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廣州城市音樂”為研究主題,對國內所刊載的文獻進行收集研究,對其理論觀點進行總結分類,挖掘廣州城市音樂研究的總體特征和發(fā)展趨勢,并就現(xiàn)存研究問題及困境進行探討。下文將從傳統(tǒng)音樂、飛地音樂及大眾音樂三個方面進行分類闡述。
傳統(tǒng)音樂研究
粵劇、粵曲和粵樂是廣州最初的三大音樂品類,在各自的音樂發(fā)展史上,各有其精彩和輝煌的時刻。在《20世紀30年代廣州的戲院、茶樓和民間樂社——粵劇、粵曲、粵樂在廣州的傳播研究》一文中,從廣東文化環(huán)境入手,分別闡述了粵劇、粵曲、粵樂的形成發(fā)展及其與音樂表演空間之間的發(fā)展關系,對傳統(tǒng)音樂在當代傳播進行探討。
一、粵劇
民國時期,隨著粵劇逐漸向城市發(fā)展,對廣州城市粵劇的研究也開始起步。自1958年起至今,在國內已發(fā)表的關于“廣州粵劇”的文獻約有1600篇,其中70%的文獻來源于《南國紅豆》。2010年時研究熱度達到峰值,主要是對粵劇現(xiàn)狀、劇目、演員的評述,2010年后研究熱度呈下滑趨勢。近十年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粵劇劇目評述、粵劇傳播史,粵劇發(fā)展史等方面。
其中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廣州城市粵劇音樂活動研究(1929—1936)》,居地希從名角號召力、新作品、打造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交融的演出環(huán)境角度進行論述,結合音樂史學、音樂城市學及音樂社會學的理論基礎,對廣州1929至1936年間所進行的粵劇活動進行梳理和歸納,以期探討廣州城市粵劇活動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模式。
羅麗的《粵劇研究三十年》,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廣州粵劇研究情況入手,對廣東地區(qū)各類史料文獻進行收集分類。而后涉及香港及海外對于粵劇的研究進行介紹,并對研究對象和范圍及具體研究方法進行總結性分析。
二、粵曲
自1980年起,在國內已發(fā)表的關于“廣州粵曲”的文獻約有300篇,在2015年時達到研究峰值30余篇,后呈下降趨勢。研究內容從涉及聚焦作品分析、唱腔技巧和音韻研究,到劇目評述、藝術家探訪、粵曲傳承等。
“廣州粵曲”較具代表性的學者潘妍娜所涉及的研究方向有——音樂場所、粵曲變遷、表演者生存狀況、受眾現(xiàn)狀與趨勢和高校教學。她在研究方法上較為偏重田野調查法,5篇粵曲相關的研究文章,其中4篇為田野調查法。另有一篇文章運用了史料研究法,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州城市化進程中的粵曲與歌壇》中,從“農(nóng)村八音班”到“城市茶樓歌壇”的粵曲變遷原因及過程入手,探討商業(yè)運作下粵曲藝人職業(yè)化發(fā)展帶來的輪唱制度和捧伶風,并著重對歌壇粵曲的變革過程及革新實踐進行文化方面的解讀。
三、粵樂
自2000年起,在國內已發(fā)表的關于“廣州粵樂”的文獻約有60篇,在2014—2016年時達到研究峰值,后呈下降趨勢。研究內容主要為樂社及作品評述、粵樂城市活動、藝術家研究、審美偏好。
其中較具代表性的學者是劉瑾,研究涉及粵樂發(fā)展方向、美學解讀、審美變遷和私伙局與專業(yè)團隊審美差異等方面。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文章有《粵樂應如何發(fā)展》,文中從文化多樣性進程入手,探討粵樂樂曲風格的獨特性,認為不應喪失粵樂的個性,在堅守獨具特色的旋律特征、大型管弦化的“新粵樂”與傳統(tǒng)粵樂并行基礎上,接受不同發(fā)展趨向。
《從感性認知到意義呈現(xiàn)——對民間 “私伙局”粵樂演奏的美學解讀》一文,分析自娛的精神需求,在粵樂傳承層面,為粵樂提供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從粵樂演奏方法入手,探討粵樂獨特的審美特質。就西洋樂器的使用,闡述嶺南文化弱勢和創(chuàng)新力弱的緣由,從傳播角度探討粵樂作品創(chuàng)新方向及私伙局的發(fā)展方向。
四、京劇
廣州京劇團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特定的社會文化產(chǎn)物,它的成立開辟了京劇在廣州戲曲市場的演藝空間,是京劇扎根于廣州的關鍵。但目前對于廣州京劇的研究文獻僅有5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是《廣州的京劇記憶——廣州京劇團的成立、發(fā)展及解散》,此文分上下兩部,文中對1953—1986年間廣州京劇團進行史料挖掘分析,從其誕生的歷史原因入手,從演出劇目內容及頻率、劇團交流活動三個方面分析京劇團成團期間的活躍度,探討京劇團的受眾情況,并闡釋了解散的原因。
飛地音樂研究
關于廣州城市飛地現(xiàn)象音樂的研究,目前僅有關于巧克力城黑人音樂的文獻研究。上海高校音樂人類學研究學者洛秦,攜其3名研究生分別從宗教音樂、娛樂音樂和田野調查行為的角度對其進行了考察研究。
馬成城在《走進虔誠宗教信仰下的廣州“巧克力城”——非洲人教堂音樂生活初探》一文中,對非洲人三種教堂音樂生活——石室圣心大教堂英文彌撒、石室圣心教堂慕道堂中的“天主教靈恩復興運動”、基督殿堂教會——進行考察。并對其教會音樂三種樂譜形式進行探究,將非洲人帶來教會的譜例進行收集分析,根據(jù)錄音編寫五線譜,挖掘宗教音樂在非洲人生活中的意義和影響。研究較為翔實,對教會音樂的記譜方式進行了詳細的解讀,拿到很多一手資料,為廣州飛地音樂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研究基礎。
李音蓓在《廣州“巧克力城”非洲黑人音樂探索》一文中,從音樂和社會學界學術背景入手,探討廣州地緣政治,即地域、種族和文化。著重介紹生活在廣州的非洲人娛樂音樂生活,包括在餐飲小店內進行的自娛音樂、夜店演出、嘻哈唱片出版等。其研究缺少譜例支撐,分析描述泛泛而談。
孫炎在《穿越界限:家門口跨國田野調查批判性反思》一文中,對田野調查相關的中文文獻進行綜述,并就在廣州開展的飛地音樂現(xiàn)象及人類學田野調查中多重模糊性及倫理問題、自身責任和義務進行批判反思。
大眾音樂研究
自1989年起,在國內已發(fā)表的關于“廣州流行音樂”的文獻約有130篇,在2008年時達到研究峰值,后呈緩慢下降趨勢。研究內容主要為廣州流行音樂發(fā)展史、流行音樂研討會、音樂賽事及新興音樂場所研究。
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文章有仲立斌在《廣州摩登:茶座與歌舞廳的流行音樂(20世紀80—90)年代》一文中,主要運用各類報紙刊登的信息作為史料進行研究,從廣交會入手,對流行音樂空間拓展、茶座歌舞廳受眾、表演樂隊及音樂類型進行探討,挖掘粵劇對流行音樂發(fā)展進行的介入及影響。
目前,僅有一篇關于廣州酒吧音樂的研究《廣州酒吧音樂及其文化背景調查研究》,對廣州市區(qū)的特色酒吧的歷史、文化特征、產(chǎn)業(yè)機制與酒吧音樂在地域文化和音樂傳播影響下的表現(xiàn)特征進行探討。文章分為上下兩部,上部是在經(jīng)濟層面探討,下部是對音樂的探討。但對于酒吧音樂部分過于泛泛而談,也無田野調查的實證支撐。
可繼續(xù)深入研究的領域
一、傳統(tǒng)音樂研究
廣州城市音樂研究的熱地在粵劇方向,對于粵樂的研究側重較少。但是根據(jù)研究趨勢圖所示,目前粵劇、粵樂和粵曲的研究都呈下降趨勢。是時候向其注入新鮮的血液,融入新的研究視角,結合其他學科方向進行研究,使其煥發(fā)生機。
二、大眾音樂研究
10年前的酒吧音樂活動受眾多為聆聽者,而現(xiàn)下酒吧音樂活動已不是簡單播放音樂或者一個樂隊展演,而更加關注受眾與音樂活動之間的參與度,強調沉浸式體驗——例如近幾年火熱的live house及其音樂的探究。又如廣州的爵士音樂自2000年起開始蓬勃發(fā)展,從最初毫無音樂專業(yè)背景的人員引進開始,到星海音樂學院爵士音樂專業(yè)的建立,廣州作為“窗口”較早地接觸到爵士音樂,并將其與嶺南音樂進行融合,形成具有“嶺南風格的爵士音樂”,但目前此方向的文獻鮮少。再如廣州的地下樂團自2000年起開始在“band 村”進行發(fā)酵,眼下廣州地下樂團的音樂創(chuàng)作風格是否存在變化,受眾及傳播的方式是否有所改變也待探索。
三、飛地音樂研究:巧克力城
對廣州小北區(qū)非洲黑人的飛地音樂現(xiàn)象研究,距今已有數(shù)年時間,加之近三年新冠疫情肆虐,“巧克力城”的非洲黑人的宗教音樂生活是否發(fā)生變化、個人及團體娛樂音樂內容及類型又有何轉變、音樂是否已與廣州本土音樂發(fā)生融合,也是現(xiàn)階段飛地音樂現(xiàn)象有待關注的重點。
綜上,廣州作為一個多元化的城市,對于音樂活動的研究,究其根本亦是對文化的探究,可待考察的方向還很多,筆者在此略建薄意,期冀為廣州城市音樂的研究發(fā)展添磚加瓦。
作者介紹:
吳楊秋月,女,回族,寧夏人,深圳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2021級研究生,碩士;黃戈,男,杭州人,深圳大學音樂系副教授。