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金鑫,余建峰,張澳歸,皇甫百香,姚 駿
(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重慶市 400044)
為應對能源危機,新能源滲透率不斷提高。大規(guī)模新能源并網降低了電力系統(tǒng)的慣量水平,系統(tǒng)抗擾能力持續(xù)下降[1-2]。直驅風電機組(direct-drive wind turbine,DDWT)是風力發(fā)電的主流機型之一,具有可控性高、運行效率高、維護成本低等優(yōu)點[3-4]。DDWT 具有不同于同步機的運行原理和控制特性,特別是DDWT 具有快速可控的功率響應,使得電網故障下的系統(tǒng)動態(tài)特性變得十分復雜。電網發(fā)生短路故障時,機端電壓跌落使DDWT 輸出有功功率變化,可能導致系統(tǒng)功率不平衡。故障切除使負荷或電源退出,電壓恢復和控制策略調整使得DDWT 功率變化,加劇了系統(tǒng)功率不平衡,可能引起電力系統(tǒng)暫態(tài)頻率失穩(wěn)。隨著DDWT 的大量應用,風電系統(tǒng)的安全穩(wěn)定運行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5]。
DDWT 可利用轉子存儲的旋轉動能和直流電容存儲的電能來參與電力系統(tǒng)頻率控制。電力系統(tǒng)發(fā)生功率擾動后,頻率變化軌跡或最大頻率偏差等特征量的量化可為DDWT 及其并網系統(tǒng)的頻率控制提供依據?,F有電力系統(tǒng)頻率特性分析主要包括時 域 仿 真 法[6-7]、模 型 解 析 法[8-9]和 人 工 智 能 方法[10-11]。時域仿真法通過建立詳細的設備全狀態(tài)動態(tài)模型,采用數值求解微分代數方程組,分析系統(tǒng)務節(jié)點頻率的時空分布特性。時域仿真法具有建模精確、結果直觀的特點,但新能源與電力電子設備占比的提高加劇了建模難度,模型求解速度與精度常常難以兼顧。
模型解析法主要包括系統(tǒng)頻率模型和系統(tǒng)頻率響 應 模 型(system frequency response model,SFRM)。文獻[12]建立了新能源接入電網的通用平均系統(tǒng)頻率模型,在保證準確度的同時降低了模型階數,但主要關注同步機的低階建模。文獻[13]提出了計及風電功率波動的改進SFRM;文獻[14]考慮風電場風速差異性,構建了含多臺風電等值機組的擴展SFRM。但是,上述研究忽略了電網擾動下電壓變化對系統(tǒng)頻率特性的影響。隨著風電系統(tǒng)復雜程度的不斷提高,以數據驅動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方法逐步獲得關注[15]。文獻[16]提出一種計及頻率偏移分布與懲罰代價的最大頻率偏移預測方法。文獻[17]提出一種基于SFRM 與極限學習機的頻率在線預測方法。人工智能方法從數據角度揭示了系統(tǒng)頻率特性,但其脫離了物理機理,難以為頻率控制提供指導,而且訓練和實現依賴于大量樣本數據。
模型解析法具有計算簡單、物理過程清晰的特點,但現有方法主要針對負荷突變場景,尚未計及電網故障下DDWT 暫態(tài)響應對系統(tǒng)頻率的影響。綜合 慣 量 控 制(synthetic inertia control,SIC)使 得DDWT 功率與系統(tǒng)頻率耦合。DDWT 的功率控制依賴于鎖相環(huán)(phase-locked loop,PLL)實時跟蹤并網點電壓相角。電網故障發(fā)生及切除瞬間,DDWT并網點電壓相角突變引發(fā)鎖相暫態(tài)響應,可能導致鎖相偏差[18]。鎖相偏差通過變流器控制傳導改變DDWT 頻率響應特性,可能給電力系統(tǒng)頻率特性分析帶來誤差。為此,提出了電網故障下DDWT 鎖相偏差的量化方法;分析了鎖相偏差的傳導路徑,提出了鎖相暫態(tài)響應引起功率控制誤差的計算方法;建立了含DDWT 的SFRM,提出了鎖相暫態(tài)影響下系統(tǒng)頻率變化率和最大頻率偏差的計算方法,解析了電網故障下的系統(tǒng)暫態(tài)頻率響應特性,可為電網故障下電力系統(tǒng)頻率安全評估和緊急控制提供參考。
DDWT 由風力機、永磁同步發(fā)電機、背靠背變流器以及控制系統(tǒng)組成。風力機將捕獲的風能轉化為機械能,驅動同軸連接的永磁同步發(fā)電機旋轉,從而產生電能。控制系統(tǒng)主要包括槳距角控制、機側變流器(machine-side converter,MSC)和網側變流器(grid-side converter,GSC)控制。變流器通常采用雙閉環(huán)矢量控制[19]。MSC 采用零d軸電流控制實現有功功率控制,定子d、q軸電壓參考值、為:
式中:Gmi、Gmo分別為MSC 的內環(huán)和外環(huán)比例-積分(proportional-integral,PI)控制器傳遞函數;isd、isq分別為定子d、q軸電流;為定子d軸電流參考值;Pw、分別為有功功率的實時值和參考值;Ld、Lq分別為發(fā)電機定子d、q軸電感;ωe為發(fā)電機電角速度;ψf為發(fā)電機永磁體的磁鏈幅值。
GSC 采用電壓定向矢量控制實現直流電壓和無功功率的解耦控制,網側d、q軸電壓參考值、可寫為:
式 中:Ggi、Ggo分 別 為GSC 的 內 環(huán) 和 外 環(huán)PI 控 制 器傳遞函數;ugd、ugq分別為并網點d、q軸電壓;igd、igq分別為網側d、q軸電流;ωs為電網同步角速度;Ls為濾波電感;Udc、U分別為直流電壓的實時值和參考值;Qw、分別為無功功率的實時值和參考值。
電網正常運行時,DDWT 運行于最大功率點跟蹤(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模 式。當電網頻率偏差大于DDWT 調頻死區(qū)時,SIC 啟動并引入補償功率PSIC,經限幅環(huán)節(jié)輸出至MSC 以調整DDWT 的有功功率輸出。DDWT 的SIC 如圖1所示。圖中:Pmppt為MPPT 控制下DDWT 的有功功率。
補償功率可寫為:
式中:Δf為頻率偏差;kd、kp分別為下垂和慣量系數。
MSC 和GSC 的控制依賴于PLL 確定的同步旋轉坐標系。PLL 的輸入為DDWT 的并網點電壓,通過同步坐標變換將輸入電壓變換為d、q軸電壓,q軸電壓經濾波器和積分控制輸出相角,從而跟蹤并網點電壓的實際相角[20]。電網發(fā)生故障后,DDWT 并網點電壓幅值跌落,相位發(fā)生跳變。此時,PLL 輸出相角的頻域表達為:
電網發(fā)生故障時,并網點電壓相角突變,PLL輸出相角難以迅速跟蹤電壓的實際相角,從而產生鎖相偏差。對式(4)進行Laplace 逆變換,可得鎖相偏差的時域表達為:
式中:θac為并網點電壓實際相角;參數ξ、ωn、ωl和φ分別為
電網故障后,并網點電壓相角跳變引發(fā)鎖相暫態(tài)響應,產生了正弦衰減的鎖相偏差。鎖相偏差的衰減速度取決于并網點電壓幅值和PI 控制器比例系數。PI 控制器比例系數通常為定值,故電壓跌落程度越大,鎖相偏差的衰減速度越慢。最大鎖相偏差取決于并網點電壓的初相角和相角突變量。故障切除瞬間,并網點電壓相角再次突變,又將產生鎖相偏差。電網故障后,鎖相暫態(tài)響應對DDWT 的輸出特性產生直接的影響。
鎖相偏差對DDWT 頻率響應特性影響的路徑如圖2 所示。圖中:Δ、Δ分別為鎖相偏差在電流內環(huán)中產生的電流和電壓偏差;Δ為鎖相偏差在三相調制電壓生成過程中產生的電壓偏差;PWM 表示脈寬調制。GSC 外環(huán)控制的直流電壓和無功功率參考值與實時值的偏差經PI 控制器產生d、q軸電流參考值;電流內環(huán)控制將d、q軸電流參考值與實時值的偏差輸入PI 控制器,疊加并網點d、q軸電壓后產生網側d、q軸電壓參考值,從而分別控制直流電壓和無功功率。鎖相偏差通過派克變換在并網點d、q軸電壓變換過程引入,導致DDWT 輸出有功功率與功率參考值出現第1 次誤差。網側d、q軸電壓參考值通過派克逆變換產生三相電壓調制信號,用以觸發(fā)GSC 實施控制。鎖相偏差通過派克逆變換在三相電壓調制信號生成過程中引入,導致第2 次功率控制誤差。
圖2 鎖相偏差傳導路徑Fig.2 Conduction paths of phase-locked deviation
根據派克變換原則,DDWT 并網點d、q軸電壓可表示為[21]:
頻率響應的時間尺度通常為秒級以上,而電流內環(huán)控制響應時間為毫秒級。因此,可認為網側電流實時值與參考值相等[22]。DDWT 輸出有功功率可寫為:
根據式(8),可得鎖相暫態(tài)響應影響下DDWT的第1 次功率控制誤差為:
由式(9)可知,第1 次功率控制誤差主要受并網點電壓幅值和鎖相偏差的影響。當并網點電壓一定時,隨著鎖相偏差的增大,第1 次功率控制誤差呈現出先減小后增大的趨勢。當鎖相偏差一定時,并網點電壓跌落程度越大,則第1 次功率控制誤差越小。
電網故障下,GSC 的三相調制電壓可寫為:
以a 相為例,聯立式(5)和式(10),可得GSC 的a 相調制電壓為:
式中:U為GSC 交流電壓參考值的幅值;ωp1、ωp2、α0和α1分別滿足
基于濾波回路可求解DDWT 的輸出有功功率,得到第2 次功率控制誤差為:
式中:Rs為濾波電阻;T為工頻周期;參數Ap和Bp的具體表達式見附錄A。
第2 次功率控制誤差主要受到并網點電壓幅值和鎖相偏差的影響。當并網點電壓一定時,隨著鎖相偏差的增大,GSC 調制電壓非工頻分量逐漸增大,導致第2 次功率控制誤差逐漸增大。因此,隨著鎖相偏差的增大,2 次功率控制誤差可能逐漸增大,導致DDWT 輸出的有功功率增大,鎖相暫態(tài)響應導致的功率控制誤差顯著影響DDWT 的頻率響應特性。
聯立式(3)、式(9)和式(13),2 次功率控制誤差影響下DDWT 的頻率響應特性可表示為:
式中:vr為故障切除后DDWT 的功率恢復速度;tfr為故障切除時刻。
電力系統(tǒng)頻率特性分析是系統(tǒng)受到功率擾動后,對系統(tǒng)頻率和擾動功率的響應關系與未來一段時間內系統(tǒng)頻率動態(tài)特性的解析[23]。功率擾動是指電源出力與負荷之間的不平衡功率。電網故障下的功率擾動主要包括2 個部分:故障期間電源出力變化與故障過渡電阻消耗的功率;故障切除導致元件退出造成的不平衡功率。電網故障導致系統(tǒng)出現功率不平衡后,同步機通過調速系統(tǒng)改變轉子旋轉動能響應系統(tǒng)頻率變化;風電場通過綜合慣量控制抵御系統(tǒng)頻率變化。
在DDWT 綜合慣量控制和鎖相暫態(tài)響應的基礎上,建立計及功率控制誤差的改進SFRM,如圖3所示。圖中:Pmax、Pmin分別為DDWT 的有功功率最大和最小約束;SG 表示同步機。
圖3 電網故障下的SFRMFig.3 SFRM under power grid fault
風電機組的功率-轉速非線性關系和變流器控制非線性環(huán)節(jié)是SFRM 誤差的主要來源[24]。風電機組功率-轉速關系的線性化擬合誤差較小,其影響可以忽略[25]。變流器控制非線性環(huán)節(jié)主要包括PI控制器和變流器限幅環(huán)節(jié)。頻率響應時間尺度內,可忽略PI 控制器的暫態(tài)過程影響。當系統(tǒng)頻率偏差過大導致DDWT 的有功功率輸出受限時,DDWT 的頻率響應輸出為恒定值。
同步機和風電場的功率變化量與不平衡功率之差驅動系統(tǒng)慣性和阻尼響應,從而改變系統(tǒng)頻率特性。電網故障下系統(tǒng)頻率特性可表示為:
式中:ρ為DDWT 滲透率;H為系統(tǒng)慣性時間常數;D為系統(tǒng)負荷阻尼常數;ΔPg為同步機的功率變化量;ΔP′wf為直驅風電場的功率變化量;ΔPim為故障瞬間的系統(tǒng)不平衡功率;ΔPsfr為故障切除瞬間的電源功率變化量;ΔPL為故障切除導致的負荷功率變化量。
利用機端頻率變化率可估算故障瞬間的不平衡功率[17]:
式 中:fN為 額 定 頻 率;Hi為 第i臺DDWT 的 慣 性 時間常數;fi為 第i臺DDWT 的測量頻 率。
當系統(tǒng)頻率偏差大于同步機調頻死區(qū)時,同步機調速系統(tǒng)動作改變汽輪機調節(jié)汽門,高溫蒸汽進入高壓汽室膨脹做功,高壓汽室的排汽通過再熱器重新加熱,再進入中壓和低壓汽室進一步膨脹做功。由于高壓汽室和低壓連通管的時間尺度遠小于再熱器,同步機的頻率響應可忽略高壓汽室和低壓連通管的反應過程[26]。同步機的功率變化量為:
同步機調速系統(tǒng)的傳遞函數Gg(s)為:
式中:RD為同步機調速器下垂系數;TR為再熱器時間常數;FH為高壓汽室發(fā)電比例;Km為同步機機械功率增益。
當頻率偏差大于DDWT 調頻死區(qū)時,綜合慣量控制引入補償功率。根據式(14),考慮鎖相暫態(tài)響應導致的2 次功率控制誤差,直驅風電場的功率變化量可表示為:
式中:nw為電網故障切除后DDWT 的數量;vr,i為故障 切 除 后 第i臺DDWT 的 功 率 恢 復 速 度;ΔP1,i、ΔP2,i分 別 為 第i臺DDWT 的 第1 次、第2 次 功 率 控制誤差。
聯立式(15)、式(17)和式(19),可得電網故障下系統(tǒng)頻率偏差的頻域表達式為:
其中,參數a1、b1、c1、w1、w′1、w2、w3、M和N滿足:
式中:θ0,i為電網故障前第i臺DDWT 的并網點電壓初 相 角;Δθ0,i為 第i臺DDWT 的 電 壓 相 角 突 變 量;Ugf,i為 第i臺DDWT 的 并 網 點 電 壓 幅 值;,i、,i分別為第i臺DDWT 的網側d、q軸電流參考值。
對式(20)進行Laplace 逆變換,可得電網故障下風電電力系統(tǒng)頻率偏差的時域表達式為:
式中:故障切除后非指數項中t-tfr不能超過(Pg0-Pgf0)/vr,其 中,Pg0為DDWT 正 常 運 行 時 的 初 始 功率,Pgf0為故障期間DDWT 的有功功率。由于系統(tǒng)頻率不能跳變,故障切除瞬間的頻率偏差應保持不變,進而可求解故障切除瞬間的電源功率變化量(見附錄A)。
特征根s1、s2、s3、s4、s5、s6、s7分別滿足:
由式(22)可知,鎖相暫態(tài)響應改變了電網故障下的系統(tǒng)暫態(tài)頻率特性,系統(tǒng)頻率包含穩(wěn)態(tài)分量和衰減分量。鎖相暫態(tài)響應通過影響GSC 電流內環(huán)控制和變流器調制電壓生成過程,增大了電網故障下的頻率穩(wěn)態(tài)分量。由于鎖相偏差的影響,電網故障下暫態(tài)頻率偏差更大。系統(tǒng)頻率衰減分量呈現出衰減振蕩的特征,衰減速度取決于故障電壓幅值和DDWT 滲透率。對式(22)求導,可得電網故障下的頻率變化率為:
由式(24)可知,電網故障切除后,負荷退出產生不平衡功率,可能導致系統(tǒng)頻率變化率發(fā)生突變。電網故障持續(xù)時間通常在100 ms 以內,電網故障切除導致系統(tǒng)不平衡功率變化。因此,系統(tǒng)最大頻率偏差出現在故障切除后。利用式(24)可求解暫態(tài)頻率處于極值的時間texm,將極值時間texm代入式(22)后,可求解得系統(tǒng)最大頻率偏差Δfm為:
由式(25)可知,系統(tǒng)最大頻率偏差受到DDWT滲透率、故障后并網點電壓幅值和電壓相角突變量的影響。電網故障導致并網點電壓相角突變,電壓相角突變量通過鎖相暫態(tài)響應改變系統(tǒng)最大頻率偏差。通過實時測量電網故障下的電壓幅值和電壓相角突變量,結合同步機和DDWT 的控制參數,利用式(24)即可實現電網故障下系統(tǒng)頻率變化率的動態(tài)響應分析,利用式(25)可實現電網故障下系統(tǒng)最大頻率偏差的動態(tài)響應分析。
在MATLAB/Simulink 中搭建如圖4 所示的四機兩區(qū)域等值系統(tǒng)模型。圖中:Xg1、Xg2、Xg3分別為同步機出口線路電抗;X1、X2、X3分別為傳輸線路電抗。同步機SG1、SG2 和SG3 的容量分別為250、250、200 MW,額定頻率為50 Hz。直驅風電場由若干臺DDWT 組成。單臺DDWT 的額定容量為2 MW,額定電壓為690 V,定子電阻為0.02 p.u.,定子d、q軸電感分別為0.51 p.u.和0.51 p.u.,直流電容為20 mF,永磁體磁鏈為1.776 Wb,極對數為48。SFRM 等值參數見附錄B。
圖4 四機兩區(qū)域等值系統(tǒng)Fig.4 Four-machine two-area equivalent system
本文采用的低電壓穿越控制策略為:電網故障期間,直驅風電場無功功率控制參考值根據電網導則GB/T 36995—2018 確定[27],并按照容量分配給每臺DDWT。通過比較不同風電滲透率下本文所提方法、忽略鎖相暫態(tài)的方法的頻率變化率/偏差計算結果和系統(tǒng)實際頻率變化率/偏差之間的誤差,驗證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其中,本文所提方法以式(16)和故障切除導致退出運行的負荷功率為輸入,代入式(24)計算系統(tǒng)頻率變化率,代入式(25)計算系統(tǒng)最大頻率偏差。忽略鎖相暫態(tài)的方法未考慮式(19)中的2 次功率控制誤差。
系統(tǒng)總負荷為1 350 MW,負荷L1為系統(tǒng)總負荷的20%。t=60 s 時,線路IJ在距離直驅風電場升壓變壓器高壓側母線5 km 處發(fā)生三相短路故障,故障后0.2 s 由線路IJ保護動作切除。直驅風電場母線電壓、系統(tǒng)頻率變化率/偏差和直驅風電場補償功率如圖5 所示。
圖5 等值系統(tǒng)風電滲透率為50%下的電氣量Fig.5 Electrical quantities at wind power penetration rate of 50% in equivalent system
如圖5(a)所示,故障期間直驅風電場母線電壓跌落至0.80 p.u.,并網點電壓相角突變量為25°。由于電壓跌落程度較低,故障期間DDWT 有功功率輸出不受限。由圖5(b)和(c)可見,鎖相暫態(tài)響應導致系統(tǒng)頻率變化率在恢復過程中發(fā)生波動,本文所提方法計算的頻率變化率和系統(tǒng)實際頻率變化率的軌跡基本一致,而忽略鎖相暫態(tài)響應計算的頻率變化率的誤差較大。電網故障切除后2.3 s,本文所提方法計算的系統(tǒng)頻率偏差的誤差為0.05 Hz,而忽略鎖相暫態(tài)響應時計算的系統(tǒng)頻率偏差誤差為0.12 Hz??梢?,本文所提方法的頻率偏差計算結果與系統(tǒng)實際頻率偏差基本一致。根據式(25)求解系統(tǒng)最大頻率偏差為0.31 Hz,忽略鎖相暫態(tài)響應計算的系統(tǒng)最大頻率偏差為0.32 Hz。這是因為系統(tǒng)最大頻率偏差主要取決于系統(tǒng)頻率穩(wěn)態(tài)分量,故2 種方法的計算結果差別較小。同時,由于慣性時間常數較大,系統(tǒng)抵御不平衡功率的能力較強,算例分析中的最大頻率偏差較小。通過解析鎖相暫態(tài)響應引起的2 次功率控制誤差,本文所提方法可實現電網故障下系統(tǒng)暫態(tài)頻率特性的準確分析。
電網故障切除導致負荷退出,系統(tǒng)頻率升高,直驅風電場通過降低有功功率以抑制頻率升高,如圖5(d)所示。仿真可得直驅風電場實際補償功率最大為-0.32 p.u.,根據式(19)計算得到直驅風電場補償功率最大為-0.28 p.u.。忽略鎖相暫態(tài)響應時,可得直驅風電場補償功率最大為-0.24 p.u.,計算誤差達到25%。故障期間,直驅風電場提供0.21 p.u.的無功功率支撐,如圖5(e)所示。由式(9)和式(13)計算得到的直驅風電場功率控制誤差如圖6 所示。由圖6(a)和(b)可知,第1 次功率控制誤差最大為0.10 p.u.,第2 次 功 率 控 制 誤 差 最 大 為0.19 p.u.。
圖6 等值系統(tǒng)風電滲透率為50%下的功率控制誤差Fig.6 Power control error at wind power penetration rate of 50% in equivalent system
改變風電滲透率至60%,系統(tǒng)總負荷為1 750 MW,負荷L1為系統(tǒng)總負荷的20%。t=60 s時,線路IJ在距離直驅風電場升壓變壓器高壓側母線5 km 處發(fā)生三相短路故障,故障0.2 s 后清除。直驅風電場母線電壓、系統(tǒng)頻率變化率/偏差和直驅風電場補償功率如附錄C 圖C1 所示。由圖C1(a)可知,電網故障期間的直驅風電場母線電壓跌落至0.81 p.u.,并網點電壓相角突變量為30°。故障期間,直驅風電場提供0.17 p.u.的無功功率支撐。本文所提方法計算的頻率變化率和系統(tǒng)實際頻率變化率的軌跡基本一致,如圖C1(b)所示。由圖C1(c)可知,t=62.25 s 時,系統(tǒng)實際頻率偏差為0.32 Hz,本文所提方法計算的系統(tǒng)頻率偏差為0.27 Hz,而忽略鎖相暫態(tài)響應計算的系統(tǒng)頻率偏差為0.46 Hz,誤差較大。同時,2 種方法下的系統(tǒng)最大頻率偏差計算結果差別較小。如圖C1(d)所示,由仿真可知,直驅風電場實際有功出力降低0.43 p.u.,本文所提方法下直驅風電場有功出力降低0.45 p.u.,補償功率計算誤差不超過5%。當忽略鎖相暫態(tài)響應引起的功率控制誤差時,直驅風電場補償功率為-0.36 p.u.,誤差超過16%。鎖相暫態(tài)響應引起的功率控制誤差計算結果如附錄C 圖C2 所示,其中,第1 次功率控制誤差最大為0.15 p.u.,第2 次功率控制誤差最大為0.19 p.u.。上述算例結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能夠準確分析不同風電滲透率下的系統(tǒng)暫態(tài)頻率響應特性。
改變風電滲透率為50%,系統(tǒng)總負荷為1 350 MW,負荷L1為系統(tǒng)總負荷的20%。t=60 s時,線路IJ發(fā)生三相短路故障,故障后0.2 s 由線路IJ保護動作切除。直驅風電場母線電壓、系統(tǒng)頻率變化率/偏差、直驅風電場補償功率、無功和有功功率輸出如附錄D 圖D1 所示。由圖D1 可知,電網故障期間的直驅風電場母線電壓跌落至0.75 p.u.,并網點電壓相角突變量為22°。故障期間,直驅風電場發(fā)出0.30 p.u.的無功功率支撐電網電壓,由于變流器容量限制導致DDWT 有功功率輸出受限,故障期間的DDWT 有功功率降至0.76 p.u.。本文所提方法計算的頻率變化率和系統(tǒng)實際頻率變化率基本一致。t=63 s 時,系統(tǒng)實際頻率偏差為0.21 Hz,本文所提方法計算的系統(tǒng)頻率偏差為0.24 Hz,而忽略鎖相暫態(tài)響應預計算的系統(tǒng)頻率偏差為0.31 Hz,誤差較大。故障切除導致系統(tǒng)頻率升高,直驅風電場實際有功出力降低0.31 p.u.,本文所提方法下直驅風電場有功出力降低0.30 p.u.,而忽略鎖相暫態(tài)響應時直驅風電場補償功率為-0.24 p.u.??梢?,本文所提方法下補償功率計算誤差不超過3%。鎖相暫態(tài)響應引起的功率控制誤差計算結果如附錄D 圖D2所示。由圖D2 可見,第1 次功率控制誤差最大為0.15 p.u.,第2 次功率控制誤差最大為0.25 p.u.。
IEEE 39 節(jié)點系統(tǒng)共包含10 臺機組,其中,G2、G7 和G8 采用等容量的直驅風電場替代,務風電場包含350 臺直驅風電機組。G1、G3、G4 和G5 的慣性時間常數和再熱器時間常數分別為9.63 s 和10 s,G6、G9 和G10 的慣性時間常數和再熱器時間常數分別為5.5 s 和15 s,其他參數見文獻[28]。系統(tǒng)總負荷為2 850 MW,風電滲透率為25%。
設置節(jié)點23 的負荷為570 MW。t=60 s 時,模擬節(jié)點23 負荷饋線發(fā)生三相短路故障,故障0.2 s 后清除。直驅風電場母線電壓、系統(tǒng)頻率變化率/偏差、直驅風電場補償功率和無功功率如附錄E 圖E1所示。由圖E1(a)可知,電網故障期間的直驅風電場母線電壓跌落至0.74 p.u.,并網點電壓相角突變量為30°。由圖E1(b)和(c)可知,本文所提方法計算的頻率變化率和系統(tǒng)實際頻率變化率基本一致,而忽略鎖相暫態(tài)響應計算的頻率變化率誤差較大。t=63 s 時,系統(tǒng)實際頻率偏差為0.34 Hz,本文所提方法計算的系統(tǒng)頻率偏差為0.26 Hz,而忽略鎖相暫態(tài)響應計算的系統(tǒng)頻率偏差為0.48 Hz,誤差較大。本文所提方法求解的系統(tǒng)最大頻率偏差為0.52 Hz,忽略鎖相暫態(tài)響應計算的系統(tǒng)最大頻率偏差為0.54 Hz,2 種方法的計算結果差別較小。如圖E1(d)所示,直驅風電場實際有功出力降低0.40 p.u.,本文所提方法下直驅風電場有功出力降低0.42 p.u.;忽略鎖相暫態(tài)響應時的直驅風電場補償功率為-0.27 p.u.,本文所提方法下補償功率計算誤差不超過5%。故障期間,直驅風電場提供0.26 p.u.的無功功率支撐,如圖E1(e)所示。鎖相暫態(tài)響應引起的功率控制誤差計算結果如附錄E圖E2 所示,其中,第1 次功率控制誤差最大為0.23 p.u.,第2 次功率控制誤差最大為0.19 p.u.。
改變節(jié)點23 的負荷為1 425 MW。t=60 s 時,模擬節(jié)點23 負荷饋線發(fā)生三相短路故障,故障0.2 s后清除。電網故障期間的直驅風電場母線電壓跌落至0.73 p.u.,并網點電壓相角突變量為25°。故障期間,直驅風電場發(fā)出0.31 p.u.的無功功率支撐并網點電壓,故障切除后,直驅風電場吸收部分無功功率防止過電壓,如附錄F 圖F1 所示。本文所提方法計算的頻率變化率與系統(tǒng)實際頻率變化率基本一致。本文所提方法計算的系統(tǒng)最大頻率偏差誤差更小。由圖F1 可知,直驅風電場實際有功出力降低0.73 p.u.,本文所提方法下直驅風電場有功出力降低0.72 p.u.,忽略鎖相暫態(tài)響應時,直驅風電場補償功率為-0.63 p.u.,誤差較大。鎖相暫態(tài)響應引起的2 次功率控制誤差最大值均為0.20 p.u.,如附錄F圖F2 所示。上述算例結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能夠準確解析不同負荷切除率下的系統(tǒng)暫態(tài)頻率特性。
隨著新能源滲透率的增加,電網故障下DDWT的綜合慣量控制使電力系統(tǒng)的頻率響應特性更加復雜。電網發(fā)生故障時,DDWT 并網點電壓相角突變引發(fā)鎖相暫態(tài)響應,導致DDWT 輸出功率出現控制誤差,從而改變電力系統(tǒng)的暫態(tài)頻率特性。為此,通過量化鎖相暫態(tài)響應引起的功率控制誤差,建立了改進的SFRM,解析了電網故障下系統(tǒng)頻率變化率和最大頻率偏差等響應特性。
所提方法刻畫了鎖相暫態(tài)響應引起的功率控制誤差對系統(tǒng)暫態(tài)頻率的影響,分析了電網故障下的暫態(tài)頻率響應特性,可為電網故障下風電系統(tǒng)的頻率安全評估和緊急控制提供參考。電網拓撲變化、電源或負荷投切等擾動下,DDWT 并網點電壓相角發(fā)生變化,同樣可能產生鎖相偏差,進而導致功率控制誤差。因此,所建立的SFRM 以及解析的暫態(tài)頻率響應特性可擴展應用于更多的電網擾動情況。
本文考慮了電網電壓變化對系統(tǒng)頻率特性的影響,但電網故障下風電場內的電壓差異性有待進一步考慮,特別是尾流效應導致風電場內務機組調頻能力不同對系統(tǒng)頻率特性的影響仍有待深入研究。
附錄見本刊網絡版(http://www.aeps-info.com/aeps/ch/index.aspx),掃英文摘要后二維碼可以閱讀網絡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