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數學人教A版(2019)教材中,證明題題型相對較多,是教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題型之一,也是解題難點之一.在求解這一類題型時,教師必須創(chuàng)新,教授學生多種解題方法,并確保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本文以高中數學解題教學中的證明題類型為基本背景,探討解題方法及其應用的基本思路,并結合實際例題展開教學實踐應用,豐富學生數學解題思維,提高學生數學解題能力水平,提升數學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證明題;高中數學;解題教學
高中數學解題方法的傳授旨在由教師培養(yǎng)學生縝密的邏輯思維,同時提高學生的理論推理論證能力與解題能力.特別是在證明題解題過程中,學生經常面臨各種解題障礙,所以教師必須為學生明確證明題的解題流程,并為學生傳授不同解題方法,幫助學生順利求解證明題.
1" 高中數學解題教學中證明題的解題思路
高中數學證明題的關鍵在于題干和條件,然后就是推理方法以及書寫,這些都是學生在解決證明題時必須關注的焦點和必須掌握的能力.為此,下文將逐一展開論述.
1.1" 把握題干信息,提高解題準確率
高中數學證明題所給出的信息量通常較大,所以容易在最開始就讓學生望而卻步,解題過程也就無從談起.為此,教師應當指導學生正確梳理并總結歸納證明題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根據題干中所給出的條件與結論尋找新條件,以為結論成立奠定基礎.所以,題干中的所有信息都為條件和結論服務,學生需要證明這些條件,并在已知條件基礎上再提出新解題思路,最后形成完整的解題流程.當然,學生運用逆向思維解題也是可行的,學生需要提取題干中有效信息,并且同時將某些無效或者干擾信息排除,這些對于求解證明題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此可以提高學生的證明題解題效率[1].
1.2" 結合核心條件,選擇合理解題方法
學生在求解證明題過程中必須把握核心條件,選擇正確合理的解題方法.比如,學生可以從證明的結果方向分析題目,主要利用題目中的某些已知條件證明題目,爭取建立所有問題之間的聯(lián)系.在這里,順推或者逆推兩種解題方法都能使用,兩種解題方法必須做到相輔相成,圍繞問題題干核心條件解題,綜合分析題目中隱藏的某些未知條件.在高中數學的幾何證明題中,已知條件是平鋪直敘于題面之上的,如要證明“面面垂直”這一條件,教師要求學生能夠快速聯(lián)想到“線面垂直”或者“線線垂直”等多種復雜情況,然后通過正推或者逆推兩種方法解題.在整個解題過程中,學生要圍繞核心條件明確解題思路,操作解題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完整分析條件,最終正確解題[2].
1.3" 合理運用推理解題方法,正確書寫解題過程
證明題的推理解題方法很多,其中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方法都非常有用.歸納推理方法主要由點及面,是比較常用的推理解題方法.在歸納過程中,學生需要從局部出發(fā),適當轉化證明題內已知條件,找出不同已知條件中的關聯(lián),最后得出結論順利解題.類比推理方法則是一種特殊解題方法,它主要從不同但類似的已知條件出發(fā)解決問題,甚至還能衍生出類比演繹推理方法,在明確解題大前提、小前提基礎上完成推理解題過程.這里涉及證明題題目的具體情境,通過情境促進學生理解題目內容,最后快速準確得出結果.
當然,學生也需要正確書寫解題過程,認真分析、思考題目已知條件,并適當加入空間想象求解問題.書寫完成證明題解題過程后,學生還需要認真檢查解題過程,明確解題支撐結論,確保整個證明流程都準確無誤.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學生在面對多種類型證明題時都能做到游刃有余、輕車熟路[3].
2" 高中數學解題教學中證明題的解題方法實踐應用
高中數學解題教學中,教師會向學生傳授多種解題方法,特別是針對某些證明題的求解過程,能夠使用的解題方法非常豐富.
2.1" 綜合法的證明題解題實踐應用方法
證明題在高中數學中也屬于綜合題型,它所涉獵的知識內容非常廣泛.在解題過程中,學生必須掌握大量知識,如此才能駕馭綜合法解決證明題.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運用綜合法分析題目中所提供的已知條件,展開順向推理過程,最終推導得出結論,初步證明結論真實性.
例如" 在高中數學人教A版(2019)必修一的“不等式”一課中,教師就給出如下例題:
如果x,y,z是3個完全不同的實數,則證明x4+y4+z4>xyzx+y+z.
這一題目中,學生要運用不等式基本定理來求解問題,結合上述不等式來分析不等式成立條件,即:因為x2y2+y2z2≥2xy2z,所以最終證明題目中不等式成立.
在綜合法分析過程中,分別運用了實數知識以及不等式定理知識,即通過各種知識來綜合分析得出證明題解題結論,幫助學生順利解題[4].
2.2" 分析法的證明題解題實踐應用方法
分析法也能夠助力學生解題,它屬于一種典型的逆證法,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換言之,學生采用分析法應該首先分析證明題題目中的關鍵條件與假設,初步證明結論正確.然后,再進行推理保證結論充分成立且結果正確.學生所得出結論必然是某些已知定理.
例如" 已知b>0,請證明b2+1b2-2≥b+1b-2.
在求解這一證明題時,教師需要首先為學生推理證明不等式:b2+1b2+22≥b+1b+22.
在推理這一不等式成立以后,則需要化簡不等式,進一步觀察得出以下不等式:b2+1b2≥2.如此就能證明上述不等式是成立的.
在運用分析法解決不等式證明題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建立縝密的邏輯思維,幫助學生一步步思考并解決問題,最后形成閉環(huán)邏輯思維,學會運用開放條件解題[5].
2.3" 歸納法的證明題解題實踐應用方法
歸納法在證明正整數n相關知識點證明題方面最為常用,該類證明題的解題流程往往是固定的,學生可以輕松掌握解題過程.就高中數學證明題解題實踐過程,教師會與學生共同采用歸納法解題,讓學生清晰意識并驗證正整數n求解的全過程,構建一套完整的推理模式.在推理過程中,學生還能準確找到其中隱藏的遞進推理關系,如此對于最終得出有價值結論幫助更大.
例如" 在求證(3n+1)×7n-1(n為正整數)這一式子能夠被9整除這一證明題時,教師為學生采用歸納法總結多種解題方案.首先假設n=1時,就能最終求解出(3×1+1)×7=27,27÷9=3.求解結果表示式子能夠被9整除,命題成立[6].
其次假設n=k,則最終可以歸納假設(3k+1)×7k-1可以被9所整除,此時可進一步推理出如果n=k+1時,該命題也是成立的.
歸納法求解證明題的好處在于師生可以考量并羅列不同條件,如此對于求解某些關鍵證明題隱藏條件更為有效,證明題的難度也會因此而降低,更有利于推動學生解題過程,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多元化解題思維,并讓學生懂得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收集各種信息數據,做到學以致用[7].
2.4" 函數法的證明題解題實踐應用方法
函數是高中數學人教A版(2019)中的重要知識內容,應用函數法就是利用函數知識求解數學問題,特別是在求解數學證明題方面,對于題目中隱藏的函數關系、概念、性質、規(guī)律甚至是圖象解讀都非常深入,能夠做到對數學問題的有效轉化,最終得出證明題結論.為此,教師需要帶領學生認真細致閱讀證明題題目信息,在這一過程中真正做到把握題干,進而從中得出正確的函數關系.這就是應用函數法的基本操作流程,學生能夠通過這一方法轉化原題題干部分,證明函數問題.
例如" 在證明函數最小值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將證明題目轉變?yōu)榍蠼夂瘮底钚≈档膯栴},并適當給出假設,轉化形成二次函數結果,且保證二次函數的取值范圍在0~1之間,在取值范圍內求解.教學中,教師也要為學生細致講解二次函數的基本性質以及數形結合思想,最終求解得出函數最小值,順利完成證明題求解過程[8].
2.5" 反證法的證明題解題實踐應用方法
反證法求解數學證明題也是可行的.反證法不同于上述解題方法,它采用的是逆向思維,專門用于求解某些特殊證明題.反證法的解題過程相對復雜,操作難度較高,需要通過大量的問題假設推導結論.即推導某些已知條件之間相互重疊,如此才能間接證明結論最終能否成立.
例如" 如果0<a<1,0" b" 1,得到1-a>0,要求利用不等式結論證明以下式子:1-a+b2≥1-ab>14=12.
在這一題目中,需要將式子相加得到32>32,這一結果是矛盾的,所以能夠證明原命題成立[9].
3" 結語
在高中數學各種題型中,證明題題型比較常見,但是其求解過程可以相當多樣,如此才能克服證明題求解難度較高這一現實困境.本文中圍繞證明題提出不同數學解題思路方法,其目的就是要求教師幫助學生穩(wěn)固夯實數學知識基礎.在日常解題學習過程中深入學習各種解題思路與方法,確保在證明題求解過程中能夠學以致用,靈活自由求解證明題題目,如綜合法、歸納法、反證法等,它們的解題流程思路不同,但都能合理解決數學證明題,這對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水平的提高大有幫助,值得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金彪.淺談幾類重要的高中數學思維方法[J].新課程導學,2023(20):4-7.
[2]吳武亭.數學思想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滲透[J].教育藝術,2022(04):29-30.
[3]張金軍.淺析高中數學解題教學中變式訓練的重要性[J].新課程,2022(16):122-123.
[4]張春曉.基于高考題探究高中數學解題教學研究——以不等式為例[J].數理天地(高中版),2023(19):41-43.
[5]胡奇云,陳文靜.不同版本教材\"誘導公式證明\"的比較研究[J].中學數學,2022(15):11-12.
[6]趙林.合理運用放縮法有效破解證明不等式難題[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1(19):36-37.
[7]陶世元.如何建立條件和結論之間的聯(lián)系——構造函數法解證不等式的實踐性探索[J].青海教育,2020(09):65-66.
[8]張景中,趙維坤.把數學變容易——張景中院士訪談錄[J].教育研究與評論,2022(09):4-11.
[9]徐生孝.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解題能力培養(yǎng)[J].數理天地(高中版),2022(20):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