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需 王蕓 劉倩 徐翠容
豇豆,別名長豆角、豆角、帶豆等,武漢地區(qū)讀“gāng 豆”,豆科豇豆屬豇豆種一年生蔓生植物,其是武漢地區(qū)重要的越夏蔬菜之一,嫩莢鮮食消費量最大,腌制、干制是主要的加工方式,其中酸豆角是武漢熱干面等的主要配菜。
武漢地區(qū)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降雨量1 231.8 mm,年均氣溫16.8℃,年均無霜期258 天,適合豇豆春、秋茬露天栽培,春提早、秋延后設施栽培,全年適栽時間跨度長。近年來,武漢及周邊地區(qū)豇豆種植面積總體保持穩(wěn)定,2022 年,全市豇豆種植總面積約0.624 萬hm2,產量約25 萬t,已形成新洲雙柳街、江夏金口街、東西湖區(qū)新溝農場、蔡甸侏儒山街等特色主產區(qū)。圖1 表明,2021-2023 年,武漢地區(qū)豇豆上市期批發(fā)市場價格高,經濟效益好,除2022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價格處于異常高位外,其他年份上市旺季批發(fā)市場行情雖有波動,但總體浮動較小。其中,秋茬豇豆市場行情均好于2019 年新冠肺炎疫情前,種植豇豆風險低,效益好。相比于春茬豇豆栽培,秋茬技術要求高。
圖1 2021-2023 年武漢地區(qū)豇豆批發(fā)價
武漢地區(qū)秋茬露地豇豆一般7 月中下旬播種,秋延后設施栽培可延遲至8 月中旬播種。但武漢地區(qū)5~9 月是暴雨易發(fā)時段,尤其是6~7 月梅雨季節(jié),降水集中,強度大,易形成局部漬澇災害。另外,武漢地區(qū)7~8 月高溫持續(xù)時間長,根據歷史氣象記錄,近5 年日均最高氣溫32.9℃,日均最低氣溫25.2℃,農作物易產生高溫障礙。
豇豆屬于喜溫耐熱作物,但秋茬栽培中伴隨前期高溫后期降溫過程,不利于其生長。7 月中下旬至8 月初,豇豆處于營養(yǎng)生長階段,連續(xù)高溫環(huán)境不利于花芽分化,夜溫過高易導致植株徒長。10 月中旬,豇豆處于盛花盛果期,日均氣溫逐漸降至19℃以下,環(huán)境條件不利于豇豆持續(xù)坐花坐果,易引起豆莢頂花、尾部彎曲。
秋茬豇豆生長期間,高溫高濕氣候條件為薊馬、粉虱、甜菜夜蛾、潛葉蠅、病毒病、銹病等病蟲害的流行提供了有利條件。武漢地區(qū)6 月下旬至8 月下旬為薊馬、白粉虱、病毒病高發(fā)期,成為秋茬豇豆主要病蟲害,是導致豇豆農藥殘留問題的重要誘因。
武漢地區(qū)秋茬豇豆栽培普遍沿用傳統(tǒng)習慣,即露天高壟不覆膜栽培,雨水沖刷易導致肥水流失、土壤板結、病蟲害高發(fā)、豆莢商品價值降低。海南地區(qū)研究表明,80 目防蟲網適用于豇豆生產,分別采取半包圍和全包圍式處理,豇豆采收時間分別延長7 天和1 天,產量分別提高56.5%和50.1%[1]。秋茬豇豆采用設施栽培方式,前期產量、總產量較露天栽培分別增加68.67%、21.24%,產量、效益均有明顯提高[2]。此外,豇豆與玉米按1∶1 間作種植可明顯降低害蟲蟲口密度[3],結合武漢地區(qū)產業(yè)特點,可開展豇豆與鮮食玉米間作種植。
豇豆屬于短日照作物,商品種多數為中日性類型,但跨區(qū)引進新品種應先進行小面積試種,以免因光周期原因導致種植失敗。豇豆喜溫耐熱,對低溫敏感,營養(yǎng)生長適溫20~30℃,豆莢生長適溫25~28℃,白天最高氣溫35℃仍能正常開花結果[4],低于19℃則豆莢生長緩慢,長時間低溫易導致豆莢卷曲、頂花、銹斑等問題高發(fā)。秋茬栽培播期選擇應以當地日平均氣溫19℃為終收期,根據品種生育期反向測算始播期。根據歷史氣象記錄,武漢地區(qū)日平均氣溫19℃一般出現(xiàn)在10 月18 日前后。武漢地區(qū)豇豆秋茬露地栽培一般7 月中旬至8 月上旬播種,8 月底至10 月初上市;秋延后栽培為設施栽培,8月中下旬播種,9 月底至11 月下旬上市。
武漢地區(qū)鮮食豇豆種植以綠莢、白莢品種為主,龍紋豇豆等也有少量種植;以腌制加工為生產目標的可選擇綠莢品種。秋茬豇豆品種要求早熟、苗期耐高溫、后期耐低溫、生長勢強、對莢率高、莢長、條形順直、鼓粒慢、無鼠尾、耐漬耐澇、抗病毒病等。綠莢豇豆可選劍龍10 號、鄂豇豆12 號、碧綠早優(yōu)、博士綠2 號等,白莢豇豆可選白玉龍、長白杜豇等。
豇豆秋茬種植生育期短,一般為70 天左右,施肥總量可較春茬適量減少,種植密度可適量加大。選擇連續(xù)2 年以上未種植豆科作物、排灌良好的地塊,播種前充分深耕曬垡。秋延遲栽培應采用設施大棚栽培,覆蓋防蟲網。
重施有機肥,減施化肥,每667 m2施腐熟有機肥1 500~2 500 kg、生物有機肥250~500 kg、三元復合肥(N∶P∶K=15∶15∶15)30~40 kg、中微量元素肥1 kg。包溝1.3~1.5 m 開廂,廂面鋪設新型內鑲式貼片滴灌帶,并覆蓋銀灰色地膜驅避蚜蟲,減少雨水沖刷引起的水肥流失、土壤板結。
直播或穴盤育苗。穴盤苗期一般7 天即可定植。直播時,地膜打大孔后澆透水,穴播種子,每穴3~4 粒,覆土2~3 cm,后期每穴留2~3 株壯苗。豇豆出苗后及時用土封住定植孔。每667 m2用種量2.0~3.0 kg。雙行定植,根據品種長勢強弱、分枝性強弱調整株行距,行距60~65 cm,株距25~35 cm。
定植前,利用夏季高溫對大棚進行高溫悶棚,持續(xù)2 周左右。棚膜宜選用多功能復合膜,側窗、棚門等通風口安裝80 目防蟲網。
第一花穗坐莢前控制澆水量。坐莢后于晴天早晨澆水,保持土壤潮濕,地面見干時即可澆水。開花結莢初期,根據植株長勢及時補充肥水,每次滴灌平衡型水溶性肥料(20∶20∶20)5~7 kg/667 m2。結莢盛期,每隔10 天左右滴灌1 次平衡型水溶性肥料(20∶20∶20)和高磷鉀型水溶肥各5~7 kg/667 m2。開始采收后,每5~7 天噴施硼肥、1%~2%磷酸二氫鉀葉面肥1~2 次。
秋延遲設施栽培定植后2~3 天,應覆蓋遮陽網促進緩苗。高溫期間加大通風量,減少遮陽網覆蓋時間,防止夜間徒長,棚內白天溫度應控制在35℃以下。坐果后期,隨著外界氣溫低于13℃時,應采取保溫措施,減小通風量。
植株開始甩蔓后應及時引蔓。搭架宜采用“人”字架、吊蔓或爬藤網,竹架、包塑管架、吊繩或爬藤網高度宜在2.3~2.5 m。
主蔓第一花穗以下側枝全部疏除。第一花穗以上各節(jié)位側枝在其花穗后留1~2 片葉摘心。主蔓長至架材頂部時應及時摘心打頂。栽培過程中及時摘除中下部的病葉、老葉。
武漢秋茬豇豆主要病害為病毒病、銹病等;主要蟲害為薊馬、粉虱、潛葉蠅、蚜蟲、甜菜夜蛾等。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堅持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策略。農藥使用應符合GB/T 8321《農藥合理使用準則(所有部分)》的要求。
①農業(yè)防治 選擇抗病品種,綜合應用科學輪作、夏季曬垡、深溝高壟、膜下滴灌、合理密植、清潔田園等措施。
②物理防治 科學運用地膜、殺蟲燈、粘蟲板、防蟲網等物理防治措施。栽培壟面應覆蓋銀灰色地膜驅避蚜蟲。露地栽培應布設殺蟲燈,每臺誘殺半徑約100 m,誘殺甜菜夜蛾等成蟲。懸掛黃色、藍色誘蟲板誘殺粉虱、薊馬等害蟲,懸掛在距植株上方20 cm處,密度30~40 片/667 m2。設施栽培應在通風口覆蓋80 目防蟲網,防止粉虱、薊馬等害蟲遷入。
③生物防治 保護和利用瓢蟲、草蛉、麗蚜小蜂等自然天敵和植物源農藥防治病蟲害。利用性誘劑誘捕豆莢螟等害蟲的成蟲。
④化學防治 根據病蟲害發(fā)生情況,及早防治,應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保證安全間隔期,交替用藥,嚴格執(zhí)行NY/T 4023-2021《豇豆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規(guī)程》和GB/T 8321《農藥合理使用準則(所有部分)》的規(guī)定。豇豆設施栽培主要病蟲害及部分推薦農藥見表1。
表1 豇豆設施栽培主要病蟲害及部分推薦農藥
一般開花后10~12 天,豆莢飽滿且籽粒未明顯鼓起時,及時采收。采收時應確保已過農藥安全間隔期,采摘時注意保護好花穗后續(xù)芽。豆莢采收后從成熟度、新鮮度、完整度、均勻度等方面進行快速分級[5]。分級標準及規(guī)格標準應符合NY/T 965《豇豆》的規(guī)定。研究表明,嫩莢采收分級后,應及時進行4℃冷水預冷[6],8℃儲藏保鮮[7,8]。采后保鮮對豇豆的營養(yǎng)品質、感官品質、酶活性等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保持豇豆良好的品質、風味,并延長貨架期[9]。
整個生產期間,應建立生產檔案,詳細記錄天氣、農事操作、病蟲害防治、采收、儲運等各環(huán)節(jié)情況,并妥善保存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