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芬蘭國家核心課程將“文化能力與互動表達”“職業(yè)能力與創(chuàng)業(yè)精神”“社會參與和構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未來”視為貫通全部學科的公民素養(yǎng)。這些素養(yǎng)目標不僅被列為芬蘭學校藝術教育的價值基礎,也成為芬蘭校外藝術教育的行業(yè)宗旨與價值追求。聚焦芬蘭藝術教育的音樂學科,通過呈現(xiàn)于韋斯屈萊市公共教育機構“音樂園地”的課程、教學與社會服務案例,分析芬蘭校外音樂教育培育公民素養(yǎng)的實踐經(jīng)驗,即構建良好音樂環(huán)境豐富公民文化生活,貫通音樂教育體系實現(xiàn)公共資源共享,兼顧音樂通識與音樂專業(yè)課程,培養(yǎng)學習者的傾聽表達、互動合作、文化理解、職業(yè)發(fā)展、社區(qū)參與和公益服務等能力。基于此探討我國通過校外音樂教育培育公民素養(yǎng)和公共精神的可能性。
關鍵詞:芬蘭教育;校外音樂教育;公民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8502(2024)02-0090-14
作者簡介:李純,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課程與教學研究院碩士研究生;林可,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講師、碩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公民素養(yǎng)是歐盟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關系到學生如何在全球化浪潮和知識經(jīng)濟的挑戰(zhàn)中實現(xiàn)個人成功和推動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芬蘭作為重要的歐盟成員國之一,因其慷慨的公共服務系統(tǒng)被聯(lián)合國連續(xù)多次評選為全球最幸福的國家之一[1],也因其創(chuàng)下“PISA教育神話”而備受關注。除了公立學校系統(tǒng)聞名于世,芬蘭各類校外公共教育機構也聲名鵲起。除了在以讀寫算能力為主的傳統(tǒng)學科教育中占據(jù)優(yōu)勢,芬蘭在藝術教育領域也為世界貢獻了諸多先進理念與實踐經(jīng)驗。
芬蘭國家核心課程將“文化能力與互動表達”“職業(yè)能力與創(chuàng)業(yè)精神”“社會參與和構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未來”視為貫通全部學科的公民素養(yǎng)。這些素養(yǎng)目標不僅被列為芬蘭學校藝術教育的價值基礎,也成為芬蘭校外藝術教育的行業(yè)宗旨與價值追求[2] 。例如,芬蘭不僅將接受藝術教育視為公民的權利與福祉,也將其視為培育公民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之一;不僅給予校內外藝術教育大量投入與大力支持,還將音樂等藝術學科納入國家課程并確立其“必修課”地位。以音樂學科為例,芬蘭將音樂教育作為優(yōu)質終身教育體系建構的一項重要指標,要求公民與音樂建立終身關系,保障人人都有接受優(yōu)質音樂教育的權利;強調音樂有助于培育個體公民的創(chuàng)造性、自由精神與社交能力,同時有助于促進社會平等、尊重、文化多樣性等[3]。
從理論上看,音樂除審美功能之外還具有社會功能,這使公民教育理念融入音樂學科成為可能。在音樂教育史上,諸多先賢都曾論述過音樂的道德教化功能及其在民主社會建設中不可或缺之作用[4]。當代音樂教育哲學家們繼續(xù)證實音樂活動與公民培育之間的潛在聯(lián)系,提出藝術公民身份(Artistic Citizenship)[5][6]和音樂公民身份(Musical Citizenship)等概念[7],論證通過音樂實施公民教育的可能性。例如,學校音樂課程可以融入中國傳統(tǒng)音樂和世界音樂鑒賞活動來培育本土公民和世界公民的意識[8];教師可以使用跨文化學習材料,激發(fā)學生對多元價值觀以及文化多樣性的關注和反思[9];學生可以探索如何運用音樂表達個人認同、強化歸屬感、對抗社會不公,從而實現(xiàn)用音樂改善社會的目的[10]。芬蘭音樂學校協(xié)會主席塔里婭·哈洛寧(Tarja Halonen)曾說:“音樂,就像所有的藝術一樣,是一種理解世界和獲得快樂的方式,對個人和社區(qū)都是如此。越年輕的時候開始,生活就會越豐富?!盵11]顯然,在芬蘭語境中,音樂教育被認為是培養(yǎng)學生世界觀與全球視野的重要方式。
理想的音樂教育不僅限于校內,應是校內和校外互補、互促和互助[12],彼此互為條件和基礎,并融合協(xié)調發(fā)展。本文聚焦芬蘭校外藝術教育的音樂學科,選擇于韋斯屈萊市廣受認可的公共藝術教育機構“芬蘭音樂園地”(Finnish Music Campus in Jyv?skyl?)作為案例,分析其課程、教學與社會服務與公民教育相結合的實踐經(jīng)驗,探討我國通過校外音樂教育培育公民素養(yǎng)和公共精神的可能性。
一、校外藝術教育的芬蘭模式:以公共性作為價值旨歸
芬蘭的校外藝術教育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將追求公共性作為其價值旨歸,不斷提升藝術教育的普惠性和公益性。芬蘭于1992年出臺了面向校外藝術教育體系的《藝術基礎教育法》(Act on Basic Education in Arts)[13],規(guī)定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要為藝術教育提供公共財政補助。隨后成立了監(jiān)督和指導校外藝術機構工作的協(xié)會組織,并通過國家課程政策進一步明確了校內外藝術教育的基本價值觀以及教學目標、內容和評價方式。在校外藝術教育的實施層面,主要由各地藝術學校或機構提供專業(yè)師資和場所資源??梢?,芬蘭逐步形成了集專項立法保障、公共財政補助、專業(yè)協(xié)會監(jiān)督、課程政策指導、專業(yè)師資支持與辦學機構落實六大特色為一體的校外藝術基礎教育模式(見圖1)。更進一步說,芬蘭模式的公共性體現(xiàn)在它將校外藝術教育視為人人均可享有的一項法定的公民權利、基于機會均等原則的社會福利,以及帶有審美屬性的公民教育。
(一)作為一項國家法定的公民權利
1.校外藝術教育的萌芽與發(fā)展
20世紀70年代初,芬蘭學校課程改革使得中小學校內藝術課程數(shù)量大幅減少。受此影響,一批藝術教師和藝術家攜手,在中小學之外籌備建立專門的藝術學校,作為培養(yǎng)藝術人才的根據(jù)地,校外藝術教育初具雛形。隨著社會對藝術教育的需求增加,市政當局、藝術協(xié)會、藝術學校支持者協(xié)會和藝術家組織紛紛加入藝術學校的創(chuàng)辦中,藝術學校逐漸遍布全國各地,其影響力也與日俱增[14]。
盡管專門藝術學校已經(jīng)成立,藝術教育仍缺乏一個完善的教育體系。1982年,在芬蘭約恩蘇市舉行的第一次藝術學校集體會議上,藝術學校發(fā)展工作組成立。該工作組后來編寫了一份題為《兒童和青少年藝術學校:背景和發(fā)展目標》的報告,明確指出當前藝術教育缺失系統(tǒng)性的問題:“一個對藝術感興趣的孩子或一個想要接受職業(yè)教育的年輕人必須從一個俱樂部、機構或學校轉到另一個俱樂部、機構或學校,而在這些地方提供的藝術教育既不以目標為導向,也未能與之前的教育建立聯(lián)系。”[15]在這一報告的引領下,芬蘭藝術教育界形成共識,藝術教育的完善需要一個有目標的、連貫的教育體系,而藝術學校的辦學工作也需要專門協(xié)會的統(tǒng)一指導和監(jiān)督。芬蘭兒童和青年藝術學校協(xié)會(The Finnish Association of Art Schools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應運而生,在之后規(guī)范藝術學校教學、維護藝術學校地位、向政府提出報告、與政府進行談判等方面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經(jīng)過近十年的努力,藝術教育迎來了立法的支持。
2.校外藝術教育模式的確立與成熟
20世紀90年代,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首次提出了“藝術基礎教育”(Basic education in arts,簡稱BEA)的概念,它指涉的是一個綜合藝術教育體系,包含校內的課后藝術實踐、校外的藝術課程與活動。其最重要的法律依據(jù)是《藝術基礎教育法》[13],該法的頒布標志著校外藝術教育模式的基本確立。
1998年對該法進行了一次修訂,修訂后的法律詳細規(guī)定了藝術教育的目的、藝術教育主辦方與教學組織方、學生選拔標準、藝術課程目標、內容及評價方式。藝術基礎教育的目的是“面向不同藝術領域,為兒童和青少年分層次地提供以目標為導向的教育,旨在使每個學生都能表達自我,并為尋求藝術領域的相關職業(yè)或高等教育做好準備”。藝術教育培訓的主辦方包括市政府、具有藝術教育許可證的相關協(xié)會及公立教育機構,教學場地主要由各地藝術學校和公共藝術教育機構提供。所有學生都可以向組織方提出活動參與申請,組織方有權決定是否接收學生,但必須基于對所有申請人適用的平等的選拔標準。藝術課程目標和核心內容由教育委員會統(tǒng)一決定。評價方式以引導和鼓勵學習為主,以提升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
目前,藝術基礎教育已經(jīng)是芬蘭的一項較為成熟的國家計劃,主要是通過當?shù)厮囆g學校和校外機構,為兒童和青少年提供音樂、視覺藝術、舞蹈、手工藝、建筑、戲劇、媒體、文學藝術、馬戲藝術9種藝術形式的基礎學習[16]。它以目標為導向,與國家核心課程掛鉤,由該領域訓練有素的專業(yè)教師教學,并由國家和地方政府提供公共資金補助。
(二)作為一項機會均等的社會福利
在芬蘭,教育機會均等原則與終身學習原則是最為重要的兩項教育原則。教育機會均等原則受憲法保障,指每個兒童不論其地理位置、社會經(jīng)濟文化背景、種族或性別如何,都有接受教育的主觀權利。此外,這一原則也指真實的機會,即校外基礎教育能夠免費為兒童提供幾乎所有與學校有關的教育資源[17]。
以音樂教育為例,除了義務教育體系外,芬蘭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建立了提供志愿音樂教育的音樂學校,這些學校最終成為BEA體系中音樂教育的基礎,是對校內音樂課的有效補充。目前,雖然這些機構或學校中的音樂教育并非完全免費,但大部分由公共財政資金支持。有調查表明,很多芬蘭人都能負擔得起孩子在音樂學校一對一的音樂輔導[18]。同時,校外音樂教育可以通過提供個性化學習,創(chuàng)造出實現(xiàn)更大公平的可能[19]。因為公平并不僅僅意味著每個人獲得相同的機會,更進一步來說,個體所具有的不同特性,決定了他們需要不同的支持以發(fā)揮自身潛力。校外藝術教育的個性化指導,是從事實公平的角度給予學生支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jù)不同教學地區(qū)、對象平衡共有資源,使教學公平達到最優(yōu)化[20]。
(三)作為一種審美屬性的公民教育:以音樂學科為例
指導芬蘭基礎音樂教育的課程文件主要有兩份。一份是2014年頒布的《基礎教育國家核心課程》[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Primary and Lower Secondary (Basic) Education][2],對音樂和視覺藝術兩門藝術學科在內的中小學所有學科提供課程教學指導,此時的音樂課程局限于校內。另一份則是2017年頒布的《藝術基礎教育國家核心課程通識與高級教學大綱》(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the General and Advanced Syllabi for Basic Education in the Arts)[3]。這份文件與前者有兩處顯著不同:第一,它是專門針對藝術學科的課程文件,從音樂和視覺藝術擴充至包含音樂在內的9種藝術形式;第二,它主要是對校外音樂機構為少年兒童提供的音樂課程,以及部分課后藝術實踐進行指導。
《藝術基礎教育國家核心課程通識與高級教學大綱》規(guī)定了藝術教育的總體目標和價值觀,以及包括音樂在內的不同藝術形式的具體教學目標、主要內容和評價方式?!八囆g基礎教育的使命是通過藝術為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未來作出貢獻”[3],這離不開為學生社會公民身份的建構和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案鶕?jù)基本價值觀,藝術基礎教育建立在尊重人權、公平、平等和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人們通過與他人和環(huán)境的互動來塑造自己的生活?!盵3]即無論是作為個人還是作為社區(qū)的一員,每個人都是獨特和有價值的。在芬蘭藝術教育者看來,藝術中的倫理、審美和生態(tài)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反思和評估生活中重要和有價值的要素,由此為社會和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以音樂學科為例,國家核心課程劃分了通識音樂課程教學和高級音樂課程教學兩個部分,這種劃分為校外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增添了更多靈活性。高級部分指向專業(yè)音樂教育,旨在培養(yǎng)學生獲得音樂職業(yè)教育和高等音樂教育所需的能力。而通識部分則更注重創(chuàng)造與音樂的良好關系和對音樂的終身興趣。無論年齡或水平如何,公民都有不同的選擇。因此,允許教育者根據(jù)不同學生的需求和興趣進行更加個性化的教學設計和活動安排,這為校外音樂教育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場景和更多的可能性。簡言之,音樂教育不僅是專注技藝的職業(yè)培訓,還是強調審美素養(yǎng)的公民教育。
二、培育公民素養(yǎng)的校外音樂教育:芬蘭“音樂園地”實踐路徑
芬蘭校外公共音樂教育機構如何培育學習者的公民素養(yǎng)呢?筆者在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學習的期間,實地考察了當?shù)刈畛雒墓菜囆g培訓機構——“音樂園地”(Finnish Music Campus,芬蘭名為Soumalainen Musiikkikampus),通過收集實物、文本資料,與在職教師及學生開展訪談,為本文積累了案例研究數(shù)據(jù)。“音樂園地”作為當?shù)鼐用駨V泛認可的校外音樂教育機構,主要通過四個方面鑄就公民素養(yǎng)培育的實踐路徑。首先,于韋斯屈萊市具有深厚的教育文化與音樂文化的積淀,其良好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可以助力“音樂園地”發(fā)展。其次,“音樂園地”由兩所大學和教育聯(lián)盟共同建立,作為校外音樂教育與高等音樂教育的聯(lián)系紐帶,架起了知識傳承和技能培養(yǎng)的橋梁,為學習者提供了持續(xù)學習的機會和專業(yè)發(fā)展的資源。再次,“音樂園地”開設校外通識音樂課程,旨在培育學生的傾聽、表達和互動合作能力,增進他們對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從而塑造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公民素養(yǎng)。最后,“音樂園地”還提供校外專業(yè)音樂課程,不僅為學習者的職業(yè)發(fā)展提供支持和指導,更通過社區(qū)參與和公益服務的方式,使音樂成為公共空間中增強社會聯(lián)系和文化共鳴的重要紐帶,從而構建了更加和諧、富有活力的社會環(huán)境。
(一)構建良好音樂環(huán)境,豐富公民文化生活
良好的社會音樂文化環(huán)境是培育公民素養(yǎng),承載公民人文精神,反映社會精神狀態(tài)的沃土。芬蘭語文化的發(fā)源地可以追溯至于韋斯屈萊市,因為最早以芬蘭語為教學語言的教育機構就在此地創(chuàng)立。1863年,芬蘭第一所師范學院——于韋斯屈萊教師學院正式開辦,該校教師學院的音樂教師哈格福(Hagfors E A) 最早提出了打造于韋斯屈萊音樂生活的設想,為該市以音樂優(yōu)化公共生活的理念奠定了基礎。
20世紀50年代中期,于韋斯屈萊市的音樂文化發(fā)展迎來契機。作曲家兼音樂評論家塞波·努米(Seppo Nummi)和鋼琴家兼音樂學家蒂莫·馬基寧(Timo M?kinen)與于韋斯屈萊教育學院教授奧克薩拉(P?ivi? Oksala)取得聯(lián)系,并提出了在該地舉辦音樂節(jié)的想法。這一設想很快得以實現(xiàn)。1956年,于韋斯屈萊市舉辦了一系列關于音樂教育和音樂學的講座及音樂會,受到了廣泛的社會認可,音樂文化節(jié)也隨之正式建立[21]。與此同時,由著名建筑設計師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設計的園地主體建筑也陸續(xù)完工,為后來的“音樂園地”提供了場地。從那時起,許多音樂節(jié)活動在于韋斯屈萊興起,為當?shù)鼐用窈蛯W生營造了文化多元的氛圍,成為公民藝術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22]。
(二)貫通音樂教育體系,實現(xiàn)公共資源共享
“音樂園地”由于韋斯屈萊大學、于韋斯屈萊應用科技大學及于韋斯屈萊教育聯(lián)盟合辦。其音樂公共資源具有較為鮮明的普惠共享特征。一方面,它為學生、本市居民甚至游客,提供校外音樂學習和體驗的機會。另一方面,它也作為高等教育音樂專業(yè)研究中心,涵蓋了于韋斯屈萊大學的音樂系課程、于韋斯屈萊學院的音樂和舞蹈課程以及于韋斯屈萊應用科技大學的音樂和媒體管理的學位課程,為專業(yè)人士提供音樂的教學場所和研究支持?!耙魳穲@地”的宗旨是提供“從業(yè)余愛好到職業(yè)學習、高等教育直至博士學位”的連貫的音樂教育體系[23],旨在使學生走上比以往更加靈活的學習道路,通過更加多元化的方法進行學習。
“音樂園地”建筑的首層是音樂圖書館和休閑用餐區(qū)。圖書館里收藏了豐富多樣的樂譜、音樂書籍、音樂期刊文獻,以及錄音和電子材料。同時,設有專門的黑膠唱片播放區(qū)和錄音編輯室,供學生挑選并在播放區(qū)聆聽。其他樓層還設有專用的舞蹈教室、音樂教室、琴房及專業(yè)的音樂演奏廳,是一個幾乎可以滿足學生全方位音樂生活體驗的綜合場所。
“音樂園地”針對校外音樂教育的興趣課程,以體驗、表達和實踐為核心,致力于公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根據(jù)學生年齡和技能水平分為兩大類課程板塊:一類是針對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開設的音樂啟蒙教學項目——音樂游戲學校(musical playschools);另一類則是為各年齡段和技能水平的公民提供音樂基礎教育和樂器課程的實踐學校(practice music schools)。對當?shù)刂行W生進行訪談的資料顯示,他們中幾乎所有人都曾在“音樂園地”里參加過校外藝術學習,部分具有樂器演奏特長的同學已經(jīng)在音樂園地接受了3~5年的校外音樂教育??梢钥闯觯耙魳穲@地”所提供的校外音樂教育在當?shù)鼐用裰芯哂休^高的認可度和普及度。
(三)打造通識音樂課程,培養(yǎng)互動表達與文化理解能力
芬蘭音樂教育界認為,音樂課程應為學生提供各種聲音與音樂的體驗,并鼓勵他們通過不同的音樂形式充分表達自己,找到傳遞自身想法的真實形式[24]。 在音樂課程中,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自我并實現(xiàn)文化理解,通過多元的音樂體驗與理解形成包容的價值觀,這也正是公民素養(yǎng)的核心要求。
1.立足音樂,結合多藝術門類,發(fā)展與藝術的終身關系
芬蘭校外通識音樂教育主要面向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提供音樂啟蒙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以促進兒童的參與,創(chuàng)造豐富的藝術體驗,發(fā)展與藝術的終身關系為目標。此時的音樂學習,更多被視為一種激發(fā)終身學習愿望、發(fā)展文化理解能力的手段,參與課程的兒童將以多感官的方式體會藝術表達的多元形式。通過在多個藝術門類的實踐支持思維能力和文化理解力的發(fā)展,促進藝術認知成就及基于素養(yǎng)的公民教育發(fā)展。2023年,“音樂園地”的校外音樂教育對于5個月的幼兒到7歲前的學齡前兒童,開設了不同主題、不同層次的音樂游戲課程(見表1)。
2.將民間文化和多種形式的藝術表達納入課堂游戲活動中,并盡可能通過對話和互動進行,以增強文化理解。
3.即興創(chuàng)作,旨在使兒童學會合作、相互協(xié)調,并共同解決問題,在自我悅納和欣賞他人的過程中,從小培養(yǎng)民主素養(yǎng)和態(tài)度。
從課程內容介紹來看,啟蒙課程在參與形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材料等方面無特定限制。這些課程允許兒童單獨參加、父母或兄弟姐妹陪伴參與、或全體家庭成員一起參加。通過開展游戲活動,融合音樂、舞蹈、芬蘭兒童文學等領域的內容,運用多樣的教學用具,盡可能地為兒童創(chuàng)造豐富、充實的藝術體驗。以“家庭樂趣”課為例,本節(jié)課有6名3~5歲的兒童參加。在前10分鐘的熱身環(huán)節(jié),教師和所有小朋友圍成一個圓圈進行“擊鼓傳花”的游戲。游戲規(guī)則是從教師開始,每個人需創(chuàng)作一組簡短的身體律動節(jié)奏,可以是拍手、拍腿、擊掌、彈跳等組合,下一位要在做出上一位的身體律動組合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創(chuàng)作,順時針方向疊加,形成一個輪回。在這一游戲活動中,兒童首先需要專注地觀察他人的動作,并嘗試模仿和記憶,同時還需要具備即興創(chuàng)作的意識,即再現(xiàn)他人的創(chuàng)編成果后加入自己的創(chuàng)編節(jié)奏,“續(xù)寫”這一身體律動的段落。最終的游戲成果則是由所有人共同創(chuàng)編出的。
這一游戲幫助兒童通過觀察、傾聽和表達,發(fā)展與集體的互動能力,在接觸藝術之初獲得良好的互動體驗。通過這種方式,音樂教育也可以成為所有人的游樂場。一起創(chuàng)作音樂,向彼此展示,并做出反應,這些都有助于學會尊重他人,形成歸屬感、同理心和對彼此的社會關注[25]。
2.基于積極的音樂體驗,促進文化參與和理解
《藝術基礎教育國家核心課程通識與高級教學大綱》中的“通識教學大綱”部分指出,幼兒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音樂能力和自尊[3]。積極的音樂體驗可以為兒童與音樂的良好關系以及日后的音樂學習奠定基礎,通過游戲參與和與他人互動,能促進兒童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學習能力。鑒于多感官的學習和其他藝術形式的潛力,這些音樂體驗有助于加強文化理解。
樂器演奏可以作為促進互動合作與文化理解的途徑和支點之一?!耙魳穲@地”為6至7歲的學齡前兒童提供各種簡易彈撥樂器和打擊樂器的輔導,例如多項課程中都使用到的芬蘭傳統(tǒng)樂器坎特勒琴。Sisu是一名11歲的小學生,他5歲時首次在“音樂園地”接觸到了坎特勒琴,如今已學了五年有余。他在受訪時說道:
“我喜歡坎特勒琴,因為我會產(chǎn)生很多想法,玩起來非常有趣。觸摸它時,我不會考慮其他事情,這種玩耍不會分散我的思緒。使用坎特勒琴,我可以單獨或和其他伙伴一起演奏各種音樂,從民謠到古典音樂都可以?!?/p>
在Sisu的敘述中,他所展現(xiàn)的興趣得到了精心的引導,使其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建立起了對音樂領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同時,作為一個個體,他表現(xiàn)出了積極地與他人互動和協(xié)作的意愿,并對多樣化的音樂文化有著廣泛的了解。這些特質表明,他具備著文化理解、交際能力和自我表達的潛在發(fā)展能力,也凸顯了“音樂園地”的校外音樂教育對于培育公民素養(yǎng)的潛力。
(四)兼顧專業(yè)音樂課程,助力職業(yè)教師投身社區(qū)公益服務
面向已達到年齡要求,或是有意愿進行專業(yè)器樂學習的學齡兒童、青少年,乃至成人,“音樂園地”開設了音樂實踐課程。這類課程的核心目標有二:一是激發(fā)學生延續(xù)音樂學習的興趣,并掌握持之以恒的學習能力;二是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些實踐課程的執(zhí)教教師以當?shù)卮髮W音樂教育專業(yè)學生為主,他們在服務學習者的過程中,承擔著構建社區(qū)音樂文化環(huán)境的公民責任意識。
1.在音樂教學中幫助學習者形成終身發(fā)展的綜合能力
芬蘭社會提倡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習能力本身的培養(yǎng)。這種理念是如何嵌入校外音樂教育課程的呢?桑波·漢卡默(Sampo Hankam)是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講師,兼任中小學外聘音樂教師,他在訪談中提到:
“這種器樂、聲樂課程教學以學生的年齡和發(fā)展水平為基礎,依據(jù)‘學習’概念構建課程——學習被視為一個主動、目標導向的過程,學生本身即是積極參與者。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先前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引導他們了解自身的學習過程并觀察自己的學習行為。透過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發(fā)展,結合個人興趣,課程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個人音樂表達的準備能力。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音樂能力得到發(fā)展,同時也增強了自主學習的信心。”
作為一名兼職音樂教師,桑波非常注重其音樂教學對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終身發(fā)展能力的綜合影響,而這也是“音樂園地”對其所有音樂教師的要求。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實施基于認知、社會情感和行為領域的全球公民教育的理念,“音樂園地”的課程也融入了相應的公民素養(yǎng)目標(見表2)。
2.社會情感領域:
基于人文意識形態(tài),體驗音樂中共同的人性感性經(jīng)驗,形成價值觀與責任感;
培養(yǎng)同理心、關懷、合作性以及對差異的尊重。
3.行為領域:
對高效和高質量的音樂實踐負有責任,有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機和意愿;
可以單獨或以集體方式采取行動。
在音樂學習評價環(huán)節(jié),“音樂園地”允許學習者提供多種多樣的成果形式,他們既可以展示自身在多個音樂項目上的能力,也可以專注展示某一特定類型的深入能力。此外,學生在完成“音樂園地”的課程后,可以根據(jù)芬蘭音樂教育學校協(xié)會的要求參加樂器的基礎水平和音樂大學水平測試,還可以舉辦面向社會的個人音樂會。這種多元化的評價和展示方式,于個人而言,有利于多方位展示其音樂才能發(fā)展和成就,提升自信心、表達能力和社交技能;于社會而言,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音樂文化環(huán)境,創(chuàng)造藝術交流的渠道,形成培育公民素養(yǎng)的沃土。
2.在音樂互動中助力執(zhí)教者擁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職業(yè)能力
樂器和聲樂這兩類課程主要由韋斯屈萊大學應用科技大學音樂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執(zhí)教,他們的教學在指定的教師監(jiān)督下完成。這種執(zhí)教體系的設置,一方面體現(xiàn)出芬蘭社會致力于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26],通過鍛煉他們的音樂教學技能提升自我認知與表達、社交技能和多元文化理解的能力,培育其“職業(yè)能力與創(chuàng)業(yè)精神”。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出音樂教育不僅僅是技能的傳授,更要培養(yǎng)這些未來的音樂執(zhí)教者、從業(yè)者全面發(fā)展、學以致用、服務社區(qū)、投身公益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
三、芬蘭模式對我國校外公共藝術教育機構發(fā)展的啟示
于韋斯萊市“芬蘭音樂園地”的經(jīng)驗表明,校外公共藝術教育機構的角色不僅是藝術培訓機構,還是促進社區(qū)公民共同生活、交流經(jīng)驗、培育公民素養(yǎng)的重要場所,即以音樂為媒介培養(yǎng)學習者在傾聽表達、互動合作、文化理解、職業(yè)創(chuàng)業(yè)、社區(qū)參與、公益服務等方面的意識與能力。這對于我國校外藝術教育發(fā)展具有四個方面的啟示。
第一,我國校外公共藝術機構應著力優(yōu)化兩種環(huán)境,公民生活環(huán)境和藝術審美環(huán)境。公民教育的環(huán)境不局限于學校,也不應囿于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等學科。校外藝術教育機構同樣有潛力且應當成為積極培育公民素養(yǎng)的場所。一方面,它在學校系統(tǒng)之外、以藝術體驗為橋梁搭建了公民之間溝通交往的公共場域,有利于促進情感交流和增強歸屬感。另一方面,音樂、美術、戲劇等藝術學科以感性知識和審美情感為質料,為培育公民素養(yǎng)提供了更具體驗性、互動性和審美化的教育資源,有望彌補校內傳統(tǒng)德育學科在學習環(huán)境、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的審美匱乏。為此,我國以黨群活動中心、社區(qū)活動中心、社會大課堂、青少年活動中心為代表的校外教育機構可以增加音樂體驗類活動、藝術鑒賞類活動,以共同的審美生活經(jīng)驗為紐帶優(yōu)化黨群關系、社區(qū)關系和親子關系,增進人們對黨和國家以及社區(qū)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第二,音樂教育應當作為一項人人皆可享有的公民權利與社會福利。它不僅僅承擔著專業(yè)音樂人才培養(yǎng)的功能,其意義遠遠超出了培養(yǎng)專業(yè)音樂人才的范疇。不分年齡、性別或社會地位的人們都應享受音樂帶來的樂趣和啟發(fā),從而獲得高品質的、豐富的精神生活,這也是我國音樂教育應當追求的普惠公平、優(yōu)質公平的目標。為此,基礎音樂教育應當開足開全音樂課程、定期舉辦優(yōu)質音樂鑒賞和表演活動,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要求,“完善面向人人的常態(tài)化學校藝術展演機制”[27],以此激發(fā)學習者的創(chuàng)造力、跨文化理解、團隊協(xié)作和社會責任感。同時,高等音樂教育機構也應承擔反哺社會的責任,音樂藝術類高校應當積極參與社會公共服務,與公眾分享優(yōu)質音樂資源,為校內外音樂教育事業(yè)傳輸優(yōu)秀師資,也可以通過組織音樂會、舉辦音樂講座、開設音樂課程等形式的公益活動回饋社會,滿足公民日益增長的對優(yōu)質音樂文化和高質量審美生活的需求。
第三,我國校外音樂課程體系應當在法律、政策、專業(yè)學會的指導與監(jiān)管下進一步規(guī)范和完善,確保課程資源得到大力普及與合理分配。在此基礎上,課程設計應當充分考慮不同年齡、不同學段、不同音樂興趣和素養(yǎng)水平的學習者,為其提供個性化的音樂游戲、實踐、訓練等,甚至制訂個性化的音樂課程。例如,針對兒童可以以趣味音樂游戲為主,培養(yǎng)其音樂的感知與表達能力;對于青少年和成人,可以提供更具挑戰(zhàn)性和深度的音樂實踐課程,促進其表達、交往、互動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提高其對音樂藝術鑒賞力和參與度;對于一些有認知學習障礙或社會情感障礙的學習者,則應當充分發(fā)揮音樂課程的療愈功能,以音樂療法幫助其克服學業(yè)發(fā)展與人際交往的困難,增強自信心、表現(xiàn)力以及回歸社會交往場域的愿望和能力。除了個性化的課程,集體性的音樂課程在事實上也是一種公民素養(yǎng)提升課程,如合唱、樂團演奏等課程和活動,其對于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集體意識和榮譽感都大有裨益。我國校外音樂課程可以在已有的重視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強化其與道德、社會化、公民素養(yǎng)發(fā)展相關的目標和內容。
第四,我國校外音樂教育的師資遴選、培養(yǎng)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應當拓寬渠道、廣納賢才,既要強調專業(yè)音樂教師投身社區(qū)公共服務的社會責任感,也要鼓勵非音樂專業(yè)教師通過可持續(xù)發(fā)展不斷成長為專業(yè)的音樂教育人才。一方面,以兒童中心、少年宮、音樂廳、兒童劇院為代表的校外公共藝術教育機構要充分吸納和鼓勵專業(yè)音樂院校的學生或準教師來此就業(yè),將自身專業(yè)的終身發(fā)展與兒童青少年的終身發(fā)展相融合。另一方面,這些機構也應大力邀請非專業(yè)院校畢業(yè)的音樂藝術愛好者前來擔任教師、助教和志愿者等,調動其對音樂藝術和審美生活的內在熱情,發(fā)揮其藝術公民身份的優(yōu)勢,獲得自身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為社區(qū)提供可持續(xù)服務的機會。
【參考文獻】
[1]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 The 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21. [EB/OL]. [2023-11-10]. https://happinessreport.s3.amazonaws.com/2021/WHR+21.pdf.
[2] Finnish National Agency for Education. 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primary and lower secondary (basic) education [EB/OL]. [2023-11-10]. https://www.oph.fi/en/education-and-qualifications/national-core-curriculum-primary-and-lower-secondary-basic-education.
[3] Finnish National Agency for Education. 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the general and advanced syllabi for basic education in the arts [EB/OL]. [2023-11-10]. https://www.ellibs.com/book/9789521364679/national-core-curriculum-for-the-general-and-advanced-syllabi-for-basic-education-in-the-arts-2017.
[4] MARK M, GARY C L. A history of American music education [M]. Rowman amp; Littlefield Education, 2017.
[5] ELLIOTT D J, SILVERMAN M, BOWMAN W. Artistic citizenship: Artistry,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thical praxis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6] SCHMIDT CAMPBELL M, MARTIN R. Artistic citizenship: A public voice for the arts [M]. Routledge, 2006.
[7] ALLSUP R E. On pluralism, inclusion, and musical citizenship [J]. Nordic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2010(12): 9-30.
[8] HO W C.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music education: Exploring the crossroads between globalisation and localisation in Taiwan [J]. Music Education Research, 2019,21(02):228-242.
[9] MUSTIKAWATI A, ASTUTI K S. Bringing 21st century music skills to the curriculum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21st Century Innovation in Music Education [M]. London: Routledge, 2019:174-179.
[10] 吳希,謝均才.新世紀以來全球公民教育的國際經(jīng)驗與啟示[J].上海教育科研,2019(07):5-9.
[11] The Association of Finnish Music Schools [EB/OL]. [2023-11-10]. https://www.musicedu.fi/wp-content/uploads/2017/01/english_brochure_final.pdf.
[12] 陳穎.試論學校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教育之存在關系[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9(02): 131-134.
[13] Act on Basic Education in the Arts. Laki taiteen perusopetuksesta [EB/OL]. [2023-11-10]. http://www.finlex.fi/fi/laki/ajantasa/1998/19980633.
[14] HEINIMAA E. From art school to basic education of art [EB/OL]. [2023-11-10].https://youngart.fi/in-english/from-art-school-to-basic-education-of-art/.
[15] AIRASMAA T, Gr?nholm I, Ekman- Bj?rkman E, et al. Art schools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objectives [J]. Valtion taidehallinnon julkaisuja 1985,26.
[16]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EB/OL]. [2023-11-10].https://okm.fi/en/basic-education-in-arts
[17] HEIMONEN, MARJA. Music education and law: Regulation as an instrument [J].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Review, 2003,11(02):170-184.
[18] HEIMONEN M. Music and arts schools – Extra-curricular music education in Sweden: A comparative study [J]. Action, Criticism, and Theory for Music Education, 2004,3(02):35.
[19] SANNA Kivij?rvi. Equity in music education in Finland. Nordic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2021,2(01):20-45.
[20] 張希.芬蘭中小學自主實踐性音樂教學模式研究[J].現(xiàn)代基礎教育研究,2022,48(04):235-239.
[21] VALKONEN K M. Festival Fever. Finland Festivals [M]. Otava Printing Works, Keuruu, 1994.
[22] AHONEN A. Creating grounds for continuity : The views of staff and students of the finnish music campus on the musisoiva kampus event week [J], Jyv?skyl?n Ammattikorkeakoulu, 2011.
[23] Finnish Music Campus [EB/OL]. [2023-11-10]. https://www.musiikkikampus.fi/en/.
[24] 張希.美國、芬蘭、瑞典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比較與思考[J].現(xiàn)代基礎教育研究,2020,40(04):226-231
[25] VEUGELERS W, TERLINGEN J, ASTUTI K S. How music education can contribute to moral development and citizenship. 21st Century Innovation in Music Education [M]. London: Routledge, 2019:229-233
[26] 李梅.論芬蘭高等音樂教育的實踐性特點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音樂教育,2014(05):44-48.
[2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EB/OL].(2023-12-22) [2023-11-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8/202401/t20240102_1097467.html.
Cultivating Civic Literacy in After-school Music Education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Finnish Music Campus\" in
the City of Jyv?skyl? in Finland
LI Chun, LIN K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Abstract: The 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in Finland regards \"cultural competence and interactive expression\",\"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entrepreneurial spirit\",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building a sustainable future\" as civic literacy that span all disciplines. These literacy goals are not only listed as the value foundation of art education in Finnish schools, but also become the principle and value pursuit of after-school art education in Finland.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music discipline of art education, and presents a case study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social services of the \"Finnish Music Campus\" in the City of Jyv?skyl? in Finland. It analyze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cultivating civic literacy in Finnish public institutions for after-school music education, which include building a good music environment to enrich civic cultural life, connecting on-campus and off-campus resources to achieve public resources sharing, balancing music general education and music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cultivating learners' abilities in listening, expression, interactive cooperation, cultural understanding, career development,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public welfare services.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cultivating civic literacy and public spirit through after-school music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Education in Finland; After-school Music Education; Civic Literacy
(責任編輯:邱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