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足于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實踐,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運用“錯誤”資源引導學生精準識字、深度閱讀、有效寫作的策略方法展開了探討和論述。通過對小學語文教學中“錯誤”資源的充分開發(fā)和創(chuàng)新應用,全面彰顯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進一步增強小學生語文學習的深刻性與有效性,助力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錯誤”資源;學習品質(zhì)
作者簡介:成玉兵(1972—),男,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北苑小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錯誤”資源泛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錯誤。由于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發(fā)展的起步階段,因此他們在構建語文知識體系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出現(xiàn)許多錯誤。通常情況下,多數(shù)小學語文教師會以修正的引導方式啟發(fā)學生糾正這些錯誤,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提升學生語文學習效果的教學目的。而在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以轉化的組織方式將學生所出現(xiàn)的錯誤轉化為可利用的教育教學資源,將更有利于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率,彰顯其育人價值。
一、開發(fā)語文識字中的“錯誤”資源,幫助學生精準識字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為基礎且核心的部分,也是小學生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提升語文學習品質(zhì)的關鍵環(huán)節(jié)[1]。從現(xiàn)如今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情況來看,學生在識字過程中,常會在讀字與寫字兩個層面上出現(xiàn)錯誤。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就可以開發(fā)利用這些“錯誤”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識字學習。
例如,在引導二年級學生學習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樹之歌》一課中的生字新詞時,小學語文教師便可結合學生的識字錯誤,開展本課的識字教學。
首先,教師可立足于課題與識字教學內(nèi)容,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xiàn)小興安嶺的四季景象,構建直觀立體的識字教學情境,并以小興安嶺中數(shù)不清的樹木為切入點,向?qū)W生提問:“同學們,你們認為小興安嶺中的樹木美不美?你們喜歡樹木,喜歡大自然嗎?你們知道小興安嶺中都有哪些樹木嗎?這些樹木有怎樣的特點?”通過這些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引導學生主動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與感受,嘗試描述各種樹木的名稱及特點,如高大挺拔的楊樹、滿園飄香的金桂、茂盛高大的榕樹、火紅如血的楓樹、枝繁葉茂的梧桐樹等。在此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在辨認樹木和描述樹木特點時出現(xiàn)錯誤。對此,小學語文教師便可巧妙地利用這些錯誤,通過過渡語“看來同學們對樹木朋友的認識還不全面呀!那么就讓我們通過學習《樹之歌》來更好地認識我們的樹木朋友吧!”順勢導入新課,揭示本課課題,驅(qū)動學生展開識字活動[2]。
其次,教師可為學生播放《樹之歌》的朗讀音頻,要求學生在專注傾聽的同時,細心觀察課本,劃出“楊樹”“榕樹”“梧桐”“楓樹”“松柏”“木棉”“樺樹”“銀杏”“水杉”“金桂”這十種樹木的名稱,以及“掌”“披”“裝”“暖”“耐”“守”“疆”“化”“滿”等生字。在第二次聆聽朗讀音頻時,要求學生利用拼音為所劃出的樹木名稱和生字新詞注音,確保學生全面掌握《樹之歌》課文中字詞的讀音,能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此之后,小學語文教師便可組織學生以“開火車”的方式接力朗讀《樹之歌》,將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出現(xiàn)的字詞發(fā)音不準確、模糊不清等問題作為“錯誤”資源,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準確認讀本課字詞,確保學生學會正確朗讀《樹之歌》中十種樹木的名稱以及描述樹木特點的詞語和語句。
最后,教師可將《樹之歌》課文中與樹木有關的名詞及其對應圖像,以表格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引導學生結合樹木的特點細致觀察這些字的結構,并鼓勵其結合自身的識字經(jīng)驗,說一說這些與樹木相關的漢字的特點與規(guī)律。
A:與在一年級《日月明》識字課中所學生字不同,《樹之歌》中的生字與對應事物的樣貌、特征不一樣,是形聲字。
B:這些字都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
C:這些字都是木字旁,都與植物有關。
…………
在學生對本課生字的結構特點進行細致觀察后,小學語文教師便可組織學生從中選取兩個自己喜歡的樹木名稱,開展書寫生字的識字活動。在此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可走動觀察每位學生的書寫情況,總結學生在寫字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筆順、筆畫以及結構搭配等問題,以學生真實存在的各種寫字失誤為本課書寫指導的精講內(nèi)容,更加精準地糾正學生的書寫錯誤,使其在教師的有效指導和規(guī)范示范下,養(yǎng)成認真書寫、寫后檢查的良好語文識字學習習慣,從而實現(xiàn)識字學習水平的穩(wěn)步提升和語文學習效果的持續(xù)增強。
二、利用語文閱讀中的“錯誤”資源,引領學生深度閱讀
閱讀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發(fā)展語文學習能力的主要渠道,也是學生出現(xiàn)語文學習錯誤的“重災區(qū)”[3]。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難以深入文本之中,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會文章的內(nèi)涵;二是學生無法以課內(nèi)課文為支點,展開廣泛的閱讀和群文閱讀。此類語文閱讀學習錯誤的存在,不僅嚴重制約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提升和語文閱讀育人價值的實現(xiàn),也對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和語文學習品質(zhì)的提升造成了較大限制。因此,在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高度重視對學生閱讀學習錯誤的開發(fā)利用,通過合理捕捉和精準糾正錯誤,驅(qū)動學生深度閱讀和廣泛閱讀。
例如,在教授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中的寓言故事《鹿角和鹿腿》時,小學語文教師便可巧妙地利用學生的錯誤引導他們進行思辨閱讀和群文閱讀,使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該寓言故事所要傳達的寓意,從而培養(yǎng)他們主動從寓言故事中汲取處世智慧的閱讀意識。
第一,引導學生在全面把握文中生字新詞的正確讀音后自主默讀全文,并在學生默讀后,從該寓言故事的寓意出發(fā)生成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文中的小鹿是怎樣欣賞自己的角,抱怨自己的腿的?在故事的最后,為什么小鹿又轉變了對自己的角和腿的態(tài)度?你們認為鹿角和鹿腿哪個更重要?這些問題能驅(qū)動學生緊密圍繞該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展開深入探討和交流。部分學生可能會得出“難看的鹿腿比美麗的鹿角更重要”的片面閱讀見解,理由如下:在《鹿角與鹿腿》寓言故事中,小鹿正是因為自己強壯有力的腿才得以從獅口逃生的,在逃跑的過程中,像珊瑚一樣美麗的鹿角反而掛在了樹枝上,險些使小鹿喪命。如果沒有鹿角,小鹿在逃生時便會跑得更快。因此,鹿腿比鹿角更重要。
小學語文教師便可以學生所產(chǎn)生的這一片面閱讀見解為切入點,提出問題:“那么小鹿在經(jīng)歷此次災難后,是不是應該將自己美麗的鹿角鋸掉呢?”從而引導學生圍繞寓言的寓意進行深入思考。
【觀點一】應該將鹿角鋸掉。將鹿角鋸掉后,小鹿就可以跑得更快,更為迅速地逃生。
【觀點二】不應該將鹿角鋸掉。鹿角是小鹿身份的象征,如果將鹿角鋸掉小鹿就不再是鹿了。
【觀點三】不能把鹿角鋸掉。小鹿沒有了鹿角,就好似人沒有了頭發(fā),小鹿的美麗便不復從前了。
如此一來,學生便會在思辨閱讀的過程中,更為清醒、透徹地認識到自身閱讀見解與感悟的片面性,從而主動進行糾正,更為全面、深刻地把握該寓言故事中所蘊含的寓意與道理,即鹿角與鹿腿同樣重要。鹿腿與鹿角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我們不能因事物的長處而忽視其短處,也不能因事物的短處而否定其長處。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應以正確客觀的態(tài)度對待事物,只有取長補短,才能相得益彰[4]。
第二,在學生充分理解《鹿腿與鹿角》這一寓言故事的寓意與道理后,小學語文教師便可從部分學生僅滿足于課內(nèi)閱讀的錯誤語文學習心態(tài)入手,向?qū)W生提問:“《鹿角與鹿腿》這一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事物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不能僅從表面看待事物,也不能僅關注事物的外表,而是要更加注重其實用性。那么,所有的寓言故事反映的道理與寓意都是相同的嗎?從《守株待兔》和《陶罐與鐵罐》兩則寓言故事中,我們學到了什么?寓言類文本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現(xiàn)嗎?”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意識到自身在語文閱讀過程中的僥幸心理,使其糾正、改正、修正自身的語文學習心態(tài)與行為。教師可引導學生主動開展以“寓言”為主題的廣泛閱讀和群文閱讀活動,使其通過閱讀《葉公好龍》《濫竽充數(shù)》《池子與河流》《三只小豬》等經(jīng)典中外寓言故事,拓寬閱讀視野,豐富見識閱歷,從而實現(xiàn)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全面提升個人綜合素質(zhì)。
三、挖掘語文習作中的“錯誤”資源,驅(qū)使學生有效寫作
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對小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思維能力與文化素養(yǎng)有著較高的要求[5]。在實際的教學中,小學生往往會因自身年齡及認知發(fā)展水平的限制而頻頻出現(xiàn)寫作錯誤。長此以往,不僅會導致學生產(chǎn)生對語文寫作的厭惡和抵觸情緒,也會對語文教學效果的提升和語文學科育人功能的發(fā)揮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在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習作教學中的“錯誤”資源的挖掘開發(fā)與有效利用,以促使學生實現(xiàn)高效寫作。
小學階段的習作教學類型多為“起步作文”,顧名思義,就是一類旨在幫助學生夯實寫作基礎,并為學生后續(xù)學習各類作文寫作奠定基礎的教學活動。在實際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掘和利用學生語文習作中的“錯誤”資源,將教學重點集中在規(guī)范學生的書面表達、修改病句和錯句、糾正不當?shù)臉它c符號使用習慣等方面,以充分發(fā)揮和彰顯小學階段語文課程的奠基作用與育人價值。
例如,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習作課“我的動物朋友”中,小學語文教師便可有效利用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對動物特點描寫不細致、不突出以及病句、錯句等錯誤進行習作教學指導。
一方面,針對小學生作文中對動物特點描寫不細致、不突出的問題,教師可在學生完成寫作后,組織一次作文展評活動,要求每位學生上臺大聲朗讀自己的作文,其他學生在仔細傾聽同學作文的同時,根據(jù)同學的語言描述,嘗試將其所描寫的動物形象繪制下來,并從語言表達的真實性、動物特點描寫的生動性以及語言組織的流暢性等多個層面,對同學的寫作情況進行評價。此舉一來可利用學生的寫作錯誤,提高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教、學、評的一致性,增強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實效性;二來可通過多元化的教學評價,促使學生學會靈活運用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典型事例描寫以及心理描寫等多種描寫方法,寫出自己動物朋友的特點和可愛之處,從而獲得語言組織能力和語文學習水平的提升。
另一方面,針對小學生作文中的病句、錯句問題,教師可在評改作文后,將其中的病句、錯句收集起來,設置一節(jié)病句、錯句修改課,引導學生共同分析、判斷與改正這些病句。以學生作文《神氣的大公雞》中的病句“聽,它那‘咯咯咯的叫聲,好似勝利的凱旋樂曲一樣,在空中回響”為例,在引導學生分析此病句時,教師便可鼓勵學生反復閱讀這一語句,并嘗試用縮寫、提取關鍵詞的方式審視病句。由此,學生便能發(fā)現(xiàn)其中“勝利”與“凱旋”兩詞存在贅述問題,并將其改為“聽,它那‘咯咯咯的叫聲,好似凱旋樂曲一樣,在空中回響”。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通過修改作文中的病句、錯句,對自身所存在的寫作問題形成更為清晰的認知,還能從中吸取經(jīng)驗,在今后的寫作中主動進行自我檢查、自我修正,積極避免錯誤。這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也進一步開發(fā)和利用了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錯誤”資源。
結語
總而言之,語文是義務教育階段綜合性、基礎性和實用性最為突出的學科之一。在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以提升學生語文學習品質(zhì)為目標,充分開發(fā)學生在語文識字、閱讀與寫作學習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錯誤,并巧妙地利用自身的教學智慧將其轉化為可利用的育人資源,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引導,讓學生在正確認識錯誤的基礎上,學會“將錯就錯”“變錯為寶”,從而使其在深刻感悟語文學科育人價值和人文魅力的過程中,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形成受益終身的語文品格和語文能力。
[參考文獻]
陳天驕.小學語文教學中“錯誤”資源運用思考[J].語文新讀寫,2022(2):15-17.
吳軍霞.變錯為寶生成精彩 化誤為美促進和諧[J].課外語文,2021(34):26-28.
朱伶俐.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學習中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思考[J].內(nèi)蒙古教育,2020(15):75-76.
馮澤.小學語文學習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小學時代,2020(11):17-18.
覃明會.談談語文教學中學生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小學教學參考,2019(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