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保歡 姚雷杰
(1 河南〈鄭州〉中匯心血管病醫(yī)院 鄭州 450003;2 河南省鄭州西區(qū)中醫(yī)院 鄭州 450000)
心力衰竭(HF)作為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之一,其發(fā)生主要是由多種病因造成心臟解剖結構及功能改變,引起心室射血及充盈度欠佳所致。受心臟功能改變影響,急慢性HF 患者的心臟負荷明顯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心肌耗氧量,容易引起疲乏、煩躁、憋喘及呼吸困難等癥狀[1]。近年來,受人口老齡化等因素影響,我國急慢性HF 發(fā)病率不斷上升,現(xiàn)已成為十分常見的一種老年性疾病[2]。現(xiàn)階段,臨床上對急慢性HF 主張藥物治療,相關藥物類型包括利尿劑、正性肌力藥物以及血管擴張劑等,但整體療效存在很大提升空間,特別是正性肌力藥物雖可促進心肌收縮,短期療效尚可,但同時也會造成心肌耗氧量升高,不利于心肌舒張[3]。重組人腦利鈉肽(rhBNP)是經(jīng)DNA 重組技術制成的一種多肽類藥物,具有利鈉利尿、降低交感神經(jīng)活性以及擴張血管等多種藥理作用,有助于緩解患者心衰癥狀,但依然有部分患者療效不盡人意[4~5]。中醫(yī)治療急慢性HF的歷史悠久,認為其發(fā)生主要與氣滯血瘀有關。丹紅注射液是臨床常用的一種心血管疾病治療藥物,具有通脈舒絡、活血化瘀等功效[6]。鑒于此,本研究探討丹紅注射液聯(lián)合rhBNP 治療急慢性HF 的機制及對患者運動耐量、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水平、心功能等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20 年5 月至2023 年9 月河南(鄭州)中匯心血管病醫(yī)院診治的64 例急慢性HF患者按抽簽法分兩組,對照組32 例,男14 例,女18 例;年齡57~79 歲,平均(67.15±9.10)歲;體質(zhì)量指數(shù)17~33 kg/m2,平均(23.95±3.44)kg/m2;心功能分級:Ⅱ級18 例,Ⅲ級14 例;基礎疾病類型:冠心病18 例,冠心病并高血壓14 例。研究組32 例,男15 例,女17 例;年齡58~79 歲,平均(67.22±10.35)歲;體質(zhì)量指數(shù)17~35 kg/m2,平均(24.04±3.20)kg/m2;心功能分級:Ⅱ級17 例,Ⅲ級15 例;基礎疾病類型:冠心病17 例,冠心病并高血壓15 例。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通過河南(鄭州)中匯心血管病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202000187)。
1.2 診斷標準 (1)西醫(yī):符合《急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0)》[7]中相關診斷標準,伴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口唇發(fā)紺以及四肢發(fā)冷等癥狀,需于端坐狀態(tài)下呼吸,肺部出現(xiàn)廣泛性濕啰音,同時影像學檢查結果提示心影面積明顯擴大。(2)中醫(yī):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中相關診斷標準,且中醫(yī)辨證為陽虛瘀血型。
1.3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與以上西醫(yī)、中醫(yī)及辨證標準相符合;心功能分級為Ⅱ~Ⅲ級;對本研究用藥無過敏反應;治療依從性良好;患者及其家屬了解本研究情況且自愿參與;年齡在50~80 歲。(2)排除標準:合并低血壓者;有心源性休克患者;合并自身免疫系統(tǒng)或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疾病者;有精神或意識障礙者;合并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梗阻性心肌病等其他心臟疾病者。
1.4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到院后均接受常規(guī)治療,包括吸氧、抗心衰、穩(wěn)定血壓、營養(yǎng)支持、維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并使用利尿劑、血管緊張素及β 受體阻滯劑等。對照組給予rhBNP 治療:開始時應用1.5μg/kg 的沖擊劑量,將0.5 mg 注射用重組人腦利鈉肽(國藥準字S20050033)與83.3 mL 生理鹽水混合后,按照1.5 μg/kg 進行稀釋處理后進行靜脈推注,然后將剩余藥液以0.007 5 μg(/kg·min)的速度進行持續(xù)靜脈泵注3 d 治療,在此期間持續(xù)監(jiān)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并據(jù)此和心衰癥狀變化情況給予適當調(diào)整。在連續(xù)治療3d 后采用上述常規(guī)治療方案維持治療至2 周。研究組增加丹紅注射液(國藥準字Z20026866)治療,將20 mL 丹紅注射液混合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中進行靜脈滴注,1 次/d,連續(xù)治療2 周。
1.5 觀察指標 (1)療效。治療后根據(jù)患者心衰癥狀、肺部濕啰音及心功能變化情況進行療效評估,若心衰癥狀、肺部濕啰音均完全消失,同時心功能分級改善≥2 級或復常代表顯效;若心衰癥狀、肺部濕啰音均明顯緩解,同時心功能分級改善≥1 級代表有效;未符合上述有效及顯效的標準為無效??傆行橛行c顯效之和。(2)中醫(yī)證候積分。包括喘促、心悸、面色蒼白、肢冷畏寒及口唇發(fā)紺,各項評分范圍介于0~3 分,評分越高癥狀越嚴重。(3)心功能相關指標。通過超聲心動圖檢測兩組左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LVESd)、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4)運動耐量。治療前及療程結束后通過6 min 步行距離試驗(6MWD)評估兩組運動耐量,距離越長代表運動耐量越強。(5)NT-proBNP 水平。通過采集兩組治療前及療程結束后的空腹靜脈血,分離獲取血清后采用放射免疫法對兩組血清NT-proBNP 水平進行檢測。(6)藥物安全性。對兩組治療期間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進行統(tǒng)計,包括惡心、頭痛及低血壓等。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總有效率比較(75.00% vs 96.88%),研究組更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各項指標水平在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療程結束后,兩組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均下降,研究組低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注:和治療前比,*P<0.05。
組別 n喘促治療前治療后口唇發(fā)紺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研究組心悸治療前治療后面色蒼白治療前治療后肢冷畏寒治療前治療后32 32 tP 2.12±0.33 2.14±0.24 0.277 0.783 1.03±0.30*0.84±0.25*2.752 0.008 2.09±0.31 2.12±0.27 0.413 0.681 0.98±0.32*0.81±0.22*2.476 0.016 2.22±0.26 2.25±0.23 0.489 0.627 1.00±0.23*0.88±0.20*2.227 0.030 1.98±0.34 1.93±0.27 0.652 0.517 0.93±0.22*0.78±0.20*2.854 0.006 1.99±0.30 2.03±0.26 0.570 0.571 0.95±0.20*0.82±0.20*2.600 0.012
2.3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 療程結束后,兩組LVESd、LVEDd 均下降,研究組低于同期對照組,而LVEF 均升高,研究組高于同期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
表3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
注:和治療前比,*P<0.05。
組別nLVESd(mm)治療前治療后LVEF(%)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研究組LVEDd(mm)治療前治療后32 32 tP 52.77±6.12 52.45±5.78 0.215 0.830 44.32±6.20*40.12±6.33*2.681 0.009 58.75±6.38 59.12±5.90 0.241 0.811 50.12±6.57*44.30±6.09*3.675 0.000 36.90±5.12 36.17±6.03 0.522 0.604 47.12±7.09*56.55±7.33*5.231 0.000
2.4 兩組運動耐量、 血清NT-proBNP 水平比較兩組運動耐量、血清NT-proBNP 水平在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療程結束后,兩組6MWD 均升高,研究組高于同期對照組,而血清NT-proBNP 水平均降低,研究組低于同期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6MWD、血清NT-proBNP 水平比較()
表4 兩組6MWD、血清NT-proBNP 水平比較()
注:和治療前比,*P<0.05。
NT-proBNP(pg/mL)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n6MWD(m)治療前治療后32 32 tP 286.50±32.77 280.12±28.69 0.829 0.411 375.12±36.36*398.20±29.15*2.802 0.007 198.33±26.10 203.26±25.77 0.760 0.450 142.10±36.77*119.35±26.45*2.841 0.006
2.5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12.50%)與對照組(9.38%)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例(%)]
HF 屬于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危急重癥,據(jù)統(tǒng)計目前為止我國急慢性HF 患者已超過1 000 萬例,且每年有超過50 萬例的新發(fā)病例,對患者生命健康危險極大?,F(xiàn)階段,臨床上治療急慢性HF 的關鍵點在于盡快緩解癥狀,提高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性,解除低氧血癥,避免血栓形成,繼而促進局部血流灌注狀態(tài)改善[9]。常規(guī)療法雖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癥狀,但仍有部分患者療效不盡理想,且易并發(fā)惡性心律失常等[10]。如何進一步提升急慢性HF 的臨床療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促進癥狀緩解成為臨床研究的一大熱點。
rhBNP 是近年來臨床上治療急慢性HF 的常用藥之一,可有效拮抗血管平滑肌、心纖維原及心肌細胞中的去甲腎上腺素、內(nèi)皮素等物質(zhì),增加腎小球濾過率及鈉排泄,抑制醛固酮與腎素的分泌,進而降低交感神經(jīng)、后葉加壓素的升高血壓及保鈉保水作用。同時,rhBNP 通過調(diào)節(jié)機體血壓、水鹽平衡等途徑,增加血管通透性,使血漿容量和循環(huán)血管阻力下降,減輕心臟負荷,進而增加心輸出量,促使心功能恢復。另外,該藥不存在正性肌力作用,不會明顯增加心肌耗氧量[11~12]。急慢性HF 屬于中醫(yī)學中“心悸、胸痹、喘證”等范疇,該病病機在于陽氣虧虛、瘀血阻滯,治療原則為益氣活血、通脈舒絡。本研究在rhBNP 的基礎上聯(lián)合丹紅注射液治療急慢性HF,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96.88%) 與對照組(75.00%)相比更高;研究組療程結束后的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均低于同期對照組,心功能、運動耐量指標均優(yōu)于同期對照組(P<0.05)。提示在rhBNP 基礎上增加丹紅注射液可進一步提升療效,促進患者癥狀緩解及心功能、運動耐量恢復。究其原因,丹紅注射液是在中醫(yī)傳統(tǒng)理念基礎上通過現(xiàn)代制藥工藝將丹參、紅花制作成藥,具有通脈舒絡、活血化瘀等功效,與上述病機、治療原則相吻合。現(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丹紅注射液可通過抑制血小板聚集,減輕動脈粥樣硬化,恢復血流灌注,使心肌缺氧缺血狀態(tài)緩解;同時,可通過下調(diào)血管緊張素水平,使外周血管阻力下降,抑制心肌重構;此外,該藥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多種作用,有助于保護患者血管內(nèi)皮功能,達到抗心衰的目的[13~14]。兩種藥物作用機制不同,聯(lián)用具有協(xié)同增效的作用。
NT-proBNP 屬于BNP 前體所形成的一種肽段殘片,穩(wěn)定性高,可有效反映心室病變情況,與心衰嚴重程度存在正相關性[15]。這在楊宏達[16]的研究中有所體現(xiàn)。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療程結束后的血清NT-proBNP 水平低于同期對照組(P<0.05)。提示在rhBNP 基礎上增加丹紅注射液可更有效地降低NT-proBNP 水平。其原因主要與丹紅注射液可促進局部血流灌注狀態(tài)恢復,有效保護患者心肌組織,進而緩解心室病變有關。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增加丹紅注射液并不會明顯增加不良反應。這對患者依從性維持較為有利,有助于確保臨床療效。綜上所述,對急慢性HF 患者應用丹紅注射液聯(lián)合rhBNP 治療可有效緩解其臨床癥狀,改善心功能、運動耐量及NT-proBNP 水平,療效確切且不會明顯影響用藥安全性,推廣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