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上學的日子越來越近,我的學費還差一大截,母親催促父親想辦法,父親低頭沉默著。我怏怏地問母親:“為什么不向鄰居借點錢呢?”母親無奈地說:“借了之后拿什么還?而且鄰居比我們也好不到哪里去?!?/p>
最后,父親紅著眼眶問我:“還想去上學嗎?”我拼命點頭。父親朝我一揮手,我乖乖跟在他身后朝后山走去。我滿腹疑惑,猜不出父親究竟要干什么。直到進入山中,父親站在一棵腰身粗的大樹前,壓低嗓門對我說:“只要咱們把這棵樹砍了,拖到集市上賣了,你的學費就有著落了。”
我大吃一驚。原來,父親是要“偷”樹。我絕不接受父親為了我讀書冒這樣的險。當時我就哭了,打定主意退學,不再讓父母為難。
開學前兩天,父親一進門就喜滋滋地沖我喊:“丫頭,你可以上學了,村里出面聯(lián)系學校,把你的學費全免了……”
多年后,我讀完大學回老家鎮(zhèn)中學教書,假期就和父親一起打理梨園。當年準備砍樹的那片后山,早就被父親承包,種上了許多梨樹。燦爛春陽下,梨花重重疊疊爭相盛放,趕著來赴這場久違的邀約。
梨花芳菲,白墻紅瓦,翠竹掩映,仿佛一幅清新古典的田園畫。途經(jīng)的路人忍不住駐足觀看,連聲夸贊?;榧啍z影館的老板發(fā)現(xiàn)了這處美景勝地,特意推出父親的梨園作為攝影景點,大受歡迎。漸漸地,父親的梨園成為遠近聞名的風景,一到周末,三三兩兩周邊城鎮(zhèn)的居民就來此賞花游玩。
村里發(fā)現(xiàn)了其中蘊藏的商機,做了個大膽的決定,號召其他人將閑置土地都種上梨樹,并請技術員到村里示范教授科學栽培梨樹。在村里的動員下,母親率先開辦起家庭食堂,供游客吃飯,其他有條件的人家也紛紛開起農(nóng)家樂。七八年的時間,村子被打造成生態(tài)旅游村。
記得第一年砂梨成熟時,父親特意開車給我送來一箱梨。當時,我已調(diào)到縣城工作并安家。我一口咬下去,汁水流溢,甘甜潤喉,瞇著眼睛回味好久。
每到收獲季節(jié),父母總要留一小枝梨子在枝頭,我不解其意,母親說是要報恩。我問報誰的恩。母親說:“地啊,樹啊,每個幫助過我們的人啊?!蔽倚α?,我知道母親除了想給游客們制造一點驚喜,更多的是想給越來越多的鳥兒留下些許糧食。從母親的言語間,我感受到了她的感激和謝意。過去的苦難早已被歲月磨礪成閃亮的珍珠,在我們心里發(fā)出溫潤的光。今朝和往昔終于能平和共處,融于一體了。
(本文入選2023年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中考語文試卷,文章有刪減)
青辰,文學期刊編輯,多家知名雜志簽約作者,曾主編《名師課文導讀》《同步作文與新思維閱讀》《狀元大課堂同步作文》等書。
《意林》:文章標題“梨花開了”有何深意?
青辰:“梨花開了”這四個字很有畫面感,既有動態(tài)的呈現(xiàn),又有靜態(tài)的說明,它有兩層意義:從我們一家的角度看,“我”學業(yè)有成、前程似錦,家里告別窮困生活蒸蒸日上;從村莊的角度看,既實指梨花燦爛開放,也虛指人們的美好生活像梨花盛開一樣欣欣向榮。
我曾在“梨花開了”和“父親的梨花”之間搖擺。窮則思變,除了我家,整個村子也在求變,并得以改變。從個人陷于困窘的被動改變到后來的集體主動求變,這樣一來,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就統(tǒng)一起來了,文章也擁有了更具普遍意義的深度和廣度。與此對應,梨花便不再僅僅屬于父親一個人,從而確定了標題為“梨花開了”。
《意林》:您想通過這篇文章向讀者傳達什么樣的情感?
青辰:在一次梨園采風活動中,我聽說了文中的這個故事,深受感動。一個家庭、一個村莊在二十多年間的變化,折射出了一個時代的發(fā)展和巨變。在整個發(fā)展變化過程中,有沉重有溫暖,有明媚有希望,讓人產(chǎn)生多重豐富的情感體驗,于是我把它以第一人稱的形式寫了出來。
我希望這篇文章能讓讀者感受到一種深沉厚重又溫暖強烈的情感沖擊,讓他們堅信:困窘之中抱持希望,腳踏實地發(fā)憤圖強,總會云開霧散,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