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認罪認罰上訴案件的產(chǎn)生或有不同解釋:表面上,其肇因于被告人基于自身訴訟利益的現(xiàn)實考量;制度上,其多源自于被告人與控方審前量刑協(xié)商規(guī)制的可能失范;規(guī)范上,其始發(fā)于被告人認罪認罰上訴權邊界的表述不清。認罪認罰案件的上訴除了可能引發(fā)控審相對不一的實踐效果外,還實質性檢驗著認罪認罰救濟程序的核心功能,并期待構建更為完整且順暢的認罪認罰從寬模式。可以說,如何在現(xiàn)有規(guī)范框架的應然邊界內(nèi)對其進行裁判說理,將實際決定著未來認罪認罰上訴案件的裁判質量及效果。對此,在裁判進路上,除了需建立以檢察機關抗訴與否為界的前置化二審審查機制外,還需明確以被告人上訴理由為別的類型化二審裁判進路,即針對被告人明確或實際以留所服刑為目的的技術性上訴,還是其以量刑過重為由提出的事實性或法律性上訴相區(qū)分,以作出不同裁判處理,真正實現(xiàn)認罪認罰二審救濟程序的功能期待與價值認同。
關鍵詞:認罪認罰 控辯協(xié)商 留所上訴 量刑上訴 二審程序
中圖分類號:D924.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4-8557(2024)02-0108-13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2018年《刑事訴訟法》修改,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正式落地實施。在平衡公正與效率的價值引導下,刑事訴訟程序得到進一步簡化,并形成以速裁程序、簡易程序與普通程序為核心的全新三級程序簡化路徑。在“階梯式”分級程序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節(jié)約司法資源和鼓勵被告早日真誠悔罪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與此同時,也日漸暴露出其在庭審規(guī)則、訴權保障與程序救濟等方面存在的缺漏,其中與被告人上訴權緊密相關的認罪后“反悔”案件尤為值得關注。認罪認罰案件的適用基礎在遇到被告人上訴時產(chǎn)生難題,不僅因為此類案件往往涉及到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基礎,比如是否仍屬自愿,更因為在價值理念上,其實質上與認罪認罰從寬的訴訟經(jīng)濟與程序優(yōu)化考量相違背。
雖然存在爭議,但在當下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學術研討中,研究多集中于認罪認罰審前及一審階段的規(guī)范及價值探討,而基本將與被告人認罪認罰后上訴直接相關的訴權保障與救濟問題排除外在。無獨有偶,在司法實踐中,無論是檢察機關,還是審判機關,同樣將關注點集中在對被追訴人認罪認罰的自愿性與真實性問題上,而將認罪認罰上訴案件與非認罪認罰上訴案件作等同處理。其中,審判機關或是經(jīng)由辯護人明確告知上訴人其上訴請求難以實現(xiàn),促使被告人主動撤回上訴,或是以被告人已不再符合認罪認罰從寬的適用條件為由,裁定撤銷原判、發(fā)回重審。甚至在遇到檢察機關同步抗訴時,對一審認罪認罰后上訴的被告人直接作罪重改判。
由此,本文所要嘗試回答的問題是:從上訴理由角度來看,包括留所上訴在內(nèi),被告人在認罪認罰后的上訴是否還存在其他的主體及制度因素原因?進一步來說,認罪認罰上訴案件作為被告人認罪認罰的例外情形,是否在根本上區(qū)別于非認罪認罰上訴案件?最后,從案件最終裁判的視角回應,在現(xiàn)有制度及規(guī)范依據(jù)的前提下,對于認罪認罰上訴案件來說,是否存在一種更可行的裁判進路?
二、認罪認罰上訴案件的成因解析
有學者對認罪認罰上訴案件進行樣本實證類研究,其結果顯示基于原審認定事實、情節(jié)偏差緣由的上訴占到58%,可見過半的認罪認罰上訴案件仍是基于關鍵事實的審理,因而相關選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時期的報告中,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曾指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地區(qū)被告人上訴的案件占3.6%,這個數(shù)據(jù)與近期對認罪認罰上訴案件的實證研究結果也基本一致。原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作最高檢工作報告時指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檢察環(huán)節(jié)適用率已超過90%。由此,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高比例適用的司法背景下,認罪認罰上訴案件具有相當?shù)慕^對數(shù)量?;趯λ痉〝?shù)據(jù)的反饋進行解釋分析,發(fā)現(xiàn)主要存在以下影響因素:
(一)主體現(xiàn)實因素:被追訴人基于自身訴訟利益的理性考量
在訴訟合意下,一審認罪認罰案件主要圍繞《認罪認罰具結書》展開事實認定和證據(jù)采信,裁判者更多的是進行確權性工作。出于理性經(jīng)濟人的訴訟預期,如基于量刑從寬及程序從簡的利益激勵,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后,一般均能全面完整地交待犯罪事實,幫助檢察機關順利實現(xiàn)指控目標。而從具體上訴理由來看,既可能與原審量刑相關,如一審所判刑罰實際高于檢察機關量刑建議或被告人實際心理預期,也可能系因原審事實或證據(jù)問題所引發(fā)的反悔上訴,如一審法院對部分從輕或減輕情節(jié)未予認定,又或審后出現(xiàn)新的罪輕事實或情節(jié),如上訴期間積極賠償被害人損失,并取得其諒解等。當然,還可能僅是基于《刑事訴訟法》第237條“上訴不加刑”原則所采取的投機性訴訟策略之一。實踐中被告人通常存在量刑上訴、事實上訴與投機上訴三種類型,其中最常見的是被告人以量刑過重為由所提起的有因上訴,實體性的訴訟利益仍然是被告人認罪認罰后上訴的首要關切。
當然,這其中還可能包括檢察機關因之提起同步抗訴的情形,如認為被告人已因其上訴行為失去認罪認罰從寬的適用基礎,《認罪認罰具結書》所載檢察機關量刑建議已同步失效等。不過,從實務表現(xiàn)來看,即使是在檢察機關抗訴,甚至直接要求二審法院加重上訴人量刑的情形下,對于確就一審實體如罪刑問題存在異議的上訴人來說,前者其實通常也并不會成為其主動撤回上訴的外在理由。因為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項下,出于對自身訴訟利益的現(xiàn)實考量,無論是包括實體如定罪及量刑問題在內(nèi)的事實性上訴,還是僅為訴訟策略選擇的技術性甚或投機性上訴,被告人實際都并未因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本身而有任何訴訟行為上的特殊選擇。換句話說,被告人一審認罪認罰后上訴的最主要原因,實際與非認罪認罰案件并無二致。只是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下,由于其制度本身的效率傾向,被告人認罪認罰后的上訴行為中與原審事實或程序完全無關的行為,如投機性上訴被不當放大,使得其似乎成為特屬于認罪認罰上訴案件的實踐常態(tài)。
換言之,無論是檢察機關抗訴,還是審判機關改判,在絕對的期待利益面前,其都不可能真正成為決定被告人認罪認罰后上訴與否的根本性原因。被告人主體自身包括程序性利益在內(nèi)的訴訟利益才是決定其上訴與否的最原始也最重要動因。
(二)制度缺失因素:控辯雙方審前量刑協(xié)商規(guī)制的可能失范
《認罪認罰具結書》中的量刑建議準確、適當與否在某種程度上直接決定了被追訴人認罪認罰的主動性與自愿性。以被告人實踐中較多的量刑上訴行為為例,究其原因除了量刑情節(jié)可能發(fā)生變化以外,還與當前缺乏統(tǒng)一的量刑指南有關。即使是事實清楚、證據(jù)充分,檢察機關指控與審判機關最終認定罪名相一致,雙方也完全有可能就證據(jù)或情節(jié)的證明力大小問題產(chǎn)生分歧,進而使實際量刑與檢察機關審前所提量刑建議間形成一定的“剪刀差”。因而,作為上訴第一驅動力的主體訴訟利益可能始動因于控方所提量刑建議以及控辯量刑協(xié)商這一重要審前環(huán)節(jié)。在控辯雙方的審前量刑協(xié)商中,雖然《刑事訴訟法》第174條與《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第272條均要求,認罪認罰具結書簽署時必須有辯護人或值班律師在場,但對具體的協(xié)商過程及協(xié)商規(guī)則卻語焉未詳。在規(guī)范目的上,其更強調(diào)控辯量刑協(xié)商之結果而非其過程。而在我國整體刑事辯護率不高,且值班律師作用同時較為有限的當前現(xiàn)實條件下,其本應發(fā)揮的主動協(xié)商作用很可能被異化為一種形式化的見證宣示效果,甚至是實質性架空認罪認罰的審前量刑協(xié)商過程。
審前量刑協(xié)商作為可能間接決定被告人認罪認罰終局性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其具體協(xié)商規(guī)則及相關控制程序的制度缺失,不僅可能使量刑建議的準確性甚或正當性成疑,還可能成為最終引發(fā)被告人認罪認罰后上訴的極為重要的制度性因素。無論是事實性上訴,還是法律性上訴,原審量刑問題都是被告人的重點關注,因為相比于較為抽象的法律評價,更為具體的自由刑或附加刑才是被告人真實的利益關切。
(三)規(guī)范模糊因素:被追訴人認罪認罰上訴權邊界表述不清
作為認罪認罰量刑協(xié)商的核心要素,在所謂的“協(xié)商型正義”中,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規(guī)則形成溝通程序的正義性,即協(xié)商過程的正義性。也因此,原則上只要檢察機關尊重犯罪嫌疑人的意志自由,恪守其在控辯協(xié)商中的職權邊界,那么就可以推定雙方量刑協(xié)商結果的合法性與有效性成立。在此前提下,裁判者只需審查兩方面的問題:第一,被告人認罪認罰是否確屬真實且自愿;第二,檢察機關所提量刑建議是否準確且適當。如此,在認罪認罰案件的一般上訴審中,對于上訴人所提出的如量刑過重類的上訴理由,本即為原審法院應著重審查的內(nèi)容之一。因此,在原審事實、證據(jù)均未發(fā)生明顯改變的情況下,二審法院通常并不會就一審量刑問題進行改判。
不過,在實踐邏輯上,被告人并不認為自己會因認罪認罰而導致上訴權受限,更不會考慮其上訴理由中的所謂法律性與事實性之分。其中,對于與案件實體層面基本無關的留所上訴甚或量刑上訴來說,被告人實際并不否認其簽署的《認罪認罰具結書》之效力,其上訴目的主要是在于獲得可能的投機性訴訟利益,盡量用盡其訴訟權利。
此外,從規(guī)范依據(jù)上看,《刑事訴訟法》第227條實際也并未就被告人認罪認罰后的上訴權作任何限制性規(guī)定,且其第2款明確規(guī)定:“對被告人的上訴權,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剝奪?!迸c之相關,《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第583條同樣僅原則性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依法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是否正確實行法律監(jiān)督,對人民法院確有錯誤的判決、裁定,應當依法提出抗訴”,而并未明確將被告人認罪認罰后是否上訴作為其依法提出抗訴的前提要件之一。因為,此時若檢察機關抗訴所針對的實為原審被告人的上訴行為而非原審法院之裁判行為,顯屬抗訴對象失當。換句話說,即使是從控方視角來看,其實際也并無任何阻嚇被告人認罪認罰后上訴的明確的規(guī)范依據(jù),在被追訴人上訴權邊界問題上,默示保持了一種特殊的留白狀態(tài)。
正因此,受投機性訴訟心理的影響,被告人實際并不認為其留所上訴或量刑上訴可能為其帶來實質性的不利結果,其上訴所針對的也并非審前與控方所達成的《認罪認罰具結書》,而系一審法院的裁判內(nèi)容或其他訴訟結果。而對二審法院來說,當前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雖對刑事訴訟的全流程簡化與控辯協(xié)商等內(nèi)容進行了體系規(guī)制,但在其救濟案件的上訴審中,實際其卻并未與非認罪認罰案件間有任何區(qū)別。換言之,在原審被告人未明確放棄上訴權或其尚未被明確限制的前提下,二審法院只能將其與普通案件同等審理。進言之,對作理性假設的被告人來說,在認罪認罰救濟程序之構造未能特殊化前,其所實施的上訴行為并無任何規(guī)范依據(jù)或程序法理上的不當之處。
三、認罪認罰上訴案件的理論反思
作為救濟程序的具體實踐,認罪認罰案件的上訴將直接引起來自檢察機關和法院系統(tǒng)的反應,而三方互動的效應促使司法界對認罪認罰現(xiàn)行運作模式作進一步認識,以及對認罪認罰制度在功能實現(xiàn)上進行反思。因此,在認罪認罰案件的理論構建中,從效應、功能和模式三個角度進行的反思大有裨益。
(一)效應反思:被追訴人認罪認罰上訴的實踐效應
在認罪認罰救濟案件的運行實踐中,除檢察機關非基于原審事實或證據(jù)問題所提出的懲戒性抗訴外,無論是被告人基于原審實體如定罪及量刑問題所提出的事實性上訴,還是其基于如認罪認罰自愿性與真實性爭議所提出的法律性上訴,抑或檢察機關基于審判監(jiān)督義務所提出的普通類抗訴,其基本均未超出非認罪認罰案件救濟程序的一般理論范疇。其中,以被告人認罪認罰后上訴為例,從前文的成因解析來看,其制度層面肇因基本源于控辯審前量刑協(xié)商階段的規(guī)則缺失。進言之,在實體規(guī)范未明確限制被追訴人認罪認罰上訴權的前提下,理論層面的司法契約或司法誠信理論并不能真正起到對其上訴權行使的限制效果。
不過,也應看到至少從被追訴人視角觀察,除其少量的如留所服刑等技術性或純粹的投機性上訴外,在原審事實及法律適用均未明顯超出被告人實際心理預期的情況下,被追訴人一般均會選擇認罪服判。因此,從其上訴的根本目的來看,認罪認罰上訴案件實際與非認罪認罰上訴案件無原則性不同,二者同處“無因上訴”制度的整體要求之下,并遵循著基本一致的二審審查及裁量模式。也正因此,在面對一審認罪認罰后上訴的原審被告人時,真正心存抵牾的大多并非二審法院,而系一審指控機關。因為在后者看來,原審被告人認罪認罰后的上訴行為不僅直接影響了其指控目標的實現(xiàn),還間接否定了《認罪認罰具結書》之效力,并徹底推翻了一審認罪認罰從寬的制度基礎。但對于實踐中缺乏律師有效幫助的被追訴人來說,其對此并不甚知情,即并未全面了解其上訴行為所可能產(chǎn)生的附隨效果。
當然,也正是從這一點上來看,對于原審事實或證據(jù)已發(fā)生改變,又或量刑結果與量刑建議差別較大,無論被告人是否明確否認一審認罪認罰的具結效力,其因之提起有因上訴的實踐情形,又或在表示自身繼續(xù)認罪認罰的前提下,要求二審法院作罪輕改判,其實際上可能都均已失去《刑事訴訟法》第15條所規(guī)定的認罪認罰從寬的適用基礎。換句話說,在面對被告人認罪認罰后不同類型的上訴行為時,原指控機關與二審法院實際有著完全不同的處理態(tài)度:對于基于無實質性實體爭議的被告人上訴,檢察機關基于指控質量考核及對其懲戒效果的實踐需要,往往內(nèi)生有一種天然的對抗心理,并大多因此提出旨在警示或阻嚇被告人上訴之抗訴,而其唯一可能主動提起抗訴的原因則基本均在于一審量刑結果明顯低于審前量刑建議的這種情況。與其相對,二審法院對其保持了相對持平的裁判心理,大多僅會對明確稱自己一審認罪認罰非屬自愿,或存在其他認罪認罰真實性之疑的,作特殊的前提性上訴審查。
(二)功能反思:認罪認罰從寬救濟程序的核心功能
相比非認罪認罰案件救濟程序的基本構造,認罪認罰案件理論上均以一審終結為原則,以二審救濟為例外,這是考慮到原審被告人自愿認罪認罰后所帶來的訴訟便宜性,同時也是由于其案件實體層面一般均事實清楚、證據(jù)充分所致。換言之,對確屬一審自愿認罪認罰的原審被告人來說,只要一審裁判結果甚至是量刑結果與其實際心理預期差別不大,那么即使其依據(jù)《刑事訴訟法》第227條“無因上訴”進行留所服刑的技術性上訴甚或投機性上訴,其實際上也并不屬于認罪認罰救濟程序的一般形態(tài)。從整體視閾觀察,無論是在特定化的案件類型,還是在簡易化的案件實體層面,其僅屬于被追訴人認罪認罰權利救濟的例外情形。
正因此,從被告人認罪認罰后上訴的實質性理由來看,真正可能損及程序價值基礎,又或對其運行效率產(chǎn)生真正影響的主要為被告人基于原審實體如定罪量刑,又或與之相關的事實及證據(jù)問題所進行的“有因上訴”。所謂的技術性上訴或投機性上訴實際只是在認罪認罰的制度框架下,由于其與后者所天然共生的對抗效應,在某種程度上遭到不當擴大。換言之,相比于將關注點聚焦在與案件一審無甚實質性關聯(lián)的技術性上訴等方面,目前尚未構造殊化的認罪認罰救濟程序應將審查及裁判要點置于原審被告人其他上訴類型之上??梢哉f,相比于傳統(tǒng)審級制度中,二審程序在實踐中體現(xiàn)出的“重實體、輕程序”救濟傾向,認罪認罰的救濟程序更應真正貫徹“全面審查”原則,而這不僅不會實質性損害這一制度的運行基礎,對于部分非常態(tài)的上訴類型來說,在遇有檢察機關同步抗訴的情況下,其還可同時起到或補充一審階段所不足的釋法說理功能。
進言之,在實踐中以是否可能影響定罪量刑為界,基本可以將上訴案件分為實質性與技術性兩類。其中,前者包括被告人基于原審或審后事實及證據(jù)等問題所提出的事實性與法律性上訴,以及涉及一審認罪認罰自愿性或真實性的“悔罪”或“悔罰”上訴,后者則主要指被告人以留所服刑為目的的技術性上訴或用盡上訴權的投機性上訴。實踐中,后者較易遭至檢察機關的同步抗訴,且本質上并不屬于因認罪認罰而生的全新上訴類型,故無論是從裁判價值,還是從裁判結果來看,都不應屬于二審裁判的重點審查對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考慮到一審階段被告人認罪認罰后所帶來的程序簡化等附隨效應,認罪認罰二審救濟程序不僅應強調(diào)實體上的“糾錯”,還應同時強調(diào)程序上的“糾偏”,在總體體量較小的認罪認罰上訴案件中,效率實際已并非是其需首要考慮的價值因素。
(三)模式反思: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建構的整體模式
在認罪認罰上訴案件的司法實踐中,針對原審被告人以留所服刑或量刑過重為由的上訴行為,檢察機關大多會因之提起同步抗訴,其抗訴理由除集中在《刑事訴訟法》第15條所規(guī)定的認罪認罰從寬適用的一般性條件外,還會就協(xié)商性司法的契約性及相應的義務性內(nèi)容等進行重點闡述:一般認為可以從被告人的上訴行為推論出,后者一審認罪認罰只是一種其為獲得從寬處理的訴訟策略,并非真誠認罪悔罪。也就是說,在協(xié)商性司法的審前模式下,相比于絕大多數(shù)罪輕案件的實體層面,檢察機關明顯更關注訴訟進程是否快速推進、被追訴人是否息訴服判以及原審量刑建議采納率等程序性事項。正因此,在遇到被告人上訴時,正如前文所述,檢察機關普遍具有一種天然的對抗式的訴訟心理。
與其相對,為了與協(xié)商性司法模式整體性相配套,一審法院的司法審查重點必然會面臨調(diào)整,如在認罪協(xié)商的否定性條件方面可能的變化有:認罪協(xié)議是否系基于其自愿性與明智性,認罪協(xié)商范圍是否符合法律規(guī)定以及控方的定罪、量刑請求是否顯失公平等。一般來說,在確認被告人認罪認罰自愿性后,由于基本不存在法庭調(diào)查與法庭辯論階段,故案件多將直接進入量刑審理。在此背景下,對于檢察機關一審宣判后又抗訴的行為,審判機關或會認為,其因被告人上訴而提出抗訴,本身已是對被告人上訴權的限制,故并不符合“上訴不加刑”原則的理論要求?;蛘撸诙彿ㄔ嚎磥?,無論是在抗訴對象,還是在抗訴目的上,檢察機關僅因被告人上訴便提起抗訴的行為,均缺乏明確的規(guī)范及理論依據(jù)。
進言之,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下,“以審判為中心”與“以庭審為中心”的訴訟模式改革內(nèi)化為審判權于訴訟終端的確權效力。與之緊密相關的是,包括量刑建議權在內(nèi)的檢察權相較于以前則需要承擔更為充分、細致的審查起訴與量刑建議工作:不僅需要完成審查起訴階段的偵查結果監(jiān)督及起訴質量把控,還需要前置性地出具理應極大可能被審判機關采納的量刑建議,以獲得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的自愿性與主動性。但前述制度層面如協(xié)商規(guī)則缺失的存在,使得協(xié)商性司法的契約性實際只對被告人一方存在約束。在此背景下檢察機關的抗訴行為,也就可能無法獲得來自審判機關的共同體認同。因此,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未來的建構完善中,理論上更應側重的應為一種“整體”模式,而非“階段”模式,也只有將其置于刑事訴訟全流程的整體視域下予以考量,注重偵控審三機關間的實體及程序協(xié)作與監(jiān)督,才有可能真正實現(xiàn)其內(nèi)在要求的公正與效率價值平衡。
四、實踐應對:認罪認罰上訴案件的裁判進路
在傳統(tǒng)審級制度中,以被追訴人自愿認罪認罰作為從寬處理的基本前提,并未完全阻止其在認罪認罰后“反悔”的上訴行為出現(xiàn)。從實踐成因來看,其中既有主體訴訟利益的主觀考量,也有制度規(guī)范缺失的客觀因素。而作為其制度實踐的例外情形,認罪認罰上訴案件除在上訴權邊界問題上表述不清外,還多因其實踐中的復雜形式而面臨著裁判依據(jù)及裁判理由上的現(xiàn)實困境。對此,本文主張在現(xiàn)有規(guī)范及理論依據(jù)的基本框架內(nèi),先建構起以檢察機關抗訴與否為界的前置性二審審查機制,而后以審查結果為據(jù),實行以被告人上訴理由為別的類型化二審裁判進路,以真正實現(xiàn)認罪認罰二審救濟程序所應特有的功能期待與價值認同。
(一)以檢察機關抗訴與否為界的前置性二審審查
在認罪認罰案件的上訴實踐中,以檢察機關是否提起同步抗訴及其抗訴理由為界,基本可以分為以下兩種:第一,檢察機關之所以提起抗訴,其原因是原審被告人已在先提出上訴,為促使甚或嚇阻其主動撤回上訴,檢察機關遂試以同步提起罪輕抗訴的方式,實現(xiàn)其既定指控目標;第二,檢察機關所提抗訴確系基于原審或審后事實及證據(jù)問題,如一審實際量刑明顯高于原量刑建議,且原審法院未予庭后說理的。無論是上述何種抗訴行為,在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第237條“上訴不加刑”原則的理論規(guī)制下,其都可能或正在實際扮演著“懲戒者”的訴訟行為角色。換言之,無論檢察機關的真實抗訴目的,只要成功提起抗訴,那么對二審法院來說,便存在著對上訴人作量刑加重改判的理論空間。正因此,在被告人認罪認罰上訴時,檢察機關同步抗訴與否,往往直接決定著二審裁判的方向甚至是結局。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抗訴權作為‘公訴權的一種延伸,同時具有救濟權的特質,但這種救濟屬性并不等于其要代行裁判權。換言之,針對被告人的上訴行為,其應堅持慎重、準確的抗訴原則,區(qū)分考察被告人“反悔”的具體原因,主要針對被告人采故意欺詐等手段獲得從寬處罰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情形提出抗訴。除此之外,被告人的真實上訴動機不應成為刑事訴訟考察的對象。而這不僅是因為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下,其仍受無因上訴權的程序保護,更為重要的是,檢察機關的懲戒性抗訴實際并無任何規(guī)范依據(jù):一方面,此時其抗訴的直接對象并非一審裁判結果本身,而系被告人的某一訴訟行為;另一方面,更為關鍵的是,在時間關系上,檢察機關理應監(jiān)督抗訴的一審裁判結果早已于被告人事后上訴行為出現(xiàn)前形成,其絕不能以被告人的事后上訴對原審裁判作“確有錯誤”的邏輯倒推。
遵循該思路,對二審法院來說,為充分實現(xiàn)審級制度之終局性解決糾紛或訴爭的功能目標,其實際應以檢察機關是否提起同步抗訴為別,就認罪認罰上訴案件作前置性的上訴及抗訴審查:
首先,對檢察機關僅因被告人上訴便提起同步抗訴,而無認罪認罰適用基礎外其他具體事實或證據(jù)抗訴理由的,二審法院應在對原審被告人上訴理由進行初步審查的基礎上,對其作區(qū)別處理。其中,對經(jīng)庭前詢問或向辯護人了解,確系以留所服刑為目的的技術性上訴或投機性上訴的,應向其充分告知并釋明檢察機關同步抗訴行為的可能后果,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為《高法解釋》)第304及305條規(guī)定的,應準許其撤回上訴,其中符合《高法解釋》第307條相應要求的,還應準許檢察機關撤回抗訴。其次,對檢察機關確因原審事實或證據(jù)問題提起同步抗訴甚或單獨提起抗訴的,二審法院則應在全面審查的基礎上,先就上訴人或原審被告人認罪認罰自愿性及明智性問題作著重審查,以明確一審《認罪認罰具結書》之效力存續(xù)及二審程序適用等問題,之后再依《刑事訴訟法》第236條區(qū)分情況予以裁判。
(二)以被告人上訴理由為別的類型化二審裁判
1.針對被告人明確或實際以留所服刑為目的的技術性上訴
針對認罪認罰上訴實踐中出現(xiàn)的被告人以留所服刑為由,或雖以量刑過重等理由為名,但真實動機為留所服刑等目的提出的投機性上訴,二審法院首先應審查與原審裁判重點相關的部分期日或時限。其中,對經(jīng)法院審查后確認被告人的真實上訴目的為留所服刑的,則應及時告知被告人其上訴行為的可能法律后果,或通過辯護人對其進行充分的釋法說理,以使其主動撤回上訴。而對經(jīng)法院明確告知后,被告人仍堅持上訴的,則應在原審事實及證據(jù)未發(fā)生明顯改變,且二審法院經(jīng)審查后認為原審法院認定罪名準確、量刑適當?shù)那疤嵯?,由二審法院直接依?jù)《刑事訴訟法》第236條第1款,以包括留所服刑等在內(nèi)的投機性利益與本案定罪量刑沒有關聯(lián)為由,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此外,對還同時存在檢察機關抗訴的,二審法院則還應以前述真實上訴目的與認罪認罰從寬適用基礎無關為由裁定駁回其抗訴。
當然,為避免審級資源的不當消耗,在遇原審被告人留所上訴時,無論檢察機關同步抗訴與否,二審法院都應向其充分釋明包括留所服刑在內(nèi)的技術性或投機性上訴所可能引發(fā)的附隨效應,如可能引起檢察機關同步抗訴,以使其庭前主動撤回上訴。此外,考慮到認罪認罰從寬本身的效率導向,在當前《刑事訴訟法》第227條尚未就被告人認罪認罰上訴權作明確限定的前提下,司法機關還應針對被告人的前述上訴行為建立起更可行有效的審前引導機制,如合理引入原指控機關的上訴參與,必要時由其再次對上訴人進行《認罪認罰具結書》的效力宣示及解釋,以相對減輕二審法院的審查及裁判壓力,盡量避免被告人的技術性或投機性上訴行為對認罪認罰從寬價值基礎的可能損及。
2.針對被告人以量刑過重為由提出的事實性或法律性上訴
首先,對與原審事實或證據(jù)無關,即被告人僅以原審量刑與量刑建議或自身實際心理預期不符為由提出上訴的,二審法院應在首先確認被告人原審認罪認罰自愿性的基礎上,著重審查原審是否存在其他罪輕事實或情節(jié),包括自首、坦白、立功等法定或酌定從寬情節(jié)。其中,若二審法院經(jīng)審查后認為原審法院對相關從寬情節(jié)的從寬幅度把握適當、對原審量刑建議認定準確的,或經(jīng)審查后認為不存在其他新的罪輕事實或情節(jié)的,二審法院一般應直接依據(jù)《刑事訴訟法》第236條第1款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而對經(jīng)審查后認為原審法院對相關從寬情節(jié)的從寬幅度屬于明顯失當,甚或原審量刑建議明顯與在案事實證據(jù)不相符的,則應依據(jù)《刑事訴訟法》第236條第2款直接改判,而不再作撤銷原判、發(fā)回重審的程序處理。
其次,對被告人雖以量刑過重為由提出上訴,但經(jīng)二審法院審查確認后認為原審事實不清或證據(jù)不足的,如應改變原指控罪名或應當認定的法定或酌定從寬情節(jié)未予認定的,二審法院應在查清事實后,依據(jù)《刑事訴訟法》第236條第3款直接改判,而不再作撤銷原判后的發(fā)回重審。此時若就該類上訴,檢察機關曾提起同步抗訴的,雖然理論上二審法院可以突破《刑事訴訟法》第237條上訴不加刑原則的限制,即可以作不利于上訴人的罪重改判。但必須強調(diào)的是,出于對被告人上訴權保障的現(xiàn)實需要,此時還應對檢察機關的抗訴行為作進一步區(qū)分處理,即若其抗訴為有利于被告人的罪重抗訴的,在未出現(xiàn)新事實或新證據(jù)的情況下,二審法院原則上一般不再作不利于被告人的罪重改判,而是盡量在實際量刑結果上與原審法院保持一致。相反,若二審法院經(jīng)審查后認為存在新的從寬情節(jié)或原審認定的從寬情節(jié)實際不存在的,無論檢察機關的抗訴行為是否有利于被告人,二審法院均可直接改判,而不受上訴不加刑原則的理論限制。
最后,對被告人以原審事實認定或法律適用有誤為由進行的上訴,如認為共同犯罪中主從犯身份認定或罪名適用明顯失當?shù)?,原則上二審法院無需再對被告人進行認罪認罰自愿性審查,而應將其視同為非認罪認罰的普通上訴案件,直接依據(jù)《刑事訴訟法》第233條對全案作事實認定及法律適用方面的全面審查。其中,若二審法院經(jīng)審查后認為原審事實不清或證據(jù)不足,進而導致其罪名認定錯誤或量刑把握失當?shù)模鲇谪瀼卣J罪認罰從寬制度價值中效率導向的理論需要,二審法院一般應在全面審查全案事實及證據(jù)的基礎上,直接依據(jù)《刑事訴訟法》第236條第3款改判,而不再作撤銷原判、發(fā)回重審的程序處理,以期真正實現(xiàn)認罪認罰從寬的制度本意。
(責任編輯:林雪標)
參見琚明亮:《認罪認罰上訴案件的裁判說理與論證》,載《人民法院報》2021年3月18日,第6版。
較為遺憾的是,筆者在“中國知網(wǎng)”上以“認罪認罰”“上訴”兩個關鍵詞作為篇名進行檢索,僅得公開發(fā)表文獻143篇,其時間跨度從2017年9月至2022年9月總計5年。與其相對,筆者以“認罪認罰”為唯一關鍵詞作為篇名進行檢索,共得公開發(fā)表文獻3027篇??梢哉f,前一專題研究在學界可謂“汗牛充棟”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相關研討中,無疑顯得有些特別,并因此而珍貴。
相對較為全面的整體性研究,參見趙菁:《認罪認罰案件上訴問題研究》,載《法學論壇》2020年第1期;牟綠葉:《我國刑事上訴制度多元化的建構路徑——以認罪認罰案件為切入點》,載《法學研究》2020年第2期;郭爍《二審上訴問題重述:以認罪認罰案件為例》,載《中國法學》2020年第3期;琚明亮:《論認罪認罰救濟程序的應然模式》,載《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4期。
參見石瑩:《認罪認罰案件中被告人有限上訴權之構建——以376例認罪認罰上訴案件裁判文書為樣本》,載《天府新論》2019年第5期。
參見張琦:《認罪認罰從寬案件二審程序分流機制研究——以1340份認罪認罰上訴案件裁判文書為樣本》,載《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學報》2023年第1期。
參見《2023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
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關于在部分地區(qū)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情況的中期報告》中所列數(shù)據(jù),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地區(qū)無上訴、抗訴的案件占96.3%,被告人上訴的案件占3.6%,檢察機關抗訴的案件占0.04%。參見周強:《關于在部分地區(qū)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情況的中期報告》,載《人民法院報》2017年12月24日,第2版。但由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于2018年《刑事訴訟法》修改后尚未再次進行全國性的實務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及匯報,故關于實務中認罪認罰上訴的整體情況,仍有待進一步考察及研究。與此相關的部分地方性實證研究,參見周新:《論認罪認罰案件救濟程序的改造模式》,載《法學評論》2019年第6期。
如在沈兵、萬年軍盜竊罪二審程序中,對于原審被告人一審后以量刑過重為由提出的認罪認罰上訴,原公訴機關即明確抗訴稱,其一審認罪認罰后上訴屬于以認罪認罰形式換取較輕刑罰,然后再利用上訴不加刑原則提起上訴,故其認為原判已不再符合認罪認罰從寬處理的條件。參見安徽省宣城市中級人民法院(2020)皖18刑終11號二審刑事判決書。
檢察機關一般認為,在被告人上訴后,由于受到上訴不加刑原則的限制,法院無法“更正”其量刑,進而使被告人產(chǎn)生投機心理,故其應對此類認罪認罰上訴案件提起抗訴。參見顏世征、張楚昊:《認罪認罰案件被告人上訴應對機制》,載《人民檢察》2017年第15期。
以留所上訴為例,部分上訴人明確稱其上訴即是為了留所服刑,而非不滿于原審定罪或量刑。相關案例,參見重慶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2017)渝03刑終220號二審刑事裁定書;浙江省臺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浙10刑終519號二審刑事裁定書;重慶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2020)渝03刑終76號二審刑事裁定書。
依據(jù)罪責原則,行為人的罪責乃對其進行量刑的基礎,并且量刑幅度必須與其有責的不法的程度相符。而當這種針對其認罪供述所提供的輕刑與根據(jù)被告人注視下的“未決”審判程序所作出的重刑間形成“刑罰差額”時,起決定作用的就不再是被告人的行為罪責,而系其就刑罰上限所采取的訴訟行為。參見[德]托馬斯·魏根特《德國刑事協(xié)商制度新論》,琚明亮譯,載《研究生法學》2016年第4期。
不過,部分地方檢察機關已關注到這一問題,并進行了有益實踐。如四川省人民檢察院即曾發(fā)布《關于在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加強量刑建議監(jiān)督管理工作的意見(試行)》,圍繞量刑協(xié)商、量刑建議計算、量刑建議審核、量刑建議調(diào)整等監(jiān)督重點,進行了相應規(guī)定。參見周雅麗:《四川:加強認罪認罰案件量刑建議監(jiān)督管理》,載《檢察日報》2020年4月22日,第1版。
對此,曾有學者明確指出,一旦值班律師不能行使閱卷權等固有權利,協(xié)助控方說服被追訴人自愿認罪認罰以及協(xié)助被追訴人與控方進行有效的量刑協(xié)商,那么其就會成為一個極難解決的制度難題。詳細論述,參見姚莉:《認罪認罰程序中值班律師的角色與功能》,載《法商研究》2017年第6期。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與其說量刑建議的形成是一個控辯協(xié)商的過程,不如說是檢察機關職權作用的結果。其原因在于,在整個量刑協(xié)商的過程中,檢察機關不僅在信息、知識、技能等各方面都擁有絕對優(yōu)勢,在制度上也得到了過多的“偏愛”,而被追訴人及其辯護人、值班律師最多只是檢察主導下的程序參與者,“二者是權力主體與權力對象的關系”。參見李奮飛:《量刑協(xié)商的檢察主導評析》,載《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期。
參見劉李明:《司法過程中的商談與誠信原則》,載《當代法學》2008年第1期。
換言之,檢察機關以“應對一審之后不再認罰的被告人處以更重刑罰”為由而抗訴,雖然從法理上“被告人反悔就不應享受量刑優(yōu)惠”,但一審判決既無因審判人員因素而造成的“主動”錯誤,更無因被告人上訴而造成的“被動”錯誤,檢察機關實際并不存在提起抗訴的法律依據(jù)。參見閔豐錦:《一般不應抗訴:認罪認罰后“毀約”上訴的檢察謙抑》,載《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學報》2020年第3期。
司法誠信理念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啟動階段所彰顯出的價值,主要在于規(guī)范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訴訟行為,防止產(chǎn)生強迫犯罪嫌疑人認罪、虛假引誘交易等非誠信行為的發(fā)生。參見劉泊寧:《司法誠信視野下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載《政法論壇》2018年第3期。
在“兩高三部”《關于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指導意見》中,其只規(guī)定了速裁案件的二審程序以及第二審程序中被告人認罪認罰案件的處理,而并未就認罪認罰從寬二審程序本身作任何特殊性規(guī)定。
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前提上,《刑事訴訟法》第15條僅原則性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愿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對此,“兩高三部”《關于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指導意見》第5條明確規(guī)定:“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沒有適用罪名和可能判處刑罰的限定,所有刑事案件都可以適用,不能因罪輕、罪重或罪名特殊等原因而剝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認罪認罰獲得從寬處理的機會?!?/p>
如上訴人二審期間主動、自愿認罪認罰的,參見福建省龍巖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閩08刑終463號二審刑事判決書;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衛(wèi)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寧05刑終162號二審刑事判決書?;蚨徠陂g積極賠償被害人損失,取得被害人家屬諒解的,參見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19)京刑終120號二審刑事判決書。
如在吳洪海、程建俤開設賭場罪二審程序中,面對上訴人吳洪海原審量刑過重的上訴理由,抗訴機關即明確指出,被告人吳洪海以量刑過重為由提出上訴,屬于以認罪認罰形式換取較輕刑罰后,再利用上訴不加刑原則提起上訴,認罪動機不純。對此抗訴意見,二審法院在二審裁定書中明確表示:第一,上訴權是被告人的重要訴訟權利,為保障人權,《刑事訴訟法》明確規(guī)定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剝奪;第二,2018年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并未規(guī)定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后被告人不得上訴,故檢察機關以被告人上訴為由提出抗訴并無法律依據(jù);第三,上訴人吳洪海在偵查階段能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并在審查起訴階段簽署了《認罪認罰具結書》,認可檢察機關指控的犯罪事實和提出的量刑建議,原審法院審查了其認罪認罰的自愿性和《認罪認罰具結書》內(nèi)容的真實性、合法性,認為符合相關法律規(guī)定。最終二審法院準許上訴人撤回上訴,并駁回抗訴,維持原判。參見江蘇省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2020)蘇02刑終19號二審刑事裁定書。類似案例,還可參見貴州省畢節(jié)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黔05刑終(389)號二審刑事裁定書;浙江省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浙06刑終549號二審刑事裁定書。
如在胡軍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二審程序中,在被告人胡軍以量刑過重為由提出上訴,并于庭審中明確表示自己的真實上訴目的為因身體行動不便,希望留所服刑后,檢察機關仍抗訴認為,其系以認罪認罰形式換取較輕刑罰,再提出上訴,故認罪認罰從寬幅度已不再適用,一審判決量刑畸輕?;诖?,二審法院最終撤銷了對其判處拘役四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一千元的原審判決,而對其加重改判為有期徒刑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一千元。參見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9)滬02刑終673號二審刑事判決書。
相關裁判觀點及說理,參見浙江省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2020)浙07刑終247號二審刑事裁定書;安徽省宿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20)皖13刑終61號二審刑事裁定書;四川省樂山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川11刑終162號二審刑事裁定書。
參見胡銘、張傳璽:《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法律監(jiān)督》,載《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
參見沈言、夏菁、吳學知:《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實踐與完善》,載《人民司法》2020年第7期。
實踐中,有二審裁判觀點認為,雖然原審法院在未告知原指控機關調(diào)整量刑建議的情況下,徑行作出判決,且未對不予采納檢察機關量刑建議的理由及依據(jù)進行說明的做法,其未遵循“兩高三部”《關于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指導意見》的相關工作安排,存在一定的程序瑕疵,應當予以完善。但由于原判在認定事實與適用法律方面并無不當,且不采納量刑建議并不影響公正審判,故對抗訴機關“一審法院適用法律錯誤的抗訴意見”不予支持。參見湖北省荊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20)鄂10刑終3號二審刑事裁定書。
參見陳衛(wèi)東、郝銀鐘:《被告人訴訟權利與程序救濟論綱——基于國際標準的分析》,載《中外法學》1993年第3期。
參見趙赤:《對認罪認罰后“反悔”的案件提出抗訴應當慎重》,載《檢察調(diào)研與指導》2017年第4期。
參見琚明亮:《認罪認罰抗訴案件的實務選擇及分析》,載《上海法治報》2020年9月16日,第B06版。
如在劉某盜竊罪二審程序中,在上訴人劉某自愿撤回上訴后,抗訴機關便同步認為其抗訴不當,并決定撤回抗訴。二審法院后依據(jù)《高法解釋》第305條第1款及第307條,準許上訴人撤回上訴、抗訴機關撤回抗訴。參見四川省綿陽市中級人民法院(2020)川07刑終95號二審刑事裁定書。
參見琚明亮:《認罪認罰上訴案件的裁判說理與論證》,載《人民法院報》2021年3月18日,第6版。
如在劉軒盜竊罪二審程序中,在二審指定辯護人向劉軒充分釋法明理后,其稱已認識到自己僅以留所服刑為目的進行上訴,屬于在沒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隨意行使上訴權,故自愿撤回上訴,并請求二審法院對其從輕判處。參見四川省內(nèi)江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川10刑終141號二審刑事判決書。
相關裁判觀點及說理,參見重慶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2020)渝03刑終76號二審刑事裁定書;浙江省臺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20)浙10刑終112號二審刑事裁定書;重慶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2017)渝03刑終220號二審刑事裁定書。
相關裁判觀點及說理,參見安徽省宿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20)皖13刑終112號二審刑事裁定書;浙江省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浙06刑終658號二審刑事裁定書。
參見琚明亮:《認罪認罰上訴案件的裁判說理與論證》,載《人民法院報》2021年3月18日,第6版。
相關裁判觀點及說理,參見甘肅省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20)甘01刑終25號二審刑事裁定書;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2018)粵03刑終2682號二審刑事裁定書。
相關裁判觀點及說理,參見安徽省蕪湖市中級人民法院(2020)皖02刑終117號二審刑事判決書。
參見琚明亮:《認罪認罰上訴案件的裁判說理與論證》,載《人民法院報》2021年3月18日,第6版。
相關裁判觀點及說理,參見貴州省六盤水市中級人民法院(2020)黔02刑終80號二審刑事判決書;湖北省黃石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鄂02刑終282號二審刑事判決書;浙江省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浙07刑終976號二審刑事判決書。
其中,一審未予認定原審被告人構成自首,二審法院予以認定并最終作罪輕改判的,參見湖南省益陽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湘09刑終274號二審刑事判決書。
二審法院經(jīng)審查認為原審在對上訴人量刑時未能充分考慮其在原案中作為從犯所起的作用,導致對其量刑不當,并最終對上訴人作罪輕改判的,參見四川省眉山市中級人民法院(2018)川14刑終214號二審刑事判決書。
【作者簡介】林書琪,寧德市人民檢察院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