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孟博,韓 穎,張 威
(維爾利環(huán)??萍技瘓F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常州 213000)
煤化工領域產(chǎn)生的廢水往往具有成分復雜、毒性大、污染物種類多等特點[1]。在煤化工廢水處理系統(tǒng)中,反滲透系統(tǒng)一般應用于生化處理后的高鹽廢水的處理流程中,由生化系統(tǒng)高效去除廢水中的有機物。但在高鹽廢水處理中,因需要將廢水進行濃縮除鹽,進而產(chǎn)生了鹽分較低的清液和反滲透濃液兩種廢水,其中反滲透濃液具有可生化性差,鹽含量高的特點,且其含有較高濃度的有機污染物而無法直接排放,因而需要對其進行深度處理。
反滲透濃縮液處理的關鍵是去除濃縮液中難降解的有機污染物,一般采用高級氧化法進行處理,其中包括芬頓氧化法、臭氧氧化法、電化學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等。這些高級氧化法處理濃縮液的效果各有利弊,其中芬頓氧化法因具有條件溫和、操作簡單、處理費用低、適用范圍廣等優(yōu)點而被企業(yè)廣泛采用。芬頓氧化法主要是利用過氧化氫產(chǎn)生的羥基自由基破壞有機污染物的組成,使其發(fā)生斷鏈、分解、氧化等反應,再引入鐵離子進行催化使得反應更加迅速和徹底。
芬頓氧化法已廣泛應用于多種工業(yè)廢水處理的研究中。龐悅[2]等人用芬頓氧化法處理印染廢水,探索了各種反應條件對處理效果的影響;趙瑾[3]等人曾研究了芬頓氧化法對電鍍廢水中有機絡合物的處理;孫志龍[4]等人則以芬頓氧化法作為預處理開展了對液晶顯示廢液的實驗研究;呂丹丹[5]等人研究了芬頓氧化法對垃圾填埋場滲濾液的處理。不僅如此,許多研究還將芬頓氧化與其他水處理工藝相結合,如與紫外氧化法[6]、微電解氧化法[7-8]、超聲氧化法[9]等結合進行實驗研究。在諸多研究中,芬頓氧化法展示出其對有機污染物卓越的氧化處理能力,但關于其在對反滲透濃縮液中的研究較少。張正義[10]等人用催化臭氧氧化法處理了垃圾滲濾液的反滲透濃液,使污水中腐殖質的去除效率在催化劑的作用下顯著提高,但僅得到有限的降解且未能完全礦化;劉戀[11]用膜生物反應器(MBR)對電鍍廢水處理中所產(chǎn)生的反滲透濃液進行處理,通過長期的污泥馴化解決了其可生化性低的問題。
針對焦化廢水反滲透濃液難降解、無法達標排放的問題,本研究采用正交實驗探索過氧化氫及亞鐵的添加量對COD去除率真的影響,在確定了最佳的反應條件后,通過提高規(guī)模驗證其穩(wěn)定性。
本研究所用水樣來源于河北某焦化廢水中水回用系統(tǒng)的反滲透濃液,該水樣的主要水質指標如表1所示。根據(jù)水質指標顯示,該水體中含有較高的鹽分,且有機污染物的濃度高,依據(jù)《煉焦化學工業(yè)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6171-2012)中表2的間接排放標準,該水體不能直接排放。
表1 反滲透出水水質
表2 正交實驗因素水平表
1.2.1 實驗設計
根據(jù)芬頓氧化原理,主要因素為過氧化氫與COD的質量比、過氧化氫與鐵元素的摩爾比,根據(jù)這兩點分別設置了不同水平,正交實驗如表2所示。根據(jù)該表,按照兩種因素不同水平的排列組合,共設置了30組實驗。
1.2.2 實驗步驟
根據(jù)設計量取200 mL反滲透濃縮液水樣于250 mL的燒杯中,使用硫酸調節(jié)廢水的pH值至設計參數(shù);按照實驗設計準確稱取硫酸亞鐵固體加入到溶液中,攪拌至溶解后加入一定體積的過氧化氫溶液,開始進行芬頓氧化。待反應2 h后,檢測并用30%氫氧化鈉溶液調節(jié)溶液pH值為7.5左右。
按照2 mg/L的投加量加入PAM,待溶液分層,用濾紙進行過濾,并檢測濾液的COD和TOC濃度。
為了保證實驗結果的可重復性,提高實驗的參考價值,需要重復驗證正交實驗結果。根據(jù)正交實驗結果,按照最優(yōu)的實驗條件,按比例放大實驗,即將初始溶液體積分別設置為200 mL、800 mL和2 000 mL,除pH設計值不變外,其余藥劑的投加量均按比例放大。
由于芬頓反應可能存在反應不徹底,導致其作用并未完全發(fā)揮的問題,為探索一次芬頓氧化對溶液中有機污染物的降解程度,判斷芬頓氧化是否在一次實驗中達到終點,在完成一次氧化實驗后,進行了二次氧化實驗,其中一次和二次氧化反應的條件和藥劑添加比例相同。
芬頓氧化實驗的結果如圖1所示,其分別展示了溶液在經(jīng)芬頓氧化后的COD、COD去除率、TOC和TOC去除率的變化,其中COD去除率和TOC去除率為實驗后溶液中COD和TOC的降低量與實驗前對應值的比例。c(H2O2):c(COD)表示設定過氧化氫的量(mg/L)與原液中COD的含量比,值越高即加入過氧化氫的量也就越高,n(H2O2):n(Fe)表示加入過氧化氫的物質量與所加入亞鐵離子的物質量之比,在過氧化氫量一定時,該值越大意味著加入亞鐵離子的量越高。
圖1 芬頓氧化實驗數(shù)據(jù)
根據(jù)圖1中的數(shù)據(jù),溶液COD和TOC隨著過氧化氫量或亞鐵離子量的添加量的不同而不斷變化。在圖1a中,當n(H2O2):n(Fe)>0.5時,隨著過氧化氫量的提高,COD不僅沒有降低,反而出現(xiàn)上升的趨勢,這可能與過氧化氫的量有關。而在圖1c中,實驗后溶液TOC的下降表明COD的提高與有機物無關,而是無機物質造成的,這也印證了以上所述,另外該圖還說明當存在較少亞鐵離子時,投加過量的過氧化氫量還會導致TOC先降低后提高。圖1b中COD去除率出現(xiàn)負值的原因則與過氧化氫的過量添加有直接關系。
另一方面,固定過氧化氫的添加量,提高亞鐵離子的添加量,COD去除率顯著降低。從芬頓氧化法原理[12]可知,這是因為加入的亞鐵離子與過氧化氫發(fā)生了氧化還原反應,消耗了過量的過氧化氫,雖然亞鐵離子也具有一定的還原性,但在芬頓實驗結束后,溶液的pH值已調節(jié)至中性,溶液中鐵離子已沉淀去除;除此之外,亞鐵離子的加入會促進過氧化氫的分解,并產(chǎn)生羥基自由基,使得過氧化氫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也展示了亞鐵離子在反應中的關鍵作用。然而在龐悅[2]等人的研究中,隨著硫酸亞鐵投加量的提高,溶液中的COD出現(xiàn)先上升后下降的現(xiàn)象,過量的亞鐵離子會使過氧化氫產(chǎn)生的羥基自由基來不及反應而快速分解,而一味地增大亞鐵離子的投加量還會提高成本,因此控制過氧化氫和亞鐵離子的添加量是充分發(fā)揮芬頓氧化法作用的關鍵。
在本實驗中,COD和TOC的去除率在c(H2O2):c(COD)=4,n(H2O2):n(Fe)=1時均達到最高,分別為71%和44%,從排放角度看,此時溶液中COD的濃度可以滿足排放標準所要求的最高排放濃度。
在得到芬頓氧化實驗結果后,工作人員進行了驗證實驗,結果見圖2。
圖2 重復驗證實驗結果
在不同體量的水中,按照c(H2O2):c(COD)=4,n(H2O2):n(Fe)=1的比例添加過氧化氫和硫酸亞鐵,溶液COD含量隨著體量增大而降低,并有高于最高排放標準值(150 mg/L)的風險,而所對應的TOC含量則變化不大。實際上,對于芬頓氧化法來說,攪拌速度、反應時間和溫度等變量都是影響反應的因素,在僅控制體量不同的實驗中,這些因素成為了影響過氧化氫分解、有機物氧化反應等的關鍵。從結果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有機物的去除率相差不大,造成COD偏差的直接原因可能是過氧化氫的殘留。
隨機選取了c(H2O2):c(COD)=3,n(H2O2):n(Fe)=0.5作為二次芬頓藥劑投加比例,在進行兩次芬頓后,所得實驗結果圖3所示。
圖3 二次芬頓實驗結果
二次芬頓實驗結果顯示,在一次芬頓實驗后,雖然廢水中COD的去除效果很明顯,且去除率已經(jīng)達到70%,但是仍未達到排放標準,而在二次芬頓后COD含量再一次大幅降低,COD的去除率提升至90%。相對應地,溶液中TOC的含量也有較大幅度的變化。
采用芬頓氧化的方式處理焦化廢水中產(chǎn)生的RO濃液,過氧化氫的量和亞鐵離子的最佳添加比例分別為c(H2O2):c(COD)=4,n(H2O2):n(Fe)=1,該比例可適用于不同規(guī)模的水量。另外,在一次芬頓氧化后,還會有大量有機污染物可以繼續(xù)被氧化,因而可以采用二次芬頓氧化的方式進行更深層次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