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龍
青島的城市歷史百余年,東西方文化交匯于此,日德文化的殖民烙印鐫刻在城市的肌理中,不可磨滅。久而久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青島逐漸形成了新中有老、老中帶新的混合型城市風貌。
提到老街老巷,青島人一定會談到一條影響力十足的老街,這條由馬牙石鋪就的道路,盤旋扭轉,最初只是一條連接熱河路的羊腸小道,青島人給它取了一個頗具特色的名字“波螺油子”。
“波螺”即青島話“海螺”,其內部繞軸呈盤旋狀,“油子”指在世事間磨礪得十分油滑的人。當然,這條老路也被無數(shù)踏過的腳印磨成了“油子”。這條長約500米的盤旋小道,煙火氣息濃厚,凝結了幾代青島人特殊的情結,可以說是最具代表性和獨特性的青島特色老街之一。
曾經,大雨過后,石頭縫里的水順流而下,被磨得泛光的馬牙石格外濕滑,一個不小心就會引來狼狽一幕,弄臟新衣服“毫不費力”。冬天的“波螺油子”更加濕滑,這個時候附近的居民會自發(fā)地組織起來,在馬牙石路面上撒煤灰。
最早,這里的小攤位只是零零散散的幾個,但到了被拆除前的幾年,這里集結了很多做買賣的人,炸串、服裝、盜版光碟、圖書租賃等應有盡有。烤紅薯的香氣,裹挾著蛋糕店的香氣,再加上音像店播放的那個時代最流行的歌曲,讓這里的回憶顯得那么地立體。
有人會將自己積攢多時的零花錢全部掏出來購買邁克爾·杰克遜的專輯,也有人會在這里買到心儀的電影或游戲光碟,畢竟這里是當時青島的“硅谷”。在那個版權意識不強的年代,能夠用一筆積蓄購買到更多影視和音樂藝術帶來的的歡樂看起來是極富性價比的。
在熱河路路口的電線桿,一根鋼絲從上拉到下,常常能看到有些膽兒大的同學抓住鋼絲繩從上面往下滑。為了防止孩子出危險,有些大人還會騙小孩說那些鋼絲繩帶電……在好多人的記憶里,熱河路路口的5路電車經常在拐角的地方“掉辮子”,司機會停在路口下車將“辮子”搭回電網,這也是上學遲到時經常選擇的理由。那時人們并不知道這個地方會在二十多年后通上從沒有聽說過的地鐵,變得如此不同。
2001年,隨著膠寧高架路的修建和鋪設地下管網的需要,拆除了“波螺油子”以及石板路,還有兩邊的部分民居。
后來,在群眾的呼吁下,又重新鋪設了一段“波螺油子”?!坝布彪m有,但當年的那番風情和韻味再難恢復。
2017年,據說因為建設地鐵再次進行了改造,重修的“波螺油子”再度被“動刀”。
2022年,青島地鐵“地鐵線路周邊歷史風貌恢復項目”啟動,重新鋪設了“波螺油子”,有望恢復曾經的舊模樣,喚醒人們對于此地的美好記憶。
每一次回歸,牽動的不僅是尋常巷陌,不僅是馬牙石塊,更是對居民們的童年記憶、青春記憶的保護和復刻,呵護這份珍貴的精神財富,使其不致流離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