友情都是緣分,權力、名譽和地位均來之不易,但不論有多珍貴,其珍貴性都在健康之下。生命珍不珍貴?當然珍貴,但只有健康才有生命的質量;自由珍不珍貴?當然珍貴,但只有健康才有身心自由的解放;事業(yè)珍不珍貴?當然珍貴,但只有健康才有事業(yè)的通達。健康第一和生命至上內在貫通,盡管不健康的生命也是生命,也應當尊重和敬畏,不容蔑視和踐踏,但健康關乎生命的質量,只有健康才可能讓生命之花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姿。個體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強國之基。
二是從目的價值上看,體育本身就是美好的。正如《體育頌》所言:“啊,體育,你就是樂趣!想起你,內心充滿歡喜,血液循環(huán)加劇,思路更加開闊,條理愈加清晰。你可使憂傷的人散心解悶,你可使歡樂的人生活更加甜蜜?!保?]快樂是體育的天性,求趣是體育的應有之義,娛己而娛人,娛人而娛己是體育所固有的價值,它使人放飛自我,它使人輕松愉悅,它使人陽光陽剛,它使人積極進取,它可以激發(fā)人的自尊、自豪和自信……
體育本身就是美好的,因為它使我們的生活富有詩意。有人說,生活就是選擇,我完全贊同,而詩意生活的前提之一是選擇的豐富性、自主性。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描繪了未來理想社會人的生活情形:“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保?](537)根據馬克思的論述,美好生活作為選擇豐富性和自主性的生活不僅包括物質上的滿足,也包括精神上的愜意。從選擇豐富性和自主性的考量出發(fā),體育化生活方式不但是高雅生活方式眾多選項中的一種,而且這種生活方式本身便最具豐富性。其豐富性首先在于體育運動項目的多樣性上。其次在于人們成為體育人與體育結緣目的動機的多樣性上。所謂體育人是具有體育情結的、將體育視為生活的內在需要并使之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組成部分的人。體育人之體育情結不但包括對進行體育鍛煉和參與體育比賽的渴望,還包括對觀看精彩體育競技表演的喜好[5](175-176)。體育人與體育結緣目的動機的多樣性表現為:有的具有職業(yè)取向,有的沒有職業(yè)取向,在具有職業(yè)取向者中,有的鐘情于球類,有的傾心于田徑,有的青睞于體操……在沒有職業(yè)取向者中,有的出自興趣、有的出自專長,有的為了強身健體,有的為了涵養(yǎng)心性,有的為了社交,有的為了消遣,而更多的是兼而有之。選擇體育化的生活方式既可以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也可以滿足同一人的不同需求。
體育生活化,即體育走向生活和生活體育化,即公眾對體育化生活方式的選擇是相向而行的統(tǒng)一過程,這一過程推進的歷史前提在于科學技術的極大進步,并由此帶來的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衡量人民生活水平有兩個基本觀測點,一個是恩格爾系數,另一個是閑暇時間。前者越低,后者越多,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隨著閑暇時間的增加,人類將進入休閑時代。不妨設想一下,當閑暇時間占到了人類生活的50%或者更多,將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景。必須強調的是,收入的增加及收支結構的改善和閑暇時間的增加可能帶來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并非一定帶來生活質量的提高,能否帶來生活質量的提高,還要看在閑暇時間里我們做了什么,如何做的,做得如何。因此,要使人們的閑暇生活有意義,體育化的生活便是一種良佳選擇。
體育生活化,即體育走向生活和生活體育化,即選擇體育化生活方式作為一個相向而行的統(tǒng)一過程,是和“五大融合”相伴隨的。這里講的融合不是兩個獨立主體簡單外在的合作,更不是二者的合并,而是二者的結合,但又不是一般的結合,而是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內在深層次的結合。
一是體教融合。體教融合具有的雙重含義都具有極強的針對性。第一重含義針對的是競技體育人才即運動員培養(yǎng)體系的弊端。我國運動員培養(yǎng)長期由國民教育體系之外相對封閉的系統(tǒng)承擔,其弊端早已顯現,要消除之,只能通過改革創(chuàng)新,促使競技體育人才培養(yǎng)向國民教育回歸,形成體育系統(tǒng)和國民教育系統(tǒng)良性互動、高效協同。第二重含義針對的是學校體育尤其是中小學體育的邊緣化、工具化狀況。中小學體育邊緣化、工具化現象長期存在是不爭事實,其原因在于學校體育價值的虛無化。中小學體育價值虛無化一度十分嚴重——嚴重到了幾乎完全失去自身價值的程度,體育有用還是沒有用、有什么用、有多大的用并不取決于體育自身的功能,而是取決于它和中考、高考的關聯度,這是學校體育的無奈,也是學校體育的悲哀。加之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導致中小學生體質呈現弱化走勢,至今總體上仍不容樂觀。這一狀況的扭轉亦必須通過改革創(chuàng)新。
二是體衛(wèi)融合。體育具有防病治病的輔助醫(yī)療功能。《“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提出了“大健康”概念,指出跨界融合是大健康體系構建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徑,而體衛(wèi)融合則是跨界融合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6]。健康中國不等于醫(yī)療中國,從健康計謀,我們更需要的是未雨綢繆,而非亡羊補牢,要讓人民群眾小病少得、大病不得或晚點得,就需要體衛(wèi)融合。體衛(wèi)融合的主要措施是科學健身,要突出科學二字;體衛(wèi)融合的主要手段是運動處方,運動處方要尊重專家意見、量身定制。
三是體藝融合。體藝融合中的藝主要指音樂舞蹈。體育與音樂舞蹈的聯姻早已有之,例如自由體操、花樣游泳和花樣滑冰等,均是集體育和音樂舞蹈為一身、集健和美為一體的體育性音樂舞蹈或音樂舞蹈性體育。再例如大型體育賽事開幕式的音樂舞蹈表演,總是那么極具創(chuàng)意、精彩紛呈、吸人眼球。在我國,隨著全民健身、健康中國戰(zhàn)略的全面推進,體藝融合的勢頭日益強勁,平臺空間日益廣闊,也使體藝的邊界日益模糊。國標、街舞、啦啦操、廣場舞等均有很多的受眾,尤其是廣場舞的興起,已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對于在全民健身熱潮中生長起來、普及開來的群眾喜愛的體育音樂舞蹈或音樂舞蹈體育項目,我們應多一份關注、理解和包容,規(guī)范之,扶持之,提升之。
四是體旅融合。體育旅游作為一種方興未艾的新型業(yè)態(tài),是體育與旅游互為形式內容且相互融合的產物。其相互融合有兩個基本路徑,一個基本路徑是健身休閑與旅游的融合,如登山之旅游、自行車駕騎之旅游等;另一個基本路徑是賽事活動與旅游休閑的融合,2008 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都是成功的范例。玩是體育旅游和所有旅游的共同屬性,體育旅游為旅游注入體育元素,使旅游集玩、游憩和運動為一體[7](42-44)。玩講究的是純粹,追求的是開心、舒坦、瀟灑和有品位。玩的純粹就是不計功利、心無旁騖,它是玩得開心、舒坦、瀟灑和有品位的前提。同樣是玩,玩法卻有不同,我們應當學會玩,學會玩好,而體育旅游正以它獨特的魅力向我們招手,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
五是體產融合。體育是既具有事業(yè)性又具有產業(yè)性的業(yè)態(tài)。體產融合促進體育產業(yè)的形成與壯大,并使其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一脈,通過產業(yè)鏈網、供應鏈網和消費鏈網向人類生活全面滲透,場館修建、賽事舉辦、明星追捧、服裝品牌打造、運動器具推廣……簡直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體育在以自己的方式和強大力量改變人自身的同時,改變著人的生活方式,反過來又在改變著人的生活方式的同時,改變著人自身。
在五大融合中,體教融合更具基礎性,而在體教融合的兩重含義中,第二重含義更具全局性和根本性。國民教育系統(tǒng)的學校教育覆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在義務教育已經普及且高位鞏固、高等教育已經超越大眾化進入普及化的今天,體教融合涉及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個體。從反面講,如果學校教育不把體育放在應有的地位加以重視,不但體育生活化和生活體育化相向而行的歷史進程會受到阻礙甚至阻斷,而且會直接影響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的實現,直接影響民族前途和國家命運。從正面講,只有在學校教育中體育得到足夠重視,從小抓起,一以貫之,久久為功,才可能釋放學生的體育天性,開發(fā)學生的體育潛力,激發(fā)學生的體育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習慣,幫助學生掌握必備的體育知識和技能并自覺體育,選擇體育化的生活方式,以良好的健康素質服務人民、服務國家。
如前所述,長期以來學校體育尤其是中小學體育在我國學校教育中的應有地位未受到充分尊重,學校體育應有的育人功能未得到充分發(fā)揮,這一局面的扭轉只能通過改革創(chuàng)新,而改革創(chuàng)新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首先涉及包括學制在內的體制機制的調整——例如關于學制調整,有人建議將現行十二年加中考分流的基礎教育學制調整為十年制義務教育,其中小學五年、初中高中合并為五年,取消中考分流[8]。這一建議具有建設性,其好處至少有二:一是縮短了學制,有利于緩解老齡化社會對勞動力短缺的壓力;二是取消了中考分流,一方面減輕了學生學習壓力,另一方面避免了使孩子輸在性別差異上的不正義。其次涉及學校教育工作業(yè)績評價標準的調整——長時間里我們實行的是應試性學歷教育,奉行的是以升學成績論英雄的評價標準。凡此等等,無論是體制機制的調整,還是評價標準的調整或其他什么東西的調整,要想順利展開并收到預期效果,必須找準切入點,把握關鍵點,切入點就是重塑教育理念,關鍵點則是正確理解并創(chuàng)造性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關于重塑教育理念講三點。一是關于教育理念的重要性。理念屬于思想范疇,理念支配人的行為。教育理念對于教育之重要,正如發(fā)展理念對于發(fā)展之重要——有什么樣的發(fā)展理念就有什么樣的發(fā)展模式、發(fā)展道路,發(fā)展理念決定發(fā)展的性質和結果,教育理念則決定教育的性質和結果。教育理念出了問題,教育體制機制、教育的評價標準等就一定會出問題,教育就會偏離應有的價值軌道。一定要記住兩句話:其一,對于任何國家,最大的成功是教育的成功,而最大的失敗是教育的失??;其二,不重視體育的教育最終是失敗的教育,不重視教育的體育,最終是失敗的體育。
二是關于我國教育理念存在的問題。必須肯定,改革開放40 多年來,教育對于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功不可沒的,但又必須承認,中國的教育尚存在不少問題,在教育理念上存在的問題之一便是孩子從小到大,老師、家長只對他們講“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兵士”,從來不講,或幾乎不講“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也可能成為好士兵”。其實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也是可能成為好士兵的,雷鋒便是一個榜樣,雷鋒就是普通士兵的代表。對雷鋒而言,他就是一個普通的兵,堅守士兵的本色,恪守士兵的本職,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這叫什么精神?螺絲釘精神!小小的螺絲釘,多么普通、多么不起眼,但人類的社會生產與生活離開它行嗎?國家就像是一座摩天大廈,要想櫛風沐雨、矗立挺拔,需要多少顆螺絲釘安其位、履其職、盡其責,永不松動,默默奉獻?。±卒h一生助人為樂,做了很多好事,學雷鋒當然也要倡導大家去助人為樂、做好事,但千萬不能忘掉雷鋒精神的實質:每一個人只有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了才是最大的做好事——對民族和國家最大的做好事。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句話是拿破侖說的,在中國的影響很大,簡直老少皆知。這句話對嗎?或許是對的,但不全面,用黑格爾“真理是合題”或“真理是全面的”的命題為尺度加以衡量,它即使是對的,也沒有達到真理的層次。請注意,“真理的”和“對的”是兩個層次的問題,“真理的”肯定是“對的”,但“對的”不一定是真理,必須給它補充一句,兩句話一起講,形成合題,才有真理性,補充的這一句便是上面提到的“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也可能成為好士兵”。試問,培養(yǎng)不出成千上萬雷鋒式士兵的將軍是好將軍嗎?沒有成千上萬雷鋒式士兵組成的軍隊能打勝仗嗎?
聽說過菲律賓女傭的故事嗎?所謂女傭,保姆也,但菲律賓女傭和中國保姆不是一個概念,做中國的保姆很簡單,找一個大媽或者小姑娘,稍加訓練甚至不訓練就可上崗,美其名曰“邊做邊學”。菲律賓女傭都是系統(tǒng)訓練出來的,要么經過兩年的中等職業(yè)教育訓練,要么經過三到四年的高等職業(yè)教育訓練,菲傭的成功,歸根結底是教育的成功。菲律賓培養(yǎng)女傭的職業(yè)教育可圈可點之處甚多,但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點是:相當多的菲傭都抱定一輩子就做這一行的信念。這就叫職業(yè)忠誠度、職業(yè)榮光感,沒有這兩條,一切職業(yè)操守統(tǒng)統(tǒng)免談?,F在大家都講要發(fā)揚工匠精神——一個人一輩子做一件事情,一心一意地做、踏踏實實地做、精益求精地做,把它做好,甚至做到極致的工匠精神,而職業(yè)忠誠度和職業(yè)榮光感正是工匠精神的兩個基本品質。工匠只是相對特定行業(yè)而言,但工匠精神則是每一個行業(yè)都不可或缺的?!安幌氘攲④姷氖勘皇呛檬勘钡慕逃砟睿情L期逐步滲入中國人頭腦深處的,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的“望子成龍”教育理念的翻版,在今天,這一理念不但過于陳舊、不合時宜,而且十分有害,它在導致學校體育價值虛無化、束縛和窒息孩子運動天性的同時,使孩子從小就深深陷入內卷,在為了“成龍”或“成鳳”的激烈拼斗中拼掉了身心健康,拼掉了童真和童趣,而現實邏輯的殘酷性在于:我們孩子的絕大多數的未來注定是普普通通的勞動者,都想鉆進“象牙塔”,都想出類拔萃成為“人上人”,可能嗎?應當嗎?正確的做法是,我們在向孩子們講好“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中國故事的同時,更要向孩子們講好“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也可能成為好士兵”的中國故事,要讓孩子們真正明白“條條道路通羅馬”“行行可以出狀元”,不論什么樣的生活都可以生活得出彩,生活得有滋有味的道理。
三是關于如何重塑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重塑必須一破一立,破除“望子成龍”教育理念,確立“成人成才”教育理念。助人成人、助人成才是現代教育的主旨和使命。成人即使人從生物人成為社會人,掌握必要的社會生活規(guī)范和社會生活本領;成才,即成為對人民對國家有用的人。成才的標準是多元的,各行各業(yè)、同一行業(yè)的不同崗位都需要有人去做而且做好;各行各業(yè)、同一行業(yè)的不同崗位都有特定的人才評價標準,盡管如此,品德良好和身心健康卻是多元人才評價標準中的共同標準,以品德良好和身心健康的失去為代價所換來的一切均不可取??傊ㄓ兄厮芙逃砟?,學生才有可能從應試性學歷教育的沉重壓迫下掙脫,學校體育才有可能從戴著鐐銬跳舞的窘境中走出,快樂體育、體育快樂,快樂學習、學習快樂才可能真正實現。
關于對黨的教育方針的正確理解和創(chuàng)造性貫徹也講三點。其一,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表述由兩個意群有機組成。一是培養(yǎng)的人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揭示了教育的人本取向和屬人性;二是培養(yǎng)的人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表達了特定的政治主張,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兩個意群關聯在一起,釋放出的主要信息包括:只有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是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培養(yǎng)的是社會主義建設者,而不是其他主義的建設者,更不是社會主義的破壞者,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而不是其他主義的接班人,更不是社會主義的掘墓人。
其二,從兩個意群的關聯出發(fā)可知,我們的教育是惠及廣大人民,旨在提高廣大人民包括健康素質在內的綜合素質的教育,而不是為了選拔少數“尖子”的教育。社會主義建設者是分布在各行各業(yè)的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以億為計算單位的勞動者,盡管接班人和建設者有區(qū)別,有更高的思想政治等方面的要求,但也是一個以億為計算單位的群體范圍很大的概念,而非小眾概念。“勞動沒有貴賤之分,只有分工不同”“在平凡的崗位上,同樣可以創(chuàng)造出不平凡的業(yè)績”……諸如此類的論斷既是事實,也是真理,應當成為中國教育奏響的價值主旋律。
其三,從兩個意群的關聯出發(f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做到四個堅持:堅持全面發(fā)展,堅持多育并舉,堅持德育為先和堅持健康第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落腳點是全面發(fā)展,無論是過去提的“三育”——德智體,后來提的“四育”——德智體美,還是現在提的“五育”——德智體美勞,其精神實質強調的都是促進全面發(fā)展,反對片面發(fā)展、畸形發(fā)展。德智體美勞是全面發(fā)展的五個基本方面,或許還有其他方面,例如心理教育也是一個基本方面,不可輕視?!拔逵敝械摹拔濉保⒎羌兇獾臄祵W概念,而是文學修飾手法,意蘊是“多”,為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要做到多育并舉、多管齊下。我們應當可以根據學段、學校的不同情況,在多育并舉的過程中,因學段制宜、因學校制宜,有針對性并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工作。例如應當加強心理教育,而體育也可以發(fā)揮心理教育的作用——特殊的、其他方式無法替代的心理教育作用;體育不但可以發(fā)揮特殊的心理教育作用,而且可以發(fā)揮特殊的德育、智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作用。再如在義務教育階段,或至少在小學教育階段,可以按德體智美勞順序排列,把體育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從而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健康第一”的理念落地、落實。德是人之魂,直接關系“三觀”,“三觀”不正,會導致人性的迷失與沉淪,使人變成庸人、壞人和惡人。健康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客觀基礎,只有擁有了健康,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才可能幸福滿滿,才可能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去更多、更好、更長久地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