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琴
英語學習中,完成體的學習看似簡單,實則對于我國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理解的。在漢語體的學習研究中,大多數中國語言學家認為,漢語是一種無時有體的語言,而且體非常豐富(陳平1988;戴耀晶1997;尚新2004)。完成體標記詞“了”,未完成體標記詞“在”和“著”。在這些標記詞中,對“了”的解釋最具爭議,因為有兩個“了”。如:a.他丟了1 錢包。b.衣服洗干凈了2。c.我唱歌了2。d.今天好冷了2。a 的“了”在動詞后,b、c 和d 是在句子末。本文主要采用表達完成意義“了1”(張濟卿1998;金立鑫1998),放在動詞后的,即完成體“了1”。原因是句末“了2”有三種意義,b 中衣服已經洗過了,c 中我要開始唱歌了,d 中沒有意義。這導致太多不可控因素,易混淆不清。
近年來,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和流行,其原理及研究方法為研究語言現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角度。本文主要利用認知理論中的觀點對比英漢兩種語言的體系統(tǒng),說明它們各自的體貌特征。討論將從最具代表性的完成體開始。英語完成體的表達是助動詞加過去分詞,即have / has +past participle;漢語“了1”是完成體的標志。
認知語言學以一種新穎的方式觀察世界,隨著它的理論越來越多地被用在語言分析上,取得的成果也越來越多。大約半個世紀以來,對語言的研究開始了一個新的歷程,同時又重新審視一些長期以來被忽視的傳統(tǒng)問題,其核心的變化是將注意力從行為主義和行為主義的產物如文本、語料庫等轉移到行為主義的內部機制,這也是人類觀點的轉變,實際上是促成認知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概念結構的語言表征是認知語言學關注的中心問題(Ungerer&Schimid 2001)。也有人說,認知語言學從概念的角度考察語言的形式屬性,并尋求解釋概念結構表征中的語法結構(Talmy 2000a)。從認知語言學家的角度來看,意義就是概念化(文旭2002)。由以上可知,人類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來識解、怎樣來觀察、怎樣來表達這個現實世界,即“現實—認知—語言”這一核心原則。
意義不僅是外部世界的客觀反映,還是塑造世界的一種方式。視角即相同事件由不同人表達不同觀點的情況。比如,你站在花園里,要描述你的小車的位置。你可以說“It is behind the house.”也可以說“It is in front of the house.”這兩種表達方式只是采取的視角不一樣而已,并不矛盾。根據蘭蓋克(Langacker 1987)的說法,觀眾從舞臺外的位置或外面觀看,因此舞臺上的事件被完整地看待,事件被概念化為完成的。一個完成的過程被解釋為在有限時間范圍內,并通過有開始和有變化到最后有結束點的一套完整的流程。
有界和無界是認知語言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對應實際生活則有兩種方式來構思:空間和時間。在科姆里(Comrie 1976)看來,有界性是一個空間概念,從隱喻上來講,時間和空間是兩個可互換的概念。更具體地說,時間性是空間性的一種隱喻性延伸。有界指的是如果事物內部有界,人們如何識別事物,因此完成動詞被解釋為有界,指的是在參考時間內完成某一事件。泰勒(Taylor 2002)說,一個完成的過程是有時間界限的,也就是說,它的特征描述提到了它的起點和終點。
原型理論是認知語言學領域最重要的理論之一。日常生活中的表達無處不在使用原型理論,如人類概念中的樹、鳥、椅子、桌子都在使用原型理論。正如萊考夫(Lakoff 1987)所說,類別是由共同屬性定義的,它是一個已經與我們聯(lián)系了兩千多年的理論。從類別的認知角度來看,原型被定義為一種心理表征認知參考點。原型是一個在眾多選擇范圍內被視為典型實例,其他例子根據它們與原型的相似而被同化到該類別中。認知類別的原型不是固定的,如特定的環(huán)境會改變原型的類別。更普遍地說,一個類別的整個內部結構似乎取決于背景,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也取決于社會和文化知識,這被認為是按照認知和文化模式來組織的,這種現象確實存在于語言中。因此,特定的范疇有一個核心意義和其他次要意義。范疇是分類主體的對象,不是主觀的事物,而是人類的概念,體是語法范疇,有自己的原型(Talmy 2000a;2000b)。
首先,結合認知語言學的原理回顧英語完成體。英語中完成體的原型是have / has +past participle,從視角觀來觀察,完成體即從外部看待整個事件,不涉及其內部的過程,并且認為它具有有界性,即有一個結束點。事實上,我們只關注在參考時間內所做行動的完成,至于對過去和未來的影響我們不去關心。
例1:a.He’s been ill for three years.b.He has bought the book.c.He has been dead.d.He has had the book for two days.e.He found that he had been very unwise in dealing with the matter.f.I will have finished doing this work by the end of this year.(郭乙瑤2002)
a 中的“三年”是一個有界限的時間狀語,所以我們認為“病”已經結束了,至于現在他是否病了,我們不關心。所以也許他現在病了,但在我們的談論范圍之外。b 意味著“購買”已經完成、結束。c 中“死”的動作已經結束。d 中“有”的行動已經持續(xù)了兩天。上面列出的都是完成的例子。在英語中作為完成體的原型,還有過去完成、將來完成,它們被認為是子類,或作為外圍子類。e 表示在參考時間之前所做動作的完成,即過去完成。f 表示將來完成,這意味著動作在將來參考時間內完成。
漢語的完成體有許多的詞可以表示,如“完、過、了1”。在漢語中,“了1”通常被認為完成體標記詞。根據認知語言學原型理論,“了1”被視為典型代表,其他詞都是下屬詞?!傲?”從視角觀看,是觀察者站在外面觀察一個事件,這個事件動,而觀察者不動。從有界和無界來看,“了1”表明一個事件的結束,即有界的。
例2:a.小張吃了飯就去上班了。b.小張吃完飯就去上班了。c.小張吃過飯就去上班了。
這些例子都是表達完成的,即動作在參考時間內已經結束或終止。但是本文中仍然以a 句為典型代表,b 和c 只是完成體的其他表示方法,即下屬類。
在漢語中以“了1”為代表的還有許多例子。
例3:a.媽不是己經吃了您的藥了嗎?b.小心吃了他們的虧。c.他父親做盡了壞事弄錢,他會是個好東西?!d.我就喝了兩口燒酒壯壯膽子,穿過荷花池……e.這兩年我在礦上看夠了他們做的事。f.這我可真見了鬼了!g.難喝,倒了它。h.那就是我改了主意,家里一定有許多人。i.我正要回話,又來了一位。j.他們走了么?k.你只要傷害了他們,我是一輩子也不認你的。(尚新2004)
從以上例子中可以發(fā)現,漢語中的完成體都是動詞加上“了1”,即表示一個動作的結束,有界的。它也是漢語中完成體的典型代表。
1.兩者都具有動態(tài)特性
例4:a1.我在公園等了一個小時后,心情慢慢沮喪了。b1.當晚,他給這女同學寫了一封情書。c1.王一生贏了我,不曉得他是什么路,總歸是高手了。a2.He has beaten his son for he was late for the school.b2.John has known this answer.c3.John has been asleep for an hour.
2.兩者都可以從外部看整個事件
例5:a1.花瓶被打碎了。b1.小張?zhí)吡碎T。c1.小余吃了飯。a2.The vase has been broken.b2.Xiaozhang has kicked the door.c2.Xiaoyu has had dinner.
3.兩者都有界限
例6:a1.They’ve done so much.b1.The Indian High Commission has made a similar comment.c1.But too late,he has already told her.a2.約翰吃了三碗飯。b2.約翰做完了作業(yè)。c2.約翰已經告訴了她。
根據認知理論,人們雖然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具有相同的認知機制。在兩種不同的語言系統(tǒng)中,完成體有一些相似之處,這完全符合完成體定義,也表明了人類對世界的內在概念化。
1.在漢語中,完成標記“了”可以在過去使用,但在英語中不能。
例7:a1.幾年前他買了那所房子。b1.星期天他看了兩本書。c1.老王介紹了上海的情況。d1.昨天他找了你三次。a2.He bought that house several years ago.b2.He read two books last Sunday.c2.Old Wang introduced the situation in Shanghai.d2.He looked for you three times yesterday.(趙婭1999)
在英語中,使用過去時,而不是現在完成體。
2.漢語完成體與一些狀態(tài)詞不相容,這意味著它們不能添加“了、過”,這些詞是“是、姓、好像、屬于、認為、希望”。
例8:a.這是書。b.林沖道:“我自姓張”。c.北京師范大學屬于教育部管轄。d.我認為你做得對。e.他好像已經下崗了。f.我希望能寫出篇好文章。(戴耀晶1997)
3.在漢語中,體態(tài)詞“了”可以被認為是虛擬事實的。
例9:a1.這本書等我看完了再給你。b1.如果你聽了老人的勸告,就不會吃這么大的苦頭了。c1.要是他們事先作了充分準備,事情就不至于這樣糟。a2.I will give you the book after I have read it through.b2.If you had taken the old man’s advice you wouldn’t have suffered so much.c2.Had they made adequate preparation ahead,things wouldn’t have been so bad.
4.在漢語中,完成有時意味著事件才剛剛開始,特別是在形容詞中的用法,在英語中沒有這種用法。
例10:a1.然后我們就開始交談。a2.然后我們就開始了交談。b1.他知道這個答案。b2.他知道了這個答案。
從上例中發(fā)現,加上“了”,句子的意思改變了,前者表示靜態(tài),后者表示動態(tài),從未知到已知,這是臨界點。所有這些變化僅僅因為添加了“了”。其他靜態(tài)詞也有同樣的用法,它們不同的意義可以通過添加“了”來說明。
5.英語完成體接近時態(tài),如果有不同的時態(tài),句子的意思就不同。
例11:a.I have learned French before.(現在完成)b.I had learned French before I came here.(過去完成)c.I will have finished learning my second foreign language,French,by the end of June.(將來完成)(戴耀晶1997)
a 中一個行動發(fā)生在說話的時間之前,并和現在有聯(lián)系。b 中行動在過去之前就發(fā)生了。c 中行動將在當時的未來發(fā)生。而用中文則非常不同。
例12:a.我養(yǎng)了這些兒子、孫子,也沒有一個像他爺爺的。(過去完成)b.如今你奶奶也得了不是。(現在完成)c.等他們新來的混熟了,咱們邀上他們,豈不好?(將來完成)(戴耀晶1997)
事實上,在漢語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例13:a.“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運氣了你!”(《藥》)b.罵聲打聲腳步聲,昏頭昏腦的一大陣,他才爬起,賭攤不見了,人們也不見了。(《阿Q正傳》)c.石秀此時已有三分醉意了,便揭起布簾,走將出來。(《水滸傳第四十五回》)d.呵,閏土哥,——你來了?(《故鄉(xiāng)》)e.而且,真的,我預感到這新生命要來到了。(《傷逝》)f.吃下去罷,——病便好了。(《藥》)(戴耀晶1997)
6.有些瞬間動詞不能用于英語完成,在漢語中卻是可以接受的。
例14:a1.他參加俱樂部已經兩年了。b1.他計算機已經買了兩年了。a2.He has joined the club for two years.b2.He has bought the computer for two years.
總之,由于概念化是一種雙重折疊效應,英漢完成體用法存在差異,符合人類的認知規(guī)律。
人類用語言談論現實世界或想象中的世界,即“現實—認知—語言”。語言是表達現實世界的一種手段,此外,現實世界又獨立于思維存在,而語言則是主觀理想化的產物。所以說人類語言只是一個中介。本文利用認知語言學中的視角、有界和原型理論來談論中英文完成體的異同,通過對比研究發(fā)現:兩種語言完成體的共同點為有動態(tài)特性、從外部看整個事件和有界。不同點是在漢語中,完成標記“了”可以在過去使用,但在英語中不能;漢語完成體與一些狀態(tài)詞不相容;在漢語中,體態(tài)詞“了”可以被認為是虛擬事實的;在漢語中,完成有時意味著事件才剛剛開始,特別是在形容詞中的用法,在英語中沒有這種用法;英語完成體接近時態(tài),如果有不同的時態(tài),句子的意思也不同;有些瞬間動詞不能用于英語完成,在漢語中卻是可以接受的。本文認為導致兩種語言差異的原因是,首先人們的認知差異和對時間的不同觀點導致了兩種不同語言的差異。英語強調事件發(fā)生的時間,而忽略了內部過程,漢語強調內部過程,如開始時間、持續(xù)時間、完成時間等,但忽略了何時發(fā)生的。漢語比英語有更多的體范疇,英語更多用時間表達而不是體表達,而漢語更多用體表達而不是時間表達。同時,在英語方面也是形態(tài)學的和強制性的,如中國人使用昨天等時間副詞,而使用“了”標記來表達時間和體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