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對社會有用、高素質、有道德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德育和美育屬于教育的重要分支。提起音樂教育許多人感到這僅僅是美育,是義務教育期間課后的娛樂,是走向社會后閑暇的消遣,但以音樂教育命名的這門學科的性質并不是僅此而已,它本身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如果把音樂教育看作是一門對于教育的認識和思考的學問,亦即音樂思想,讓它與德育教育相輔相成,得到更多的重視,我們國家的教育事業(yè)將會邁出更大的一步,因為人們在創(chuàng)造音樂的同時,也就開始了對它的認識與思考。那么,音樂教育究竟與德育教育有著怎樣密切而又緊密的關系與作用,我們來進行淺析。
音樂教育對德育教育發(fā)展的重要性
一、音樂教育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需要
在新時代背景下,世界各個國家正在走向全球化,而音樂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詩歌讓人們感受到興奮,禮儀讓人們在社會上立足,音樂促使人完成事業(yè)。音樂是一個無邊界、無國界的特別存在,它的存在讓世界都更加細微而又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拉近人與人的距離,也是國與國之間友好交流的渠道之一。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中國歌手劉歡與英國歌手莎拉·布萊曼共同演繹了一首《我和你》,這種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彼此滲透,才給我們帶來了如此的視聽盛宴。
在音樂學習中,音樂教育相比于其他教育對于學生來說更加富于趣味性,如果每一個音樂教育者給予學生正向的引導,學習樂理知識以及樂器表演,通過總結學習方法以及鍛煉自己的耐力,并讓學生也能運用到其他科目門類,那便是音樂教育給予的外部力量,為中華民族偉大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音樂教育增加國家榮譽感
在通過音樂的學習后,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產生自己的想象,比如在欣賞與學習《黃河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等,我們在歌曲聆聽后,可以講解給學生歌曲背景,以及普及歷史知識,并且投放歷史影響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去了解歌曲,愛國歌曲讓學生感受到祖祖輩輩走來的不易、前輩先烈的辛苦付出。不論是我們傳統(tǒng)的樂器表演作品,還是民歌表演作品,流露出鮮明的愛國情感,從中更加了解自己的國家歷史,這是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在音樂學習中我們不僅僅要學會音樂作品基礎的表面旋律、歌詞、節(jié)拍,還要用心感受音樂作品蘊含的細膩情感。音樂教育在不經意間培育了學生的愛國情感,增加了民族自豪感,在今后的認知中更加堅定了忠于國家、忠于黨的決心。
三、音樂教育提高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
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需要面向世界以及未來,那么就需要不斷提高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學生的創(chuàng)作不僅需要一定的樂理知識以及音樂技能,還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無論是個人的情感生活還是社會與學校的閱歷,在經歷中總結,產生自己的情感,帶入音樂作品中,讓更多的人產生共鳴,產生對音樂的興趣,代代相傳,相互影響。
創(chuàng)新能力與想象力從不止于社會技能的一個方面,它可以延伸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小到個人生活與工作領域,大到科研與技術領域,用恰當?shù)膭?chuàng)新手段在各個領域施展才華,才是每一種教育的最終目的。
音樂教育對德育教育的影響
一、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相互交錯
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在教學內容和教育方法上顯然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門類,音樂教育屬于美育,是技術門類的教學,學唱一首歌曲、學習一門樂器;而德育教育主要是學生的思想教育,告訴學生什么是好什么是壞,明辨是非,擁有積極向上的正面思想。
在音樂教育中,教育者從小方向著手,激發(fā)學習興趣,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感受力,孩童時期的學生在他們的感知里,由于經歷與認知少之又少,他們認為歡快的節(jié)奏、簡單并且重復的歌詞會使自己的心情愉悅起來,我們通過這樣的心理去進行教學,如何讓他們感知世界的美好以及對音樂學習產生初期的強烈興趣,在初高中的音樂教育上則又有大不同,這個時候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音樂素養(yǎng),也了解了一些音樂知識,更好地培養(yǎng)他們的音樂素質。
在德育教育中,進行著思想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主張精神思想教育,有強大并且富足的正向人格,在社會與學校中才會有余力去更好地學習與進步,并且做出自己的貢獻,心無雜念,才可以無所畏懼。德育教育在教育中非常重要,我認為它是教育的基礎,如果學生的思想扭曲、態(tài)度消極,將不會在任何一個門類有所造詣,所謂精神主導一切,幫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不攀比、懂善惡,才是我們每一個教育者最應該先做到的。
二、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相互滲透
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雖然在教育方法上截然不同,但是本質上卻有著很多共性。每一部音樂作品在背后都有著自己的創(chuàng)作背景,在具體教學中,人音版初中音樂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七子之歌中的《大海啊,故鄉(xiāng)》,在進行這堂課的教學時,我們首先在自己多年的音樂學習熏陶下認知,這首歌是美好的,這里的美好并不單單是因為它的旋律走向讓人舒適、音程和諧等淺層面,而是你有自己的音樂審美力,你了解它的音樂功能,懂得表演與欣賞,你從心里熱愛,才更愿意去表達與傳達給別人,你深切地投入于音樂,學生才會調動起積極性,從而被感染。在我看來,音樂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它不同于美術畫像直接給予你一個直觀的畫面,在音樂中需要自己去感受與分析,帶入自己的經歷,從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也就是“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隨后,旋律學唱后,進入更深度的歌曲情感解析,我們也需要有一點自己聆聽后的情感抒發(fā)與藝術總結,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慢慢也會越來越自然地產生。
深度了解歌曲后,我們情感以及思想都會調動出來,教育者在這個時候進行德育教育,學生會更加容易接受以及產生共鳴,不論是思想上的熏陶與提升,還是心理上的療愈與安撫,都更好的事半功倍,得到更加好的教育效果。
三、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相互成就
在我看來,德育教育與音樂教育都是特有的,并且極具自己教育模式與風格,音樂教育不僅僅是告訴學生這首歌曲應該怎么樣唱對唱準,德育教育也不僅僅是告訴學生你應該具備怎樣的思想,從根上去進行教育,沒有感情的演唱和演奏是沒有靈魂的,我們不需要去效仿原曲作者的所有細節(jié),我們從中取其精華,帶入自己對樂曲理解的情感,演繹出自己的風格,在德育學習中,通過正向的理論知識,完善自己的底線與準則。
在良好的德育教育下成長,帶著自己富足正向的態(tài)度與精神去更好地接受音樂教育,有更多的精力去投身于音樂研究,而不是讓自己的心理去被許多世俗影響,讓自己內耗在不必要的事情上,在這一方面,我相信音樂教育與德育是互相成就的。
德育教育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
一、提高教師的音樂素養(yǎng)
在《音樂美學基礎》書中提到,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音樂學的發(fā)展水平,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看他們音樂美學的研究水平,以及這門學科對其他音樂學科以及整個音樂實踐的影響和作用。音樂教育者具備審美力是不可或缺的,我們面對的學生由于年紀閱歷有限,他們并不能很深刻地去認知每一部音樂作品背后的精神,需要教育者的引導與解析,音樂評論是音樂教育的重要部分,而從音樂美學和音樂評論兩者之間的關系來說,音樂美學作為基礎理論,它的作用在于為音樂評論提供原理,所以兩者就是這樣一種相互依存、然而又是不能相互替代的關系。藝術哲學在美學中是極其特殊的,有著自己獨特的領域和研究對象,具有藝術哲學的性質和高度的抽象性和涵蓋力。音樂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審美教育,所以音樂教育和音樂美學密不可分。提升音樂審美也是每一個教師應該具備的素養(yǎng)。
二、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學習環(huán)境主要基于現(xiàn)實存在和理念存在,在現(xiàn)實存在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在于寬敞明亮的教室、干凈整潔的黑板、精美優(yōu)雅的樂器、先進優(yōu)越的多媒體設備等實物的優(yōu)異條件。而理念性的良好教學環(huán)境在于教師能否正確地教學與引導,前者需要國家的大力支持,為我們提供優(yōu)秀的教學設備,后者需要每一個教育者嚴于律己,有正確的價值觀并且具有深厚的知識與技能的功底。
我們可以在班級創(chuàng)造自己的班訓,班訓的存在是每一個班級前進的方向以及動力,讓學生不斷發(fā)掘自己的潛能以及更加有目的地前進,有集體榮譽感,從小培育班級集體榮譽感才有助于未來有國家榮譽感,這也是進行德育教育。設計自己風格的黑板報,輪組制作,讓每一個學生參與進來,是班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每一個學生得到知識與藝術的熏陶。
三、有效運用德育美育結合
德育教育與美育教育相互輔佐,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對“美”有著不同的審美感受力。孩童時期的學生在他們的感知里,由于經歷與認知少之又少,他們認為歡快的節(jié)奏、簡單并且重復的歌詞會使自己的心情愉悅起來,我們通過這樣的心理去進行教學,首先在于歌曲的選擇,門類劃分的兒歌是一個較大的范圍,我們要進行更佳的篩選,那么又是需要教師的審美能力,如何給兒童正能量的教育,如何讓他們感知世界的美好以及對音樂學習產生初期的強烈興趣,除了選擇歌曲外,教育方式也尤為重要,加入簡單的肢體動作等等。在初高中的音樂教育上則又有大不同,這個時候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音樂素養(yǎng),也了解了一些音樂知識,這時候,我們教育者在選曲方面就要跟著年齡的變化做出巨大改變,本質上也就是根據(jù)他們即將成熟的認知力,更好地培養(yǎng)他們的音樂素質,他們可以理解更深層次的情感,如何與他們共鳴比枯燥的傳統(tǒng)教學更加重要,普及民族音樂、世界音樂、偉大的樂器樂曲等,教學的音樂種類繁多,也增加了施教者的教學難度。同時,我們也應該進行審美教育,在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有很多我們不為人知的經歷,或許是美好的,或許并不美好,音樂是有治愈性的,安撫心靈,帶來靈魂慰藉,我們教育者的存在也就尤為重要。
在音樂教育的道路上,音樂形式不斷地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面臨的障礙著實不小,我國雖然有著悠久的音樂史,但是系統(tǒng)的音樂學習進程并不快,這也給到了我們每一個音樂教育者壓力。大多數(shù)音樂教育專業(yè)沿用已久的傳統(tǒng)課程,傳統(tǒng)課程的內容已經非常飽和,我們應該依靠傳統(tǒng)音樂的核心,在教學方法上途徑與方法更加多種多樣,不斷提升自己的音樂造詣后,再去更好地施教于學生,代代相傳。我希望每一個音樂教育者都可以深深認識到音樂教育與音樂美學的密切關聯(lián)性,讓中國的音樂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得更可觀,這在于你我不可獨善其身、隔岸觀火,認為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旁若無事。愿我們都可以投身于自己的音樂愛好,致力于自己的音樂事業(yè)。音樂教育和德育教育兩者都不可以忽視或者只著重于其中一方面,這樣會讓學生思想貧瘠,很好地利用音樂教育去進行德育教育,這是學生認知中更舒服的方式。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