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憐
跑步曾是很多人的 “苦刑”,它枯燥、讓人疲累。或是受“身材焦慮”影響,或是為了追求成績,許多人不情愿地邁開步子沉重地跑著。
最近,跑步又流行起來了,人們發(fā)掘了這項古樸的運動一些新的魅力。有的人跑著探索全球各地的城市,用“city run”(城市漫跑)的方式留下鮮活的城市記憶,有的人在跑步社團結交好友,也有的人將每日的跑步訓練視作調節(jié)生活狀態(tài)的節(jié)拍器。
2024年1月7日,廈門馬拉松的跑道上,劇痛穿透蘇子縉的身體。他熟悉這種痛感。身為馬拉松新入門的跑者,從2022年開始跑馬拉松以來,每次跑到后程都會渾身肌肉酸痛不已。疼到脫力,他連腿都抬不起來,卻總是堅持,硬挪也要挪到終點?;ヂ摼W上,蘇子縉有一個更為大眾熟知的名字,叫“紙巾老撕”。他在社交平臺上的個人簡介上寫著“暴走漫畫的主編”。2018年,暴走漫畫宣布停更。蘇子縉和團隊成員開始探索內容創(chuàng)作的其他方向,做視頻,也做游戲設計。
開始跑步以后,蘇子縉記錄下參加馬拉松的經歷,做成視頻發(fā)在社交平臺上。對蘇子縉來說,跑步是開啟新生活的開關。選擇跑步,源自蘇子縉人到中年對健康生活的渴望。編劇工作需要長期伏案,也經常要熬夜。常年如此,30歲之后,他開始感覺到身體機能下降,頸椎的不適變得頻繁,經常覺得脖頸后和背上有壓力。一次外出拍攝熬通宵,要好幾天才能恢復過來。到年底體檢,蘇子縉發(fā)現自己有了脂肪肝。
2020年前后,他意識到自己該培養(yǎng)長期的運動習慣來改變亞健康的狀態(tài)。他試著每晚在操場一圈圈地跑步,沒多久就因為枯燥放棄了。一個困惑深埋心底,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如此熱愛跑步,甚至能對苦刑一般的馬拉松甘之如飴?
2022年,他與一個經常參加馬拉松的跑者朋友交流,對方告訴他,一個跑步零基礎的人,只需要10周的訓練就可以參加半程馬拉松比賽。蘇子縉不太相信,但他決定試一試。
訓練的進展超乎他想象。前兩周,他每天堅持跑3公里,到了第三周,他竟能一次跑到5公里。訓練第一個月的后半段起,他每一周都會有所突破,跑出一次自己從來沒有跑過的距離。
跑步能在短時間里持續(xù)給人帶來實現目標的成就感,努力就可獲得回報,這樣的確定感,在蘇子縉的生活中已經罕見。一些長跑跑者習慣在跑步過程中,將漫長的路途拆解為一小段一小段的目標,借此緩解路途漫長帶來的精神疲倦加劇。蘇子縉說,跑步讓他對“拆解目標”這一簡單易懂的道理有了進一步的確認。
2023年,跑了一年過后,當他回望過去的日子,發(fā)覺在與不確定感共存的生活中,焦慮發(fā)生的頻率和程度降低了,整個人變得坦然了一些。以前他時常想,如果沒有好的作品,人是不是就算白活。走過這幾年,他越發(fā)確認,人生的旅程中總能不斷發(fā)現新的意義。他活得放松了。
2023年10月,蘇子縉到陜西參加寶雞馬拉松,報名了半馬。在這之前,他有好幾次挑戰(zhàn)半馬都是到后程渾身痛得要命。在寶雞的比賽,最后沖過線時他竟然沒感覺特別累,還跑出了個人最好成績。
開車回他生活的西安市的路上時,蘇子縉在心里回味這次比賽,心跟著變得通透,時間真的會在人的前行路上刻下痕跡,不斷的重復確實可以給人帶來潛在的改變。
心態(tài)如同走在螺旋樓梯上,有時想通了,過幾天可能又會回去。穩(wěn)定下來一種好的心理狀態(tài)需要時常提醒自己,逐漸養(yǎng)成習慣。這和跑步訓練一樣。剛開始跑步時,蘇子縉花了許多時間調整跑姿、心率、步頻,直到形成肌肉記憶。
如今,跑步與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成了蘇子縉生活中并行的兩條軌道,相輔相成。他會在跑步時想到現實生活同樣如此,在工作中有一些反思時,又會提醒自己跑步也應該有相似的注意。
蔻一喜歡旅行。后來愛上馬拉松,她每到一座城市旅行,都會規(guī)劃路線在城市里跑一段路,有機會的話還會去參加那個城市的馬拉松。至今,她已經在超過70座城市跑過步。
跑步旅行,在跑者中早已蔚然成風。2020年12月,蔻一去秘魯游覽亞馬孫雨林,順路出門跑步。在秘魯的城市里,她一路看到不少野狗,汽車尾氣刺鼻。一路跑進鄉(xiāng)村,她看到路兩側破舊的村屋,院子里傳來雞叫和村民早起的聲音。
跑步時,人的五感似乎變得更敏銳。跑到鄉(xiāng)下,吸入的空氣變得濕潤清新,兩邊草木蔥蘢,她嗅到青草的清香,不遠處有從巨大瀑布流下來的大河,耳畔持續(xù)著“嘩啦嘩啦”的水流聲,蔻一不覺得煩躁,反而感到平靜。
如果不是為了跑步,作為游客,她不會有這么“在地”的體驗。當時,她在備戰(zhàn)馬拉松,秘魯的這座城市位處高原,許多職業(yè)運動員會定期到這些地區(qū)進行訓練,適應了高海拔地區(qū)低氧環(huán)境后回到低海拔地區(qū),供氧量增加,肌肉強度能夠得到強化。因此,蔻一想到趁著這次機會,在高原自己來一次“特訓”。跑步時,嘴唇發(fā)麻、手指發(fā)紫,她也樂在其中。
用跑步方式來打卡世界已經成了蔻一習慣的生活方式。比起走馬觀花式地看景點,跑著發(fā)現的風景,動用五感記下來的感受,豐富又立體,往往會留下更為幽深的記憶。在開始跑馬拉松之前,蔻一幾乎每個月都要去旅行。2018年,身邊時常跑半程馬拉松的同事推薦她嘗試馬拉松,蔻一吃下了“安利”,正好當時她計劃外出旅行,便報名了旅行目的地準備舉辦的馬拉松。
一個小小的野心由此生長起來——她決心打卡“六大馬拉松”,覺得這既能游歷全球,還把參賽作為人生的一條支線,達成目標的過程可以給生活注入沖勁。
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蔻一跑完了世界六大馬拉松。她重視這些努力的結果,如今,也把“馬拉松大滿貫六星跑者”的標簽,放在了社交平臺自己首頁的介紹之中。
將馬拉松旅行作為生活方式,蔻一有了全身心的改變。為了準備馬拉松賽事,她只能抽出清晨的時間做訓練。這就意味著要早睡早起。她減少了夜晚聚會的頻率,使用各種技巧促使自己早起,逐漸養(yǎng)成習慣后,感覺自己大大受益于此。蔻一說,她感覺人總是會在夜里反思、焦慮,陷入對生活工作中未解的難題中,而在晨間,人更容易聚焦于待解決的事務。
生活中,還有許多與跑馬拉松相似的時刻。人們沉浸其中、享受心流,動人的細節(jié)在跑動間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