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敏 蔡瑩瑩 陳夢云 陳曼華 黃瓊珊 陳連華 林茂珍 邢澤華黃琳純 倪雙麗
1揭陽市人民醫(yī)院護理部,揭陽 522000;2揭陽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二區(qū),揭陽 522000;3揭陽市人民醫(yī)院婦科,揭陽 522000;4揭陽市人民醫(yī)院骨外二科,揭陽 522000
醫(yī)療護理員指的是對需要照顧的人群從事生活護理,并在護士指導下進行部分基礎護理工作的人員[1]。加強醫(yī)療護理員培訓和管理是加快發(fā)展護理服務業(yè)、增加護理服務供給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有利于精準對接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健康需求,對穩(wěn)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促進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2]。2020年,國家衛(wèi)健委印發(fā)《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醫(yī)療機構護理工作的通知》,提出醫(yī)療機構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聘用、配備一定數量且培訓合格的醫(yī)療護理員,并按大綱要求加強規(guī)范管理。揭陽市人民醫(yī)院醫(yī)療護理員培訓小組依照《醫(yī)療護理員培訓大綱》[2],結合院內工作實際,構建“醫(yī)療護理員崗位技能培訓”課程體系,現對醫(yī)療護理員培訓后體驗進行質性訪談,以期了解實際培訓需求和效果,為提升培訓質量、完善課程體系提供科學參考。
本研究選取2020年8月至12月參與揭陽市人民醫(yī)院“醫(yī)療護理員崗位技能培訓班”的學員作為訪談對象。抽樣根據理論飽和原則[3],本研究連續(xù)訪談2例醫(yī)療護理員不再出現新的信息條目則視為信息飽和,停止抽樣。本研究共納入18名訪談對象,男5人,女13人,年齡(44.12±5.12)歲,受訪者一般資料見表1。納入標準:⑴全程參與本次課程培訓的學員;⑵有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排除標準:⑴不愿意參與本研究者;⑵達到信息飽和后的其他學員[4-5]。
表1 18名訪談對象的一般資料
2.1.課程構建 組建培訓小組,包括護理管理者、老年、康復、內科、外科等專科小組組長共10人。培訓小組通過文獻檢索,需求調研,并結合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發(fā)布的《醫(yī)療護理員培訓大綱(試行)》[2]設計院內培訓課程,并進行為期2個月的培訓與考核。
2.2.資料收集 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中的現象學研究方法[6]。訪談前:成立研究小組,查閱文獻,擬定提綱。提綱主要內容包括:⑴您是否參加過類似培訓?⑵培訓時間安排和課程內容安排是否合理?⑶培訓內容是否實用/滿足需要/貼合工作實際?有無其他學習需求?⑷參加本次培訓有什么感受?⑸您對本次培訓考核組織有何評價?⑹您對培訓內容有無其他建議?⑺您如何評價這份職業(yè)?另外,訪談前提前告知訪談對象的訪談目的、訪談要求、隱私保護等。每位參與訪談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訪談過程:選擇安靜明亮的會談室作為訪談地點,在充分告知訪談對象的前提下進行錄音[7]。及時記錄訪談對象對訪談內容的反應,并及時調整訪談方式;盡量避免對訪談對象進行語言暗示或價值引導,在關鍵問題的訪談期間注意對問題進行進一步提問,以便深入挖掘問題的本質[8-9]。訪談后:在24 h內由受過系統(tǒng)質性研究的研究生將訪談內容及時轉化為文本形式,進行資料提煉編碼。
本研究通過揭陽市人民醫(yī)院倫理審查,倫理編號:202014。
2.3.資料分析 采用Nvivo 20.0進行資料分析。采用三級編碼技術[6]將訪談內容充分凝練成主題。一級編碼:研究者對訪談資料進行內容分析,對提及的健康問題進行開放編碼。二級編碼:又稱主軸編碼,是對一級編碼的進一步提取和整合,在這一階段同時關注編碼節(jié)點之間的橫縱向關系,并嘗試建立聯結[10]。本研究在這個階段比較和分析一級編碼形成的節(jié)點之間聯系。對所有節(jié)點進行分類,將相同的節(jié)點歸納為同一節(jié)點或同一亞類。三級編碼:將二級編碼進行屬性分類。本研究在這個階段嘗試將訪談內容歸類為各個主題[11]。研究組對編碼內容進行充分提煉和總結后,最終形成醫(yī)療護理員培訓后體驗和需求的相關主題。
共形成醫(yī)療護理員培訓后體驗和需求的5個相關主題:“教學組織與培訓效果”“考核組織體 系”“職業(yè)價值感”“內源性不足”和“其他培訓需求”。
1.1.授課時間和內容合適 P18:“課堂上學的東西我們工作中都能用到,也都是很實際性的東西。”P1:“每個科室的護士長講的內容都是我們所需要的,對我們很關鍵很重要?!?/p>
1.2.師資力量專業(yè) P13:“我們以前也培訓過大小便護理、鋪換床單、換衣服這些,但是沒有你們這邊教得這么深入,是不同的?!盤9:“我們以前的培訓是資歷比較老的護工帶我們去做。讓我們先看,就是老員工帶新員工,就是這個模式。相比以前的培訓,那我們這里專業(yè)得多,也有講理論的知識,我們就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p>
1.3.自我知識重構 P13:“這次學習和考核過程中,老師們會提出不足之處,我覺得也很重要,對我來說就是一次全新的學習?!盤15:“骨科有學到助行器,我以前不知道小小的助行器使用有這么多講究,現在都知道怎么正確使用了。”
2.1.考核壓力較大 P4:“這次考核我覺得壓力很大,主管要求必須都得達到七八十分以上的,我覺得學的不夠,比較緊張?!盤8:“有一些其他科的知識,比如營養(yǎng)這些,以前學得少,而且課堂上有點難懂,考試起來我就有點緊張?!盤6:“這次考試是有理論和操作的,我比較擔心理論考試,因為操作平時都有做?!?/p>
2.2.考核效果比較理想 P9:“我覺得我這次考得還可以,主要是平時我們課后也有一起去復習。”P11:“理論考試還是有難度的,操作考試也算是一種學習過程,因為老師在考試結束后會告訴我們不足的地方,我們改正了以后工作就順利很多了??偟膩碚f考得還可以?!?/p>
3.1.職業(yè)能得到家人認可 P7:“我們培訓或者工作中學到的知識,在這里做護工可以用到,對我們家人的健康也是有好處的,我每次說到專業(yè)知識的時候,家里人都覺得我這份工作還挺有意義的?!盤12:“一開始家里人覺得這份工作比較辛苦,后來我在這里堅持下來,收入也不錯,家里人開始慢慢接受了?!?/p>
3.2.自我認同 P13:“培訓后覺得我們是真正的護理工,那些護長護士教我們教出來的,我們就像上過學一樣的這種感覺,就感覺比較自豪,也比較自信?!盤7:“培訓后給患者提供了更好的照顧,上一次我給阿姨去學過以后,回來給阿姨洗個頭,我給她背上放個枕頭,她說這樣好舒服啊!我也覺得自己這份職業(yè)還是很有價值的?!?/p>
部分理論知識較難理解,課后需要復習資料進行自學。P4:“糖尿病飲食護理和那些營養(yǎng)食譜聽得不是很明白,可能跟我文化水平不高有關,而且我做這行也不是太久,還需慢慢學習。”P15:“感覺我已經過了學習的年齡,所以學起來很吃力,如果有多點短視頻或者圖片之類的復習資料可能會好點?!盤18:“我對文字的記憶比較難,但是如果是情景模擬或者圖片之類的能記住,希望有些比較難的知識可以用多種形式來教學。”
有7位訪談者認為,醫(yī)療護理員工作具有較強專科性,培訓過程希望有??坪屯ㄗR培訓。P1:“神經外科和胸外科是我的???,我干這兩個科室是最拿手的,你要說骨科我很陌生,做起來也不好干,但是我們也必須掌握其他疾病常識?!盤14:“我們做患者護理的,不是每一個科室每一個患者都是一樣的,不同疾病要去重新學習的?!盤16:“一般我在內科干得多,讓我去外科或者婦科干的話就比較陌生,這個職業(yè)和你們醫(yī)生護士一樣,有??菩缘?。”此外,法律知識也是醫(yī)療護理員培訓大綱明確要求的培訓內容。P6:“我們法律知識還是比較薄弱,法律常識我一般就是問你們護士?!盤8:“不管從保護自己出發(fā)還是從保護患者角度出發(fā),我們都必須明確曉得一些法律常識,這一點在培訓過程中我自己覺得是比較薄弱的?!?/p>
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訪談對象認為本次培訓內容充實,授課老師專業(yè),理論和實踐培訓能滿足工作需求。但有3位醫(yī)療護理員認為有些課程操作與臨床實際操作不符。臨床上工作繁忙,訪談對象認為課堂教授的床單折疊和固定方法不適用于臨床,這提示在醫(yī)療護理員培訓課程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臨床工作實際。在不違反操作原則的前提下,豐富培訓內容,教授更科學實用的操作方法[6-7]。另外,有6位醫(yī)療護理員認為可“豐富授課形式”。通過增加視頻自學包,或者在課堂上以短視頻學習可加強學習效果[13]。醫(yī)療護理員團隊中多為中青年[14],學習精力和能力可能較薄弱[15]。因此,豐富課程形式,鼓勵學員參與教學,調動學習積極性,增強培訓效果[8]。
就本次訪談結果來看,大部分醫(yī)療護理員從業(yè)以來有自己擅長的??祁I域。有10位訪談對象認為培訓后自己的專科和認識均得到了更新,能更好地勝任崗位。但有8位醫(yī)療護理員表示“希望在培訓中能夠多了解其他??频南嚓P知識”。大部分住院患者不僅僅是單一疾病,醫(yī)療護理員在了解疾病通識的前提下,能夠更專業(yè)地開展照護工作[16]。另外,在考核方面,不同學歷、工作經歷和能力的醫(yī)療護理員對考核難度反應不一。此外,有4位醫(yī)療護理員表示部分理論內容晦澀難懂。這可能是與醫(yī)療護理員自身知識水平、工作經驗等參差不齊有關[17]。這提示培訓小組在設計課程體系進應充分考慮醫(yī)療護理員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將課程設計為分層級培訓體系,并采取不同的考核評價方式,分層級提升醫(yī)療護理員的崗位勝任力,也為醫(yī)療護理員職業(yè)發(fā)展提供方向[18-20]。
醫(yī)療護理員是202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è)分類大典》[1]中新增的一個職業(yè)。醫(yī)療護理員的出現是醫(yī)療行業(yè)發(fā)展的需要,也是緩解人力與就業(yè)問題的重要措施[21-22]。本次訪談中大多數醫(yī)療護理員對自己的職業(yè)和薪資表示認可。醫(yī)療護理員接受專業(yè)課程培訓和考核,掌握專業(yè)技能,是實現職業(yè)價值的重要渠道,也是激發(fā)內在驅動力和職業(yè)認同感的重要途徑[23]。本研究還發(fā)現,部分家屬或患者對醫(yī)療護理員信任度較低,導致工作無法順利開展。因此,經過專業(yè)系統(tǒng)的培訓后,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對醫(yī)療護理員團隊進行積極賦能[14,24-25],爭取家屬和患者對醫(yī)療護理員團隊的信任,也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26]。
本研究結合培訓大綱設計醫(yī)療護理員培訓體系,基本能夠滿足醫(yī)療護理員的工作需要,學員培訓體驗較好。下一步課程培訓小組擬完善不同水平醫(yī)療護理員的分層級培訓方案,進一步細化、量化考核方式和內容。通過多樣的評價形式反映醫(yī)療護理員核心能力,使職業(yè)教育和培訓管理方案更顯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27-30]。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楊素敏:醞釀和設計試驗,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行政、技術或材料支持,支持性貢獻;蔡瑩瑩:醞釀和設計試驗,實施研究,采集數據,分析/解釋數據,獲取研究經費;陳夢云、黃瓊珊: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行政、技術或材料支持,指導;陳曼華:醞釀和設計試驗,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支持性貢獻;陳連華:分析/解釋數據,起草文章,統(tǒng)計分析;林茂珍、黃琳純、倪雙麗:采集數據;邢澤華:實施研究,采集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