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琴 黃助昌
2023年高考語文新課標II卷作文題被稱為“探索中的一次值得稱道的創(chuàng)新”,這種作文題是讀寫結合類型的題目,即根據(jù)試卷內(nèi)其他模塊的閱讀材料,生發(fā)出相關的寫作話題或寫作任務。這是高考語文命題上的一次變革,也是倒逼語文教學改革的一次新的嘗試,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只有未雨綢繆,方能百戰(zhàn)不殆。
那么,“閱讀與寫作”形成強有力的關聯(lián),有多少種形式呢?有多少閱讀板塊相應的就有多少關聯(lián)方式,即:
1.與“語言文字運用”題相關聯(lián)的作文題(如2023年高考語文新課標II卷作文題,已經(jīng)亮相)。
2.與“古代詩歌閱讀”題相關聯(lián)的作文題(有多種文體上的選擇,命題空間大,考測范圍廣)。
3.與“文言文閱讀”題相關聯(lián)的作文題(有多種文體上的選擇,命題空間大,考測范圍廣)。
4.與“現(xiàn)代文閱讀 II”題相關聯(lián)的作文題(有多種文體上的選擇,命題空間大,考測范圍廣)。
5.與“現(xiàn)代文閱讀 I”題相關聯(lián)的作文題(有多種文體上的選擇,命題空間大,考測范圍廣)。
長期以來,作文命題都是與閱讀相分離的,閱讀是閱讀,寫作是寫作,井水不犯河水,涇渭分明。這種命題方式顯然也使語文教學不能進入“深度學習”的高階,始終不能讓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2023年高考語文新課標II卷為模本,下面對閱讀板塊與高考作文關聯(lián)各種可能的命題形式(與“語言文字運用”題相關聯(lián)的作文題已經(jīng)亮相,不再擬題)預測,并進行寫作點撥,供廣大師生參考。
一、作文命題與“古代詩歌閱讀”板塊相關聯(lián)之新題型
最新版(2020修訂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了“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高中語文的四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其要求是:“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痹嚁M題如下。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2023年高考語文新課標II卷“古代詩歌閱讀”(請網(wǎng)絡搜索查原題。下同)的《湖上晚歸》是南宋詩人林逋寫的一首詩,請你細讀此詩,然后從語言、構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選擇一兩個角度,分析自己閱讀欣賞獲得的審美體驗,并寫一篇詩歌賞析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詩歌賞析文章應該怎么寫呢?
寫詩歌賞析文章,可以按照以下步驟和結構:
1.引言(開頭)
引入詩歌及其作者,可以簡要介紹作者的背景和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
提出你要評價的主題或觀點。
2.詩歌內(nèi)容概述
簡要概述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主題、情感和意象等。
指出詩歌中的關鍵詞句,為后續(xù)分析做鋪墊。
3.詳細分析
意象分析:分析詩歌中的意象,探討它們是如何增強詩歌表現(xiàn)力的。
語言分析:關注詩歌中的修辭(如比喻、擬人等)、音韻和節(jié)奏等,分析它們是如何為詩歌增色的。
情感分析:探討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分析詩人是如何通過詩歌傳達自己的情感的。
主題分析:深入剖析詩歌的主題,挖掘其深層含義和價值。
4.個人觀點與結論
在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認識。
總結詩歌的特點和價值,以及詩歌對你的啟示和影響。
可以適當引用其他評論家或詩人的觀點,豐富自己的論述。
5.結尾
回顧全文,強調(diào)自己的觀點和結論。
鼓勵讀者閱讀和分析詩歌,感受其魅力。
在寫詩歌賞析文章時,注意邏輯清晰、條理分明,同時要運用生動的語言和例子支持自己的觀點。另外,盡量避免使用晦澀難懂的術語,以便讓更多讀者能夠理解和欣賞你的文章。
以上寫法是一般的,是全面的,具體寫作時,要特別注意題目的要求,如本題中的要求是“從語言、構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選擇一兩個角度”。
佳作展示
《湖上晚歸》中的意象探究
林逋的《湖上晚歸》不僅以其清新脫俗的語言風格和真摯深沉的情感表達吸引了讀者,更通過一系列生動而獨特的意象,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湖上晚歸的立體畫卷。下面,我們深入探究這首詩中幾個值得關注的意象。
“臥枕船舷歸思清”。
這里的“臥枕船舷”不僅是具體的動作描繪,更隱含了詩人內(nèi)心的孤獨與期待。船舷,作為湖上與陸地之間的界限,象征著詩人此刻漂泊無依的狀態(tài)。而“臥枕”則透露出詩人對歸家的渴望與期待,希望在這寧靜的湖上找到內(nèi)心的慰藉。
“橋橫水木已秋色”。
“橋”與“水木”是湖中常見的自然元素,但詩人通過“橫”與“秋色”的修飾,使它們具有了更深的象征意義。橋,連接兩岸,象征著詩人與家鄉(xiāng)之間的紐帶;而水木,則代表著自然與生命的力量。當它們被秋色所染,不僅表現(xiàn)了季節(jié)的更替,更暗示了詩人內(nèi)心的蒼涼與感慨。
“寺倚云峰正晚晴”。
“寺”與“云峰”構成了一種超脫塵世的意境。寺廟,代表著清凈與禪意;云峰,則象征著高遠與神秘。在晚晴的映照下,它們顯得更加莊嚴而寧靜,為詩人的歸途增添了一抹神秘與安寧的色彩。
“翠羽濕飛如見避”與“紅蕖香裊似相迎”。
這兩句中的“翠羽”與“紅蕖”是湖上的動態(tài)元素,通過擬人化的描繪,為整首詩注入了生機與活力。翠鳥飛翔,仿佛在為詩人讓路;紅荷飄香,似乎在歡迎詩人的歸來。這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場景,不僅展現(xiàn)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與敬畏,更表達了他對家鄉(xiāng)的深情眷戀。
“依稀漸近誅茅地,雞犬林蘿隱隱聲”。
“誅茅地”是詩人歸家的目的地,而“雞犬林蘿”則是家鄉(xiāng)特有的聲音與景象。當詩人漸近家鄉(xiāng)時,這些熟悉的聲音與景象逐漸映入眼簾,使得他的歸家之情更加濃烈與真實。這種由遠及近、由模糊到清晰的描繪方式,不僅增強了詩歌的層次感與立體感,更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詩人的喜悅與激動。
綜上所述,《湖上晚歸》中的意象豐富多彩、生動逼真,不僅為整首詩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藝術魅力,更讓我們在閱讀欣賞的過程中獲得了難忘的審美體驗與情感共鳴。
二、作文命題與“文言文閱讀”板塊相關聯(lián)之新題型
新課標在《學習任務群8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中有明確的要求:
1.選擇中國文化史上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進行精讀,體會其精神內(nèi)涵、審美追求和文化價值。2.在特定的社會文化場景中考查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作品,以客觀、科學、禮敬的態(tài)度,認識作品對中國文化發(fā)展的貢獻。3.梳理所學作品中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識,注意古今語言的異同。4.閱讀作品應寫出內(nèi)容提要和閱讀感受。選擇一部(篇)作品,從一個或多個角度討論分析,撰寫評論。5.學習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作品的表達藝術,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2023年高考語文新課標II卷“文言文閱讀”的材料一、二都有對苻堅失敗之因的評說,請你從政治、文化、道德、性格等方面,選擇一個你認為最能體現(xiàn)該人物特點和歷史地位的角度,作為評論的重點,寫一篇關于苻堅的“歷史人物評論”。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如何寫好“歷史人物評論”呢?
歷史人物評論的寫作技巧涉及多個方面,包括選題、資料收集、角度選擇、分析深度、客觀性、結構邏輯、語言表達以及修改完善等。下面詳細介紹寫作練習的步驟:
1.選題與資料收集
選題:選擇一個你熟悉且有足夠歷史重要性的歷史人物。確保該人物的事跡和成就能夠提供豐富的素材供你分析和評論。
資料收集:廣泛搜集關于該人物的各類資料,包括原始文獻、歷史記載、傳記、學術研究等。確保你的評論有充分的歷史依據(jù)。
2.角度選擇與深度分析
角度選擇:確定一個獨特的評論角度,如政治影響、文化貢獻、道德品質等。選擇一個能夠凸顯人物特色且易于展開分析的角度。
深度分析:深入挖掘人物的生平事跡、思想觀點、決策背后的原因和影響等。通過具體事例和證據(jù)支持你的分析,展現(xiàn)你對人物的深入理解。
3.客觀性與批判性思維
客觀性:在評論中保持客觀中立的態(tài)度,避免個人情感或偏見的干擾。以事實為依據(jù),進行客觀分析和評價。
批判性思維:運用批判性思維審視歷史人物的行為和決策。不僅要看到其積極的一面,也要分析其過失和不足。
4.結構邏輯與語言表達
結構邏輯:合理安排文章的結構,確保內(nèi)容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梢允褂靡?、正文、結論等部分組織你的評論。
語言表達:使用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你的觀點。注意語句的流暢性和連貫性,避免使用晦澀難懂的詞匯。
5.修改與完善
反復修改:初稿完成后,多次修改文章,確保內(nèi)容準確、語言精練??梢哉埥趟嘶騾⒖枷嚓P書籍進行修改。
注重細節(jié):檢查文章中的語法錯誤、拼寫錯誤和標點符號使用不當?shù)葐栴}。確保文章的格式和排版符合規(guī)范。
6.學習與借鑒
閱讀優(yōu)秀評論:多讀一些優(yōu)秀的歷史人物評論文章,學習他們的寫作方法和技巧。
不斷實踐:通過不斷寫作和反思,積累經(jīng)驗和教訓。每次寫作后都要認真總結不足之處,并在下次寫作中改進。
佳作展示
苻堅之敗:一窺氐族英豪的歷史悲劇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英雄豪杰如繁星般點綴其間,而苻堅,這位一度威震四方的氐族領袖,無疑是其中一顆耀眼的星辰。然而,他的光芒最終在淝水之戰(zhàn)中黯然失色,留給后人的,是無盡的惋惜與思考。
苻堅的失敗,非戰(zhàn)之罪,實乃政治、文化、道德乃至性格等多重因素交織而成的歷史悲劇。
從政治角度看,苻堅雖胸懷壯志,統(tǒng)一北方,建立前秦,但在內(nèi)部穩(wěn)固方面卻顯得力不從心。他的政策過于寬仁,對于歸降的異族將領未能有效整合,導致內(nèi)部矛盾重重,最終在關鍵時刻各自為戰(zhàn),甚至反戈一擊。材料一中,苻堅在淝水之戰(zhàn)中的決策失誤,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對內(nèi)部不穩(wěn)的忽視,以及對敵我力量的誤判。
文化上,苻堅力求融合各族文化,這本是積極的嘗試,但在執(zhí)行過程中忽視了文化差異帶來的隔閡與沖突。他的“大一統(tǒng)”夢想雖好,卻未能妥善處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關系,使得前秦帝國內(nèi)部暗流涌動,一旦遭遇外敵挑戰(zhàn),便難以形成有效的抵抗。
道德層面,苻堅的個人品質堪稱楷模,他寬厚待人、知人善任,但在權謀之爭中,這些品質卻成了他的軟肋。他過于信任他人,缺乏必要的權謀手腕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材料二中提到慕容垂的背叛,便是苻堅過于信任他人的慘痛教訓。
性格上,苻堅的豪爽大氣、不拘小節(jié)成就了他的英雄形象,但也正是這種性格使他在關鍵時刻缺少必要的謹慎與細致。他對形勢的判斷過于樂觀,對敵人過于輕視,這在淝水之戰(zhàn)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他的決策往往基于個人的直覺與豪情,而忽視了戰(zhàn)爭的復雜性與殘酷性。
縱觀苻堅的一生,我們不禁為這位英雄人物的結局感到惋惜。他的失敗并非單純的軍事失利,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我們希望通過對苻堅的深入研究與反思,能夠為今天的我們提供更多寶貴的經(jīng)驗與教訓。畢竟,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人都是過客,但那些真正留下足跡的人,將永遠被后人銘記與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