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畫
章貢學子,身處古色江西。相貌平平,才疏學淺。最喜觀青史,頗憐筆書魂。無有萬貫財,一腔民族魂。閑時臥指北斗,觀星;娛時灑脫至極,追風。愿駕一葉扁舟,乘好風歸去,直下看山河;又喜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廣結(jié)天下友。\"少年何妨夢摘星,敢挽桑弓射玉衡”。少年蛻變者,櫛風沐雨,他日必成史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吊民殘。\"
——題記
“李鴻章昏庸驕蹇,喪權(quán)辱國。著拔去三眼花翎,褫奪黃馬褂,革除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職務,留在尚書房行走,以觀后效。欽此!”
……
甲午后·萬民之唾
北京賢良寺,鐘聲隱隱,渲染著嚴寒。風本無聲,卻久浸寒霜,肆意潑灑著黯淡。
頭上的白紗尚未除,天際紅日未騰輪。我無言良久,望向遠方。那里有一處云,支離破碎,卻暗生其后之百里層云。我正沉思,忽見手上褐斑累累,比起當初平定太平天國眾匪時,越顯滄桑。這雙手,還是當年親施權(quán)威、橫行天下的手嗎?眼神……迷離?恍惚?哪里及初時馬褂著身、開江南制造總局時的眼光卓越而犀利!“當初呀……”我嘆了口氣,喉中似咽下千般黃河沙,澀而滄桑, “吾辦淮軍,靖內(nèi)寇,御外侮。發(fā)捻覆滅,吾亦權(quán)并天下,壯哉,大丈夫不負此生!而今……”我眼前一黑,幾欲摔倒,終于沉肩站穩(wěn),年已過古稀,盡是衰朽。詩云:“白發(fā)催年老”。誰承想,老夫晚年,竟如此頹唐!沒有了花翎黃馬褂,似乎有些不自然,但真的,很輕松……
有些事看開了,便沒什么了。
太后的質(zhì)疑,眾官的排擠,萬民的唾罵指責,終究只是刻在老夫墓碑上的銘文罷了,老夫一垂死之人,尚何求青史?事已至此,即便水師重浮,勝之東方,也已無用。我回首,步入堂中。
日出,陰云破盡,天色一霽。千林盡染,萬木爭輝,猿鳥亂鳴。我回眸,在一幅欣欣向榮之景中,愈生悲涼,卻想起那是東方。
我憤憤一甩頭,將浮云甩去,甩散,甩盡,甩至支離破碎!那東方的日出之地,是野獸,是豺狼呀!咬碎吾上國之威,吞噬吾大國之疆呀!老夫的北洋水師,竟被倭兵所滅,奇恥大辱!還有那顆帶著邪惡與貪婪的子彈,是你們的大禮,大禮呀!野蠻,無比野蠻!
傷口一陣劇痛。我痛苦地彎下腰,一拭,血已泛黑,暗淡無光,是無望,是悲愴。我虛弱而凄凄地微閉單眼,顫巍巍,拖著身軀回到屋內(nèi)。
紅日重又遁入云層。
外出訪·須臾頓悟
光緒二十二年,一個凄寒的春日。朝廷遣吾訪德、荷、比、法、英、美、加各國。
這是一次劍拔弩張的邀請??捎嗨街帲允芗钨e之禮。
初視其為蠻夷,今茲?
其設施之先進,遠超吾國之百年;其百丈之樓如林,遠超吾國之繁華。風火車,日行千里者不勝數(shù)。美之大廈,可出云百尺,而吾之上國,木制樓閣僅在樹冠之間。德之工廠,技術(shù)創(chuàng)新,全球領(lǐng)先。吾國之北洋水師主艦定遠艦、鎮(zhèn)遠艦亦為德國進口。英之海軍,訓練有素,比之北洋艦隊與日一戰(zhàn)全軍覆沒,可謂天上地下。
吾心不服!那先進之技術(shù)、無數(shù)艦隊與槍炮在我手下掌控,為何覆滅?
北洋艦隊威武一時,乃吾之指揮建立,謂之圖強;吾之淮軍已剿滅太平軍、捻軍,乃吾之所統(tǒng),謂之安內(nèi);煙臺、天津、中法、馬關(guān)、遼南、中俄條約,皆乃吾之所簽,謂之和戎。
北洋艦隊,與日交火,須臾即亡;黃海一役,冤魂遍野;威海衛(wèi)一役,全軍覆沒。經(jīng)此慘敗,萬民哀悼,民心頓散,岌岌可危。
條約已簽,但國愈危,敵愈猖!討吾之聲,朝野洶涌,連太后亦不信老朽,投吾閑散。
一切的一切,都似乎進入了死胡同,沒有回頭。我一陣眩暈,轉(zhuǎn)而內(nèi)心又起一陣狂瀾: \"哀哉!世人道我敗國事,此為吾之過?損國威,此為吾所使?葬國土,此為吾所愿?”
隨從四起,或拿起衣物,或拿起所服之藥,紛起而扶吾入座。
我慘然一笑:“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這裱糊匠,老朽,再也不當!”
傷口再次泛紅,我訇然倒地。眾人驚慌中,我夢囈般沉吟:
“終究是太晚懂得,這是制度的悲哀,一切,要重來?!?/p>
“史將還吾清白?!?/p>
終究還是要面對,終究……
終慘去·一筆沉淪
光緒二十六年,北方爆發(fā)義和團運動,八國聯(lián)軍進行干涉,同年六月,八國聯(lián)軍入侵。八月十五日,都城淪陷。清廷重任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北上議和。
……
10月11日,吾至北京。風寒打倒了我。
步入會場,各國公使或氣勢洶洶,或心得志滿。法國公使率先提出的“和談基礎”已無法接受,隨即十國相繼層層加碼,無法,吾只得費盡口舌,利用其之間利益矛盾,減少損失。1個月, 3個月, 5個月……
為頂住壓力,我簽下“議和大綱”。國人聲又起,多為口誅討伐之聲:“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好在,我時日不多了……
十億兩白銀變?yōu)樗膬|五千萬兩,“人均一兩,以示侮辱”,我接受了。
各國軍隊駐守鐵路要地,禁止輸入武器,如同對外國不設防,我接受了。
嚴禁人民反對列強,懲辦主戰(zhàn)大臣,我接受了……
一個弱國,有何外交?敗退,更加刺激了豺狼的欲望。
光緒二十七年,9月7日,千古之殤。
深色的官服長袖下,一雙顫抖的手接過了那凝聚著侵略、悲痛、殘忍的,凝聚著八旬老夫之血肉的條約。哀哉!痛哉!字字節(jié)節(jié),都是刻在血肉上的屈辱!
“中國對各國賠款4.5億兩白銀,價息合計超過9.8億兩白銀,并以關(guān)稅和鹽稅等作抵押。
“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準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guān)鐵路沿線要地。
“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nèi)居住。
“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運動。
“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p>
我的白須在微微顫抖,悲戚、憤懣,仰天長嘆:“這才是豺狼!”
“中華民族會永遠記住這一天!”
托著官帽的手憤怒一抖,棄于地下。我褐斑叢生的滄桑枯骨,撿起了狼毫,最后一眼看向條約,一個個張牙舞爪。狼毫如劍,即將刺穿最后的黎明……我閉上雙眼,那曾經(jīng)引以為豪的落款之名,將在上面落下歷史的恥辱。
李,鴻,章……
最后一豎,曾經(jīng)力拔千鈞,如今軟弱地收尾。我突然想到,泱泱華夏,不配擁有這個名字?。」P桿,重重落入沉淪。
簽訂后,一封奏折遞向慈禧太后,上書:舉行新政,力圖自強。
呈者,一位病榻上垂死的中堂。
……
血,吐盡,已將殘燭燃為孤影;一股熱血,舞動成了一首遺詩。最后一口血,一昂首,我看見了紫黑色的烈日。
突然想到,星辰已逝,龍行九霄,是否曾翕動過一絲沉睡的華夏?
一口血,吐向最后的留戀。
……
11月7日,李鴻章病逝于北京,享年79歲,謚文忠。臨終詩: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閑看?!?/p>
十年后,辛亥革命爆發(fā)。
1912年2月12日,李鴻章失望至極的清朝,終滅亡。
(指導老師:宋清香)
創(chuàng)作感言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作為一位徜徉于青史的古老豐韻中無法自拔的國人,最不應忘記的即那一款款屈辱條約。恰逢初學“洋務”一課,這位晚清重臣一生頗受后人爭議。我以其為視角,是真是幻,無褒無貶,猶如一位過客,在歷史的審判中回歸,回歸風云激蕩的時代。我堅信,最終那一筆沉淪將不復,轉(zhuǎn)而成一曲氣壯河山的雄章。
寒云留言
關(guān)于李鴻章如何評價,是近代史一個很有爭議的地方。褒的人贊他引領(lǐng)洋務運動,帶領(lǐng)大清自強,同時盡力與洋人周旋,保全清廷利益。貶的人罵他甲午戰(zhàn)爭明知不可勝卻依然一戰(zhàn),最后戰(zhàn)敗,喪權(quán)辱國,簽訂了《馬關(guān)條約》,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還割走了臺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虧得法國俄國出手干涉,遼東半島保住了,卻多賠了三千萬兩白銀。時人憤慨,皆曰“誅合肥以謝天下”(李鴻章是合肥人)。后來庚子事變,八國聯(lián)軍侵華,清廷又令李鴻章出來收拾殘局,最終又簽訂《辛丑條約》,賠償4億5千萬兩白銀,又是罵聲一片。條約簽訂后,李鴻章也撒手人寰。在人們看來,甲午的戰(zhàn)敗,《馬關(guān)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似乎都是李鴻章這個“賣國賊”的所為。殊不知,沒有慈禧與光緒帝的首肯,條約哪能簽得了!而李鴻章在日本談判期間,被日本刺客在面上打了一槍,日本唯恐列強不滿,為表歉意,減少了1億兩,才使賠款額成為2億兩。說到底,大清國弱,弱國無外交,而甲午的戰(zhàn)敗也不是李鴻章一個人的責任。舉國腐敗,軍事廢弛,戰(zhàn)敗幾乎是注定的。李鴻章自詡是大清這個風雨飄搖的屋子的一個裱糊匠,梁啟超評價他“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道”。他終究只是一個舊時代的能臣,面對當時“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他終究沒有明白只有制度的改革才能真正使國家強大。一再錯過歷史機遇的清朝,也注定走向滅亡。
老師點評
本文緊扣歷史,條理清晰,邏輯嚴密,想象豐富但又不脫離實際。文章以罷免李鴻章官職為引,想象了李鴻章生平的崛起、輝煌、頓悟與最后的沉淪,油盡燈枯……各部分關(guān)系緊密,既揭露了清朝政府的腐朽無能,又給世人深敲警鐘——落后就要挨打!同時,本文故事情節(jié)生動曲折,人物描寫尤其是心理描寫極為出色,配以華麗優(yōu)美的辭藻,給人以美的享受。
——宋清香
同學評價
他是一個謙遜、睿智的男孩。學富五車、彬彬有禮,是我們班上的“活字典”。他練就一手好文筆,搭配那工整美觀的字體,寫出的文章總能博得同學們的贊嘆與老師們的喜愛。但他的能力絕非天賦所致,而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滴水穿石”的努力與艱辛。在他的影響下,我的學習成績與綜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自學能力也培養(yǎng)了起來。他也喜歡科普知識,每當有機會時,他總會毫不吝嗇地把自己無邊無垠的知識量傾瀉出來,常令我大開眼界。在他的黑框眼鏡下那雙明眸不知含有多少智慧,他已把這堅毅的目光深刻地印在我初中生活的畫冊上。
——溫浩涵
思博一直都是優(yōu)秀的。我對他的第一印象:秋至,恍若江南翩翩而來的白衣少年。學習方面或是其他事,他總是用智慧征服我。他的笑容親和,令人心安,一直是一個讓人踏實的存在。他從未驕傲過,謙虛地對待每一個人。做事認真負責,總會在他人悲傷時,給予最大的慰藉。
——程忠斌
思博,你聰明過人,邏輯思維敏捷,一切在你筆下都顯得那么輕松如意;思博,你自信亦自強,勤奮無數(shù)個日夜,訓練不懈;思博,你重視友誼,尊師敬長,慷慨負責,為老師、同學、朋友、班級付出太多太多了!謙謙君子,當以自強不息;博學才子,當以辛勤所就!你二者兼?zhèn)?,還能著袍上球場,驚艷異常!文能舞筆夢摘星,武可臨門護乾坤!我等以有你為同窗,似手足而驕傲自豪!
——洪睿
邱思博訪談錄
Q1新作文:你對寫作的看法是什么?
邱思博答:寫作當屬一種滿足,類似在心有所感時,舀上一盞甘醴細品。若所飲為美酒,即意發(fā)時為飲中八仙,斗酒詩百篇;閑意時,亦是夜闌小品,凌寒獨自酌。而杜康之釀造,更需匠心獨運,是為勤耕細作,而非妙手偶得。當其境漸進至妙言拈來,便可水到渠成,七步成詩尚不為過。問君肯飲一杯無?
Q2新作文:為什么會想到寫李鴻章?本文的創(chuàng)作緣起是什么?
邱思博答:李鴻章是清王朝暮年的縮影,一個人便集封建與先進于一身。余現(xiàn)已步入八年級,歷史教科書翻開了屈辱的一頁,令人嘆息。作為在屈辱中重生的民族,更需關(guān)注的是一切的根源——文中亦提到“制度的悲哀”。拙作以李鴻章的視角,不為分辨其好惡,而是為揭示“封建制度下任何救贖都為無用的掙扎”一理,以及還原“千古之殤”——《辛丑條約》簽訂的恥辱之景,以昭其質(zhì),以警得失,以復華夏之興。在如今風云激蕩的時代,更需吾輩自強!故曰:“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閑看?!?/p>
Q3新作文:看得出來你很喜歡歷史,在本文的寫作中,你遇到過什么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
邱思博答:在確定視角人稱時,確實耗費了一點時間。最終發(fā)現(xiàn)以第三人稱敘述李鴻章簽“辛丑”條約之事,不免落入講述史實的桎梏。若以“你”為稱呼,則形如采訪,全篇將不免碎片化。最后我選擇了最適合自己講述的第一人稱,這也是一種新穎的嘗試。經(jīng)過重重修改,最終再加入小標題,讓一個八旬老夫的陳述更加流暢,并以甲午后其被貶之事為背景切入。開頭那一道圣旨,隱約點出了帝制的昏沉。若還有小問題,只待手藝更精日!
Q4新作文:對同樣喜歡寫作的同齡人,有沒有想說的話?
邱思博答:放膽!這篇拙作亦是“放膽”所成,以思想的深度,無限于宇宙之巔。故曰:“大作喻心,則其作必精”,這其實就是通往思想的通途。勤寫,放膽來!
Q5新作文:想對《新作文》說的話。
邱思博答:每一把好刀都有屬于自己的磨刀石,《新作文》便是砥,在上面盡可磨出最閃亮的光芒。但愿其如一火炬,在千千萬萬讀者的手中,點亮每一個熱愛寫作的人!不忘初心,“新”而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